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王小波 裝修 農業 跳槽那些事兒 劉翔 文章 輕輕綠柳風 2019-07-15
"

中國農業化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進入工商業社會時間並不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鄉土味”,這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大,只是歷史原因。

當然,鄉土味或現代味,並無高低之分,只是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在工商業社會,鄉土思維,會限制你的發展;而現代思維,會幫助你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今天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內容非常有深度,值得靜下來反覆閱讀。你讀到了,就是賺到。


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為什麼爬樹和種田最厲害的人,高考不能加分,而作文寫得好的蔣方舟、打球打得好的科比和跨欄跑得快的劉翔,大學搶著要?

2)為什麼猶太人在歷史上兩千多年都受盡壓迫,近現代卻能牛人輩出?

這兩個問題不慌回答,看完全文,你自然明白。

現在我們先說本文的主旨:

你之所以在城市裡過得那麼艱辛,成功離你那麼遙不可及,可能是因為你還在用農業社會的思維和習慣去生活、工作、社交、投資,你沒有適應工商業時代的社會需要。

在城市裡上過學,或已經在城市生活很久,甚至在城裡長大,並不必然是個城裡人了。只要從思維和行為習慣上,你還沒有擺脫長期農業社會在你身上的烙印,你就還是一個鄉下土人。

你的土味,會殺死機遇,阻止成功,把你死死拖在失敗的泥潭裡。

市場經濟中,只有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能賺到錢。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只能淪為屌絲。

也就是說,只有去掉土味,你才可能成功。

1

王小波赴美打工經歷:

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是完全碾壓


王小波的雜文《打工經歷》裡曾經說到過一件事。

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缺錢,和同學老曹攬了一個給中餐館裝修房子的活。那活本來輪不到他倆,因為老闆特別摳門,捨不得請正規裝修隊,就讓他倆來幹。結果,倆人出盡了洋相。

文章寫得非常幽默。我把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以前,我知道美國的科技發達、商業也發達,但我還不知道,美國還是各種手藝人的國家。我們打工的那條街上就有一大窩,什麼電工、管子工、木工等等,還有包攬裝修工程的小包工頭兒;一聽見我們開了工,就都跑來看。

先看我們掄大錘、打釺子,面露微笑,然後就跑到後面去找老闆,說:你請的這兩個寶貝要是在本世紀內能把這餐館裝修完,我輸你一百塊錢。

我臉上著實掛不住,真想扔了釺子不幹。但老曹從牙縫裡啐口吐沫說:不理他!這個世紀幹不完,還有下個世紀,反正赤佬要給我們工錢……”

王小波和老曹都沒幹過裝修,就是賣力氣。老曹提出要買各種工具,但摳門老闆捨不得,認為他倆想揩油。

“等把地面打掉以後,我們在這條街上贏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順便說一句,打下來的水泥塊是我一塊塊抱出去,扔到垃圾箱裡,老闆連個手推車都捨不得租。他覺得已經出了人工錢,再租工具就是吃了虧。

那些美國的工匠路過時,總來聊聊天,對我們的苦幹精神深表欽佩。但是他們說,活可不是你們倆這種幹法。說實在的,他們都想攬這個裝修工程,只是價錢談不攏。

下一步是把舊有的隔斷牆拆了。我覺得這很簡單,揮起大錘就砸——才砸了一下,就被老闆喝止。他說這會把牆裡的木料砸壞。隔斷牆裡能有什麼木料,不過是些零零碎碎的破爛木頭。

但老闆說,要用它來造地板。於是,我們就一根根把這些爛木頭上的釘子起出來。

美國人見了問我們在幹什麼,我如實一說,對方捂住肚子往地下一蹲,笑得就地打起滾來。這回連老曹臉上都掛不住了,直怪我太多嘴……”

後面,美國的工人都來圍觀他倆怎麼幹活。由於活實在太爛,對方好奇問他倆是幹啥的。

王小波之前是大學老師,老曹之前在滬東船廠當工程師,為了不給老東家丟臉,王小波厚著臉皮說兩人都是藝術家。美國工人說:“早看出來你們是藝術家了……工人沒有像你們這樣幹活的。”

雖然又羞又憤,但因為是在是窮,他倆還是堅持下來。

“我們給赤佬老闆幹了一個多月,也賺了他幾百塊錢的工錢,那個餐館還是不像餐館,也不像是冷庫,而是像個破爛攤。轉眼間夏去秋來,我們也該回去上學了。

那老闆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天天催我們加班。催也沒有用,手裡拿著手錘鐵棍,拼了命也是幹不出活來的。”

摳門老闆實在是受不了了,直好把他倆開了,另請裝修隊。老曹倒很知恥,一定要弄清楚老美的工人是怎麼幹活的。

“美國包工頭接下了這個工程,馬上把它分了出去,分給電工、木工、管子工,今天上午是你的,下午是他的,後天是我的,等等。幾個電話打出去,就有人來送工具,滿滿當當一卡車。

這些工具不要說我,連老曹都沒見過。

除了電鋸電刨,居然還有用電瓶的剷車,可以在室內開動,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們留下的破爛從室內推了出去。電工上了電動升降臺,在天花板上下電線,底下木工就在裝配地板,手法純熟之極。

雖然是用現成的構件,也得承認人家幹活真是太快了。裝好以後電刨子一跑,賊亮;幹完了馬上走人,運走機械,新的工人和機械馬上開進來……轉眼之間,飯館就有個樣兒了……”

最後王小波用下面這句話做了結尾:

“我和老曹看了一會兒,就灰溜溜地走開了。這是因為我們都當過工人,知道怎麼工作才有尊嚴。”

我年輕時看這文,只知道挺好玩。後來才想明白,這其實是以小見大,深刻反映了兩種文明的對撞和其中一種對另一種的絕對碾壓。

在該文裡,王小波、老曹、摳門老闆代表了農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充滿了鄉土氣息的鄉下土人,美國工人代表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現代人。

在這次對撞中,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打擊得體無完膚,毫無尊嚴。而這,又何嘗不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工業文明國家對農業文明國家全方位碾壓的一個縮影。

"

中國農業化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進入工商業社會時間並不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鄉土味”,這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大,只是歷史原因。

當然,鄉土味或現代味,並無高低之分,只是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在工商業社會,鄉土思維,會限制你的發展;而現代思維,會幫助你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今天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內容非常有深度,值得靜下來反覆閱讀。你讀到了,就是賺到。


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為什麼爬樹和種田最厲害的人,高考不能加分,而作文寫得好的蔣方舟、打球打得好的科比和跨欄跑得快的劉翔,大學搶著要?

2)為什麼猶太人在歷史上兩千多年都受盡壓迫,近現代卻能牛人輩出?

