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文物 地理 博物館 文化 老家山西 2017-07-16

7月1日,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襄汾縣召開“舊石器考古在丁村:進展、研討、紀念”學術論壇,來自中國各地的16箇舊石器考古新進展和學術報告在此間公佈。

丁村遺址考古隊的領隊王益人說,從2015年至今,考古人員對丁村遺址的發掘共出土石器4000多件,並發現動物化石、灰堆、紅燒土等丁村遠古人的‘野炊’元素,表明遠古人類可能在大約30萬年前進行過一次“燒烤”。

丁村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區發現的首個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它因發現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丁村人”而受世界矚目。丁村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和文化的缺環,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

丁村遺址自1953年發現以來,有過三次大規模調查發掘,不斷地給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1954年,首次調查發掘

1954年我們首次調查發掘,從9月18日至11月8日,52天發現石器及動物化石14個地點,獲得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和早期智人的空白,確立了丁村文化。

1976年,第二次調查發掘

1976年我們第二次調查發掘,持續4年發現12個地點,獲得數千件石製品和1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的12箇舊石器地點分佈在汾河兩岸三套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不僅使丁村遺址的分佈範圍擴及汾河兩岸,也使得丁村一帶遠古人類的時間範圍,從原來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擴展到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即從2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晚期延續到2萬年多年前的晚更新世。

2011年,開始對丁村遺址的第三次調查發掘

我們對丁村遺址的第三次調查發掘,始於2011年啟動的“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申報。

2011年,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調查中在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5處,並在石溝村採砂場發現人類枕骨化石一枚,並對石溝遺址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2015年,我們在汾河東岸黃土臺塬的溝谷樑峁中發現石器地點60餘處,並對其中的九龍洞遺址、過水洞遺址和老虎坡遺址進行了一年多深入細緻的考古發掘。

這是丁村遺址群60年來在黃土臺塬區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考古調查與發掘;發掘出多個原地埋藏人類活動遺蹟和大量文化遺物;完成了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的變軌。

2011-2014年春,南部河流相堆積調查及石溝遺址發掘

“十二五”期間,丁村遺址群迎來了第三個週期的調查發掘。

2011-2014年上半年工作的重點是遺址群南部河流相堆積的調查發掘。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丁村遺址群地理位置及地點分佈圖

在當年的調查中,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柴莊火車站附近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4處。2012年12月,丁村民俗博物館的周倜在襄汾縣南賈鎮上魯村石溝南採砂場進行調查時,在工人篩砂留下的礫石堆中發現兩塊人類枕骨化石碎片,經對比後發現兩塊枕骨碎片可以完好地拼合在一起,屬於同一件枕骨。

這是丁村遺址群自1954年和1976年兩度發現人類化石後的又一個重大發現。

經研究:“石溝古人類伴有印加骨,增添了東亞早期現代人擁有印加骨的化石證據,進一步表明印加骨可以作為一項連接中國更新世中不同進化階段的古人類的形態特徵,同時對於瞭解東亞現代人起源問題也有著重要意義。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枕骨化石及54:100地點幼兒頂骨化石與印加骨位置示意圖

2013年至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相關單位,先後幾次對石溝村採砂場進行野外勘察與發掘; 在石溝村採砂場兩個地點共獲得石製品及動物化石1600餘件。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

石溝遺址位於襄汾縣南賈鎮石溝村以南700米的一個採砂場。

這裡緊鄰臨汾盆地南端柴莊隆起出口處,地殼變化較為劇烈,導致石溝村附近第四紀地貌十分複雜。

我們對這一帶的地貌地層進行了調查分析,基本弄清了三個階地之間的接觸疊壓關係以及原始地貌形成過程。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村採砂場高空地貌圖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第1地點發掘剖面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古菱齒象上頜骨化石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第2地點發掘探方及剖面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第2地點發現的碳屑堆積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第2地點發現的疑似地震 “裂縫”遺蹟

