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2019年5月23日,唯品會披露了2019年Q1財報。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一季度淨營收21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3%,歸母淨利潤為8.73億元,同比增長64.7%。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商行業,唯品會能夠取得如此亮眼業績,並保持連續26個季度的盈利記錄,離不開其成功的定位:“一家做特賣的網站”。

從2008年成立起,獨創的特賣模式讓唯品會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精準地擊中了那些既對價格敏感又希望買到高質量品牌的用戶訴求。也正是因為此,唯品會得以迅速發展並坐上互聯網電商領域的第三把交椅。

然而在華麗的數據之下,唯品會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壓力。一方面,特賣護城河逐漸被削弱,唯品會業務營收增長面臨天花板;另一方面,拼多多、雲集等後起之秀攪局電商界,唯品會市場份額被蠶食,“電商第三”的位置也匆忙拱手讓人。

現在來看,即便有“首席驚喜官”(CJO)周杰倫的站臺,唯品會似乎也很難在電商大戰的下半場給人太大的驚喜了。


互聯網下的去庫存生意

所謂特賣,是指用相對優惠的價格在特定的時間銷售特定的商品,本質上講,其實就是一種“低價去庫存”的手段。

2008年前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中國傳統制造業被捲入其中。這一時期,大批量的貨物被堆壓在倉管無路可銷,尤其是粗放式發展的紡織服裝行業遭受重創。

就是在這樣的蕭條期,唯品會嗅到了新的商機。

2008年8月,唯品會掛牌成立,同年12月,旗下網站上線。以“大牌低價”為賣點,唯品會的主營業務為互聯網在線銷售品牌折扣商品,涵蓋名品服飾、鞋包、美妝、母嬰、居家等。


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圖片來源:唯品會官網




在傳統制造業集體陷入庫存壓力的情況下,唯品會通過買手製取得超高的控貨能力,吸納大量品牌入駐,通過低價拿到品牌商的積壓貨源,以“限時折扣”的模式進行快速分銷,走出了一種新模式。

在當時,線下實體店鋪經營成本也不斷上升,商品價格隨之上漲,越來越多的用戶從線下向線上轉移,以“大牌低價”為賣點的唯品會自然就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不過一開始,唯品會並不是純粹為了“賣庫存”,而是定位為奢侈品網站。2012年3月,它以奢侈品折扣電商的身份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但卻遭遇了“流血上市”,在此之前,它已連續3年虧損。

2012年是互聯網用戶高速增長的一年,也是服裝行業整體進入去庫存的一年,唯品會抓住這波機會,將公司定位從奢侈品折扣電商轉變為大眾品牌“奧特萊斯”。由於規模效應逐漸形成,公司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得以提高,隨之而來的是毛利率和業績的提升。

資料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唯品會實現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並在之後的數年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2012年至2015年,唯品會的營收增速分別為204%、138%、123%,公司市值一度達到最高的200億美元。

特賣護城河優勢漸失

表面上看,唯品會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增長態勢,業績喜人。但事實上,唯品會創新的“特賣”電商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商業模式無法做出突破的情況下,它同樣面臨著增長天花板。

從近年來的營收情況看,唯品會的營收增速其實一直處於下滑狀態:2016年Q3,唯品會還保持著38.4%的高速增長,到了2017年Q3,其增長率已經跌破30%,2018年Q2跌破20%,到了2018Q4,增速更是跌到了個位數……


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所謂不進則退,在中國互聯網電商廝殺一片的紅海中,增速變緩就意味著被超越。

2018年初,拼多多以2.95億用戶成功超過唯品會,成為僅次於阿里和京東的第三極。2018年全年,拼多多平臺GMV達4716億元,接近唯品會的4倍,差距進一步被拉大。

事實上,唯品會用戶增速自2016年就開始放緩,2018年Q1同比增幅更是跌至為零。為了擺脫用戶增長困境,唯品會不得不抱上向騰訊和京東的“大腿”,有了微信九宮格和京東首頁的助力,其用戶增長才總算差強人意。

資料顯示,在2018Q2-2019Q1四個季度裡,唯品會活躍用戶數同比分別增長6%、11%、13%、14%,其中有24%、22%、23%、25%的新客的流量來自騰訊和京東入口。如果沒有騰訊和京東強的流量入口加持,唯品會的業績數據將會非常難看。

種種跡象表明,唯品會靠特賣建立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首先,經過多年的庫存清理,傳統制造行業的庫存壓力得到了大幅緩解。據長江證券報告,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庫存問題在2016年已經得到實質性解決,事實也證明,唯品會業績增速就是自2016年Q2開始逐年走低的。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大數據、雙線融合等技術方案成熟,產銷兩端的數據趨於同步,這意味著商家的庫存風險將越來越低。

其次,由於唯品會的高速成長吸引了眾多競爭對手轉攻庫存電商領域,一時間,京東閃購“紅”頻道、噹噹尾品彙、天貓特賣、一號店名品特賣等網上特賣場層出不窮,唯品會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更大的壓力是,近年來以拼多多、雲集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崛起,打破了傳統電商格局,分食了整個電商市場。尤其是拼多多,短短3年時間吸引三億用戶,成了電商界的“當紅辣子雞”,這對唯品會來說無疑是更大的打擊。

隨著體量不斷增大,唯品會也開始嘗試品類拓展策略,試圖向綜合電商方向發展。但是,其它品類商品似乎並不存在服裝類單品多SKU、高庫存等特性,唯品會和淘寶、京東等綜合電商平臺相比不佔優勢,綜合電商之路也就很難走通。