這兩個問題不慌回答,看完全文,你自然明白。

現在我們先說本文的主旨:

你之所以在城市裡過得那麼艱辛,成功離你那麼遙不可及,可能是因為你還在用農業社會的思維和習慣去生活、工作、社交、投資,你沒有適應工商業時代的社會需要。

在城市裡上過學,或已經在城市生活很久,甚至在城裡長大,並不必然是個城裡人了。只要從思維和行為習慣上,你還沒有擺脫長期農業社會在你身上的烙印,你就還是一個鄉下土人。

你的土味,會殺死機遇,阻止成功,把你死死拖在失敗的泥潭裡。

市場經濟中,只有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能賺到錢。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只能淪為屌絲。

也就是說,只有去掉土味,你才可能成功。

1

王小波赴美打工經歷:

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是完全碾壓


王小波的雜文《打工經歷》裡曾經說到過一件事。

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缺錢,和同學老曹攬了一個給中餐館裝修房子的活。那活本來輪不到他倆,因為老闆特別摳門,捨不得請正規裝修隊,就讓他倆來幹。結果,倆人出盡了洋相。

文章寫得非常幽默。我把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以前,我知道美國的科技發達、商業也發達,但我還不知道,美國還是各種手藝人的國家。我們打工的那條街上就有一大窩,什麼電工、管子工、木工等等,還有包攬裝修工程的小包工頭兒;一聽見我們開了工,就都跑來看。

先看我們掄大錘、打釺子,面露微笑,然後就跑到後面去找老闆,說:你請的這兩個寶貝要是在本世紀內能把這餐館裝修完,我輸你一百塊錢。

我臉上著實掛不住,真想扔了釺子不幹。但老曹從牙縫裡啐口吐沫說:不理他!這個世紀幹不完,還有下個世紀,反正赤佬要給我們工錢……”

王小波和老曹都沒幹過裝修,就是賣力氣。老曹提出要買各種工具,但摳門老闆捨不得,認為他倆想揩油。

“等把地面打掉以後,我們在這條街上贏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順便說一句,打下來的水泥塊是我一塊塊抱出去,扔到垃圾箱裡,老闆連個手推車都捨不得租。他覺得已經出了人工錢,再租工具就是吃了虧。

那些美國的工匠路過時,總來聊聊天,對我們的苦幹精神深表欽佩。但是他們說,活可不是你們倆這種幹法。說實在的,他們都想攬這個裝修工程,只是價錢談不攏。

下一步是把舊有的隔斷牆拆了。我覺得這很簡單,揮起大錘就砸——才砸了一下,就被老闆喝止。他說這會把牆裡的木料砸壞。隔斷牆裡能有什麼木料,不過是些零零碎碎的破爛木頭。

但老闆說,要用它來造地板。於是,我們就一根根把這些爛木頭上的釘子起出來。

美國人見了問我們在幹什麼,我如實一說,對方捂住肚子往地下一蹲,笑得就地打起滾來。這回連老曹臉上都掛不住了,直怪我太多嘴……”

後面,美國的工人都來圍觀他倆怎麼幹活。由於活實在太爛,對方好奇問他倆是幹啥的。

王小波之前是大學老師,老曹之前在滬東船廠當工程師,為了不給老東家丟臉,王小波厚著臉皮說兩人都是藝術家。美國工人說:“早看出來你們是藝術家了……工人沒有像你們這樣幹活的。”

雖然又羞又憤,但因為是在是窮,他倆還是堅持下來。

“我們給赤佬老闆幹了一個多月,也賺了他幾百塊錢的工錢,那個餐館還是不像餐館,也不像是冷庫,而是像個破爛攤。轉眼間夏去秋來,我們也該回去上學了。

那老闆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天天催我們加班。催也沒有用,手裡拿著手錘鐵棍,拼了命也是幹不出活來的。”

摳門老闆實在是受不了了,直好把他倆開了,另請裝修隊。老曹倒很知恥,一定要弄清楚老美的工人是怎麼幹活的。

“美國包工頭接下了這個工程,馬上把它分了出去,分給電工、木工、管子工,今天上午是你的,下午是他的,後天是我的,等等。幾個電話打出去,就有人來送工具,滿滿當當一卡車。

這些工具不要說我,連老曹都沒見過。

除了電鋸電刨,居然還有用電瓶的剷車,可以在室內開動,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們留下的破爛從室內推了出去。電工上了電動升降臺,在天花板上下電線,底下木工就在裝配地板,手法純熟之極。

雖然是用現成的構件,也得承認人家幹活真是太快了。裝好以後電刨子一跑,賊亮;幹完了馬上走人,運走機械,新的工人和機械馬上開進來……轉眼之間,飯館就有個樣兒了……”

最後王小波用下面這句話做了結尾:

“我和老曹看了一會兒,就灰溜溜地走開了。這是因為我們都當過工人,知道怎麼工作才有尊嚴。”

我年輕時看這文,只知道挺好玩。後來才想明白,這其實是以小見大,深刻反映了兩種文明的對撞和其中一種對另一種的絕對碾壓。

在該文裡,王小波、老曹、摳門老闆代表了農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充滿了鄉土氣息的鄉下土人,美國工人代表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現代人。

在這次對撞中,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打擊得體無完膚,毫無尊嚴。而這,又何嘗不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工業文明國家對農業文明國家全方位碾壓的一個縮影。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2

你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決定了你的上限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他風靡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人類的生理結構和生活、思維、社交習慣,其實是為了適應數百萬年的採集生活而形成的。這些習慣,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

從這一推論出發,人類社會這幾千年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的人群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80年代中國人曾經反思“黃土文明“,希望擁抱”海洋文明“。

這種反思雖然後來走過了頭,走向了對中華民族整個的否定,但其提出的一些觀點是值得思考的。中國人的黃土思維,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有些地方需要作出改變。

托馬斯·索威爾的名著《美國種族簡史》分析了猶太人在現代社會的崛起。

在長達2千年的時間裡,猶太人是沒有國家、沒有土地的一個可憐的流浪民族。他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處於被壓榨、被排擠、被欺負、被詆譭、被防範的狀態。

由於長期沒有土地,猶太人只好從事商業、手工業、中介、放貸收利息的古典金融業等行業。

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長期從事工商業的猶太人,迅速地適應了現代社會。不管是在歐洲還是新大陸,猶太人都飛速崛起,在商界、政界、知識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代知名的世界級學者,很多是猶太人;金融業,猶太人掌控了華爾街,可以在全球呼風喚雨;律師、諮詢等專業服務業,猶太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

在美國人中,猶太人佔的比例只有2%,但哈佛的學生四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佔全球人口比例約為0.3%,但是獲得諾獎的比例卻高達20%。

但是,托馬斯·索威爾特別提到,猶太人在很多行業都幹得非常好,在農業領域就不行。美國的農業領域從沒有出現過一家猶太農業巨頭。

別看現在以色列農業做得不錯,那是工業化改造的農業。在歐洲和美國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從來沒有把農業做好過。

因為,猶太人沒有這方面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換句網絡流行語,就是猶太人沒有搞農業的“種族天賦“。

而中國人則不同。我們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已經達到了文明可以達到的巔峰。不管是生產力,還是文化,軍事,政治,都創造了農業社會能達到的至高點。

今天,中國人走到任何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後的土地利用上,用來種菜。

甚至,南海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催生出了一批島嶼,我們的首要目的也是種上菜,“改善駐島官兵的生活條件“。種菜,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

非常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更需要工商業天賦,而不是種菜天賦。因此,中國人在工商業、金融業、政界、學界,暫時還競爭不過猶太人。

因為我們還處於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而猶太人,兩千年來一致都是工商業文明。一遇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社會,就如魚得水,迅速崛起。



