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文化 博物館 文物 歷史 經濟 收藏 藝術 甘肅文物 2019-05-21

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博物館.文化中樞”論壇上進行了主旨發言。發言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展開解讀,深入探討和審視新時代下博物館的定位、宗旨、使命及其實現。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關於“文化中樞”

“文化中樞”,顧名思義應理解為文化的“中心”和“樞紐”。將博物館比作“文化中樞”:

一方面,“中心”強調了博物館在文化傳承、傳播和創新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性作用。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發展變遷歷史見證物的收藏機構,具有其他文化機構所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理所當然應承擔起更多的文化責任。

另一方面,“樞紐”明確了新時代博物館的新特徵、新使命,即博物館並非“文化孤島”,而是搭建“物”與“人”、“人”與“人“、“人”與“社會”超時空連接的橋樑和紐帶。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的作用

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實則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作為時間軸上的“文化中樞”,博物館應肩負起連接過去、現代與未來的使命;作為空間軸上的“文化中樞”,博物館應致力於搭建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橋樑。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樞紐

作為時間的中樞,博物館忠實記錄和見證了人類文明產生、發展和演進的全過程。

01

以物證史、理解過去

博物館通過對記錄和反映時代記憶的物證資料的研究,還原和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將普通觀眾認知水平以外的各類專業信息經過“博物館化”的加工,最終輸出成社會公眾能夠接受、樂於接受的信息、情感與價值觀念,幫助當代人加深對過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伴隨著藏品研究和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觀眾對過去的理解和認知也日漸豐富與完善。

我們去博物館能獲得什麼?除了學習歷史文化知識以外,劉玉珠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那便是觀眾在尋找文化認同的同時,可以提高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當今博物館在內容的選擇上已經更加全球化,除了展示本國、本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外,還解讀全球各地的文化與歷史。由此,公眾得以跳出地域限制,用更宏大的視角看待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

02

以古鑑今、反思當下

博物館應樹立以古鑑今、古為今用的理念,加強對博物館科研成果的應用型轉化,通過從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當今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當中,積極迴應社會關切。同時,博物館還承擔著“為明天收藏今天”的歷史使命,其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領域不囿於歷史範疇,還包括反映當代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物證資料。

03

創新源泉、啟迪未來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博物館應加強對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研究和凝鍊,為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服務。同時,博物館應著力實現從展示文明向推動文明的轉變,通過這些“記憶”的呈現,讓社會公眾得到新啟迪,迸發出新的創造力,進而達到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目的。

博物館是聯通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橋樑

作為空間的中樞,博物館通過建立“人”與“物”之間的平等對話,來實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01

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鑑

博物館是瞭解和感知世界的窗口,可以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博物館通過展覽展示特定地域文化的優秀傳統, 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一個對話的平臺,增進人們對其他文化的瞭解、理解、尊重和認同,使不同文化群體之間能夠以寬容、平等的心態看待相互之間的差異,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吸納對方文化中合理的因素,為各自文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02

凝聚文化認同、維護社會和諧

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教育機構,是國民教育重要的基礎設施,應當在鄉土情結維繫、文化身份認同、和諧社區構成等方面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博物館應依託物化的載體,充分發揮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作用,使之成為本國人民認識和了解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為維護社會和諧服務。

03

增強人民幸福感、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指數是衡量民眾幸福感程度的主觀指標數。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涵蓋了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和社會需求等不同層面。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根據服務對象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積極調整完善自身職能,不斷優化服務供給,從而成為民眾終身學習、休閒娛樂、社會交往、文化消費的綜合性文化空間。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傳統的未來——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文物連接過去,賦能未來。中國悠久歷史與燦若星辰的文物資源,不僅是文明、歷史、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構築時代創新動能,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超級IP”。而這些重要的文物資源,大多正是通過中國博物館才得以收藏、保護、傳承與傳播的,也正是通過博物館,才得以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中國博物館的社會貢獻力分析

截至目前,我國博物館總數超過5354家,其中4743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平均26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在中央財政支持下,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全面實施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國家。截至2018年到博物館參觀人數已達11.26億人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迫切,越來越多的人在走進博物館。

以此為基礎,博物館類型、舉辦主體日益多元化,除傳統類型博物館外,遺址類博物館、專題類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等長足發展,國有行業博物館以及非國有博物館為我國博物館發展注入新活力。其中,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的熱情日益高漲,非國有博物館近年快速發展。

依託政策支持、藉助技術力量,我國博物館在藏品資源、展覽資源、教育資源、文創資源開發利用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除此之外,各類市場主體與博物館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日益擴展,由最初的展陳設計施工逐步擴展至博物館規劃、運營、教育活動、文化傳播、文創開發、營銷推廣等各個領域,為滿足公眾多元化、高品質需求奠定了基礎。

