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抗日神劇的起源

如果說到抗日神劇,多數朋友會想到近幾年鼎鼎大名的手撕鬼子和包子藏雷等國產神片,然而關於影視劇抗日的傳統早在港臺70年代便已盛行。

要說抗日神劇的起源則要追溯至50年前的香港電影片場,我們可在香港浩瀚影海中查到民族意識覺醒的脈絡。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隨著6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偏安一隅的香江迅速融入亞洲發展同時,地域自主訴求亦不斷增強;經濟融合和文化自主讓60年代的香港文化圈顯得異常多元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這種奇特自主性放入電影中,則以更淺顯和更戲劇的方式演繹出來,加上功夫片熱潮在全亞洲的火爆,港式抗日神劇由此催生。

港式抗日電影一次又一次地展現了自主意識同時,更把武術片帶離了原有的武俠片軌跡,開創了一個有別於俠骨柔情的新型武術片種:功夫片。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畢竟,香港抗日電影不同以張胡武俠為主導的邵氏大片場,抗日劇卻是質地粗糙、野蠻生長;而恰恰嘉禾在風頭上的異軍突起更讓抗日劇變得熱血多元、驚心動魄。

從邵氏王羽抗日的血肉驚心到嘉禾李小龍的揚威國際,其中都能看到被狠狠KO的日本武士,到底脈絡幾何,我們一起來探討。

王羽的個人英雄主義

王羽大哥自《獨臂刀》大賣以後,已成為60年末期代邵氏第一紅星,他在邵氏的自主權之大隻有李麗華可以媲美,無論導演編劇還是主演,皆可率性而為。

而我們發現在王羽自導自演的諸多電影中,他聰明避開了故事敘述的弱項,以最激烈的矛盾推動情節發展;以至情節設計異常簡單,但打鬥場面卻毫無懈怠。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在1970年的抗日電影《龍虎鬥》中,王羽更是把個人英雄主義發揮到極致;在復仇心的驅使下王羽如同惡靈騎士,以快刀斬殺倭寇、以鐵手穿人胸腹,招式狠辣堪稱當年邵氏電影之最。

這讓未曾領略功夫片魅力的朋友看過亦心驚肉跳。加上小成本邪典的氣質,觀看《龍虎鬥》亦成為許多愛國港人宣洩情懷的不二之選。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獨臂刀》的大賣和《龍虎鬥》的另類成功,讓王羽有了離開邵氏的底氣;但在王羽電影中殘留的那股狠辣戾氣,卻被邵氏片場很好保留了下來,成為後來功夫片抓牢觀眾眼球的絕佳方式。

1972年韓國名導鄭昌和拍攝的《天下第一拳》中,延續了簡單暴力戾氣重的故事脈絡,但最戲劇化卻發生在了主演身上。

曾在《龍虎鬥》中代表惡魔的影星羅烈代替了王羽大哥,化身為正義使者,給日本武士一次又一次中國古拳法的暴擊。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當然作為專業導演出身的鄭昌和,在人物情緒把控上比王羽更勝一籌;在武打場面不弱於前者基礎上,在《天下第一拳》的故事編排上更加立體、更加隱忍且更具爆發力。

或許《龍虎鬥》隨著時間流逝漸被淹沒,但《天下第一拳》卻在海外大受歡迎,票房佳績讓邵老闆金玉滿堂同時,也讓羅烈早於李小龍之前,成為第一位名揚國際的功夫巨星。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同年,鄭昌和的韓國同門師兄張一湖亦看到了抗日功夫片的巨大潛力,在1972年一年時間內指導了兩部神劇《霹靂拳》《落葉飛刀》。