3

鄉土思維的“七宗罪”


上面說的是從整體人群,或從文明/人種的角度而言,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不適應性和工商業文明的適應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擁有的是農業的鄉土思維,還是工商業的現代思維,在社會上成功的概率有天壤之別。

以下是我總結的鄉土思維“七宗罪”。請對照一下,你有沒有下面的毛病?這“七宗罪”,也許就是限制了你的發展空間,讓你生活得那麼艱難的原因。

1、過於追求穩定,不敢冒風險

我從體制內出來後,經常有朋友和我說,他們也想出來,可是不敢。也有很多非體制內的朋友,覺得現在的工作比較穩定,雖有種種不如意,且離自己的夢想十萬八千里,但還是捨不得另起爐灶。

這其實就是過於追求穩定的土味思維。

農業社會最重視穩定,最害怕風險。

儒家經典和史書記載裡,中國人最喜歡的日子是風調雨順,四時有序。因為農業生產必須穩定,有任何異常變動都可能造成顆粒無收。

此外,自科舉制以來,一千多年中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觀念。一份穩定的工作,尤其是一個有保障的鐵飯碗,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成了最好的職業選擇。

西方社會主要是海洋文明,敢於冒風險,時刻都在處理不確定性。這種特質在農業社會沒有太大用處。

但是一旦進入工業時代,其威力就迅速發揮出來。文明特質與歷史進程的匹配性,讓西方國家超越了東方的中國、印度、奧斯曼,領先於世界。

現代社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早已不是農業社會一輩子就守著幾畝薄田,年復一年過同樣日子的時候了。

工商業社會,機遇是與風險成正比的。過於追求穩定,不能忍受不確定性,就會喪失很多機會。

我們的父輩們更青睞體制內的工作,情有可原。因為他們大部分是農村出生、農村長大,或者剛剛洗腳上田。

但是,80、90後的人,應該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處。如果死抱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被一個體制內職位束縛住,什麼都不敢做,其實是鄉土思維在限制你的未來。

2、只混強關係圈,忽略弱關係

親戚、朋友、同學、老師、老鄉,這些天然形成的,經常聯繫的關係,就是強關係。而從陌生開始建立聯繫,聯繫頻率較少的關係,是弱關係。

農業社會裡,強關係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能接觸的全部關係。儒家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禮”,其實就是弄明白每一個個體,在強關係集合中所處的位置。

費正清說,中國農村社會結構的核心就是家庭制度;而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熟人社會。

作為農業文明的巔峰,中國人的親屬關係可能是全世界分得最細緻的,中文分出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英文裡就一個uncle。

而現代社會,更重要的可能是弱關係。因為,工商業時代的特徵是市場主體發生交易,相互滿足,不是農業時代的自給自足或小範圍交換的時代。因此,弱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強關係由於交往的圈子相同,得到的外部信息太少,冗餘信息太多。只有弱關係才能帶來新鮮的、有價值的信息。

所以,熱衷於請客送禮,拉幫結派,建立和維護強關係紐帶的思維將越來越落後於時代。而以信息和價值交換為主的弱關係思維,才更適合於當今的工商業時代需求。

"

中國農業化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進入工商業社會時間並不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鄉土味”,這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大,只是歷史原因。

當然,鄉土味或現代味,並無高低之分,只是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在工商業社會,鄉土思維,會限制你的發展;而現代思維,會幫助你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今天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內容非常有深度,值得靜下來反覆閱讀。你讀到了,就是賺到。


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為什麼爬樹和種田最厲害的人,高考不能加分,而作文寫得好的蔣方舟、打球打得好的科比和跨欄跑得快的劉翔,大學搶著要?

2)為什麼猶太人在歷史上兩千多年都受盡壓迫,近現代卻能牛人輩出?

這兩個問題不慌回答,看完全文,你自然明白。

現在我們先說本文的主旨:

你之所以在城市裡過得那麼艱辛,成功離你那麼遙不可及,可能是因為你還在用農業社會的思維和習慣去生活、工作、社交、投資,你沒有適應工商業時代的社會需要。

在城市裡上過學,或已經在城市生活很久,甚至在城裡長大,並不必然是個城裡人了。只要從思維和行為習慣上,你還沒有擺脫長期農業社會在你身上的烙印,你就還是一個鄉下土人。

你的土味,會殺死機遇,阻止成功,把你死死拖在失敗的泥潭裡。

市場經濟中,只有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能賺到錢。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只能淪為屌絲。

也就是說,只有去掉土味,你才可能成功。

1

王小波赴美打工經歷:

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是完全碾壓


王小波的雜文《打工經歷》裡曾經說到過一件事。

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缺錢,和同學老曹攬了一個給中餐館裝修房子的活。那活本來輪不到他倆,因為老闆特別摳門,捨不得請正規裝修隊,就讓他倆來幹。結果,倆人出盡了洋相。

文章寫得非常幽默。我把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以前,我知道美國的科技發達、商業也發達,但我還不知道,美國還是各種手藝人的國家。我們打工的那條街上就有一大窩,什麼電工、管子工、木工等等,還有包攬裝修工程的小包工頭兒;一聽見我們開了工,就都跑來看。

先看我們掄大錘、打釺子,面露微笑,然後就跑到後面去找老闆,說:你請的這兩個寶貝要是在本世紀內能把這餐館裝修完,我輸你一百塊錢。

我臉上著實掛不住,真想扔了釺子不幹。但老曹從牙縫裡啐口吐沫說:不理他!這個世紀幹不完,還有下個世紀,反正赤佬要給我們工錢……”

王小波和老曹都沒幹過裝修,就是賣力氣。老曹提出要買各種工具,但摳門老闆捨不得,認為他倆想揩油。

“等把地面打掉以後,我們在這條街上贏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順便說一句,打下來的水泥塊是我一塊塊抱出去,扔到垃圾箱裡,老闆連個手推車都捨不得租。他覺得已經出了人工錢,再租工具就是吃了虧。

那些美國的工匠路過時,總來聊聊天,對我們的苦幹精神深表欽佩。但是他們說,活可不是你們倆這種幹法。說實在的,他們都想攬這個裝修工程,只是價錢談不攏。

下一步是把舊有的隔斷牆拆了。我覺得這很簡單,揮起大錘就砸——才砸了一下,就被老闆喝止。他說這會把牆裡的木料砸壞。隔斷牆裡能有什麼木料,不過是些零零碎碎的破爛木頭。

但老闆說,要用它來造地板。於是,我們就一根根把這些爛木頭上的釘子起出來。

美國人見了問我們在幹什麼,我如實一說,對方捂住肚子往地下一蹲,笑得就地打起滾來。這回連老曹臉上都掛不住了,直怪我太多嘴……”

後面,美國的工人都來圍觀他倆怎麼幹活。由於活實在太爛,對方好奇問他倆是幹啥的。

王小波之前是大學老師,老曹之前在滬東船廠當工程師,為了不給老東家丟臉,王小波厚著臉皮說兩人都是藝術家。美國工人說:“早看出來你們是藝術家了……工人沒有像你們這樣幹活的。”

