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說起中國歷史上國力強盛、聲威顯赫的王朝。人們所想到的往往就是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所提及的“漢唐、宋元”。可又有誰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以其實際行動踐行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邁誓言。放眼悠悠五千年,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曾做到過的。

大明王朝,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他帶著億萬漢人“驅逐韃虜,再建漢唐”的期望款款而來,而後又攜著“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悲憤轟然崩塌。數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總結明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希望能夠有所裨益,以輔治教。而隨著研究探索的深入,近年來關於“忠賢不死,明朝不亡”的呼聲愈演愈烈。作為後學末進,我就個人角度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

世間再無張居,只有殘明一條鞭

一: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切還得從賦稅說起

在萬曆皇帝以前,明朝的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稅,但隨著朝代的發展,即便屢次三番的加派稅賦,卻依然不能滿足龐大的王族、權貴和軍隊的需要。於是,為了“挽救時弊,匡濟艱難”。張居正開始施行“一條鞭法”的政治改革,將賦稅重點從農業稅轉移到商業稅。此舉不僅大大緩解了日益尖銳的農民矛盾,而且使國庫富足,財政寬裕。漸呈頹勢的明王朝也變得生機萌動,大有返老還童之勢。固然,張居正挽救了日落江河的大明朝,卻也徹底得罪了江南地區的工商業利益集團,所謂“死道友莫死貧道”向來重利的商人哪管“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為了實現廢黜“商業稅”這一共同目標,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創了“商人干預政治”的歷史先河。但限於特殊的身份辨識,他們只能走“曲線救國”的道路,由此,東林書院——東林黨應運而生,成了他們的官方代言人。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經過萬曆朝長達三十餘年的政治鬥爭後,已經積聚豐富經驗的東林黨人,利用泰昌帝好色軟弱的性格。趁勢攫取朝政大權,隨後以“祖宗之法不可廢”的理由廢黜“商業稅”,納稅的重擔再次回到農民身上,帝國內部,階級矛盾一觸即發。

五個月後,泰昌帝猝然崩逝,年僅16的天啟繼位。髫齔稚齡的新君哪懂治國理政的手段,正在高位的東林黨趁勢排擠、打壓齊、楚、浙黨,試圖滌盪朝野,建立東林帝國。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天啟帝雖然年齡幼稚,但到底是老朱家的種子,天然的不信任這群道德文章的士大夫,本著“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的原則,小皇帝大筆一揮,將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照顧了自己十幾年的魏忠賢推到臺前。至此,大明朝進入魏忠賢時代。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

權勢熏天的魏忠賢

二:整頓軍政,一意抗金的魏忠賢再起“商業稅”

話說魏忠賢這人雖然素質低下、人品卑劣,但數十年的底層生活卻讓他深悉帝國癥結所在,當此遼東戰事吃緊,野豬皮努爾哈赤虎視眈眈,驕兵悍將秣馬厲兵之際。想要保家衛國,勢必就要大量的錢糧,可國庫空虛,內帑耗竭,沉重的稅賦已使百姓賣妻鬻子,倘若繼續壓榨只會激化矛盾,屆時,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任他魏公公神通廣大也難有迴天之術啊。

就此而言,魏忠賢還是有些愛民之心的,為了支持遼東軍備,堅決抵抗建州女真,魏忠賢不顧東林人的劇烈反彈,一方面積極打擊、迫害;另一方面則趁勢重啟“商業稅”政策。雙管齊下搞的東林黨人自顧不暇,只能藉手中翰墨,營造聲勢,引導輿論,天下之大,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知閹黨枉害忠良、霍亂朝政。可嘆,天下百姓竟不知他們口誅筆伐的閹黨才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他們深切同期的士大夫才是恨不能將其敲骨汲髓的吸血鬼。歷史的弔詭,莫過於此。

所謂“有錢好辦事”隨著國庫日漸充盈,深受魏忠賢倚任的熊廷弼和孫承宗在遼東戰場上經營的有聲有色。他們大肆購買火氣、火銃以及紅衣大炮等重武器,此外還營建了名重一時的“寧錦戰線”。遼東戰局形勢大好,捷報頻傳,到了袁崇煥時期,甚至還用炮重傷努爾哈赤,致其不治而亡,後金隨即陷入皇位之爭。

而這前景光明、勝利可期的一切卻在魏忠賢死後頓做冰消,再度執政的東林黨人“恨烏及烏”,不問青白一律裁汰魏忠賢主政時期的政策和規劃,甚至臨陣易將,使原本漸入佳境的遼東局勢變得風雲詭譎,不可估測。不僅如此,因為“商業稅”的再度被廢,原本就已天災人禍相薦而至,使隨處可見易子而食的慘狀的北方頓時雪上加霜。崇禎元年,“窮則思變,奮力求存”的中原百姓終於揭竿而起,不數月而蔚為大觀,化為滾滾洪流到處衝擊著大明朝的根基。但即便如此,商業集團的代言人——東林黨人依舊不願繳納賦稅,甚至還口出風涼的調侃崇禎。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

少年天子,勵精圖治的崇禎

三:治大國如烹小鮮,操之過急的崇禎帝和趁虛而入的東林黨

治大國如烹小鮮,對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把握都極為講究,君王臨朝理政,也最講究“制衡”之道。

崇禎元年(公元1627年)急於收攏君權的崇禎聯合形勢頹敗的東林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剿滅魏忠賢的閹黨。隨即,沉淪下僚的東林黨趁勢崛起,黨同伐異,廢黜並制定一系列有利工商業發展和士大夫階層的制度和政策。想著借刀殺人的崇禎成了東林黨剷除閹黨的利刃,大明王朝的主導權被牢牢掌控在東林黨手中。

固然,魏忠賢作惡多端,罪該萬死,但他卻有效整合了國家資源穩定了遼東戰局,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為苟延殘喘的大明朝續命。可隨著年少輕狂的崇禎帝的介入,原本三足鼎立的局勢被打破。帝國政治陷入難以挽回的局勢。

為什麼說魏忠賢不死,明朝就不會滅亡?

鐵骨錚錚錢謙益,風花雪月水太涼

綜觀崇禎十七年的執政歷史,在哀矜與喟嘆的同時,我們不禁遐想,假如崇禎帝能夠動心忍性,包羞忍辱,在閹黨的護持之下儘快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畢竟閹黨只能依附皇權而存在,他們和皇帝之間是脣寒齒亡的關係,並不像大部分士族,往往以家族利害為重點),進而逐步削弱閹黨,確保在魏忠賢推出政權後也成朝政的相對制衡。如此,以崇禎的英睿果決,宵衣旰食,完全有可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即便真的迴天乏力,也不至於做十七年獨夫傀儡,被一群面目和善卻心懷蛇蠍的偽君子玩弄於鼓掌之中。臨了落個“昏君,暴君,剛愎自用”的罵名。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在此,我決無意為魏忠賢翻案,因為他確實死有餘辜;但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因為魏氏的窮凶極惡而忽視了他的貢獻。同樣,我是真的痛恨東林黨人,這群尋花問柳章臺路,吟詩作對到天明的士君子,擅於黨爭內鬥而暗於治國理政。不僅如此,到了國破家亡之際,更是寡廉鮮恥卑躬屈膝以侍異族。“自古文人多傲骨”在他們身上簡直就是莫大的諷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