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關於韓愈,很多人對於他文學方面的成就傾慕不已,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領文壇風騷。然而,他在為官方面也讓人敬佩,曾經諫迎佛骨,寫下了《論佛骨表》。

所謂迎佛骨,就是唐朝的一項風俗。當釋迦牟尼圓寂之後,遺體火化為舍利,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將這些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送往各地供養,中國分了十九份,其中有一份就放置在寶雞的法門寺。到了唐朝的時候,逐漸形成了一件風俗,那就是每隔30年,將佛骨從法門寺迎奉到京師,供奉一段時間後,再送回法門寺。

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唐朝先後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本來這只是一項禮佛活動,可是聲勢越來越大,花費的費用不計其數,百姓也陷入狂熱境地。所以在唐憲宗時期,韓愈才出語驚人,力諫迎佛骨。其實,迎佛骨做得最大聲勢的,還是唐懿宗時期。

為了迎佛骨,唐懿宗足足準備兩年,從長安到法門寺兩百里路,一直車馬轟鳴,鑼鼓喧天,晝夜不息。至於說禮佛的各種珍稀寶物,更是準備了不計其數。只不過佛骨剛被迎入長安,唐懿宗就駕崩了,當時有人評論“佛骨才入於應門,龍已泣於蒼野”。直到他兒子唐僖宗時,才將佛骨又恭送回法門寺。

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這也是唐朝最後一次迎送佛骨,自從之後,唐朝走向衰落。五代十國拉開序幕後,再也無人理會這個傳統,法門寺也開始沒落。尤其是是在明清時期,國家的京師位置改變,重心轉移,更讓法門寺門可羅雀。更為要命的是,在明朝隆慶三年和清朝順治十一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兩次地震,法門寺也在浩劫之中,兩毀兩修,地面建築已不復當年的原貌。

其實,唐朝歷代皇帝,將迎奉佛骨準備的珍寶,都藏於地宮之中。明清時期的兩次地震,其實都讓地宮暴露,當時修繕的工匠均已看見了裡面的珍寶,只不過因為對佛教的虔誠,無人敢去染指。民國時修繕法門寺,同樣有匠人看到了裡面的寶藏,但相關的人員嚴守祕密,確保了無數珍寶沒有在日寇入侵和軍閥混戰中遺失。

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直到1987年,重修法門寺時,大量的珍寶重見天日。此時國家日新月異,再也沒有危險,除了舍利和盛放舍利的八重寶函、銅浮屠外,還有一件錫杖特別引人注意。

那就是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說是錫杖,其實是用金銀打造的。它高近197釐米,重達2390克,使用黃金2兩,使用白銀58兩,剛出土時就金光閃爍,熠熠生輝,驚豔了世界。小珏之所以瞭解這麼詳細,因為錫杖之上刻著銘文:

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

此文物見證了帝國最後榮光,1100多年後,它的出土讓世界稱奇

鹹通就是唐懿宗的年號,鹹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這也就是唐懿宗那次盛迎佛骨的時間,錫杖的出土,也證明了史書記載的正確性。當時是迎佛骨的高潮時期,在地宮之中出土了三件錫杖,這一件是製作最為精美的,同時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等級最高的,被譽為錫杖之王。

這麼錫杖,如果在唐朝之後那些戰亂年代出土,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也許就見不到這件珍貴文物了。多虧了當地百姓、工匠、官員的自覺之心,才讓這件國寶得以流傳。直到現在,繁榮富強的祖國,才有能力保護它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