雖然又羞又憤,但因為是在是窮,他倆還是堅持下來。

“我們給赤佬老闆幹了一個多月,也賺了他幾百塊錢的工錢,那個餐館還是不像餐館,也不像是冷庫,而是像個破爛攤。轉眼間夏去秋來,我們也該回去上學了。

那老闆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天天催我們加班。催也沒有用,手裡拿著手錘鐵棍,拼了命也是幹不出活來的。”

摳門老闆實在是受不了了,直好把他倆開了,另請裝修隊。老曹倒很知恥,一定要弄清楚老美的工人是怎麼幹活的。

“美國包工頭接下了這個工程,馬上把它分了出去,分給電工、木工、管子工,今天上午是你的,下午是他的,後天是我的,等等。幾個電話打出去,就有人來送工具,滿滿當當一卡車。

這些工具不要說我,連老曹都沒見過。

除了電鋸電刨,居然還有用電瓶的剷車,可以在室內開動,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們留下的破爛從室內推了出去。電工上了電動升降臺,在天花板上下電線,底下木工就在裝配地板,手法純熟之極。

雖然是用現成的構件,也得承認人家幹活真是太快了。裝好以後電刨子一跑,賊亮;幹完了馬上走人,運走機械,新的工人和機械馬上開進來……轉眼之間,飯館就有個樣兒了……”

最後王小波用下面這句話做了結尾:

“我和老曹看了一會兒,就灰溜溜地走開了。這是因為我們都當過工人,知道怎麼工作才有尊嚴。”

我年輕時看這文,只知道挺好玩。後來才想明白,這其實是以小見大,深刻反映了兩種文明的對撞和其中一種對另一種的絕對碾壓。

在該文裡,王小波、老曹、摳門老闆代表了農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充滿了鄉土氣息的鄉下土人,美國工人代表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現代人。

在這次對撞中,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打擊得體無完膚,毫無尊嚴。而這,又何嘗不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工業文明國家對農業文明國家全方位碾壓的一個縮影。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2

你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決定了你的上限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他風靡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人類的生理結構和生活、思維、社交習慣,其實是為了適應數百萬年的採集生活而形成的。這些習慣,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

從這一推論出發,人類社會這幾千年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的人群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80年代中國人曾經反思“黃土文明“,希望擁抱”海洋文明“。

這種反思雖然後來走過了頭,走向了對中華民族整個的否定,但其提出的一些觀點是值得思考的。中國人的黃土思維,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有些地方需要作出改變。

托馬斯·索威爾的名著《美國種族簡史》分析了猶太人在現代社會的崛起。

在長達2千年的時間裡,猶太人是沒有國家、沒有土地的一個可憐的流浪民族。他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處於被壓榨、被排擠、被欺負、被詆譭、被防範的狀態。

由於長期沒有土地,猶太人只好從事商業、手工業、中介、放貸收利息的古典金融業等行業。

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長期從事工商業的猶太人,迅速地適應了現代社會。不管是在歐洲還是新大陸,猶太人都飛速崛起,在商界、政界、知識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代知名的世界級學者,很多是猶太人;金融業,猶太人掌控了華爾街,可以在全球呼風喚雨;律師、諮詢等專業服務業,猶太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

在美國人中,猶太人佔的比例只有2%,但哈佛的學生四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佔全球人口比例約為0.3%,但是獲得諾獎的比例卻高達20%。

但是,托馬斯·索威爾特別提到,猶太人在很多行業都幹得非常好,在農業領域就不行。美國的農業領域從沒有出現過一家猶太農業巨頭。

別看現在以色列農業做得不錯,那是工業化改造的農業。在歐洲和美國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從來沒有把農業做好過。

因為,猶太人沒有這方面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換句網絡流行語,就是猶太人沒有搞農業的“種族天賦“。

而中國人則不同。我們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已經達到了文明可以達到的巔峰。不管是生產力,還是文化,軍事,政治,都創造了農業社會能達到的至高點。

今天,中國人走到任何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後的土地利用上,用來種菜。

甚至,南海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催生出了一批島嶼,我們的首要目的也是種上菜,“改善駐島官兵的生活條件“。種菜,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

非常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更需要工商業天賦,而不是種菜天賦。因此,中國人在工商業、金融業、政界、學界,暫時還競爭不過猶太人。

因為我們還處於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而猶太人,兩千年來一致都是工商業文明。一遇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社會,就如魚得水,迅速崛起。



3

鄉土思維的“七宗罪”


上面說的是從整體人群,或從文明/人種的角度而言,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不適應性和工商業文明的適應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擁有的是農業的鄉土思維,還是工商業的現代思維,在社會上成功的概率有天壤之別。

以下是我總結的鄉土思維“七宗罪”。請對照一下,你有沒有下面的毛病?這“七宗罪”,也許就是限制了你的發展空間,讓你生活得那麼艱難的原因。

1、過於追求穩定,不敢冒風險

我從體制內出來後,經常有朋友和我說,他們也想出來,可是不敢。也有很多非體制內的朋友,覺得現在的工作比較穩定,雖有種種不如意,且離自己的夢想十萬八千里,但還是捨不得另起爐灶。

這其實就是過於追求穩定的土味思維。

農業社會最重視穩定,最害怕風險。

儒家經典和史書記載裡,中國人最喜歡的日子是風調雨順,四時有序。因為農業生產必須穩定,有任何異常變動都可能造成顆粒無收。

此外,自科舉制以來,一千多年中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觀念。一份穩定的工作,尤其是一個有保障的鐵飯碗,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成了最好的職業選擇。

西方社會主要是海洋文明,敢於冒風險,時刻都在處理不確定性。這種特質在農業社會沒有太大用處。

但是一旦進入工業時代,其威力就迅速發揮出來。文明特質與歷史進程的匹配性,讓西方國家超越了東方的中國、印度、奧斯曼,領先於世界。

現代社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早已不是農業社會一輩子就守著幾畝薄田,年復一年過同樣日子的時候了。

工商業社會,機遇是與風險成正比的。過於追求穩定,不能忍受不確定性,就會喪失很多機會。

我們的父輩們更青睞體制內的工作,情有可原。因為他們大部分是農村出生、農村長大,或者剛剛洗腳上田。

但是,80、90後的人,應該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處。如果死抱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被一個體制內職位束縛住,什麼都不敢做,其實是鄉土思維在限制你的未來。

2、只混強關係圈,忽略弱關係

親戚、朋友、同學、老師、老鄉,這些天然形成的,經常聯繫的關係,就是強關係。而從陌生開始建立聯繫,聯繫頻率較少的關係,是弱關係。

農業社會裡,強關係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能接觸的全部關係。儒家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禮”,其實就是弄明白每一個個體,在強關係集合中所處的位置。

費正清說,中國農村社會結構的核心就是家庭制度;而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熟人社會。

作為農業文明的巔峰,中國人的親屬關係可能是全世界分得最細緻的,中文分出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英文裡就一個uncle。

而現代社會,更重要的可能是弱關係。因為,工商業時代的特徵是市場主體發生交易,相互滿足,不是農業時代的自給自足或小範圍交換的時代。因此,弱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強關係由於交往的圈子相同,得到的外部信息太少,冗餘信息太多。只有弱關係才能帶來新鮮的、有價值的信息。

