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鑑別

文物 考古 漢朝 文化 雅談古今 2017-06-15

綜合歷代的經驗,古代銅器鑑定的手段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憑藉眼力和經驗,進行觀察、鑑定的傳統方法;一種是根據儀器化驗、探測和分析的科學方法。

銅器鑑定的傳統方法是對器物的類別、器形、紋飾、銘文、鏽色和鑄造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來劃分和斷定該器年代、真偽和價值。

辨偽的具體方法有:

1.器形辨偽

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

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鑑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

此類偽器儘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青銅器的鑑別

2.鑄造辨偽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範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範拼合澆鑄後留下的範痕,即範線。隨著時代進步,合範的方法有所變化,範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範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

後代偽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鏽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偽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偽者會連同鏽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偽器特徵更加明顯。

佔代塊範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也沒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瞭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另外,陶範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範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鏽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鏽跡自然一致。

青銅器的鑑別

3.紋飾辨偽

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青銅器的鑑別

4.聲味辨偽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鏽,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青銅器的鑑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