自救之路幾多坎坷


當唯品會的主角光環開始暗淡,其也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救”之路。

2018年年中,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在戰略會上宣佈,唯品會將戰略發展重點作出調整,迴歸特賣這一最初定位,聚焦買手製好貨,強調“要做自己擅長的事”。

“不從用戶角度出發,賣著自己也不想買的貨,運營著自己也算不清楚到底多少錢的活動,怪不得用戶不買賬、不搭理我們,供應商也不滿意。”沈亞強調了迴歸特賣的決心。

為了“做自己擅長的事”,從2018年8月起唯品會接連推出了諸如“唯品快搶”“最後瘋搶”等折扣特賣頻道,上線了一款叫做“唯品倉”的APP,後者被看作是唯品會特賣模式的延續,即利用“小b”群體來幫助品牌商解決尾貨。

然而在多品類綜合性電商為王的時代,專注服裝及穿戴品類的特賣領域已經不復當年,隨著京東、阿里巨頭推出類似的特賣模式,以及折800、楚楚街等眾多平臺的出現,唯品會的迴歸之路或許只是一種困守之策。

除了迴歸特賣,唯品會還明確提出對標美國零售折扣巨頭T.J.MAXX,在物流基礎之上唯品會開設線下門店,著手佈局新零售。


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唯品會線下門店




在電商巨頭紛紛佈局線下的風口,唯品會自然也不願錯過新零售的機會。可問題是,傳統服裝實體店如HM、ZARA、優衣庫等多年來在線下的深耕積累的客源、渠道、經驗,做不屬於自己基因的嘗試,唯品會的勝算並不高。

並且,體驗並不好的線下店恐怕顛覆長期以來在消費者心目中“大牌正品”的光環,口碑變差導致消費者流失,對極度依賴用戶留存的唯品會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所以,儘管唯品會已經認識到內外的壓力並付之行動,但對要發力的方向仍缺乏清晰且全面的認知,其新業務的拓展也只能是原有模式上的小修小補。

唯品會未來如何突圍

一直以來,去庫存都是品牌商最頭疼的事,在過去的十年,唯品會專門為商家清庫存的特賣模式讓品牌商“不失優雅”地將尾貨清理出去,成了電商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環。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品牌商通過大數據可以計算出較為精確的訂單數量,將庫存降到最低。當品牌商的庫存逐漸減少,唯品會的尾品特賣渠道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升級轉型迫在眉睫。

但不管是試水線下店還是迴歸特賣定位,唯品會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去尾貨”基因,無法改變用戶對其“打折促銷”的品牌認知,也就無法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電商平臺。


營收增速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唯品會如何自救?

圖片來源:唯品會官網




如今,以消費者為市場主導的時代已經來臨,市場的驅動力和驅動方向開始逆轉。過去大批量採購、大批量製造、大批量運輸的“推式供應鏈”無法繼續適應現有市場,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的C2M供應鏈模式呼之欲出。

C2M,即Customer to 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其本質上是一種需求驅動的製造模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反向定製”,用戶需要多少工廠就生產多少,徹底消滅了工廠的無效庫存。

目前,這種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所採用,比如網易嚴選、淘寶心選、小米有品、京東京造等,它們都與代工廠合作,設計生產的商品貼上自家的標籤,直接放在各自的平臺上進行銷售。

更為矚目的則屬拼多多。通過C2M模式,拼多多重構了供需關係,將同類消費需求打包,再反推給供應鏈上游的生廠商,直接產生定製化商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成為平臺的核心驅動力。

去年底,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旨在幫扶1000家“有品質無品牌”的代工廠打響自主品牌名聲,在製造業引發巨大反響。截至2019年1月9日,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已收到超過1300家工廠及企業遞交申請。

有觀點認為,拼多多從“通過對需求側的改革,來推動供給側的改革”,試圖用C2M彎道超車老牌電商。更有業內人士表示,拼多多C2M模式將逐漸取代唯品會“讓利促銷”的特賣模式,成為未來電商平臺的核心驅動力。

大勢所趨,唯品會也必須朝C2M發力。

C2M模式之下,唯品會可以通過供應鏈的結構優化來提升快速反應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來提升需求管理能力,做到網絡化與智能化協同。

所以在未來,唯品會必須要摘掉“尾貨處理販子”的帽子,加大與品牌商和生產商的合作,依託技術建立用戶需求數據庫,推出定製款、獨家款,為用戶提供與其它渠道不同的特別商品。

事實上,相比於淘寶和京東,唯品會在產品基因上更適合推進反向定製。作為一個以“大牌低價”為賣點的平臺,唯品會在用戶層面與追求性價比的拼多多用戶有著高度重合;在供應鏈方面,唯品會更具備品牌優勢,未來依舊可期。

總結

唯品會的興起,得益於國內服裝、鞋包等商品庫存積壓的集中爆發。廠商清庫存回攏資金的強烈願望把唯品會帶到“行業第三”的高光時刻,但同時也埋下了增長隱患。

時代變革之下,電商行業由B2C模式向C2M模式轉變已是大勢所趨,由內至外的傳統供應鏈順序將被顛覆,企業的研發、生產、營銷活動最終將以客戶數據為決策依據。這個時候,庫存概念越來越被淡化,唯品會“特賣模式”壁壘不復存在。

所以儘管眼下業績還算華麗,唯品會也應該具有憂患意識,擺脫自身模式桎梏,從“去尾貨”轉向“反向定製”,才是其突圍的關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