所以,熱衷於請客送禮,拉幫結派,建立和維護強關係紐帶的思維將越來越落後於時代。而以信息和價值交換為主的弱關係思維,才更適合於當今的工商業時代需求。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3、相信宿命論,而不是個人奮鬥

我們常常聽人說,“這都是命”,“我哪有這麼好的命”,“努力了也沒用,結果還是一樣”等。這些,其實都是土味思維。

農業社會生產力落後,人的力量有限而自然的力量無窮,人們特別容易想象自己的一切都由老天決定。

從社會形態來說,農業社會又太過凝固不變,一個人無論如何拼命奮鬥,基本上沒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強烈的宿命論觀點。

即便是戰亂時刻出來幾個亂世英雄,或者科舉中出來幾個苦讀成才的高官,也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前世積德或文曲星下凡之類。

中國的農民非常勤奮,但這種勤奮是為了活命而不得不幹苦力的勤奮,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勤奮能改變命運。

只有讀書人可以說通過寒窗苦讀,走科舉之路來逆天改命,但比例太少了,和99%的農民沒有關係。

西方社會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就有無數的個人通過努力奮鬥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這種現象的普遍性,讓西方社會形成了通過個人努力可以實現夢想的普遍預期,“美國夢”就是其具體體現。

工商業時代,競爭永無休止,個人一定不能服輸認命。你一停止奮鬥,社會就把你拋在後頭,階層就把你踩在底下。

個人奮鬥,是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的必由之路。如果你認命,或者期望通過中彩票這樣的運氣來改善生活,那你必然會越過越艱難,越來越失望。

4、喜歡屯東西,在不必要的地方拼命省錢

每個家庭都有這麼一位老人,什麼東西都屯著,永遠捨不得扔。家裡都快站不下腳了,瓶瓶罐罐破銅爛鐵擺得滿屋都是,你要當垃圾扔掉,還得說你不會過日子。

每個家庭也還有這麼一位老人,寧願早高峰擠一個小時公交車去大菜場買菜,也不願意在樓下的菜店買,因為大菜場便宜幾毛錢。

吃剩的飯菜,一定捨不得扔掉,要麼不顧自己早已經“三高”,硬撐著非要吃完,要麼留到下一頓,下下頓,接著吃已經產生了無數有害於身體的亞硝酸鹽的剩菜。

這些,都是長期農業社會物質極度缺乏留下的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喜歡搬家,一輛車就把所有東西裝走,穿州過省,換個地方生活。而中國人,搬一次家,簡直要了老命。

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美國人家裡屯的不必要東西少,搬起來容易。去過外國人家裡參觀的,會發現非常簡單整潔,空間感很好。而中國人的房子,無論多大,總是不夠放東西。

為什麼北歐裝修是極簡風?因為北歐人已經習慣了工業化時代的生活,不要的東西就扔掉,需要的時候再買就是。

在不必要的地方省錢,更是要命的毛病。有人總喜歡買最便宜的水果、麵包,味道不好不說,還經常是爛的或快過期的,結果既沒滿足口腹之慾,又有害於身體。

在工作上,有人喜歡買低配的電腦或手機,盜版的軟件,結果用得處處不爽,每天心情都受影響,很多時候還耽誤了工作。

工商業社會,需要重視空間的價值,重視體驗的價值,重視時間的價值。不要把農業社會的土味思維帶進來,讓自己活得憋屈難受,工作得不爽或低效。

5、抱著復古心態,而不是擁抱未來

前不久,當代最頂尖的數學家邁克爾·阿蒂亞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後來大家發現,這位數學家原來是老糊塗了。

我想,還好這是現代,我們不會盲目接受老人,尤其是曾經很牛的老人的一切教導(中國在這方面吃過的虧還小嗎?)。而在中國古代,人們總是認為,古人比今人厲害,老人比年輕人厲害,古代比現在厲害。

農業社會的發展是平的,一千年過去,社會還是一個樣子,人們的生活也還是一個樣子。在這樣的社會裡,古人和老人的經驗總是適用的。

而由於社會沒有變化,未來是無望的,人們就把美好希望都寄託在過去。中國文人愛幻想“上古時期”、“三王之治”,認為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直到工業革命後,人類才習慣於明天的生活會比今天更好,下一代的生活會比這一代更好。

而中國人過上這樣的日子,也才幾十年。我們還沒有能夠把這種思維融入到骨子裡。我們還會認為,學問是古人的高,藥方是古人的好,認為自己人生所能達到的巔峰就是現在,不敢放棄現在去搏一個更好的未來。

工商業時代,我們必須拋棄這種土味思維。

我們要向年輕人學習,年輕人掌握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比我們厲害多了;我們要著眼未來,要相信憑自己的雙手,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只有這樣,才能跟上風口,跟上時代的步伐。

6、平均主義思維

在諮詢工作中,我常常需要在各個企業訪談。我發現,在關於薪酬待遇的訪談中,不管是高管,還是中層,還是普通員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拿得少,而別人拿得多。

說的最多的意見是,希望薪酬政策能體現“公平公正”。但也有少數人會說,希望薪酬政策能體現價值貢獻,貢獻大的多拿,貢獻小的少拿。

前一種思維,就是土味思維;後一種,才是現代思維。

中國古代的繼承製度是“諸子均分“制。家庭財產,會在各個兒子之間平分。只有皇位/爵位或名位等,採取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其他兒子也有會有相應的權利。

而西方社會古代多采用“長子繼承”制,爵位或全部家庭財產都由長子繼承,其他兒子自謀出路去。

由此產生的思維習慣是,中國人特別喜歡平均主義,聖人總結為“不患寡而患不均”。凡是要革命,一定要喊“均田地”、“均貧富”、“平均地權”等口號。

在財富線性積累的農業時代,平均主義容易實現,也有其道理。但是在財富指數化增漲的工商業時代,這種思維就大大落後了。

現代社會的財富分配,遵從著冪律分佈。

通俗來講,80%的新增財富,會被20%的人拿到。一家公司80%的獎金,會被20%的人瓜分。

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再有平均主義。如果一個國家有平均主義,那就是大鍋飯式的災難再次重臨。如果一個企業有平均主義,那就離倒閉不遠了。

如果你還抱著平均主義思維,你永遠只會抱怨不公,每天負能量滿滿,牢騷滿腹。不如拋棄平均主義土味思維,認清社會現實,多想想自己怎麼進入那20%中去吧。

"

中國農業化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進入工商業社會時間並不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鄉土味”,這跟原生家庭關係不大,只是歷史原因。

當然,鄉土味或現代味,並無高低之分,只是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在工商業社會,鄉土思維,會限制你的發展;而現代思維,會幫助你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今天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內容非常有深度,值得靜下來反覆閱讀。你讀到了,就是賺到。


首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為什麼爬樹和種田最厲害的人,高考不能加分,而作文寫得好的蔣方舟、打球打得好的科比和跨欄跑得快的劉翔,大學搶著要?

2)為什麼猶太人在歷史上兩千多年都受盡壓迫,近現代卻能牛人輩出?

