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治療胃脘痛

胃炎 中醫 沙蔘 附子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9-06-29

胃脘痛是中醫病名,包括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等多個病種。胃脘痛以胃氣鬱滯、失於和降為基本特點。

胃脘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飢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痛;肝對脾胃有疏洩作用,如因惱怒抑鬱,氣鬱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脘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鬱日久,淤血內結,氣滯血淤,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脘痛發作。

總的說來,胃脘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中成藥治療胃脘痛,藥性比較平和,藥效緩慢而持久,攜帶服用方便,頗受患者的歡迎。為了便於胃病患者的正確選藥,茲將胃脘痛常見症情分成5個類型,治療宜對症選藥。

1.脾胃虛寒型:常見於各種慢性胃炎、潰瘍病,病程較長。症見脘痛綿綿,得食痛減,時泛清水,胃部冷感,喜飲熱湯,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症屬脾胃虛寒。治宜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用藥:建中丸,口服。每次8粒,一日3次,開水送服。如虛寒較甚,面色?白,手足不溫,改用附子理中丸。

2.肝氣鬱滯型:多見於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表現為脘痛且脹,時而引及脅、背,情緒抑鬱時加重,時易噯氣反酸,舌苔薄白,脈象弦緩,症屬肝氣鬱滯,橫逆犯胃。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用藥:疏肝調胃丸,口服,每次6克,一日3次,開水送服。或口服三九胃泰沖劑,每次1袋,一日2次,開水送服。

中成藥治療胃脘痛

3.氣滯血淤型:多見於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切除術後綜合徵。症見胃脘脹痛,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腹拒按,或有黑便,舌質紫,脈細澀;症屬氣滯血淤,胃絡損傷。治宜行氣活血,行淤止痛。

用藥:失笑散合活血丸,每次6克,一日2次。以失笑散10克(絹包)煎湯送服。

4.氣虛型:多見於胃下垂,慢性胃炎合併十二指腸炎等。症見長期飲食不佳,食後飽脹,噯氣倦怠無力。大便溏薄,舌質胖嫩,邊有齒痕,脈細弱,症屬脾胃虛弱,胃氣鬱滯,治宜健脾益氣,開胃疏運。

用藥:參茯丸,每次8粒,一日3次,米湯送服。或香砂丸口服,服法同上。

5.陰虛型:多見於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大出血後。臨症常見胃脘灼痛,嘈雜似飢,納呆口乾,五心煩熱,大便乾結,舌質紅,苔少,脈細無力;症屬胃陰不足,虛火上炎,治宜健脾養胃,生津助運。

用藥:珍珠丸,每次8粒,每日3次;合用沙蔘百合顆粒,每次1袋,一日兩次,開水送服。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雜誌,文章配圖純屬科普,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