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訂閱《文化縱橫》2019年2月刊。

✪ 閆廣芬、尚宇菲 /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近年來,女生讀博士的話題不時引發議論。在媒體的刻意渲染下,女博士往往被貼上另類標籤,某種程度上說明社會還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女博士。儘管如此,選擇讀博士、做科研的女生卻有增無減。這是就業壓力下的無奈選擇,還是主動認同上的果敢追求?本文以6位在讀理工科女博士為研究對象,發現女博士的志趣在此,其品格支撐她們堅持完成學業,並將科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她們在科研過程中敢於摒棄不經批判的想法,拒絕不證自明的結果,對前人的智慧成果和約定俗成的結論加以分析、質疑、反思,最終形成“研究性思維”,用這樣的獨特角度審視生活別有樂趣,從而堅信覺醒與思考是人生的價值,這恰恰是在科研過程中所能真切體會到的。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沒有性別門檻之分。文章原載《研究生教育研究》,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髮,供諸君思考。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一)(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伴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遷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大學生就業難、高質量就業更難的問題日益突出。緩解就業壓力、獲得高質量就業之門徑是當下許多大學生讀研究生的動機所在。在就業壓力前冠之以“女性”二字,用“難上加難”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那麼,女性讀博士真的是為了就業而作出的無奈選擇嗎?

男女平等作為我國基本國策,在各個領域都已深入推進,並取得顯著成效。女性受教育比例不斷攀升,以處在教育系統最高層次的博士教育為例,女生比例也已接近半數。然而,女生讀博士還要面對一些偏見、陋俗。例如三高(離婚率高、自殺率高、發病率高),另類(性情異化,性別異化)的標籤,可見當下的中國社會還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女博士。此外,在高等教育階段也存在著明顯的專業性別分隔,形成了所謂“男性學科”(計算機、數學、物理等)和“女性學科”(語言、人文、社會科學等)。在傳統男性主導的學科領域中,特別是科學、數學、工程、技術專業,女性所佔比例較小,人們據此形成理工科專業不適合女性、女性也不具備學習這些專業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刻板印象。

女生讀博士,其內心的感受如何?自我認知如何?基於以上問題,本文在T大學和P大學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6名在讀理工科女博士作為研究對象,以訪談的形式對她們的個人經歷作深入瞭解,探究理工科女博士的學習動力是什麼。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並非無奈之舉,而是主觀認同:從職業到志業

女博士A坦言:

“其實一開始歸根結底是想找到一個好工作。”

考研成功後,A 被調劑到力學專業,專業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就業的困擾,A認為跨專業的碩士文憑在求職時無論偏向哪個專業,都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實驗室的碩士生在求職過程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簽到工作,這與本科畢業時的求職狀況如出一轍,她認為更高的文憑才能給女生明顯的優勢。加之她更偏向去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博士文憑不僅是准入資格,也可以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找到一個好工作”促使A 做出讀博士的選擇,這與父母堅信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傳統觀念不謀而合。

然而一次參加面試的經歷讓她重新考慮了自己的想法,有的HR在面試結束以後會委婉地表示男生更適合這一崗位,錄用男博士或同組的男碩士。甚至有人在面試時直接發難:

“你一個女孩子來這裡做什麼?”

這讓她充滿了挫敗感,也讓她發現高學歷有時只是一個准入資格,並不能完全改變求職困境,也就是說,高學歷和好工作之間並沒有必然對應的關係,真正在二者之間建立聯繫的,是經受高等教育後,自身具備的能力與品格。

在學歷與工作之間的必然聯繫被打破後,她著眼於自身,看到了自己的轉變。她意識到讀博士的過程本身就伴隨收穫,這樣的收穫是隱性的、微妙的,蟄伏在一個人身上,一方面體現為能力的提升,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體現為觀念上的轉變,除了由被動變為主動的學習態度,從學生到研究者的角色意識轉換,還有從“讀博士為職業”到“視博士為志業”的轉變,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讀博士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我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也願意在未來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把它當作一種志業,這是我心甘情願的。其實,在讀博士的時候,很多人就默認了今後的生活就是這樣。現在實驗室的科研生活實際上和工作以後差不多,所以我也就會有意識地適應、習慣這樣的生活。”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二)(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女博士A身上或多或少有著其他人的縮影,她們讀博士的起點可能跳脫不開對於職業的獲取,但是終點卻指向志業追求。正如A 自己所說:

“讀博士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自己得堅定,如果只是因為逃避碩士畢業工作的壓力,後期會特別痛苦。”

