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菸的王源,挺可憐的

很多人討厭小鮮肉,吐槽的是他們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已有的,也要麼沒演技,要麼就是唱功一般。

雖然我也不喜歡小鮮肉,但上面這個說法,其實是錯的。

小鮮肉們的作品,就是他們自己;他們的整個生活,就是一場宏大的表演

而幹活路有個大道理,就是不要把工作混到生活裡,不然會得上“職業病”。比如有些人老師做久了,一說話就在教育對方,很讓人討厭。

我們想想:如果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那過的該是什麼日子?

01

中國現在有一種明星,人非常火,但要你拋開這個人,列舉幾部他的作品,你可能琢磨個半天,也想不出來幾部。

這看似很奇怪,但其實非常合理。

因為這世界上有兩種明星,一種是“專業的”,我們一般叫它“歌手”,或者“演員”,最極端的那些,和咱們工人階級一樣,都是靠本事,甚至靠力氣吃飯。

另外一種,有很多偶像的光環,雖然作品沒幾部也不咋樣,但就是火,特別火,最極端的,一舉一動都是話題,靠流量吃飯。

時間越往前的明星,一般越是靠本事吃飯,身上雖有光環,但這種光環往往是綁定在特定的“角色”上的,是觀眾分不清戲劇與現實,把劇裡角色的美好品質,嫁接在了這個演員身上。比如當年因為電影《追捕》而火爆亞洲的日本演員高倉健。

時間越往後,也就是越接近當前的明星,就越像是“網紅”,純粹就是紅,和做了啥沒什麼關係,大家就是喜歡關注他/她這個人,最後的結果就是:腦殘粉很多,黑子更多,話題一出來就像水開了鍋。

為啥演變到今天,歷史的趨勢是明星“網紅化”了呢?

主要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發展,讓明星有機會全方位展示自己,在時空上變得“實時化”,如同大型直播;本質的原因,是資本主義藉助互聯網,終於實現了“無極限、無窮盡的娛樂”,把明星們的生活給商業化成了“一場永不結束的真人秀”。

真人秀已經很刺激了,永不結束的真人秀,那誰頂得住啊。

而明星們付出的代價,就是交出自己的生活,讓工作——表演來撐滿它。

02

這當然是,非常壓抑的。

用王源自己的話說,是“出道五六年,從來沒做過他自己”。

抽菸的王源,挺可憐的

他出道的時候還是未成年,很多事情可能還沒想明白,就已經大紅大紫了。

又因為是未成年出道,所以“底子乾乾淨淨”,被官方推出來成了引導年輕人的“形象大使”,入少兒頻道,走聯合國,變為了正能量的化身。

樓越蓋越高,路越走越遠,腳越陷越深。

試想:如果代表正能量不是在“做自己”,那王源的所謂“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自己?

03

其實很多人,都在期待一個偶像的“形象崩盤”。

對於黑子和路人這個道理自不用講,不管誰崩,都是一場精彩的好戲,崩得越慘越好,掉得越深越棒,看熱鬧可不怕事兒大。

對於很多粉絲,期待偶像崩掉是一種很奇特的心理,就好像心理學上的“欺萌衝動”一樣——看到很萌的事物,難以自拔,忍不住想要破壞一下。

偶像變得不完美,就有了一種殘缺之美,一口煙噴出,彷彿他從神座上走下來,走近了自己這個普通人幾分。

抽菸的王源,挺可憐的

不過,這是非常核心的鐵桿粉絲,才能體會到的。

雖然他粉絲七千萬,但核心粉絲可能不過十一,甚至百一。

所以,不管你在微博還是知乎,看到有粉絲為他鳴冤叫屈,甚至轉而怪罪於別人的,都別驚訝,這類粉絲的絕對數量,很少

大部分非核心粉絲,以及路人,最後記住的,是他的表裡不一、人設崩盤,甚至“未成年吸菸”

再加上他也沒什麼重磅作品深駐人心……

所以,很實際地講,王源同學的商業價值,就此必然要大打一個折扣,嚴重點的話,甚至連淪為蔡徐坤、吳亦凡那樣的“鬼畜原材料”的機會,都沒有。

04

抽菸的王源,其實挺可憐的。

圍觀他抽菸,眼見他跌落的我們,也都挺可憐的。

這種可憐,不是說人生不容易,活得太壓抑沉悶,不能做自己。

而是不管多大的牌面,多大的名氣,或者多小的,卑微到泥土裡的塵埃,都是這場永不結束的資本主義遊戲中的,棋子

做明星,就要永遠做明星,一輩子端著。

做路人,不管你怎麼躲,你都逃不掉娛樂這張大網——哪怕僅僅只是圍觀,也參與了話題的建造、流量的推波助瀾。

話說回來,其實就算他不抽菸,咱們也知道:所謂“人設”,都是故意裝出來的、很扯淡的東西

這是一種寶貴的默契。

但他抽了,還在公共場合抽,還曝光於眾人眼下,那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皇帝原來什麼也沒穿。

The End.

往期精彩:

肉 體 哲 學

知乎真的要死了嗎?

舊富豪與新富豪

7條關於閱讀的私人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