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文物 考古 文玩 藝鑑Art 藝鑑Art 2017-09-18

戰漢之玉其歷史座標承前啟後,其工匠精神博大精深,其雕工技藝玲瓏剔透,其藝術表現韻味悠長。綿延的龍紋寄託了君主帝王的意志和對國運的祈盼,禮天之璧被出廓的玉龍所駕馭,這就是西漢帝王的氣魄。

保利秋拍古玉,顯示古代社會在玉器製作時,其玉質的選擇較多地選取了地方玉材,不甚堅硬的玉質更易被土蝕與沁染成雞骨白色。其實,我們收藏的上古之玉,有很大部分不是和田玉玉質,只是人們堅信自己的古玉為真品,從而主觀上認為它們必是和田玉罷了。從最終成交數量來看,成交率並不高,可能就帶有這個因素吧。

無論如何,今秋保利香港《古韻 - 重要高古兿術専場》所展示的三十餘件高古之玉,還是無疑給我們帶來了經典古玉的視覺享受。

漢龍紋出廓玉璧 出廓局部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螭龍紋璧

玉璧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最早的玉璧是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玉璧在商周時期比較興盛,漢代以後逐漸式微。《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璧的用途有很多,在各種禮儀當中,除了陳設、告祭天地神靈之外通常我們還會看到用於國與國之間的禮物饋贈和用於玩賞的更為精緻的玉璧。那志良先生在《中國古玉圖釋》中單闢一章來談《玩賞及饋贈器》即以璧為例來說明,用於饋贈和玩賞的玉器在造型上要有和善的氣氛、在製作上是精雕細琢。所舉龍紋出廓、虎紋出廓,或中部透空雕琢皆精美之至。此件透空雕螭龍紋璧,璧肉如環,其上雕琢谷紋。璧中部透空雕琢一隻螭龍,昂首闊步,四足前後張揚,除了線條的優美,龍四足還體現出十足的肌肉體量感,動態十足。龍首雙目圓睜,張口露齒,簡單線條即展現出生動的形態。龍尾後翹並捲起,其上琢刻精美弦紋。

整件玉器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出戰國玉器的最高工藝的精美。無論設計造型還是雕琢工藝都精美絕倫,加之整件美玉玻璃光輝耀炳現,大小盈掌一握,堪稱美玩。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谷紋玉璧

玉質黃中偏白,部分有深褐色沁斑。通體圓環形,圓周有一圈陰刻線,內環一週亦有一圈陰刻線。兩圈陰刻線所圈範圍內滿飾谷紋,谷紋排列規整,雕工細膩精巧。作為上古禮器的一種,各種形制的玉璧均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範。《周禮.大宗伯》中有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可見在上古時代,谷紋璧的等級之高。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春秋 雲紋雙聯玉璧

玉質青白,局部有褐色沁斑。通體扁平作重環設計。重環之間有弧形卡榫連結,兩層璧肉皆以陰刻技法琢飾勾連雲紋,勾連雲紋線條流暢且內外具有不同構圖變化。除此之外,玉石美器在春秋時期只有貴族階層可以專享,這是因為玉石來源的稀少珍貴所致,不過也正因為玉石的珍貴,因此玉璧殊少有以鏤空技法表現的裝飾流風,據此看來,是對玉璧能以局部鏤空技法呈現空靈氣息,顯見其奢華的製作思維,故屬難能可貴。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龍形佩

玉質呈黃褐色,器表因入土年代久遠而附有一曾灰白色物質,通體扁平,為「S」形龍紋狀。外緣以隱地法琢出邊線,龍體亦以相同技法雕琢谷紋裝飾。在龍形的中心平衡處穿有一小孔以便佩戴。這種龍形佩通常成對,為玉佩組掛件的一部分,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天津博物館現藏一件與此類似。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螭龍紋玉劍飾

此組劍飾共有四件,分別為劍首,劍琫,劍珌,劍璲。在劍和劍鞘上裝有玉飾之劍,其古稱為「玉具劍」。玉具劍飾在春秋時開始出現,盛行於戰國兩漢。此組劍飾可為漢代劍組飾之代表。劍首為灰白質地,通體為圓形。上有雙層紋飾,外圈紋飾為谷紋,內圈紋飾為十字卷渦紋飾,造型別致,工藝考究規整,可謂古玉上品。劍格為新疆和闐玉所制,玉質潔白靈透,表面多處帶有深赭色鏽斑。器體俯視呈五角形,表面一側浮雕鏤空螭紋,中有一供穿劍柄所用長方形孔,孔內壁雖佈滿鐵鏽痕跡,然而垂直向砣痕依稀可見。此劍格一側高浮雕螭紋,曲體回首,健勁生動,為玉格之精品。劍璏為灰白玉料,通體為淺褐色沁斑及局部鏽斑。器正面以陰刻細線框邊,同時以浮雕手法琢製出大小二螭,彎頭屈身,兩頭相對,姿態各異,呈嬉戲之姿。大螭尾部勾回處浮雕有一獸面紋飾,紋飾上另有一小螭浮於獸面紋飾之側。玉璏方孔內壁上鏽斑遍佈,但可看出留有明顯的垂直向砣痕。劍珌為帶有土黃色沁斑之白色玉料所制。體扁而呈梯形,中部隆起,兩邊削尖。器表雲紋均做直角轉折,互相做「T」字形連接,即所謂「雲矩紋」。此玉劍珌一端中間打一圓形凹孔,旁側開有小孔,且與大孔相連,以便作為劍鞘末端插入。此組四件劍飾工藝精美.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雲紋龍形玉佩