這兩個問題不慌回答,看完全文,你自然明白。

現在我們先說本文的主旨:

你之所以在城市裡過得那麼艱辛,成功離你那麼遙不可及,可能是因為你還在用農業社會的思維和習慣去生活、工作、社交、投資,你沒有適應工商業時代的社會需要。

在城市裡上過學,或已經在城市生活很久,甚至在城裡長大,並不必然是個城裡人了。只要從思維和行為習慣上,你還沒有擺脫長期農業社會在你身上的烙印,你就還是一個鄉下土人。

你的土味,會殺死機遇,阻止成功,把你死死拖在失敗的泥潭裡。

市場經濟中,只有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能賺到錢。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只能淪為屌絲。

也就是說,只有去掉土味,你才可能成功。

1

王小波赴美打工經歷:

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是完全碾壓


王小波的雜文《打工經歷》裡曾經說到過一件事。

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因為缺錢,和同學老曹攬了一個給中餐館裝修房子的活。那活本來輪不到他倆,因為老闆特別摳門,捨不得請正規裝修隊,就讓他倆來幹。結果,倆人出盡了洋相。

文章寫得非常幽默。我把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以前,我知道美國的科技發達、商業也發達,但我還不知道,美國還是各種手藝人的國家。我們打工的那條街上就有一大窩,什麼電工、管子工、木工等等,還有包攬裝修工程的小包工頭兒;一聽見我們開了工,就都跑來看。

先看我們掄大錘、打釺子,面露微笑,然後就跑到後面去找老闆,說:你請的這兩個寶貝要是在本世紀內能把這餐館裝修完,我輸你一百塊錢。

我臉上著實掛不住,真想扔了釺子不幹。但老曹從牙縫裡啐口吐沫說:不理他!這個世紀幹不完,還有下個世紀,反正赤佬要給我們工錢……”

王小波和老曹都沒幹過裝修,就是賣力氣。老曹提出要買各種工具,但摳門老闆捨不得,認為他倆想揩油。

“等把地面打掉以後,我們在這條街上贏得了一定程度的尊敬。順便說一句,打下來的水泥塊是我一塊塊抱出去,扔到垃圾箱裡,老闆連個手推車都捨不得租。他覺得已經出了人工錢,再租工具就是吃了虧。

那些美國的工匠路過時,總來聊聊天,對我們的苦幹精神深表欽佩。但是他們說,活可不是你們倆這種幹法。說實在的,他們都想攬這個裝修工程,只是價錢談不攏。

下一步是把舊有的隔斷牆拆了。我覺得這很簡單,揮起大錘就砸——才砸了一下,就被老闆喝止。他說這會把牆裡的木料砸壞。隔斷牆裡能有什麼木料,不過是些零零碎碎的破爛木頭。

但老闆說,要用它來造地板。於是,我們就一根根把這些爛木頭上的釘子起出來。

美國人見了問我們在幹什麼,我如實一說,對方捂住肚子往地下一蹲,笑得就地打起滾來。這回連老曹臉上都掛不住了,直怪我太多嘴……”

後面,美國的工人都來圍觀他倆怎麼幹活。由於活實在太爛,對方好奇問他倆是幹啥的。

王小波之前是大學老師,老曹之前在滬東船廠當工程師,為了不給老東家丟臉,王小波厚著臉皮說兩人都是藝術家。美國工人說:“早看出來你們是藝術家了……工人沒有像你們這樣幹活的。”

雖然又羞又憤,但因為是在是窮,他倆還是堅持下來。

“我們給赤佬老闆幹了一個多月,也賺了他幾百塊錢的工錢,那個餐館還是不像餐館,也不像是冷庫,而是像個破爛攤。轉眼間夏去秋來,我們也該回去上學了。

那老闆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天天催我們加班。催也沒有用,手裡拿著手錘鐵棍,拼了命也是幹不出活來的。”

摳門老闆實在是受不了了,直好把他倆開了,另請裝修隊。老曹倒很知恥,一定要弄清楚老美的工人是怎麼幹活的。

“美國包工頭接下了這個工程,馬上把它分了出去,分給電工、木工、管子工,今天上午是你的,下午是他的,後天是我的,等等。幾個電話打出去,就有人來送工具,滿滿當當一卡車。

這些工具不要說我,連老曹都沒見過。

除了電鋸電刨,居然還有用電瓶的剷車,可以在室內開動,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們留下的破爛從室內推了出去。電工上了電動升降臺,在天花板上下電線,底下木工就在裝配地板,手法純熟之極。

雖然是用現成的構件,也得承認人家幹活真是太快了。裝好以後電刨子一跑,賊亮;幹完了馬上走人,運走機械,新的工人和機械馬上開進來……轉眼之間,飯館就有個樣兒了……”

最後王小波用下面這句話做了結尾:

“我和老曹看了一會兒,就灰溜溜地走開了。這是因為我們都當過工人,知道怎麼工作才有尊嚴。”

我年輕時看這文,只知道挺好玩。後來才想明白,這其實是以小見大,深刻反映了兩種文明的對撞和其中一種對另一種的絕對碾壓。

在該文裡,王小波、老曹、摳門老闆代表了農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充滿了鄉土氣息的鄉下土人,美國工人代表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成長起來的現代人。

在這次對撞中,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打擊得體無完膚,毫無尊嚴。而這,又何嘗不是工業革命以來,所有工業文明國家對農業文明國家全方位碾壓的一個縮影。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2

你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決定了你的上限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他風靡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人類的生理結構和生活、思維、社交習慣,其實是為了適應數百萬年的採集生活而形成的。這些習慣,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

從這一推論出發,人類社會這幾千年來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的人群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80年代中國人曾經反思“黃土文明“,希望擁抱”海洋文明“。

這種反思雖然後來走過了頭,走向了對中華民族整個的否定,但其提出的一些觀點是值得思考的。中國人的黃土思維,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有些地方需要作出改變。

托馬斯·索威爾的名著《美國種族簡史》分析了猶太人在現代社會的崛起。

在長達2千年的時間裡,猶太人是沒有國家、沒有土地的一個可憐的流浪民族。他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處於被壓榨、被排擠、被欺負、被詆譭、被防範的狀態。

由於長期沒有土地,猶太人只好從事商業、手工業、中介、放貸收利息的古典金融業等行業。

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長期從事工商業的猶太人,迅速地適應了現代社會。不管是在歐洲還是新大陸,猶太人都飛速崛起,在商界、政界、知識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現代知名的世界級學者,很多是猶太人;金融業,猶太人掌控了華爾街,可以在全球呼風喚雨;律師、諮詢等專業服務業,猶太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口碑。

在美國人中,猶太人佔的比例只有2%,但哈佛的學生四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佔全球人口比例約為0.3%,但是獲得諾獎的比例卻高達20%。

但是,托馬斯·索威爾特別提到,猶太人在很多行業都幹得非常好,在農業領域就不行。美國的農業領域從沒有出現過一家猶太農業巨頭。

別看現在以色列農業做得不錯,那是工業化改造的農業。在歐洲和美國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猶太人從來沒有把農業做好過。

因為,猶太人沒有這方面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換句網絡流行語,就是猶太人沒有搞農業的“種族天賦“。

而中國人則不同。我們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已經達到了文明可以達到的巔峰。不管是生產力,還是文化,軍事,政治,都創造了農業社會能達到的至高點。

