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維摩經》的根本大義

《維摩經》的大義(一)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維摩居士示現病相,打掃方丈室,一物不留,即使侍者,也一概不留,唯留一床,用來臥疾。

釋迦佛令諸弟子,前去看望。諸上座部弟子,皆言維摩居士,智慧廣大,不能堪任,前去問疾。就連彌勒菩薩亦言:維摩居士,智慧廣大,“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諸大弟子,及大菩薩,皆不堪任,詣彼問疾。於是,佛告文殊:“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文殊領眾,詣彼問疾,便有了這部《佛說維摩詰經》。

維摩居士是誰?釋迦佛又是誰?諸大弟子又是誰?彌勒又是誰?文殊又是誰?還見麼?見此等事,如見掌中物,如是而見,如是而聞。若不如是,便不可開口說法。說即成妄,自害害人。於此當下,還見《佛說維摩詰經》中所說事麼?若也不見,則於方丈室中而自迷。若也得見,維摩經中所說事,未離自己方寸間。若也得見,此人如佛,橫拈豎捏,唯心變現。如此之人,世人說他狂,智者見他真。

維摩居士,究竟是誰?為何諸大弟子,及諸菩薩,皆不堪任,詣彼問疾?維摩者,淨名也。淨者,自性也,妙體也。名者,莊嚴也,妙用也。是故維摩所表,乃性相一如、體用不二之自心也。還識得自心麼?若也不識,豈能堪任,詣彼問疾?莫僅僅將那“一念靈明”當作自心實相。不是這一念靈知,便是六道輪迴中人。若住這一念靈知,便是兜率內院住的人,還被內院捆縛,不得究竟自在。

若論其實,一切萬法,皆是自心實相。識得自心,萬相是我。不識自性,萬相是他。住持兜率內院,恆沙劫數,不得成佛。法身向上,只此當下,即可返本還源。彌勒菩薩,未得徹證時,住持兜率內院,塵沙劫數,不得成佛。六祖慧能,未得衣缽時,住持本來無物,塵沙劫數,不得徹底。法界全體,是諸佛身。山河大地,是諸如來。山色溪聲廣長舌,翠竹黃花體上衣。還見麼?若也不見,豈能堪任,詣彼問疾?

維摩臥疾,是個表法,表放下也。人皆有這樣的經驗,身體無病時,精氣神足時,什麼都要,什麼都貪,一副要做一番大事業的姿態。可是,當人生病的時候,當人臥疾的時候,這時,名也放下了,利也不要了,平時想要的,此時統統不要了。維摩臥疾,即表此義。

佛指派文殊,領諸菩薩,及諸阿羅漢,前往問疾。維摩臥疾,表放下。文殊菩薩,表智慧。文殊領眾問疾,就是令我們於一切放下處,反觀自見,認識維摩,識得自性。一切放下,反觀自見,是個什麼?如是放下,如是反觀,祖師門前,臨門一腳。於此當下,破門而入,這是一切法門的共同指歸。一大藏教,指歸這裡。

維摩居士,以神通力,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用作臥疾。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於方丈室中,各說方便,同歸不二。不二之處,即是維摩的方丈室。維摩丈室,並非他物,只是諸人的這個廣大無邊的自心也。自心是維摩,智慧是文殊,諸大菩薩,亦非他人,只是自心之德相,只是自心之妙用。自心是萬法之源,自心是萬德之本。諸大菩薩,各說不二,即是各以方便,指示自心。唯此一心,是菩薩所說。唯此一心,是不二之法。

問:維摩居士,以神通力,除去所有。如何是神通力?

答曰:無所不能為神,無所障礙為通。諸人之心,無所不能,名之曰神。諸人之心,無所障礙,名之曰通。眾生本具神通,與佛無殊。只因眾生,不識自心,認幻作真,故成障礙。

維摩居士,以神通力,除去所有,及諸侍者。除去所有,不是清空房屋,而是放下一切,而是清空自心。維摩居士的方丈室,不是土木瓦礫之室,而是靈明遍照之心。所謂方丈,即方寸也。所謂方寸,即是人心也。所以說,維摩居士,以神通力,除去所有,也只是放下一切,清空自心。

通體放下,試觀當下,是個什麼?這是悟入自心實相的基本規範。無論具體方法如何,基本規範,只是如此。唸佛唸咒,也是這個基本規範。唸佛唸咒,只是個代換,以一念而代萬念,以免隨萬念而流浪。唸佛唸咒,歸之究竟,佛唸咒念,亦須脫去,方是通體放下,亦名全體脫落。全體脫落時,這個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究竟是什麼?識得自心,方是念佛唸咒的歸處。

放下一切,清空自心,此是維摩臥疾所表。反觀自心,識得自心,此是文殊領眾所表。維摩臥疾,表放下。文殊領眾,表觀心。二位大士所表,即是通體放下,反觀自心。我們看《維摩詰經》,看到這裡,若能會得,則後面的內容,則全在其中矣,乃至一大藏教的所有內容,也全在其中矣。

維摩居士對文殊菩薩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問:如何是“善來”?

答曰:無住妙用,皆名善來。住境著相,即名不善。聞聲離聲,聞離同時,此聲之來,是名善來。見色離色,見離同時,此色之來,是名善來。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即離同時,是名善來。

問:如何是“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答曰:一切萬相,“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猶如波浪,彼浪不來此,此浪不往彼,彼此當下生,彼此當下滅,求其暫住,皆不可得。

一切萬相,皆從自性體上生,皆從自性體上滅,彼不來此,此不往彼,故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