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整容醫生”妙手回春 精細“手術”助畫作露真顏

文物 考古 整形 美術 新華網 2017-05-24

新華社鄭州5月18日電(記者王爍)幾幅巨大的明代弧形墓葬壁畫,一群穿著白大褂的“壁畫醫生”,一雙雙小心翼翼地用灰膏填補壁畫上的裂紋的手……數百年前的古墓壁畫正在壁畫修復師們的巧手下一點一點洗去塵埃露出真顏。

走進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保護中心,就會看到桌子上擺放著正在修復的壁畫殘片,壁畫上的侍女清晰可見,細眉明眸,含情脈脈。幾位穿著白大褂的修復師正在靜靜地伏案工作。

“這項工作像繡花一樣,非常精細。”壁畫保護中心主任楊蕊說,修復文物不允許有絲毫失誤,雖然修復師的技術已經非常嫻熟,但一天下來,往往只能修復巴掌大的一塊壁畫。

每年季節交替,修復室最先開空調,這些歷經滄桑的壁畫如嬰兒般嬌弱,過冷過熱都會對它們造成傷害。楊蕊告訴記者,壁畫常年要處在溫度18-22攝氏度、溼度40%-50%的環境中。

清理、填補加固、粘貼新支撐體、繪製線條圖、表面缺失填補……從揭取到修復完成,壁畫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了防止壓壞壁畫,修復師的身體和壁畫接觸的地方都墊有棉墊。胳膊可以壓酸,但壁畫要分毫無損,一切以文物為重是修復工作的基本原則。

古代壁畫或藏於地下墓葬,或存於廟堂、石窟內,溼度、溫度等自然因素會讓壁畫出現空鼓、起甲等病害,加之墓室坍塌、人為破壞,能揭取一幅完整的壁畫實屬罕見,楊蕊和同事經常面對的是拿到手已經殘破不堪,或已是一堆碎片的壁畫。

“先對比殘片形狀,按上面的筆墨線條拼,或者根據殘片留下的印跡拼,拼一點兒加固一點兒。”修復師蘇東黎說,壁畫復原,無疑是一場高難度的“拼圖遊戲”。畫上的一粒沙都不能丟。然而,壁畫拼接的難度又遠超拼圖遊戲,殘片沒有規則,厚薄不一,要把它們拼成原有圖案,沒技巧和耐心可幹不出來。

在修復中心,記者看到不少其他工作領域要用到的工具,比如手術刀、注射器、脫脂棉等醫療用具;油畫刀、調色盤、毛筆等美術用具;量筒、燒杯等化學用具;甚至有排刷、批灰刀等建築工具。楊蕊告訴記者,壁畫與其他文物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文物。尤其是墓葬壁畫,因久藏地下,受到水土的侵蝕、重壓,生物的侵擾和人為的破壞,病變非常多,因此,壁畫修復工序非常複雜,包括背部清理、加固、正面清理、邊緣修復、上板、殘缺修補處著色等數十道工序,不同的工序需要不同的工具輔助完成。

後期修復時,修復師要根據壁畫完整的部分為殘缺部分進行補充,為力求嚴謹,修復師們往往需要查閱大量史料,予以佐證,寧可殘缺也不畫蛇添足。

除了大量細緻的人工修復,壁畫修復還會用到一系列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對壁畫進行分析、化驗,瞭解壁畫的具體構成材料、內部結構狀況、黴變類型、顏料種類等情況後,才能制定和實施具體的科學保護修復方案。

技藝高超的修復師修復過的文物,外行人難以看出修復痕跡,然而,文物不可改變,新、舊部分看上去可以渾然一體,但絕不能混為一談,於是修復師會在壁畫上留下修補“暗號”。那些用繁密的豎線組成的部分就是修復過的部分。壁畫修復師的技術純熟,線條粗細均勻,遠遠望去,就是一幅平整的壁畫,只有近看才能瞧出端倪。

2011年,“河南古代壁畫館”正式建成開放,共展出西漢、新莽、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8個朝代的49組87幅壁畫和彩繪雕磚,都是壁畫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來精心修復而成。除了對挖掘出的壁畫進行搶救性的修復外,修復完成的壁畫還需要定期的“售後服務”。一些墓葬壁畫由於和空氣、燈光接觸造成了一些損傷,修復師會定期對它們的狀態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有需要“手術”的壁畫,就要上報國家相關部門,經審核後才能動手進行修復。

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看似無聊,這些修復師卻樂在其中。“看著自己修復的壁畫重現往日的風采,那種快樂無法用語言去描述。”楊蕊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