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很多人心裡,都有著太多揮之不去的體育記憶。儘管大多數人無法作為參與者去感受那波瀾壯闊的一年,但能見證,已足夠幸運。

那一年,無與倫比的一屆奧運會在北京落下了帷幕;那一年,西班牙隊在瑞士和奧地利聯合舉辦的歐洲盃賽贏下桂冠,開啟了四年的王朝;而鬥牛士的狂歡還沒結束,又一位西班牙人佔領了瑞士人的地盤——在北京時間7月7日凌晨4點15分結束的溫布爾登男單決賽中,以瘋狂比分拿下比賽的納達爾用終結瑞士天王費德勒對溫布爾登長達五年壟斷的傲人方式,宣佈新王加冕。那一刻起,納達爾成為了當之無愧的King Nadal.

懷念11年前那場費納溫網對決 像懷念我們一去不回的青春那樣

一晃11年。

經典之後再無經典

那一天,天昏地暗,暮色染白衣;那一天,穿著無袖海盜衫的納達爾還是滿臉青春的少年;那一天,一場史詩般的戰役就此定格。

在這片曾被比作是費德勒自家後院的魔幻場地上,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的納達爾,用否定的方式肯定了很多事實——他不再是隻能統治羅蘭·加洛斯的“紅土專家”,他不再只是“費德勒時代”的年輕配角,甚至,他也將不再是網球歷史上最強大卻也最委屈的世界第二。

那是世界為之沸騰的一場對決。《馬卡報》頭版打出了《納達爾國王萬歲!》的標題。

那時,納達爾的英語還有些蹩腳,可在他的自傳裡,這場勝利完全可以和2010年美網奪冠實現全滿貫相提並論。那時的費德勒,流離失所,眼神裡寫滿了全世界可以讀懂的失望。

之所以懷念,是因為08年溫網決賽在費納漫長的十多年對決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比賽;那場溫網對決有太多太多至今可以回味的瞬間:因雨推遲,因雨中斷。雨水彷彿是上天特意安排的意外。而縱觀整場決賽的進程,遠比倫敦多變的天氣來得更富有戲劇感。

懷念11年前那場費納溫網對決 像懷念我們一去不回的青春那樣

這對最偉大的對手極盡所有想爭取各自想要的勝利,雖然納達爾說,“我從未想過會贏”,但“夢想成真”,而費德勒那一句“現在說這些已沒什麼意義”流露出他太多的複雜心情。

每一場對決都承載著各自的意義,尤其是決賽;每一個冠軍都有它值得紀念的理由。無意特意貶低,只是說明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回望從2008年溫網決賽之後的這九場男單對決,縱然費德勒一年後就在那裡收復失地,並在2017年再度捧杯足以奠定其GOAT的歷史地位;縱然德約科維奇衝破費納統治也曾三次問鼎;縱然“英國寵兒”趁著費納失衡撈到兩座冠軍。有歡慶,也有澎湃,每條冠軍之路也足夠精彩。但那每一分都會牽動人心,有可能改變局勢走向的驚心動魄怕是再也不會有了。每一場對決更多的是個人意義的突破,而不具備費納08年所有的時代意義。

2008年溫網,那是跨時代的旋律。那場比賽,也讓我們知道倫敦的日照到底有多長了。再長的日照也有變暗的時候,正如再令人難以觸及的壟斷也有塌陷的一天。

那之後,盛筵難再。

費納的十一年,是多少人青春的見證

任何一場超高質量的偉大對決,必須由兩個人共同完成。雖然那時的納達爾還是留著飄然長髮的海盜少年,剛過22歲,他就已有5座大滿貫入賬;費德勒在他的年紀時還只有一個。

有關08年溫網對決衍生的問題不停地發酵,成為那時男子網壇最有吸引力的話題:完成“刺客”使命的納達爾還會有怎樣讓人不敢想象的未來?費德勒是否會像當年的博格那樣經不起麥肯羅的衝擊而心灰意冷、看破紅塵?

懷念11年前那場費納溫網對決 像懷念我們一去不回的青春那樣

人們不知道一貫驕傲的費德勒還會有怎樣波折的軌跡,人們也無法想象如今即將37歲的他仍然傲嬌地繼續著他華美的網球篇章;人們也更是無法想象,在過去這十年裡,經歷更多顛簸流離的竟然是看上去荷爾蒙爆滿的納達爾。他被強大的傷病擊倒,站起,倒下,再回擊,從不認命。

偉大的運動員,都有足夠偉大的人格軌跡,讓你在欣賞足夠有懸念比賽的同時,去感慨他們和命運搏殺背後蘊藏的更深含義。某種意義上,費納不再僅是兩位運動員,他們更是運動家的詮釋者。他們的專注、堅持,他們對網球的那份愛,無人所及。

某種意義上,08年那場溫網對決,像是打開了網壇的潘多拉魔盒,給我們呈現出無法想象的十年,讓我們在其中欣喜、驕傲、悲傷、低落,經歷著一次次或深或淺,或持久或短暫的情緒印記。時光久遠,費納流傳。他們不僅擁有令時光停止流傳的神力,他倆的存在甚至可以讓時光倒流。

十一年了,費德勒都是四個孩子的爹了,納達爾那句,“我33歲了,我還希望打很久,但我還能再打幾年呢?”又讓多少人驚訝,那個海盜少年都已33歲了。幸福的是,他們還在,費德勒連過三輪仍在向衛冕邁進,帶著羅蘭·加洛斯光環的納達爾也在朝著彼此無言的約定一步步向前。

十一年了,還是忍不住懷念08年溫布爾登的夏天,就像懷念我們每個人一去再也不回頭的青春那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