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
"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一陽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04篇原創文章

有一天,你的同事小李風風火火來到你面前,大聲說:“你怎能這樣呢……”

你也沒好氣地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

小李不等你說完,又懟了你一句:“別解釋了,我聽到的就是這個!”

你站在那裡,氣得發抖。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被誤解的情況:被老闆莫名其妙地說了一通;自己表達的很清楚,對方卻把你拉黑……

被誤解也很難解釋清楚,常常生悶氣,對我們造成很大困擾,心中的憤懣也難以平復。

之所以生悶氣,難以平復,是覺得明明對方錯了,為什麼對方卻死不肯承認呢?

真的是對方錯了嗎?

對方很有可能覺得他被你誤解了,也覺得委屈。

你是怎樣的思考邏輯,他又是怎樣的思考邏輯?

有沒有一個邏輯明確告訴雙方到底誰錯了?

在此聲明一點:這篇文章討論的事情不包含法律規章能夠完全判定的,法律規章能夠判定的,也不需要我們討論誰對誰錯。



1


今天分享一個觀點給你,也許對你有所啟發: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這個邏輯看上去有點霸道,通過我兒子小米的故事來解釋下。

我兒子小米現在10歲,記得有一天,小米與他的外婆在玩耍。

外婆遞給小米一個玩具,在遞的過程中,外婆沒注意,小米的手臂還沒伸過來,外婆就鬆手了,玩具啪的一聲掉地上,摔碎了。

小米同學很生氣地說:“外婆,你怎麼不看一下就鬆手了,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的好玩具摔碎了。”

外婆在一旁不斷安慰小米:“是外婆不好,是外婆的錯,你別不高興了。”

玩具掉地長摔碎了這件事,真的是外婆的錯嗎?

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小米的錯。因為這個玩具是小米的,玩具摔碎了,損失最大的是小米。

因為就算小米不斷埋怨外婆,並且為這件事哭了很久,損壞的玩具也不會復原。

小米已經是10歲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對自己的玩具負責。

他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的錯,會對自己的玩具加倍愛惜,下次會更加註意,避免讓玩具再摔在地上。

相反,如果他認為是外婆的錯,對玩具的責任心沒有因為這件事有一點點加強,以後肯定還會發生玩具掉地上摔碎的事情。

同理,如果這個玩具是外婆的,損失最大的就是外婆,這就是外婆的錯。

所以,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一件事發生,你的損失最大,就要記住,這就是你的錯。把錯誤看作懲罰,你才會想辦法避免類似錯誤發生。


"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一陽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04篇原創文章

有一天,你的同事小李風風火火來到你面前,大聲說:“你怎能這樣呢……”

你也沒好氣地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

小李不等你說完,又懟了你一句:“別解釋了,我聽到的就是這個!”

你站在那裡,氣得發抖。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被誤解的情況:被老闆莫名其妙地說了一通;自己表達的很清楚,對方卻把你拉黑……

被誤解也很難解釋清楚,常常生悶氣,對我們造成很大困擾,心中的憤懣也難以平復。

之所以生悶氣,難以平復,是覺得明明對方錯了,為什麼對方卻死不肯承認呢?

真的是對方錯了嗎?

對方很有可能覺得他被你誤解了,也覺得委屈。

你是怎樣的思考邏輯,他又是怎樣的思考邏輯?

有沒有一個邏輯明確告訴雙方到底誰錯了?

在此聲明一點:這篇文章討論的事情不包含法律規章能夠完全判定的,法律規章能夠判定的,也不需要我們討論誰對誰錯。



1


今天分享一個觀點給你,也許對你有所啟發: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這個邏輯看上去有點霸道,通過我兒子小米的故事來解釋下。

我兒子小米現在10歲,記得有一天,小米與他的外婆在玩耍。

外婆遞給小米一個玩具,在遞的過程中,外婆沒注意,小米的手臂還沒伸過來,外婆就鬆手了,玩具啪的一聲掉地上,摔碎了。

小米同學很生氣地說:“外婆,你怎麼不看一下就鬆手了,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的好玩具摔碎了。”

外婆在一旁不斷安慰小米:“是外婆不好,是外婆的錯,你別不高興了。”

玩具掉地長摔碎了這件事,真的是外婆的錯嗎?

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小米的錯。因為這個玩具是小米的,玩具摔碎了,損失最大的是小米。

因為就算小米不斷埋怨外婆,並且為這件事哭了很久,損壞的玩具也不會復原。

小米已經是10歲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對自己的玩具負責。

他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的錯,會對自己的玩具加倍愛惜,下次會更加註意,避免讓玩具再摔在地上。

相反,如果他認為是外婆的錯,對玩具的責任心沒有因為這件事有一點點加強,以後肯定還會發生玩具掉地上摔碎的事情。

同理,如果這個玩具是外婆的,損失最大的就是外婆,這就是外婆的錯。

所以,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一件事發生,你的損失最大,就要記住,這就是你的錯。把錯誤看作懲罰,你才會想辦法避免類似錯誤發生。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2


那麼你被誤解了,誰的錯?

