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開展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主場活動掠影

文物 考古 建築 黃河 每日甘肅網 2017-06-13

這邊“風景”獨好

??我省開展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主場活動掠影

本報記者 施秀萍

6月10日,週六。與往常一樣,散步的、健身的、跳舞的……蘭州市五泉山上依然人潮湧動。

卻又與往日不同,更多的人集中在五泉山樂到名山廣場:原生態藏族歌手演唱著《卓瑪》、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剪紙和阮氏刻葫蘆……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絆”住了腳、“粘”住了眼,人們停下登山跳舞的雙腳、收回欣賞風景的雙眼,細細品味著與往日不同的“風景”。

這裡,是省文物局主辦的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主場活動現場。

首 個

為什麼是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日”不是已經舉辦了好多屆了嗎?

這還得從頭說起。

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一些有識之士就開始呼籲設立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中國的“文化遺產日”由此誕生。

此後,每年一屆。從2009年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開始實施“文化遺產日”活動主場城市申辦機制,杭州、蘇州、濟寧、鄭州、咸陽、景德鎮、大足、承德先後作為主場城市直至2016年;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由是,2017年6月10日成為我國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河南洛陽為主場城市。

在五泉山樂到名山廣場上,“文化遺產日”的由來、什麼是世界遺產、絲綢之路與世界遺產、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這些知識和常識,在展板上圖文並茂,介紹得很詳細,一目瞭然。還有,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玉門關遺址等我省世界遺產地的基本情況以及展示利用、科研創新、對外交流等,以及甘肅境內長城的基本情況,都有簡明概要的介紹,頗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味。

首 次

在不少人眼裡,五泉山是登山健身、看花賞景的自然景區。

這隻說對了一半,實際上,五泉山是一處“林木蔥鬱花草香,雕樑飛閣泉瀑鳴”,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隴上勝地。因“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名泉得名五泉山之外,景區裡有不少佛教古建築,其中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群10餘處、1000餘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

把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主場活動放在五泉山當然是“別有用意”。

“別有用意”的不只是地點的選擇。與往屆“文化遺產日”不同,在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省還首次舉辦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現場開放日活動,向公眾開放五泉山建築群太昊宮保護修繕、蘭州金天觀古建築修繕、甘肅舉院至公堂觀成堂油飾彩畫保護修繕等3個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維修工程。

“有生命的建築擁有著濃郁的文化內涵……”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園林藝術不可或缺的主角,它有極高的文物、歷史價值。五泉山的24組古建築,從結構、平面佈局和裝飾藝術方面,保存了甘青地區建築工藝做法,與建築融為一體的229塊(副)匾額、對聯,更是國內罕見。”

“有以繪畫、雕塑、書法‘三絕’而著稱的莊嚴寺;有依山就勢,巧借地形,懸樓於危巖之上的千佛閣;有結構完整,見證甘肅教育史的萬淵閣;有精巧靈秀的企橋、半月亭等。”

在五泉山太昊宮門前,展板上的文字或詩意化或簡要式或排比法,配以頗有藝術感的圖文設計,吸引不少人細讀一番。

除介紹五泉山建築群總體情況之外,首次向公眾開放的太昊宮保護修繕工程則是現場開放日活動的重點。據介紹,1919年,近代著名學者劉爾?主持修建五泉山,建成南高北低的太昊宮。太昊宮古建築群建築形式從歇山到硬山,從三家樑到五家樑,從起脊到捲棚兼有,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呼應得體,主次分明,單體建築與院落、主體建築與次要建築都與山水地形巧妙結合,十分完美,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意境。其次,院落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主題一致但形式多樣,是國內其他園林中罕見的。

這麼重要的文物修繕,當然馬虎不得。“純傳統工藝的修繕方法”“太昊宮的建築構成”“工程概況”……從勘察到修繕設計,從殘損現狀到修繕依據標準,從修繕手法到修繕用料,活動主辦方把太昊宮的“前生今世”說透了,把為何修、如何修講清了。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是全民的事,人人有責。”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現場解說,將這麼重要的文物修繕工程向公眾開放,就是想讓更多公眾詳細瞭解文物的價值、病害以及採取的措施,讓更多人瞭解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法律法規。

第二個

說起保護,有件事值得一提,也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6月8日,《甘肅炳靈寺石窟保護條例》由甘肅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將於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全國有《文物保護法》,甘肅有《文物保護條例》,都是專業法規,為何還要再製定專門的《甘肅炳靈寺石窟保護條例》?”

“《文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條例》是總體原則,對有個性特點,價值大、保護問題多、難度大的文物進行單獨立法是‘依法治國’的表現,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在五泉山太昊宮門前,面對十幾家媒體的提問,馬玉萍款款解釋。

炳靈寺石窟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黃河北岸,是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上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遺產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價值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於炳靈寺地處黃河古道的炳靈峽口,距城區較遠行政執法不便;窟區分佈面積約40公里,保護範圍大,加上窟區周邊時有爆破採石、牛羊放牧、樹木砍伐、驢友露營野炊等活動,還有無序的焚香和雜亂的商業經營等,都對石窟和遊客安全造成隱患,保護管理難度自然也不小。

“為了實現炳靈寺石窟的‘永續保護、永久利用’,經反覆調研、考察才報請立法的。”馬玉萍告訴記者,省文物局於2014年報請省人大常委會將《甘肅炳靈寺石窟保護條例》列入立法計劃,並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完成《條例》起草和反覆討論修改,經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後,於2016年11月、2017年3月,由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三十次會議審議、修訂、完善,最終於2017年6月8日下午由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

這是我省針對單個重要文化遺產地制定的第二個專項法規。早在2002年12月,我省就公佈實施了《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為加強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那麼能不能為石窟類文化遺產統一“打包”立法呢?

“每個石窟所處環境、面臨的問題、保護重點都不一樣,為了立法的實際效用,很難‘打包’。”馬玉萍解釋說。

她還說,在文物保護中,文化遺產本身與周邊環境要保持完整性,不僅要注重保護效果,還要統籌文化遺產在旅遊開放、保護利用過程中與周邊環境和群眾的“和諧”關係,“不僅要保護好,還要努力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民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