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三、先民的釀酒器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 在我的記憶中,對尖底瓶的誤解,似乎從中學歷史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上中學時,老師講尖底瓶,激動於先民的創舉,講得神采飛揚,我們也驚歎不已。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鬆多了。多年後,依舊能想起,我們當時的驚豔表情,並漸漸喜歡上了文史。

對尖底瓶的評價,後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複雜。其次,耳上栓繩提水,瓶將會傾倒。

早在1988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孫霄與趙建剛通過實驗證實了尖底瓶取水的謬誤。因為,他們發現尖底瓶入水後,無論是在靜水還是在河水中都不會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積的1/3,且由於瓶耳過低,絕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後都因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 。

那麼先民製作如此多的尖底瓶,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人們作出多種推測,有乾旱地區特有水器的猜測,有尖底插入地下作保溫器皿的原始“暖瓶”之說,有原始的淨水器,便於水中泥沙沉澱。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三、先民的釀酒器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 在我的記憶中,對尖底瓶的誤解,似乎從中學歷史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上中學時,老師講尖底瓶,激動於先民的創舉,講得神采飛揚,我們也驚歎不已。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鬆多了。多年後,依舊能想起,我們當時的驚豔表情,並漸漸喜歡上了文史。

對尖底瓶的評價,後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複雜。其次,耳上栓繩提水,瓶將會傾倒。

早在1988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孫霄與趙建剛通過實驗證實了尖底瓶取水的謬誤。因為,他們發現尖底瓶入水後,無論是在靜水還是在河水中都不會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積的1/3,且由於瓶耳過低,絕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後都因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 。

那麼先民製作如此多的尖底瓶,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人們作出多種推測,有乾旱地區特有水器的猜測,有尖底插入地下作保溫器皿的原始“暖瓶”之說,有原始的淨水器,便於水中泥沙沉澱。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遠古時,先民不會無緣無故做一個器物的,人力不足,物力匱乏,不會盲目地去搞什麼形象工程。古人留下的器物,或為實用,或為禮器。尖底瓶用於禮器的可能性更大。

讀《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先生說,尖底瓶不一定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就有尖底瓶形象,他稱小口尖底瓶為“酉”瓶,並推測或許放在玉琮之上。也有人言:尖底瓶多出現在乾旱少水之地,與祭天、祈雨有關。想想,先民們雙手抱著瓶子,圍成一圈,祈求上蒼,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幕。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三、先民的釀酒器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 在我的記憶中,對尖底瓶的誤解,似乎從中學歷史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上中學時,老師講尖底瓶,激動於先民的創舉,講得神采飛揚,我們也驚歎不已。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鬆多了。多年後,依舊能想起,我們當時的驚豔表情,並漸漸喜歡上了文史。

對尖底瓶的評價,後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複雜。其次,耳上栓繩提水,瓶將會傾倒。

早在1988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孫霄與趙建剛通過實驗證實了尖底瓶取水的謬誤。因為,他們發現尖底瓶入水後,無論是在靜水還是在河水中都不會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積的1/3,且由於瓶耳過低,絕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後都因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 。

那麼先民製作如此多的尖底瓶,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人們作出多種推測,有乾旱地區特有水器的猜測,有尖底插入地下作保溫器皿的原始“暖瓶”之說,有原始的淨水器,便於水中泥沙沉澱。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遠古時,先民不會無緣無故做一個器物的,人力不足,物力匱乏,不會盲目地去搞什麼形象工程。古人留下的器物,或為實用,或為禮器。尖底瓶用於禮器的可能性更大。

讀《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先生說,尖底瓶不一定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就有尖底瓶形象,他稱小口尖底瓶為“酉”瓶,並推測或許放在玉琮之上。也有人言:尖底瓶多出現在乾旱少水之地,與祭天、祈雨有關。想想,先民們雙手抱著瓶子,圍成一圈,祈求上蒼,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幕。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不過,近年人們對尖底瓶的用途進一步作出研究。更大可能是一種釀酒器。人們發現,早期釀酒器,多是小口、鼓腹、圜底。這樣便於發酵,也便於保溫,減少蒸發,也能有效提高沉降率。學者們考證眾多考古遺址的出土,並進行檢測分析一些尖底瓶殘留物的成份,認為它是一種釀酒器。《說文解字》中說,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而在甲骨文、金文、大篆中,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成。(見圖)。而酒,則是水加酉。自古至今,酒是祭祀活動的必備。那麼,尖底瓶也自然有祭祀的功用。