明白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你首先應該問的是:你被誤解了,誰損失最大?

那就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你損失最大。

你給下屬安排了一個任務,問他聽明白了嗎?他說聽明白了。他就去做,做完後就像沒做的樣子,聽他解釋,顯然不是當初你給他說的。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你的錯,雖然你被誤解了,但你的損失最大。

你錯在沒有把任務交代清楚,把任務交代清楚是你的責任,下屬沒有把任務聽明白的責任。

但是如果意識不到這是你的錯,把他叫到辦公室,臭罵一頓是沒用的,沒有辦法改變未來的結果。

另外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別人損失最大。

有人來問你的建議,你告訴他,你過去是怎麼做的,聽完之後,他認為自己聽明白了,就去做,沒想到最後遭到損失。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他的錯,他的損失最大。你把該說的話都說了,他的損失是他的責任。


"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一陽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04篇原創文章

有一天,你的同事小李風風火火來到你面前,大聲說:“你怎能這樣呢……”

你也沒好氣地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

小李不等你說完,又懟了你一句:“別解釋了,我聽到的就是這個!”

你站在那裡,氣得發抖。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被誤解的情況:被老闆莫名其妙地說了一通;自己表達的很清楚,對方卻把你拉黑……

被誤解也很難解釋清楚,常常生悶氣,對我們造成很大困擾,心中的憤懣也難以平復。

之所以生悶氣,難以平復,是覺得明明對方錯了,為什麼對方卻死不肯承認呢?

真的是對方錯了嗎?

對方很有可能覺得他被你誤解了,也覺得委屈。

你是怎樣的思考邏輯,他又是怎樣的思考邏輯?

有沒有一個邏輯明確告訴雙方到底誰錯了?

在此聲明一點:這篇文章討論的事情不包含法律規章能夠完全判定的,法律規章能夠判定的,也不需要我們討論誰對誰錯。



1


今天分享一個觀點給你,也許對你有所啟發: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這個邏輯看上去有點霸道,通過我兒子小米的故事來解釋下。

我兒子小米現在10歲,記得有一天,小米與他的外婆在玩耍。

外婆遞給小米一個玩具,在遞的過程中,外婆沒注意,小米的手臂還沒伸過來,外婆就鬆手了,玩具啪的一聲掉地上,摔碎了。

小米同學很生氣地說:“外婆,你怎麼不看一下就鬆手了,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的好玩具摔碎了。”

外婆在一旁不斷安慰小米:“是外婆不好,是外婆的錯,你別不高興了。”

玩具掉地長摔碎了這件事,真的是外婆的錯嗎?

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小米的錯。因為這個玩具是小米的,玩具摔碎了,損失最大的是小米。

因為就算小米不斷埋怨外婆,並且為這件事哭了很久,損壞的玩具也不會復原。

小米已經是10歲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對自己的玩具負責。

他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的錯,會對自己的玩具加倍愛惜,下次會更加註意,避免讓玩具再摔在地上。

相反,如果他認為是外婆的錯,對玩具的責任心沒有因為這件事有一點點加強,以後肯定還會發生玩具掉地上摔碎的事情。

同理,如果這個玩具是外婆的,損失最大的就是外婆,這就是外婆的錯。

所以,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一件事發生,你的損失最大,就要記住,這就是你的錯。把錯誤看作懲罰,你才會想辦法避免類似錯誤發生。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2


那麼你被誤解了,誰的錯?

明白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你首先應該問的是:你被誤解了,誰損失最大?

那就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你損失最大。

你給下屬安排了一個任務,問他聽明白了嗎?他說聽明白了。他就去做,做完後就像沒做的樣子,聽他解釋,顯然不是當初你給他說的。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你的錯,雖然你被誤解了,但你的損失最大。

你錯在沒有把任務交代清楚,把任務交代清楚是你的責任,下屬沒有把任務聽明白的責任。

但是如果意識不到這是你的錯,把他叫到辦公室,臭罵一頓是沒用的,沒有辦法改變未來的結果。

另外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別人損失最大。

有人來問你的建議,你告訴他,你過去是怎麼做的,聽完之後,他認為自己聽明白了,就去做,沒想到最後遭到損失。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他的錯,他的損失最大。你把該說的話都說了,他的損失是他的責任。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3


建立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這個邏輯,就相當於多了一把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尺,許多曾經困惑你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你在擁擠的地鐵上被別人不小心踩了一腳,誰的錯?

對方禮貌道歉,你覺得無所謂還好,如果大動干戈,那就是你的錯,你完全可以選擇避開高峰期或者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你聽取別人的投資建議,最終賠錢了,誰的錯?

也是你的錯。不管對方投資多麼成功,你聽他的建議,最終是拿自己的錢投資,遭受損失,也是你自己,你得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知道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就應該承擔責任,會對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996有新的體會。

996這件事不能把它理解為加班,要理解為勤奮。

勤奮這件事是誰的責任?是你的責任。所以我們在談996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講給企業主的。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你要求你的員工必須996這件事是不對的。但是作為企業主本人,你應該選擇自己比別人勤奮,這是你自己的責任。


"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一陽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04篇原創文章

有一天,你的同事小李風風火火來到你面前,大聲說:“你怎能這樣呢……”

你也沒好氣地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

小李不等你說完,又懟了你一句:“別解釋了,我聽到的就是這個!”

