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玩具 早期教育 育兒 父母世界 2019-02-06

寶寶被小朋友欺負了,哪個媽媽會不心疼?帶寶寶遠離“暴力”,還是教孩子“以牙還牙”?Parents徵集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請專家分析並解答媽媽們的煩惱。

Parents專家 羅玲 旅澳學者,兒童心靈成長導師,羅玲心靈成長工作室創始人。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孩子間的故事:

妮妮和桐桐都是2歲,兩家是鄰居,兩個小朋友經常在一起玩。但是妮妮媽媽發現,最近桐桐變得很霸道,動不動就搶妮妮的玩具,妮妮不肯給,她就伸手抓妮妮的臉。妮妮個頭小,總爭不過桐桐,最後總是傷心地哇哇大哭。每到這個時候,妮妮媽媽就會把妮妮抱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安撫她。礙於大人的面子,妮妮媽媽覺得不便教育別人的孩子,但是她又擔心這麼不做理論會造成妮妮以為遇到欺負就該躲開,養成怯懦的性格。她猶豫要不要妮妮以後都不跟桐桐玩了。

Parents:寶寶受欺負的時候該如何安慰他?

羅玲:遇到類似事件,父母要先處理寶寶的情緒,然後再指導如何應對。首先,幫助寶寶複述事件。父母可以用問問題的方式,儘量鼓勵寶寶自己講。如果寶寶太小,自己無法講清,父母可以替她說,並隨時讓她確認。比如說:“我看到桐桐剛才抓你的臉了,是因為她要搶你的玩具是嗎?你自己還沒玩夠?不能給她,然後她就抓你了?你的臉疼不疼?你嚇了一跳,也很生氣?……”複述之後,確認寶寶的感受,並予以共情,表示理解寶寶的感受。

這樣的複述,可以幫助寶寶以後逐漸學會自己表達,同時也能讓她感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很好地處理了負面情緒。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Parents: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羅玲:對於一兩歲的寶寶,類似事件幾乎是很難避免的。父母有必要在孩子情緒平復以後,教給她,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自己可以怎樣保護。比如,告訴寶寶,發現對方伸手要來打時,要儘快躲避,同時看著對方,大聲呵斥。必要時,可以把對方的手扒拉開,並尋求大人幫助。父母可以在家裡跟寶寶稍微演練一下。

不過,父母也必須清楚,寶寶因性格原因,常常無法按照你教的方法去做。如果她做不到,千萬不能因此訓斥她。我們越是接納她,就越是在給她力量。責備的態度,只能讓她感到父母不支持自己,讓她變得更加膽怯。

Parents:需要遠離這樣霸道的小朋友嗎?

羅玲:遠離、躲避不是好方法,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我們不必害怕這樣霸道的小朋友。告訴寶寶,那些小朋友現在還不會表達自己,以後他們也會逐漸學會友好交往的。

不過,父母也有責任給寶寶提供各種類型的玩伴以及安全、公平、友好的遊戲環境。也就是說,跟這樣的小朋友可以偶爾接觸,但不能長期一對一地玩,那樣對哪個寶寶都不公平。無論是對哪種性格的寶寶,父母都應儘量給他們提供與不同類型小朋友交往的機會,他們會在各種交往模式中,逐漸鍛鍊交往技巧,健康成長。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孩子間的故事:

媽媽帶2歲的騫兒去翻鬥樂玩,遇到一個年齡略大的男孩,賴在滑梯上不下來,還不讓別的小朋友玩,男孩的媽媽站在一邊,也不管他。騫兒想滑,他就雙手使勁一推,差點把騫兒從滑梯上推下來,騫兒嚇得大哭。媽媽情急之下,嚴肅地跟那個男孩說:“你不能推小朋友,危險!”男孩的媽媽聽到,卻生氣了,責問騫兒媽媽憑什麼要指責她的孩子。騫兒媽媽覺得不可理喻,抱著騫兒離開了,她覺得大人吵架對孩子來說不是好榜樣,但是選擇離開,會不會孩子今後遇事也只會退縮?

Parents:寶寶受欺負時父母能管教別人家的“熊”孩子嗎?

羅玲: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是否應該參與進去、對其他寶寶進行管教,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而定。比如,取決於寶寶的年齡、危險或傷害的程度、對方家長是否在場等等。一方面,我們應該讓比較年幼的寶寶感受到有父母的保護、有基本的安全感,同時也給他示範,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事件。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給寶寶留出充分的機會,體驗交往中的各種挫敗,鍛鍊他自主迴應的能力,事後再鼓勵寶寶積極思考應對之策。

Parents:遇到這樣“護犢子”的父母該不該講理?