玉料褐色,經火燒過後,器表覆蓋一層褐色物質,片狀。虺龍紋發展至戰國早期,龍形解體,眼睛退化,表面紋飾轉變成勾雲紋,谷紋與「S」形紋三者交錯組合而成的抽象紋飾。龍紋形象雖然模糊,仍依稀可見,正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之過度風格。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谷紋玉瑗

玉料黃褐色,部分有灰白色沁斑。通體圓環形,遍體以谷紋作為紋飾,排列規則,疏密有序。整體造型規整大方,包漿自然古樸。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龍紋出廓玉璧

玉質灰青,包漿滿布。兩面紋飾相同,璧肉利用減地與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谷紋,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璧緣一端以鏤空技法,透雕出廓螭龍,螭龍曲頸扭體,四周圍繞流動的雲氣。其中從螭首到蹬踏有力的四肢,若能以書畫的散點透視加以細緻審視,則螭龍似能在流雲中美妙騰躍,讓人有更立體的視覺感受,也是西漢玉器最引人矚目的美學密碼。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谷紋玉瑗

玉料為青綠色,器表大部分沁色為灰褐色及深褐色。系璧體扁平,圓環形,兩面紋飾相同,飾以陰刻谷紋表現。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春秋 雙虎首玉璜

玉虎形佩飾始見於商代,然精品多出於春秋。玉質為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土沁斑。通體扁平,厚薄均勻。玉片雙面紋飾相同,各刻虎頭紋飾,二虎皆俯首,嘴微張,圓眼,耳後曲,身體連為一體,足屈彎成雲形。身體中間部位及頜部穿孔以供佩戴。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谷紋玉璧

黃綠色玉質,表面有玻璃光澤,片狀圓形。在璧身兩端以減地隱起雕法,雕飾出谷紋。全部谷紋排列工整,工藝複雜考究,品質上乘。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雲龍紋龍首玉璜

色澤黃褐,深沁,遍體飾捲雲紋,一端為龍首,中間有小孔以便穿掛,靠近尾端處另有一小孔,似為佩戴之用。整體造型流暢簡潔,紋飾細膩規整,望之頓覺古韻橫生。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勾連谷紋環

玉料青綠色,表面帶有灰褐色侵蝕斑。體扁圓,兩面紋飾相同,皆為凸起的谷紋,谷紋以「丁」字形陰線勾連。為典型的戰國玉器風格。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雞心佩一對

此對雞心佩受沁而色澤偏微黃,帶有黑色沁斑。遍體以陰刻線為裝飾,中間各有一孔,風格典型。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谷紋玉璜

此對玉璜呈整體黃褐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形制簡潔明瞭,遍體飾有谷紋。兩塊玉璜各穿三孔,兩端及中間各一,以備或懸或佩。玉璜是古代禮玉中重要的一種,主要用途如《說文解字》中所言,是為了祭祀北方之用,形制多變。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玉塞一組五件

玉塞一般為墓葬內所用,據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所載,中國古代時人們的觀念認為「金玉在九空與,則死人為之不朽」。故而中國古代歷來便有使用珍貴玉器為貴族隨葬之禮制。此組玉塞共有五件,玉質均屬上乘,受沁之處不一,尺寸合宜。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勾雲紋玉佩

玉質黃褐色,微帶黑褐色沁斑。整體呈長條形,分為六節。遍體以勾雲紋為紋飾,兩端穿孔以備佩戴。造型規矩,尺寸合宜,包漿古樸。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谷紋玉璜

通體受白沁,色微微泛青,薄片狀,遍體飾谷紋,造型秀美,製作工藝與同類相較更加精細。中部各有一個圓形小孔。邊緣處有凹凸。包漿沉穩典雅,為收藏之佳器。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商 玉人

下垂至肩部。面部扁平,淺雕圓目大鼻小嘴。雙手垂拱,脖子下方可見陰刻的衣襟。身著長袍,下襬亦見刀痕雕為衣褶。玉人背面可見寬帶束腰,髮髻及衣衫褶皺一如正面。玉人表面玉沁已經鈣化成米黃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一件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髮髻和此件類似,亦作垂拱立像。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新石器時期 玉玦(六十件)