讀博士是件有意義的事情,這一觀點讓A實現從“職業”到“志業”的轉變,她不再侷限於就業這件事情,而是有意識地去適應科研生活,將之作為自己未來的生活習慣,併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的選擇。

並非被迫接受,而是主動選擇:從興趣到志趣

女博士B在本科期間就開始進入實驗室,在學習相關知識和做實驗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能夠通過實驗把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這激發了她的興趣:

“對於所學的專業知識,總覺得能多學點就多學點,讀博士的話理解也會更深入一些,我想要去嘗試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因此,B選擇了碩博連讀,碩士處於本科和博士的過渡階段,學制一般是兩年半到三年,在這期間要完成必修課、發表論文、實習和找工作,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去深入學習和做科研,而且碩士的學習內容相對博士來講較為寬泛,難以聚焦並深入到一個知識點,讀博士恰恰可以滿足她對於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的訴求。在博士期間的專業訓練下,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提升。在參與橫向項目時,她可以更好地學以致用,在專業領域中做出一點貢獻:

“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理論,創造出真正地能為生活服務的新產品、新的物質,或者優化某種材料的性能去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雖然可能只是微小的貢獻,但是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甚至是社會,還是有一定的價值。”

女博士C從高中開始就喜歡化學這一學科,本科期間做實驗時被一些有意思實驗現象吸引,她確信化學是一個神奇而有趣的學科,學習和實驗並不枯燥乏味,科學研究也是件充滿魅力的事情,因此自己願意探索下去,就順其自然地讀了博士,想要通過深入的學習更加了解所學專業和科研:

“我們通過實驗研究得出了具有意義的成果,而且只有我們做出來了,才會有一種自豪感,但是不止於此,我還想通過研究來提高水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對專業領域和相關的研究有興趣,我就會有探索下去的慾望。”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三)(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女博士F選擇水利作為具體學習方向是受到了一位授課老師的影響:

“她是我們講課最好最清楚的老師,我對她很崇拜。她跟我說她把她的一生都奉獻給水利,她不後悔。”

老師對於專業的熱愛觸動了F,她很好奇,什麼樣的專業能夠讓一個人無怨無悔,這激發了她對於所學專業的興趣,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讀博士一年後,她依舊清楚地記得自己在保研面試的時候說道:

“我熱愛水利這個專業,希望能夠在這個行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

對於知識、對於科研、對於專業的興趣讓她們做出讀博士的選擇,心甘情願地讓自己花費幾年的時間,精神飽滿地走在名為科研的路上。在這一過程中,她們帶著自己的興趣,通過知識的學習,在專業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一點改良、只是微小的進步,都會讓她們心滿意足並且認可自己的選擇。此時此刻,興趣已轉化為志趣,成為支撐她們完成學業的動力。有人說:

“博士就是那群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不喜歡這個專業的人。”

因為興趣,她們樂在其中;因為志趣,她們無怨無悔。

並非猶疑不決,而是主意堅定:從性格到品格

1.要強

在談及個人性格時,受訪女博士提到了自己有“要強”的一面:

“大家都覺得女孩子不擅長理科,所以最好學文,班主任也建議我學文。我當時是擰著一股勁的,為什麼女生一定要學文科,所以我就選擇了理科,我覺得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也能學好理科。”(A)


“現在實驗室裡有一種大家都趕著要提前畢業的感覺,週末也會像平時一樣在實驗室待到很晚,我會有壓力,但是也可以說在科研的勁頭方面,他們會激起我的好勝心,給我一個帶動作用,我是不想落後於人的。”(D)


“大家都認為女孩子讀博士很吃力,我自己的話本來心理上就有些爭強好勝,所以一定要完成讀博士的目標。”(E)

在傳統觀念裡,女性所具有的氣質決定了她們與知識、科學相隔離,性別常常作為個人能力的判斷標準。雖然受訪者承認男女生之間體力和思維上的差異,但是並不認同將這樣的差異作為評判孰優孰劣的依據,只是術業有專攻,各有所長而已:

“雖然化學是理工專業,但是因為女孩子比較細緻,也就更擅長做分析這個方向,這邊還是女多男少。”(B)

甚至有時,女性的性別反而是一種優勢。相較於男性,女性無需負擔太大的經濟壓力,這足以讓她們專注於科研本身。C表示:

“雖然企業招聘對男生更友好,但是整個社會對女生的要求會更友好,比如說在賺錢的方面不會對女生有苛責。”

D說身邊的女生,不管有沒有結婚,在成果快慢、是否延期的事情上可能沒有那麼的著急:

“但是男生不一樣,他們還有經濟壓力,真的是非常的焦躁,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到趕緊發論文、趕緊畢業、趕緊走。”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四)(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受訪女博士處於性別差異被淡化的家庭環境與科研環境中。父母尊重她們讀博士的選擇,為她們提供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支持與鼓勵,並且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導師對學生的評價來源於他們在科研活動中的總體表現,以學生的實際科研能力而非性別作為標準,做到客觀、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學生;此外,實驗室也能夠形成一個男女平等、公正和諧的氛圍,沒有誰會刻意強調性別是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也沒有誰會突出女博士的特殊性。

在受訪者看來,“要強”不是用嚴苛的要求綁架自己,也不是通過攀緣對比拔得頭籌,而是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大多數人認為理工科是男性“擅長”的領域,女性在此從事學習和科研活動時,往往伴隨著質疑與戲謔等“不信任”。因此,女博士們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通過不懈努力取得成果,證明在理工科領域,自己身上也具備“擅長”的特質、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併產出成果的能力,從而獲得認可。B認為:

“男女之間的確存在差異,但是各有所長,不存在‘優劣’或是‘適不適合’之類的絕對劃分。”

C也表示:

“每一個不斷進取和努力的人都應該得到認可,這是沒有性別之分的。”

這也是一種為女博士正名的表現。

2.自尊心

近來一個名為“娶妻當娶女博士”的脫口秀走紅。其中一句“沒有paper的女博士就像沒有子嗣的皇妃”,引起了E的共鳴,在轉博士以前,E只知道博士畢業的要求是兩篇SCI,但是不知道要達到什麼標準、經歷怎樣的過程。然而,兩年的博士生活,讓E真正感受到了科研方面的壓力。

“有一次,即將錄用的論文被退稿了,這是我最失落的一個點。另外,博士論文裡有個問題不知道怎麼突破,這個事情一直懸在腦子裡,精神一直緊繃著,你沒有辦法放開它。我會一直想著算法,走路的時候也一直思考,過了元旦整個人就塌了下來。”

面臨科研難題,E毫無頭緒,始終無法突破瓶頸。在情緒處於低谷時,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讀博士,甚至開始考慮要不要繼續讀博士。根據相關規定,如果碩博連讀期間可以申請降級,通過答辯領碩士文憑。但是,她馬上打消了放棄的想法:

“開弓沒有回頭箭,除非選擇降級,雖然可以這麼做,但是很丟人,我是不會的。所以還是會趕鴨子上架,繼續堅持,一定要往下走,沒有回頭的道理。”

E坦言,自己堅持讀博士有一定的原因是“自尊心在作祟”。選擇直博的話,甚至沒有申請降級轉碩士的機會。F表示,自尊心讓自己有動力堅持讀完博士:

“很多人都知道了我要讀博士,也在關注我。我會有種破釜沉舟的感覺。不想丟人,也不想讓他們失望。”

於她們而言,博士學位不僅是一紙文憑,也是自己多年努力與付出的證明,體現了自我價值。而且,在女博士學習的歷程中,會有一些知情人在審視她們,關注她們最終能否順利獲得博士學位。因此,為了讓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付之東流,不讓別人“看笑話”或是對自己失望,在自尊心的影響下,堅持完成

學業。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五)(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3.堅定

性格堅定能夠讓女博士不受他人想法干涉和社會言論影響,遵從內心的想法。一方面表現在女博士的想法不會因外界影響而改變。一直以來,女博士被當作“第三種人”,“女博士被詐騙85萬”“女博士難覓佳偶”等負面新聞也深化了女博士呆板、另類等刻板形象。然而,受訪者表示,這並不會影響到自己堅持讀博士的想法:

“我比較堅定,不會受到網絡上的想法和社會上的言論的影響。”(B)


“女博士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是別人的想法,不會影響到我的價值觀。”(C)


“新聞都有誇張的成分,我會選擇無視,不會讓它影響到自己。”(E)

選擇讀博士意味著要面對和解決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並不是件容易事。當別人給自己“打預防針”時,F表示自己並不會知難而退,A則自信地認為可以克服困難,並表示別人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決定。

“大家都認為女生讀博士很難啊、女博士很奇怪之類的,其實我倒挺想成為第三種人的。”

D表示自己畢業以後還要換個專業讀博士,這正是她意志堅定的寫照。

另一方面表現在女博士通過給自己心理暗示來強化自己的想法。D將讀博士當作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常常告訴自己要努力達成這個目標。E表示自己有很堅定的想法和信心:

“我總會告訴自己,讀博士是我一定要做的事情,我的付出值得一個滿意的結果,所以中間有任何困難我都會努力克服。”