總的來說,石溝遺址經過近一年的搶救性發掘,獲得石製品和動物化石1600餘件。發現的石核、石片、大三稜尖狀器、石球等都與丁村文化的石器組合有著較為一致的特徵。

我們認為石溝遺址與丁村遺址群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是丁村遺址群近年來發現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溝遺址出土的石製品

2014-2015年,東北部黃土塬區調查發掘

“十二五”期間,丁村遺址群的考古工作分為南部河流相堆積和東北部土狀堆積兩部分。2014年下半年至今,轉向了東北部的黃土塬區以沙女溝為中心的土狀堆積考古發掘。兩年來我們先後對老虎坡、九龍洞、過水洞和洞門遺址進行了發掘。

考古調查

2015年初,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埋藏環境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由“河流階地”向“黃土臺塬”轉變的工作思路。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丁村遺址群2015年考古調查工作區域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土狀堆積中的化石

根據調查材料來看,在丁村遺址群東側的塔兒山向汾河谷地過渡的山前黃土臺塬地貌單元中有大量人類活動遺存。這些舊石器地點的埋藏環境有土狀堆積、溝谷洪積、洪積與土狀堆積交替等各種類型。

根據調查材料來看,在丁村遺址群東側的塔兒山向汾河谷地過渡的山前黃土臺塬區,是丁村遠古人類的重要活動區。

考古發掘

1、老虎坡遺址—10萬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蹟。

2014年10月-12月首次發掘,發現石製品約300件。

這是丁村遺址60年來第一次在土狀堆積裡發現人類遺址,填補了丁村土狀堆積沒有人類遺蹟的空白。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老虎坡遺址

綜合研究資料,老虎坡遺址是丁村遺址群發現的第一個原地埋藏的黃土堆積性舊石器時代遺址,同時也是一個5~10萬年之間一直有人類活動的古人類遺址。

2、過水洞遺址—30萬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蹟。

過水洞遺址,位於沙女溝村西南500米的沙女溝南岸,發掘面積30平方米。

在土狀堆積中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石製品、碳屑、紅燒土塊,疑為原始人野炊臨時營地。

從發現的動物化石來看,大部分為較破碎的小型食草類肢骨、脊椎骨等。這些破碎的動物化石,並非自然破損。它們與石製品、碳堆、碳屑、紅燒土塊同時出現在黃土地層中,表明這是一處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臨時營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燒烤、分享食物”的場所。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過水洞遺址的人類活動遺蹟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人類活動遺蹟套箱提取

過水洞遺址是丁村遺址群首次發現的原地埋藏的用火遺蹟,大量動物化石的發現對於重建當時的環境、研究古人類的狩獵對象、策略以及能力具有意義。而碳堆、燒土等則為探討古人類對於火的管控能力提供了新材料。

3、九龍洞遺址—10萬年前石器打製現場。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九龍洞遺址

九龍洞遺址中,發現兩處原始人類打製石器的現場,數以百件的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的集中分佈。

據此分析,這裡很可能屬於兩個工匠同時打製石器的活動場所。這樣的發現全國範圍內亦十分罕見。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A區剖面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B區打製石器遺蹟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2016年九龍洞遺址A區發掘

丁村遺址考古大發現,讓世界震動!

石製品的拼合

九龍洞遺址的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原始人類的生存方式、復原人類行為和人地關係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對於研究丁村遠古人類、石器原料選取、打製技術以及復原整個製作流程等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十二五”期間丁村遺址群的考古工作,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的一系列考古調查發掘,使我們對遠古丁村人的活動範圍、空間利用方式、資源利用開發程度,以及丁村一帶的地質地貌和遺址的埋藏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為進一步探討舊石器時代人類在臨汾盆地南端的活動軌跡、生存空間和埋藏環境,奠定一個理論基礎。

本文圖片來源:

山西博物院微博文章

本文資料來源:

山西博物院:《丁村遺址群“十二五”期間考古調查發掘紀實》

中國新聞網:山西丁村遺址發現30萬年前遠古人“燒烤”遺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