此號拍品一組六十件,大小不一,皆為玉玦。多為青玉質,玉沁呈色豐富,有白色,黑褐色,紅色等等。器表皆光素,包漿古穆瑩潤。考古發現,玉玦多成環狀,一段開窄口,考古發現證明玦多為耳飾。隨後玉玦發展為配飾,且被賦予了多重含義,如《白虎通》記載:「君子能決斷,則佩玦」,「臣待命於境,賜環則環,賜玦則絕」。此號拍品涵蓋了新時期多種款式和沁色的玉玦,且數目龐大。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春秋 龍紋玉瑗

玉瑗青白玉質,表面受沁,色米黃見雜硃紅,部分鈣化如雞骨色。表面滿刻雲谷紋和S線型紋飾,刻工繁複工整,在工具並不發達的當時,雕琢實為不易。《爾雅·釋器》中又說:「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這就是說,外邊的寬度是中孔直徑的二分之一的玉器叫「瑗」,外邊的寬度和中孔圓的直徑正好相等的玉器叫「環」。此件孔徑正好是外環寬度的兩倍,所以為瑗。《荀子·大略》:「聘人以,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可知其用處。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戰國 龍形佩

玉身被白色土沁包裹,依稀可見青玉質。玉身隨形雕作曲折龍形。龍身扁平,翹鼻立角,前後足方爪,胸鰭尾鰭作彎鉤貌,翹首拱背翹尾。龍身邊緣刻陰線,身上陰刻滿工雲谷紋,用刀古拙,疏密有度,是非常成熟的戰國玉雕作品。龍背拱起處有一穿孔,洞口外闊內窄,為雙面鑿穿而成,亦是當時典型的鑽孔工藝。龍形佩常成對出現,懸於兩側,單孔穿先後,往往能夠保持平衡,十分考驗工匠對玉料取捨的拿捏。通常雕龍體兩端一首一尾,龍足作爪形或羽狀,有的龍體無爪。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咬尾龍

褐色玉質,間有白沁,雕作螭龍一條銜尾成環。螭龍眉目雕琢頗為精細,嗜咬之態十分傳神。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漢 玉蟬

玉蟬白玉質,正面被深褐色沁覆蓋,背面依稀可見白玉質地,頗為潔瑩潤厚。玉蟬之形為漢代常見器物,此玉蟬無穿,應為唅斂之器。蟬因脫殻而象徵生生不息,所以漢代十分流行將其用做「飯唅」之禮的器物,《周禮·地官·舍人》:「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可知玉蟬所用之級別。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新石器時期 春秋加刻勾雲紋新石器時代玉錛

玉質白中閃青,表面有褐色沁。錛身長甚厚實,柄端與刃端都作圓弧狀,柄端無穿孔,刃端無使用痕跡。觀其長度,不宜接木柄,亦無接木柄的痕跡,從尺寸推測,可能是用手握,而非固定在木棍之上,用以象徵身份和權勢。此件玉錛最早成器應是新石器時代之物,器表光素無文,春秋時出土,固其材質極佳,故被時人所珍,並以時工加刻錦地式勾雲紋。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商 清加刻龍紋商玉鐲

此件玉鐲本是商代舊物,白玉質,表面被濃厚的紅褐色沁覆蓋,色濃處儼如墨色。玉鐲切割並不規矩卻饒有古意,鐲面更有宋琢之雲龍紋。龍身環繞整個手鐲,身籠雲氣,用刀行雲流水毫無凝滯。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良渚 清加刻雲龍紋良渚玉璧

此璧青玉質,表有朱褐色沁,為上古良渚遺物。璧表面本來光素,後世加刻紋飾。一面外緣刻絞股紋,好外緣陰刻弦紋一週,璧肉開框刻九個篆字,「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其文出自朱柏廬(1617-1688)所著《朱子治家格言·勸孝歌》。字體秀麗透露剛勁,根據朱柏廬的活動年代,可以推斷此紋為清人所刻。另一面刻戲珠龍紋,龍蜿蜒回顧,鱗甲以菱紋為之,一側刻火龍珠及祥雲紋。明清兩代高古玉多有出土,常被假以時工,題以詩文,至乾隆最盛。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西漢 玉龍帶鉤

此鉤由玉精心雕成,玉質細膩溫潤,帶沁色,鉤首為龍首造形,耳鼻的表現清晰,龍身平貼細長,及以減地陰刻勾谷紋作為裝飾,腹部有兩處鑽洞供繫帶之用,佈局美觀,雕刻精細。整體打磨拋光細潤平滑,為玉中佳品。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西漢 白玉帶沁韘

本件玉料呈青白色,玉質溫潤,略有沁斑。器部中有圓孔,一端成斜口凸出,表面光素,左右兩側有云形及勾形端。韘也稱搬指,自殷商始出現,從春秋出土實物看,韘的位置一般在人手部,具有實用性,然至兩漢到魏晉,則成為佩飾。本件拍品造型簡潔,紋飾樸素,頗具古意。

古風古韻傳千古——高古玉賞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