女博士往往在心理氣質方面既具備男性氣質的長處,又具備女性氣質的優點。受訪女博士可以像一些男博士一樣作為項目組的負責人組織進行研究實驗,有時也要親自動手搭建試驗檯甚至將實驗室當作宿舍,為了記錄數據或是優化模型不眠不休。

她們所表現出的堅強、堅定等特質一度被認為是男性所具備的氣質,她們在研究過程所體現出的邏輯思考、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等也被認為是男性的專利。這些“公認”的男性優勢恰恰體現在女博士身上,在長期的科研生活中,成為她們所具備的品格。

結論

不難看出,受訪女博士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做出讀博士的選擇,她們堅持下來的原因都在於主觀意願,即讀博士的確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如圖1):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一方面,讀博士能夠帶來收穫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受訪者出於自身的興趣或職業需要做出了讀博士的決定,在讀博士的過程中,她們發現博士期間的學習的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樣的結果與其出發點吻合:在B、C、F看來,通過讀博士,她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勝任相關專業的研究工作,不僅可以延續自己的興趣,還可以在專業領域中貢獻一份力量使得興趣昇華為志趣,這就是有意義的事情。A、D、E則認為,在讀博士的過程中,她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內心的堅強,讀博士不僅能夠讓自己具備競爭力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還可以讓自己為日後的科研生活做準備,將職業作為志業來對待,這件事就是有意義的。

另一方面,女博士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認可自己的決定,這也是自我意識的呈現。受訪者性格中要強、自尊、堅定的底色讓她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通過審視自己確定能要什麼,然後堅守自己的決定,這反映了她們在人生態度和事業選擇上的獨立自主,也就會心甘情願地對此付出、努力。她們抱有的期待、投入的時間、傾注的心力賦予了所做之事的意義:

“正因為你在玫瑰上花費了時間,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因此,對於讀博士這件事情,女博士表示不會放棄,也不會後悔。儘管她們清楚,在讀博士這條路上走下去實屬不易,但是她們相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盡吾力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經由性格強化的主觀意願讓她們能夠克服所有可能的困難,習慣於博士期間的生活,就像尼采所說: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綜上,女博士的學習動力在於主觀認同:她們的志業、志趣在此,她們的品格支撐她們堅持完成學業。她們的選擇並非是迫於就業等壓力的無奈之舉,她們的決定也不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和改變。可見,女博士用學術經歷與成就昭示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女博士風采(六)(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訪談無關)

後記

選擇讀博士往往意味著選擇將科學研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科學研究既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又可以作為一種取得威望的源泉,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者是滿足任何精神需要的工具。科研作為博士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漸漸成為了博士的生活方式。

他(她)們在科研過程中養成的習慣和品質,能夠摒棄不經批判的想法,拒絕不證自明的結果,對前人的智慧成果分析、反思,對約定俗成的結論加以質疑,最終形成“研究性思維”,用這樣的獨特角度審視生活別有樂趣,從而堅信覺醒與思考是人生的價值,這恰恰是在科研過程中所能真切體會到的。

黑格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代指研究工作,他認為選擇學術研究這條路,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貧寒,甚至還要承受被遺忘、被嘲笑的結果。這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這樣的生活是沒有性別門檻的。

讀博士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感情色彩的,事實上,隨著學歷層次逐漸升高,性別不再是判斷個人能力的影響因素,讀博士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個人志趣、志業有關。儘管無法否認一些事情在完成度上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但是讀博士絕不在其中。

面對讀博士這件事情,女性需要考慮的不是女性是否適合讀博士或學習相關科目,而是要考慮作為獨立個體的人,自己是否願意去讀博士、能否適應科研生活並樂在其中,即是否有強烈的主觀意願選擇並堅持完成學業。

不僅僅是讀博士,女性在尋求自身發展與提升的過程中,應當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夠打破傳統觀念與世俗偏見的藩籬,解放自己的思想。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我國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正如國家領導人指出:

“在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每一位婦女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中國將更加積極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支持婦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夢想。”

—— 新書推薦 ——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刻訂閱此書

本文原載《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年10月刊,原題為“我為什麼還要讀博?——在讀理工科女博士學習動力研究”,篇幅所限,有所編刪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受訪者無關。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文化縱橫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這麼難,我為什麼還要成為一名女博士? | 文化縱橫

(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轉載須知

後臺回覆“轉載”獲取授權

進入微店

點擊“閱讀原文-進店”進入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已參與“最佳評論計劃”,入選留言者,有機會獲得贈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