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王陽明,一個響噹噹的大人物。他開創了“陽明心學”,被稱為“千古一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這麼大成就,主要都歸功於他“沒有自知之明”。


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想做聖賢?沒有自知之明!


王陽明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種天才。

相反,他五歲才開始說話,十二歲才開始入私塾讀書。這啟蒙教育來得也忒遲忒遲了。

雖然王陽明上學上得晚,但一點都不妨礙他給自己立個遠大的人生目標。

一次,他和私塾先生在那裡探討人生。

先生認為,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考上科舉,在朝為官,功成名就。

王陽明聽了,表示反對。

他說,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做聖賢”!

縱觀華夏數千年,能被稱為“聖賢”的有幾個?

對此,他爹王華氣不打一處來。書還沒讀,就想做聖賢!簡直沒有自知之明!

但王陽明顯然對“自知之明”這四個字不感興趣。

之前明英宗因為一場野炊似的親征被瓦剌給抓過,所以王陽明覺得熟讀兵書很重要。

15歲的時候,他就寫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奏疏,說自己想好了征伐韃靼的良策,還打算將其呈獻給皇上。

對此,他爹氣不打一處來。嘴上還沒毛呢!就在這裡寫奏疏談天下事!簡直沒有自知之明!

為了讓王陽明安份一點,王華決定快點給他娶個老婆,就和自己在江西的一位故友訂了門親事,在王陽明17歲的時候正式成親

結果在成親那天,大家找王陽明找了一整天都沒找到。最後還是他岳父在附近的一所道觀裡發現了他,原來王陽明和那個裡面的道士聊得聊得太嗨,直接忘了自己要結婚這回事

對此,他爹王華氣不打一處來。就你這不走尋常路的主,知道給你娶個媳婦有多難嗎!居然還能忘了!簡直沒有自知明!

但王陽明覺得無所謂,要做聖賢者,不拘小節。

18歲的時候,他遇到了婁諒,接觸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瞬間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覺得自己離聖賢又近了一步!

“格物致知”簡單點說,就是只有與事物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

王陽明在家狠狠拜讀了朱熹的所有著作,然後就下定決定要開始“格物致知”了。

他首先開始“格竹子”,和一片竹子死磕了七天七夜,什麼都沒格出來,自己還病倒了。

這一次失敗,簡直讓王陽明懷疑人生啊!於是,他開始認為朱熹的“格物”論是有問題的

嗯,這在當時真的是很沒有“自知之明”


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想做好官?沒有自知之明!


懷疑人生的王陽明,聽老爸的話,去考了鄉試,然後認識了胡世寧、孫燧等一批優秀的朋友,自己的學業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但他學著學著,就跑去研究軍事了,而且還射得一手好箭。

如此一來,進士自然也沒有考中。

內閣首輔李東陽安慰他說:“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

王陽明二話不說,提筆就寫,洋洋灑灑一整篇。朝堂上的元老們無不驚訝於他的天賦才能。

於是就有人開始酸他了,這人,沒考中進士還寫這麼囂張的狀元賦,簡直沒有自知之明

結果第二次考科舉,王陽明又沒中。老爸王華怕他不好想,特別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對此,王陽明的回覆是:“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估計王華心裡是千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這孩子,什麼時候能有點自知之明!

後來,王陽明自然還是考上了科舉,在朝為官。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混得那麼如魚得水。

那個時候太監劉瑾作為八虎之首,權傾朝野,陷害了不少忠良。

王陽明十分不服,上書據理力爭,要求把關押的那些大臣給放了

劉瑾一看,你算哪根蔥?也想來出頭?簡直沒有自知之明

就把王陽明打了四十大板,貶到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還連累他爹王華也一起貶出了京城。

劉瑾是個斬草除根的人。他見王陽明出發去貴州赴任了,就派人半途去殺他。

王陽明假裝投河,躲過一劫。


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天空一聲巨響,真理閃亮登場


到了貴州之後,王陽明覺得這樣不行。

自己明明是要做聖賢的,結果卻混得這麼慘,必須扳回一成,就開始悟道

結果有一天,天空一聲巨響,真理閃亮登場,王陽明終於悟到了四個字:心即是理。

簡單點說就是,與其去研究世間所有的外在的東西,還不如向你自己的心問個究竟,心靈是一切問題的本源

比如有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外出遊玩,朋友指著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常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開了,冬天它自然凋謝,怎麼說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然後,王陽明還提出來了著名的“知行合一”。這裡“知”是指良知,也代表內在的知識、內在認知,“行”是指實踐。