伴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文物信息資源共享。智慧博物館建設探索則進一步為博物館智慧管理、智慧展示、智慧服務積累了豐富經驗。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當代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新特徵

一是博物館在服務國家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博物館已成為國家會客廳和文化軟實力象徵。近五年來,各類出入境展覽逐漸增多,優秀出境展成為我國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此外,中國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領域的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博協主席特別代表卡瑞娜·亞蒂寧在參加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時評價,中國博物館已經成為世界博物館發展的中心與熱點。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秦始皇和兵馬俑”展覽現場

二是“讓文物活起來”已成為新時期我國博物館事業的鮮明特徵。文物部門與多家知名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促進文物與旅遊、教育、文創、影視等行業的深度融合。鼓勵社會力量特別是科技企業參與博物館建設,推進智慧博物館發展。各地博物館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型傳播方式,促進“人+物+應用+管理”的多端融合,多渠道傳播文物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廣受好評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

中國博物館未來發展展望

面向未來,中國博物館要更好地發揮“文化中樞”作用,就要從更高的站位和更廣闊的視角,積極主動迴應時代要求,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為著眼點,進一步深化博物館發展定位,持續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成為維護文化多樣性、凝聚文化認同、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平臺。

首先,緊扣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增加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能力。積極推動“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走出去”、世界文明“引進來”,主動探索“世界故事、中國表達”的有效方式,切實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與印度總理莫迪一同參觀博物館(圖片來源:Reuters)

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政府間合作,增進與相關國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繼續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提升中國話語權,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其次,從社會需求層面上,要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在服務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彰顯中國博物館在提升城市文化含金量中的作用,將博物館建設與重大城市規劃、區域改造、景區建設、產業新區建設等進行對接。鼓勵博物館資源富集地區,探索建設城市博物館集群聚落,或依託舊有建築、傳統民居等建設博物館,促進舊城改造與城市更新協調發展。

博物館也要關注鄉村振興。鄉村博物館建設是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發展問題的有益探索。通過室內展示與露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方式,將鄉村歷史記憶文化進行“博物館化”地傳承與分享。

面向未來,要進一步發揮中國博物館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的作用,探索通過鄉村博物館建設等方式,保護、開放、傳承文化遺產,與旅遊緊密結合,用文化和生態的途徑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邊遠地區貧困問題。在發展中,應堅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專題化發展之路,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從政府主導向當地居民主導轉變,實現自我管理、自主運營,探索形成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鄉村博物館可持續發展之路。

面向未來,中國博物館應強化文物藏品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深入挖掘和凝鍊,為開展創新創造提供不竭的動力與源泉。

一是鼓勵大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建設獨具特色的專題類博物館,使行業博物館成為行業擴大展示、促進交流的窗口和推動設計製造、文化創新深度融合的孵化器。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二是要加強博物館現有資源的梳理和凝鍊,形成一批獨具特色、價值突出的博物館文化IP,完善博物館知識產權制度,充分發揮博物館在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中的作用,為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同時,應探索博物館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出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第三,從公眾需求層面上,博物館要進一步增強在凝聚文化認同、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能力,使博物館切實成為引領高質量生活的新助力。

面向未來,我國博物館應進一步發揮在知識傳播、藝術審美、道德養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以文化人,使博物館成為獲取精神支撐、心靈慰藉的源泉。博物館作為昇華精神的重要場所,要致力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應嘗試與相關機構合作,探索博物館在自閉症兒童視覺認知、藝術表現與症狀緩解等方面的實踐應用。

博物館要成為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維護社會和諧的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代表時強調“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這為博物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瞭新方向。我國博物館應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強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傳播,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意識形態主陣地的作用,堅定文化自信,用明德引領風尚。

面向未來,我國博物館應探索搭建“博物館社交圈”,使“去博物館”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未來的中國博物館應根據服務對象及其需求的不斷擴展,進一步完善館內功能空間設計,除了傳統的展示空間外,應進一步擴展第二課堂、學術報告廳等教育空間,手工製作、非遺展示等體驗空間,音樂廳、劇場、書店等休閒空間,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對博物館的差異化需求。


518特輯|劉玉珠:作為文化中樞的中國博物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的漢服節活動

要探索實現博物館服務從實體時間向虛擬空間的延伸。如實施“博物館+”戰略,依託互聯網、移動互聯,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傳播,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館;加強與設計、製造、旅遊、動漫、新媒體等行業的跨界合作,不斷豐富博物館文化產品供給內容和質量,實現公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願望。

(來源:弘博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