研讀尖底瓶,我們說的是實用,多了功利心;先民講的是,祈求天地,愉悅神靈,求得是心靈安寧。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三、先民的釀酒器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 在我的記憶中,對尖底瓶的誤解,似乎從中學歷史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上中學時,老師講尖底瓶,激動於先民的創舉,講得神采飛揚,我們也驚歎不已。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鬆多了。多年後,依舊能想起,我們當時的驚豔表情,並漸漸喜歡上了文史。

對尖底瓶的評價,後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複雜。其次,耳上栓繩提水,瓶將會傾倒。

早在1988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孫霄與趙建剛通過實驗證實了尖底瓶取水的謬誤。因為,他們發現尖底瓶入水後,無論是在靜水還是在河水中都不會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積的1/3,且由於瓶耳過低,絕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後都因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 。

那麼先民製作如此多的尖底瓶,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人們作出多種推測,有乾旱地區特有水器的猜測,有尖底插入地下作保溫器皿的原始“暖瓶”之說,有原始的淨水器,便於水中泥沙沉澱。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遠古時,先民不會無緣無故做一個器物的,人力不足,物力匱乏,不會盲目地去搞什麼形象工程。古人留下的器物,或為實用,或為禮器。尖底瓶用於禮器的可能性更大。

讀《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先生說,尖底瓶不一定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就有尖底瓶形象,他稱小口尖底瓶為“酉”瓶,並推測或許放在玉琮之上。也有人言:尖底瓶多出現在乾旱少水之地,與祭天、祈雨有關。想想,先民們雙手抱著瓶子,圍成一圈,祈求上蒼,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幕。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不過,近年人們對尖底瓶的用途進一步作出研究。更大可能是一種釀酒器。人們發現,早期釀酒器,多是小口、鼓腹、圜底。這樣便於發酵,也便於保溫,減少蒸發,也能有效提高沉降率。學者們考證眾多考古遺址的出土,並進行檢測分析一些尖底瓶殘留物的成份,認為它是一種釀酒器。《說文解字》中說,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而在甲骨文、金文、大篆中,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成。(見圖)。而酒,則是水加酉。自古至今,酒是祭祀活動的必備。那麼,尖底瓶也自然有祭祀的功用。

研讀尖底瓶,我們說的是實用,多了功利心;先民講的是,祈求天地,愉悅神靈,求得是心靈安寧。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

被誤讀的尖底瓶,其實是釀酒器

王文元

無意之中,和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那件尖底瓶相遇了。看一眼,令人驚豔,豔麗的黃色,莊重的黑色,通過旋轉的水渦紋,達到了和諧統一。

這就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旋紋尖底彩陶瓶。

一、彩陶巔峰之作

見過的尖底瓶不少,有紋飾的並不多,而氣質好的非常少。甘肅很多博物館都有彩陶,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小家碧玉。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這件旋紋尖底彩陶瓶,一眼就感到驚豔,全身籠罩著淡淡黃色,圓口長頸,身材修長,水渦紋的圖案,從正面旋轉而出,籠罩全身,最下面是素色尖底。第一眼感覺驚豔,再看,則是千年歲月打磨出沉穩和內斂。

這是距今約4800年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尖底瓶。1971年隴西縣首陽公社呂家坪出土,泥質橙黃陶,侈口,翻沿,細頸,折肩,腹部下收成尖底,腹部有繫繩用的半圓雙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弦紋,肩部以下繪三組連續旋渦紋。

在彩陶中,馬家窯彩陶製作工藝無疑是頂尖的。馬家窯彩陶的殘片斷口,呈現一種淡黃色,比較薄,數千年後,依舊能感受到它的堅硬。而尖底瓶的水渦紋,畫的一絲不苟,流暢婉轉,一氣呵成。馬家窯是彩陶文化的巔峰時期,這件尖底瓶無疑是其中代表性器物。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呂家坪遺址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隴西縣首陽鎮。地處為河流域,有上、下呂家坪村,分別是兩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文物部門的資料顯示:上呂家坪村西500米渭河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採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以素面為主,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紋紋,器形有尖底瓶、盆、缽、罐等。下呂家坪村西北300米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斷面暴露有灰坑。採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條紋、旋渦紋、網格紋,器形有旋渦紋尖底瓶、雙耳罐、盆、深腹罐等。