今天,中國人走到任何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後的土地利用上,用來種菜。

甚至,南海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催生出了一批島嶼,我們的首要目的也是種上菜,“改善駐島官兵的生活條件“。種菜,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

非常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更需要工商業天賦,而不是種菜天賦。因此,中國人在工商業、金融業、政界、學界,暫時還競爭不過猶太人。

因為我們還處於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而猶太人,兩千年來一致都是工商業文明。一遇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社會,就如魚得水,迅速崛起。



3

鄉土思維的“七宗罪”


上面說的是從整體人群,或從文明/人種的角度而言,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不適應性和工商業文明的適應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擁有的是農業的鄉土思維,還是工商業的現代思維,在社會上成功的概率有天壤之別。

以下是我總結的鄉土思維“七宗罪”。請對照一下,你有沒有下面的毛病?這“七宗罪”,也許就是限制了你的發展空間,讓你生活得那麼艱難的原因。

1、過於追求穩定,不敢冒風險

我從體制內出來後,經常有朋友和我說,他們也想出來,可是不敢。也有很多非體制內的朋友,覺得現在的工作比較穩定,雖有種種不如意,且離自己的夢想十萬八千里,但還是捨不得另起爐灶。

這其實就是過於追求穩定的土味思維。

農業社會最重視穩定,最害怕風險。

儒家經典和史書記載裡,中國人最喜歡的日子是風調雨順,四時有序。因為農業生產必須穩定,有任何異常變動都可能造成顆粒無收。

此外,自科舉制以來,一千多年中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學而優則仕”觀念。一份穩定的工作,尤其是一個有保障的鐵飯碗,在很多中國人心中成了最好的職業選擇。

西方社會主要是海洋文明,敢於冒風險,時刻都在處理不確定性。這種特質在農業社會沒有太大用處。

但是一旦進入工業時代,其威力就迅速發揮出來。文明特質與歷史進程的匹配性,讓西方國家超越了東方的中國、印度、奧斯曼,領先於世界。

現代社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早已不是農業社會一輩子就守著幾畝薄田,年復一年過同樣日子的時候了。

工商業社會,機遇是與風險成正比的。過於追求穩定,不能忍受不確定性,就會喪失很多機會。

我們的父輩們更青睞體制內的工作,情有可原。因為他們大部分是農村出生、農村長大,或者剛剛洗腳上田。

但是,80、90後的人,應該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處。如果死抱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或者被一個體制內職位束縛住,什麼都不敢做,其實是鄉土思維在限制你的未來。

2、只混強關係圈,忽略弱關係

親戚、朋友、同學、老師、老鄉,這些天然形成的,經常聯繫的關係,就是強關係。而從陌生開始建立聯繫,聯繫頻率較少的關係,是弱關係。

農業社會裡,強關係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能接觸的全部關係。儒家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禮”,其實就是弄明白每一個個體,在強關係集合中所處的位置。

費正清說,中國農村社會結構的核心就是家庭制度;而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熟人社會。

作為農業文明的巔峰,中國人的親屬關係可能是全世界分得最細緻的,中文分出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英文裡就一個uncle。

而現代社會,更重要的可能是弱關係。因為,工商業時代的特徵是市場主體發生交易,相互滿足,不是農業時代的自給自足或小範圍交換的時代。因此,弱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強關係由於交往的圈子相同,得到的外部信息太少,冗餘信息太多。只有弱關係才能帶來新鮮的、有價值的信息。

所以,熱衷於請客送禮,拉幫結派,建立和維護強關係紐帶的思維將越來越落後於時代。而以信息和價值交換為主的弱關係思維,才更適合於當今的工商業時代需求。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3、相信宿命論,而不是個人奮鬥

我們常常聽人說,“這都是命”,“我哪有這麼好的命”,“努力了也沒用,結果還是一樣”等。這些,其實都是土味思維。

農業社會生產力落後,人的力量有限而自然的力量無窮,人們特別容易想象自己的一切都由老天決定。

從社會形態來說,農業社會又太過凝固不變,一個人無論如何拼命奮鬥,基本上沒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由此形成了強烈的宿命論觀點。

即便是戰亂時刻出來幾個亂世英雄,或者科舉中出來幾個苦讀成才的高官,也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前世積德或文曲星下凡之類。

中國的農民非常勤奮,但這種勤奮是為了活命而不得不幹苦力的勤奮,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勤奮能改變命運。

只有讀書人可以說通過寒窗苦讀,走科舉之路來逆天改命,但比例太少了,和99%的農民沒有關係。

西方社會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就有無數的個人通過努力奮鬥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這種現象的普遍性,讓西方社會形成了通過個人努力可以實現夢想的普遍預期,“美國夢”就是其具體體現。

工商業時代,競爭永無休止,個人一定不能服輸認命。你一停止奮鬥,社會就把你拋在後頭,階層就把你踩在底下。

個人奮鬥,是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的必由之路。如果你認命,或者期望通過中彩票這樣的運氣來改善生活,那你必然會越過越艱難,越來越失望。

4、喜歡屯東西,在不必要的地方拼命省錢

每個家庭都有這麼一位老人,什麼東西都屯著,永遠捨不得扔。家裡都快站不下腳了,瓶瓶罐罐破銅爛鐵擺得滿屋都是,你要當垃圾扔掉,還得說你不會過日子。

每個家庭也還有這麼一位老人,寧願早高峰擠一個小時公交車去大菜場買菜,也不願意在樓下的菜店買,因為大菜場便宜幾毛錢。

吃剩的飯菜,一定捨不得扔掉,要麼不顧自己早已經“三高”,硬撐著非要吃完,要麼留到下一頓,下下頓,接著吃已經產生了無數有害於身體的亞硝酸鹽的剩菜。

這些,都是長期農業社會物質極度缺乏留下的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喜歡搬家,一輛車就把所有東西裝走,穿州過省,換個地方生活。而中國人,搬一次家,簡直要了老命。

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美國人家裡屯的不必要東西少,搬起來容易。去過外國人家裡參觀的,會發現非常簡單整潔,空間感很好。而中國人的房子,無論多大,總是不夠放東西。

為什麼北歐裝修是極簡風?因為北歐人已經習慣了工業化時代的生活,不要的東西就扔掉,需要的時候再買就是。

在不必要的地方省錢,更是要命的毛病。有人總喜歡買最便宜的水果、麵包,味道不好不說,還經常是爛的或快過期的,結果既沒滿足口腹之慾,又有害於身體。

在工作上,有人喜歡買低配的電腦或手機,盜版的軟件,結果用得處處不爽,每天心情都受影響,很多時候還耽誤了工作。

工商業社會,需要重視空間的價值,重視體驗的價值,重視時間的價值。不要把農業社會的土味思維帶進來,讓自己活得憋屈難受,工作得不爽或低效。

5、抱著復古心態,而不是擁抱未來

前不久,當代最頂尖的數學家邁克爾·阿蒂亞宣稱證明了“黎曼猜想”。後來大家發現,這位數學家原來是老糊塗了。

我想,還好這是現代,我們不會盲目接受老人,尤其是曾經很牛的老人的一切教導(中國在這方面吃過的虧還小嗎?)。而在中國古代,人們總是認為,古人比今人厲害,老人比年輕人厲害,古代比現在厲害。