羅玲:每個人都有自己教養孩子的想法,所以,如果不是特別過分的情況,儘量尊重對方的教養觀念。如果事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那當然應該跟對方指明,提出我們的要求。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孩子間的故事:

大許媽媽跟奔奔媽媽是多年的好朋友,所以,兩個4歲的男孩經常一起玩,但最近總髮生爭執。一次因為爭搶玩具,奔奔把大許推倒了,撞在茶几上。大許媽媽當時安慰了大許,也批評了奔奔。但是奔奔媽媽有些不以為然,她認為男孩子就喜歡打打鬧鬧,爭執、打架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大人沒必要插手,否則會把男孩子培養成“娘娘腔”。大許媽媽則認為,即使是孩子之間,暴力也是不容許的,兩家人不歡而散。大許媽媽覺得兩家教育理念不同,不知道今後還該不該再讓兩個孩子在一起玩。

Parents:男孩之間的打鬧需要避免嗎?界限在哪裡呢?

羅玲:兩位媽媽都有道理。男孩的確是在互相打鬧中學會交往的。所以,我們不必事事插手。大許媽媽可以在寶寶受輕微傷害來找自己時,給寶寶以理解和共情,但不必因此就過多批評對方寶寶,或以後完全不跟對方玩。大許媽媽應該在跟寶寶共情之後,多鼓勵大許思考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怎樣迴應、怎樣處理,以及事先如何避免。然後,在以後的交往中,給大許自己應對的機會。

同時,奔奔的媽媽對於這種情況也不能抱著完全交給寶寶自己處理的想法。對於類似奔奔這樣的寶寶,父母應該想辦法、幫助他學習如何控制衝動,增強安全意識,區分玩鬧和惡意欺凌的不同,鍛鍊把握打鬧的尺度。這類男孩,如果在幼兒期得不到家長的幫助,在這方面不去練習、提高,那麼他的自控力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不僅會妨礙他以後的交往,甚至會影響到以後小學階段的學習。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Parents:四五歲的寶寶之間發生爭執,父母是否需要插手?

羅玲: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父母儘量少插手。如果有潛在的危險,比如,摔倒時容易磕在傢俱上碰傷,那麼父母應該指出,提醒寶寶在安全的地方玩,並注意玩鬧的尺度。我們插手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解決這一次的爭執,而是要教會寶寶注意安全問題,學習交往技巧,例如在有衝突時,雙方可以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找到共贏之策。

Parents:如果家長之間教育理念不合,是不是就不宜再讓寶寶一起玩了?

羅玲:如果雙方父母觀念有太大的差異,難以溝通,那麼自然很難找到共同點,即使一起玩,也無樂趣可言。但是,既然兩位媽媽能是多年的好朋友,想必友誼比較深、共同之處也一定還是很多的。所以就上面這個例子來說,雙方應該找機會好好溝通。父母都希望寶寶能更好地成長,這一點就是溝通的基礎。

無論大人還是寶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能永遠只跟那些同自己想法完全一致的人交往,我們的世界不可能那麼狹小!所以,我們大人努力學習相處之道,其實也是在給寶寶做示範,他們也會從中受益的!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這11點建議爸媽認真看完

孩子間的故事:

3歲的兮兮剛上幼兒園,總被班上一個叫雁雁的女孩欺負,不是臉被抓,就是胳膊被咬,老師一再地跟兮兮媽媽道歉。兮兮媽媽又心疼,又有些生氣,總覺得需要跟雁雁的父母溝通一下。但是怎麼溝通,通過老師,還是直接找雁雁父母,兮兮媽媽有些拿不準。

Parents:寶寶在幼兒園受欺負,老師有責任嗎?父母應該跟老師提出哪些要求,來保護自己的孩子?

羅玲:老師有責任保證寶寶的安全。寶寶在幼兒園,遇到小的衝突和碰撞,都是難免的。如果有這樣比較固定的欺負現象,老師有責任跟對方父母溝通,並在白天活動安排時多多留心,防止類似情況發生。

Parents:如何教會寶寶在幼兒園自己保護自己?

羅玲:對於四五歲的寶寶,可以鼓勵他,找機會去跟欺負他的寶寶談話,這樣不僅能鍛鍊他處理衝突的能力,實際上,也的確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寶寶們自己的解決方法常常更有效。

Parents:如何跟欺負人的小朋友家長溝通?

羅玲:建議儘量由老師去與對方父母溝通。如果雙方父母很熟悉,那麼可以一起聊聊,看看對方父母可以做些什麼,幫助抓人的寶寶學會遵守界限。比如,一起找找原因,或者找機會讓兩個孩子一起出去玩,幫助他們建立友好的關係。

我們自己的心裡,不要認為對方這樣的孩子就是壞孩子。攻擊人的小孩,他們往往天生攻擊性強,卻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只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學習用語言表達和控制自己的肢體等等。

所以,與其抱怨指責對方父母,不如一起幫助寶寶提高,幫助他們學習交往、感受友誼。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網】,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加微信 16651450598 進爸媽交流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