二、神祕之地渭河上游

馬家窯文化遺址的發現者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3年,他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涵蓋了黃河上游幹流及洮河、大夏河、湟水、渭水、莊浪河、清水河等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為向西。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渭河上游是解開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鑰匙。 在渭河流域,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距今6萬年時,甘肅秦安大地灣一帶就有人類的生存;3.8萬年前,武山人已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8千年時,大地灣文化已經成為西北最早的遠古文化。

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夏、周、秦,先後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

大禹出自西羌,導河於積石,他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周人依託涇水渭水發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實際上,不僅是夏、周、秦三個王朝,依託渭水流域奪取了天下,在秦之後漢、隋、唐三個王朝的興起,都和渭水流域密不可分。

在徐州長大的劉邦,參與秦末農民戰爭,先被分在漢中,而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了渭水流域的精華關中,才開創了漢家天下。而隋文帝楊堅,也是以關隴為根基,才掃平四方。唐王朝就更不用說了,起兵晉陽的李淵,奪取關中,而後西進,滅了佔據蘭州、天水等地西秦霸王薛舉後,才進一步擊敗各個地方勢力。可以這樣說,馬家窯文化,就是渭河乃至黃河上游,最為燦爛的文化之一。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三、先民的釀酒器

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尖底瓶的認識不足。 在我的記憶中,對尖底瓶的誤解,似乎從中學歷史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上中學時,老師講尖底瓶,激動於先民的創舉,講得神采飛揚,我們也驚歎不已。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話:尖底瓶放入水中,能自動下沉,注滿水後,瓶口自動朝上在水中立起。這樣,先民取水就輕鬆多了。多年後,依舊能想起,我們當時的驚豔表情,並漸漸喜歡上了文史。

對尖底瓶的評價,後人完全誤讀先民的思維。那時,先民尚不能鑿井,從自然河道取水,無需如此複雜。其次,耳上栓繩提水,瓶將會傾倒。

早在1988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館孫霄與趙建剛通過實驗證實了尖底瓶取水的謬誤。因為,他們發現尖底瓶入水後,無論是在靜水還是在河水中都不會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積的1/3,且由於瓶耳過低,絕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後都因重心高於瓶耳而傾覆 。

那麼先民製作如此多的尖底瓶,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人們作出多種推測,有乾旱地區特有水器的猜測,有尖底插入地下作保溫器皿的原始“暖瓶”之說,有原始的淨水器,便於水中泥沙沉澱。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遠古時,先民不會無緣無故做一個器物的,人力不足,物力匱乏,不會盲目地去搞什麼形象工程。古人留下的器物,或為實用,或為禮器。尖底瓶用於禮器的可能性更大。

讀《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先生說,尖底瓶不一定是汲水器,甲骨文的酉字,就有尖底瓶形象,他稱小口尖底瓶為“酉”瓶,並推測或許放在玉琮之上。也有人言:尖底瓶多出現在乾旱少水之地,與祭天、祈雨有關。想想,先民們雙手抱著瓶子,圍成一圈,祈求上蒼,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幕。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不過,近年人們對尖底瓶的用途進一步作出研究。更大可能是一種釀酒器。人們發現,早期釀酒器,多是小口、鼓腹、圜底。這樣便於發酵,也便於保溫,減少蒸發,也能有效提高沉降率。學者們考證眾多考古遺址的出土,並進行檢測分析一些尖底瓶殘留物的成份,認為它是一種釀酒器。《說文解字》中說,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而在甲骨文、金文、大篆中,酉字就是尖底瓶的形成。(見圖)。而酒,則是水加酉。自古至今,酒是祭祀活動的必備。那麼,尖底瓶也自然有祭祀的功用。

研讀尖底瓶,我們說的是實用,多了功利心;先民講的是,祈求天地,愉悅神靈,求得是心靈安寧。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尖底瓶,馬家窯文化,五千年前巔峰之作!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功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