簡單點說就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舉個栗子。

王陽明在廬陵當知縣時,抓到了一個江洋大盜。

那人一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架式,鍘刀落地碗大個疤,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

王陽明也不和他講那些大道理,只說天太熱,請脫下衣服說話。大盜爽快地脫了衣服。王陽明又讓其脫內衣,大盜照做。接著王陽明要求大盜把內褲也脫掉,大盜搖頭不同意。

這時王陽明才說:“你連死都不怕,卻怕脫掉內褲,說明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啊。”

大盜一聽,差愧難當,當場認罪。

這就是讓大盜把他對廉職的認識,運用到現實中來。

那麼,如果不斷提升自己的“良知”?要靠“”。也就是說要懂得主觀的去思考探索,並有這種獨立的思考行動能力

這樣,你的學問和行動就會一致,不會去做無用學問。因為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舉個栗子。

有一次王陽明的學生給他抱怨說,老師我犯了錯誤您為什麼不提醒?

王陽明答,那你怎麼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呢?

學生說,這是學習後知道的啊.

王陽明說,這就對了,我教導你學習,就是為了讓你自己發現錯誤並改正錯誤啊,你怎麼老指望別人提醒呢?

可見其顛覆性的思維。


叫王陽明,被稱為明朝一哥,卻沒有自知之明

開掛的人生,由此啟程


把人心研究得如此透透的,王陽明的開掛人生也開始了。

他去剿匪,也是先穩在那裡看形式,摸清楚了有內奸,就故意放風,引蛇出洞,然後一網打盡。

還實行“十家牌法”,每十戶為一組,互相監視,如果發現誰家有問題而不上報,就十家連坐。弄得土匪連家都不敢回。

他帶兵去攻匪寨,也是先穩在那裡一動不動,完全不打,反正耗得起,直接把匪徒餓個半死。

匪徒被他這樣折騰,實在沒轍,只得跪下唱征服。

看到沒?和之前沒有自知之明的愣頭青,殺傷力完全不一樣!

他去南昌平叛。手上連8000人都沒有,卻大肆宣傳自己有16萬精兵,還自導自演無間道,送信讓寧王馬上帶兵去攻打南京。

摸不清真假的寧王果然死守南昌按兵不動。

王陽明趁機迅速招集了幾萬人,然後還是穩在那裡一動不動

寧王一看,丫的中計了!這貨就是沒人!趕緊去打南京!於是就帶著部隊風風火火地出發了。

結果寧王前腳剛走,王陽明後腳就把南昌拿下了,斷了寧王的後路

寧王一看,丫的中計了!這貨就是演的!南昌不能丟!於是又帶著部隊恍恍惚惚地趕回來。

經這麼一折騰,叛軍還沒開打就亂了陣腳,每天趕路趕得苦哈哈的。最後王陽明再略施了幾個小計,就活捉了寧王,平復了叛亂。前後總共花了四十多天

這一下,讓王陽明成了當時最火的實力偶像。好多迷弟慕名而來,問他兵法祕訣。

他就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簡單點說,就是穩住就能贏。只要你穩得住,就一定能等得到時機。

不過,這事最後為了滿足當朝皇帝明武宗的奇葩愛好,王陽明只得把寧王放了,讓武宗再來抓了一次,然後功勞就歸了武宗。

但王陽明對此毫不在意,他選擇激流勇退,向朝廷稱病,跑去搞起了講學。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做聖賢嘛!

從此,陽明心學開始得以廣泛傳播

明朝中後期,王陽明的心學影響了大批文人。封建禮教被反覆吊打,社會風氣空前開放。中國自春秋戰國後再次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詩詞歌賦文章書畫,全都滿血復活。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也都被廣泛引進。

正如曾國藩所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這位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最終於還是達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成了千年一遇的聖賢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有兩夏子,一個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眾號,每天讓你意想不到。(ID:y2xz6666)

本期編輯:小龍夏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