即便邀請了凌雲、施思和井莉等邵氏明星加盟,無奈久疏戰陣的張導演在執導功夫片時展現出嚴重的水土不服,不僅兩部電影票房慘敗,就連口碑也成為邵氏最墊底之影片。

如果只當抗日神劇鑑賞,大可慰藉於心。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獨臂刀與座頭市

說完邵氏,我們再把目光移回王羽大哥身上,1971年便投奔嘉禾的王羽身上可帶著香港武俠片的最大IP:“獨臂刀”。

到了嘉禾之後,鄒文懷亦不負眾望,安排了一場獨臂刀與盲俠座頭市間的大神級對決,香港俠客王羽與日本俠客勝新太郎開展了一次終極對話。

頂級高手間的對決本充滿不確定性,氣勢和意念皆在一瞬間。或許當年為了照顧兩國人民的感受,嘉禾和東寶各為《獨臂刀大戰盲俠》安排了一個版本:在嘉禾版本中,獨臂刀完勝座頭市。

在東寶版本中,座頭市擊殺獨臂刀。而獨臂刀和座頭市到底誰強誰弱,亦成為一個千古謎題。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因《獨臂刀大戰盲俠》為港日合拍的緣故,電影亦在相當程度上照顧了日本觀眾的感情;直到次年,抗日英雄王羽終於展現其辣手本色。

憑藉《獨臂刀》IP自導自演的電影《獨臂拳王》,讓民族情懷和潛藏戾氣徹底釋放於熒幕內外。

在《獨臂拳王》中,日本武士真被塑造成一位只懂殺戮的惡魔,更如日本神話中的地獄惡鬼羅剎;在打鬥場面上,血腥程度比《龍虎鬥》有過之而無不已。

從中段的斷手斬腳到後段的開膛破肚,《獨臂拳王》展現了只有在B級片中才會出現的暴力美學奇觀,而痛宰敵國、揚我中華之情懷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顯現。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即便在後來王羽的武俠電影中,我們亦可在嘉禾公司領略到王羽大哥的矯健抗倭身影。1973年自導自演的《戰神灘》,更像是個人英雄主義在古代世界的延續。

除了片中近40分鐘的中日民間高手的精彩巷戰之外,民族情節因這部電影得到了更大範圍的認同,而王羽用抗倭事業點綴古代俠士氣節,亦讓個體和整體得到昇華統一。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即便在英雄輩出的年代,王羽依然氣場霸道且強橫;讓與他同期的嘉禾群雄亦略有失色,直至李小龍在香港電影中的橫空出世,才打破這一格局;王羽和李小龍如同雙子星一般,照耀蓄勢待發的嘉禾王國。

李小龍塑造經典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跟風大王”羅維算是當年嘉禾最有排場的導演,因在老東家邵氏積累了豐富的導演經驗。加上鄒文懷的重用,羅維在當年每一電影項目皆為大手筆。

而在李小龍來到嘉禾與羅維的珠聯璧合,更讓他有隱約登上了嘉禾第一導演寶座的架勢。主創團隊在延續了以往王羽功夫片成功套路的基礎上,各方齊心合力。

1972年為李小龍量身定做了不朽經典《精武門》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李小龍在電影中拋棄了原有武術套路,以近乎實戰的武術套路徹底革新了當年龍虎武師的三觀。李小龍的凌厲出招以最直觀形式展現,且招式凶狠霸道、快如閃電,給人的視覺衝擊力亦前所未有。

《精武門》陳真的死讓英雄成為不朽,《精武門》的成功讓李小龍成為香港人乃至整個世界華人精氣神的象徵,其中更夾雜無數民族主義情緒,民族自豪感亦在李小龍的風潮下達到頂點。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1973年巨星隕落,關於李小龍的傳說亦被無數人傳頌;其實在李小龍打遍香港無敵手之前,嘉禾有意塑造一位女性功夫巨星與李小龍相映襯;她就是茅瑛

之後黃楓和茅瑛團隊便遠征韓國,於70年代初在大韓民國創作出兩部抗日劇《合氣道》《鐵掌旋風腿》。

抗日神劇絕非大陸首創!70年代香港抗日劇更神奇,大多數人沒看過

電影除了比起李小龍不遑多讓的閃電腿法外,中韓聯手抗日的故事主線成為兩部電影中頗為神奇的亮點。或許在自力更生多年的香港看來,韓國更像久未蒙面的老友。

在面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前,香港不再孤軍奮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