你站在那裡,氣得發抖。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被誤解的情況:被老闆莫名其妙地說了一通;自己表達的很清楚,對方卻把你拉黑……

被誤解也很難解釋清楚,常常生悶氣,對我們造成很大困擾,心中的憤懣也難以平復。

之所以生悶氣,難以平復,是覺得明明對方錯了,為什麼對方卻死不肯承認呢?

真的是對方錯了嗎?

對方很有可能覺得他被你誤解了,也覺得委屈。

你是怎樣的思考邏輯,他又是怎樣的思考邏輯?

有沒有一個邏輯明確告訴雙方到底誰錯了?

在此聲明一點:這篇文章討論的事情不包含法律規章能夠完全判定的,法律規章能夠判定的,也不需要我們討論誰對誰錯。



1


今天分享一個觀點給你,也許對你有所啟發: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這個邏輯看上去有點霸道,通過我兒子小米的故事來解釋下。

我兒子小米現在10歲,記得有一天,小米與他的外婆在玩耍。

外婆遞給小米一個玩具,在遞的過程中,外婆沒注意,小米的手臂還沒伸過來,外婆就鬆手了,玩具啪的一聲掉地上,摔碎了。

小米同學很生氣地說:“外婆,你怎麼不看一下就鬆手了,我很喜歡這個玩具,我的好玩具摔碎了。”

外婆在一旁不斷安慰小米:“是外婆不好,是外婆的錯,你別不高興了。”

玩具掉地長摔碎了這件事,真的是外婆的錯嗎?

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小米的錯。因為這個玩具是小米的,玩具摔碎了,損失最大的是小米。

因為就算小米不斷埋怨外婆,並且為這件事哭了很久,損壞的玩具也不會復原。

小米已經是10歲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對自己的玩具負責。

他如果意識到這件事是自己的錯,會對自己的玩具加倍愛惜,下次會更加註意,避免讓玩具再摔在地上。

相反,如果他認為是外婆的錯,對玩具的責任心沒有因為這件事有一點點加強,以後肯定還會發生玩具掉地上摔碎的事情。

同理,如果這個玩具是外婆的,損失最大的就是外婆,這就是外婆的錯。

所以,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

一件事發生,你的損失最大,就要記住,這就是你的錯。把錯誤看作懲罰,你才會想辦法避免類似錯誤發生。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2


那麼你被誤解了,誰的錯?

明白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你首先應該問的是:你被誤解了,誰損失最大?

那就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你損失最大。

你給下屬安排了一個任務,問他聽明白了嗎?他說聽明白了。他就去做,做完後就像沒做的樣子,聽他解釋,顯然不是當初你給他說的。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你的錯,雖然你被誤解了,但你的損失最大。

你錯在沒有把任務交代清楚,把任務交代清楚是你的責任,下屬沒有把任務聽明白的責任。

但是如果意識不到這是你的錯,把他叫到辦公室,臭罵一頓是沒用的,沒有辦法改變未來的結果。

另外一種情況:你被誤解了,別人損失最大。

有人來問你的建議,你告訴他,你過去是怎麼做的,聽完之後,他認為自己聽明白了,就去做,沒想到最後遭到損失。

這個時候是誰的錯?

是他的錯,他的損失最大。你把該說的話都說了,他的損失是他的責任。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3


建立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這個邏輯,就相當於多了一把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尺,許多曾經困惑你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你在擁擠的地鐵上被別人不小心踩了一腳,誰的錯?

對方禮貌道歉,你覺得無所謂還好,如果大動干戈,那就是你的錯,你完全可以選擇避開高峰期或者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你聽取別人的投資建議,最終賠錢了,誰的錯?

也是你的錯。不管對方投資多麼成功,你聽他的建議,最終是拿自己的錢投資,遭受損失,也是你自己,你得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知道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就應該承擔責任,會對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996有新的體會。

996這件事不能把它理解為加班,要理解為勤奮。

勤奮這件事是誰的責任?是你的責任。所以我們在談996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講給企業主的。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你要求你的員工必須996這件事是不對的。但是作為企業主本人,你應該選擇自己比別人勤奮,這是你自己的責任。


你被誤解了,誰的錯?除了生悶氣,你該有一把標尺





最後的話


判斷誰對誰錯並不是讓我們站在道德至高點,而是讓自己更好。

如果不能建立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的邏輯,未來你可能會不斷怨天尤人。

遭到損失後,你會不斷怪罪你的合作伙伴,怪罪你的員工,怪罪你的客戶,甚至怪罪這個時代。

你永遠在怪罪別人,怪罪之後不起作用,反而損失不斷擴大。

有了誰損失最大就是誰的錯這把標尺,你不用糾結被誤解,許多事情將變得簡單,對自己損失大的事情主動承擔責任,事情也會更有掌控感。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