農業社會的發展是平的,一千年過去,社會還是一個樣子,人們的生活也還是一個樣子。在這樣的社會裡,古人和老人的經驗總是適用的。

而由於社會沒有變化,未來是無望的,人們就把美好希望都寄託在過去。中國文人愛幻想“上古時期”、“三王之治”,認為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

直到工業革命後,人類才習慣於明天的生活會比今天更好,下一代的生活會比這一代更好。

而中國人過上這樣的日子,也才幾十年。我們還沒有能夠把這種思維融入到骨子裡。我們還會認為,學問是古人的高,藥方是古人的好,認為自己人生所能達到的巔峰就是現在,不敢放棄現在去搏一個更好的未來。

工商業時代,我們必須拋棄這種土味思維。

我們要向年輕人學習,年輕人掌握新的技術、新的潮流,比我們厲害多了;我們要著眼未來,要相信憑自己的雙手,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只有這樣,才能跟上風口,跟上時代的步伐。

6、平均主義思維

在諮詢工作中,我常常需要在各個企業訪談。我發現,在關於薪酬待遇的訪談中,不管是高管,還是中層,還是普通員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拿得少,而別人拿得多。

說的最多的意見是,希望薪酬政策能體現“公平公正”。但也有少數人會說,希望薪酬政策能體現價值貢獻,貢獻大的多拿,貢獻小的少拿。

前一種思維,就是土味思維;後一種,才是現代思維。

中國古代的繼承製度是“諸子均分“制。家庭財產,會在各個兒子之間平分。只有皇位/爵位或名位等,採取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其他兒子也有會有相應的權利。

而西方社會古代多采用“長子繼承”制,爵位或全部家庭財產都由長子繼承,其他兒子自謀出路去。

由此產生的思維習慣是,中國人特別喜歡平均主義,聖人總結為“不患寡而患不均”。凡是要革命,一定要喊“均田地”、“均貧富”、“平均地權”等口號。

在財富線性積累的農業時代,平均主義容易實現,也有其道理。但是在財富指數化增漲的工商業時代,這種思維就大大落後了。

現代社會的財富分配,遵從著冪律分佈。

通俗來講,80%的新增財富,會被20%的人拿到。一家公司80%的獎金,會被20%的人瓜分。

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再有平均主義。如果一個國家有平均主義,那就是大鍋飯式的災難再次重臨。如果一個企業有平均主義,那就離倒閉不遠了。

如果你還抱著平均主義思維,你永遠只會抱怨不公,每天負能量滿滿,牢騷滿腹。不如拋棄平均主義土味思維,認清社會現實,多想想自己怎麼進入那20%中去吧。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圖片授權基於cco協議


7、時間觀念的淡漠

有一位特別優秀的求職者,希望來我公司就職。我看其簡歷無可挑剔,視頻面試也感覺不錯,於是約了合夥人一起面試。結果30分鐘的面試時間,小夥子遲到了10分鐘。合夥人堅決要求不招,我也只好把他遺憾勸退。

守時,是現代工商業社會的基本素質之一。不守時,本質上是一種土味思維和習慣。

農業社會的時間觀念是“農時”,節氣最重要,只要不誤了節氣,就不會誤了農作。而農閒的時候,時間就完全失去了意義。所以,農業社會的人,對時間的精準性要求不高。

當然,農業社會比熱帶地區好一點。熱帶地區的人們以採摘和捕獵維生,以季節來計算時間。什麼季節去什麼地方,就能吃到香蕉,或者逮到角馬,這個時間的精準度就更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再不守時的中國人,到了非洲、印度、拉美,也簡直要被當地人的不守時給氣死。

工商業社會就不同,貨物的交割要精確到天,交通運輸要精確到分,生產線上的操作要精確到秒,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很容易亂套。

我們看到,發展得比較好的工業國家,德國、英國、北歐,都是極其守時的,而南歐就差一些,所以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經濟就不行(當然還是好過農業國家)。

前面說的是對他人時間的不尊重。另一個更要命的土味思維,是對自己的時間不尊重。

一是使用低效率的工具或方式去做事。

上面王小波的文章裡寫到的就是典型。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明明買得起3小時到達的高鐵票,非要買12小時到達的普票;明明打的10分鐘可到,非要坐公交搖晃1小時;

明明正版軟件一分鐘就能解決的事,非要用盜版軟件花三個小時去完成;明明充個會員就能直接看劇,非要為了免費先看75秒廣告……時間都被這些低效的東西給浪費了。

二是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無益的事情上面。

別人在學習,你在打遊戲。別人在工作,你在刷抖音。遊戲抖音5分鐘,人間已過3小時,可你還樂此不疲。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時間價值,決定了你的工資。你認為你一個小時值多少錢,就是你能拿到的工資的最高點。如果你自己都認為自己的時間不值錢,你的工資怎麼可能高得了呢?

4

現代化社會

你最需要培養這3點能力


我們必須得認識到,現代世界是工商業的世界,只有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事情,才能產生價值;只有做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事情的人,才能賺到錢。土味思維,只會限制你,使你遠離成功。

以下是幾點如何適應工商業時代的建議。

1、研究工商業社會的需求

工商業社會的需求和農業社會的需求是不同的。爬樹、種田,是農業社會的需求;文學、體育、娛樂等是工商業社會的需求。這就是為什麼爬樹、種田不能加分,而蔣方舟、科比和劉翔被大學搶著要的原因。

我們要從社會需求出發,而不是個人能力出發,去看待問題。

你說你鋸木頭特別快、或者剪紙特別好、或者化妝術超越天龍八部裡面的阿朱,對市場而言,這都沒有意義。

只有有人閒得無聊喜歡看人鋸木頭,有些追求高品質小眾娛樂的人就是想學剪紙,有些希望展現更完美自我的女生就是喜歡學化妝,而且你能找到這些人,把自己推送給這些人,你的能力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去研究工商業社會的需求。這些需求還有很多很多,你能滿足其中哪怕很小的一點,都能賺到很多的錢。

2、培養適合工商業社會的思維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土味思維“七宗罪”要堅決摒棄。

除此外,你還要養成不靠關係,靠市場規則和個人奮鬥的習慣;

要終生學習,不懈努力,始終向上生長;

要有長遠眼光和投資思維,學會利用複利的力量;

要注意樹立個人品牌(弱關係社會,個人品牌無比重要)。

這裡的每一點,都值得寫一篇5千字長文去闡述。

3、鍛鍊工商業社會的生存發展能力

我把這條放在最後,是因為從邏輯上,你先要知道市場有哪些需求,你應該具備哪些底層思維,然後再來鍛鍊相關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不至於走彎路。

你要培養的能力,是從需求而來的,是在你的底層思維的幫助下培養和發揮的。至於具體什麼能力,要看你對市場需求的把握程度和你的興趣愛好特長而定。

我可以舉一些例子供你參考,但你自已也要思考和尋找:

例如:

如何幫助生產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相關的專業和技能:人工智能、機械製造、工程設計、信息化、管理學、會計學等等);

如何幫助賣方迅速找到買方(相關的專業和技能:營銷、電子商務、大數據、廣告設計、市場策劃等等);

如何取悅後工業社會娛樂至上的民眾(相關專業和技能:文學、藝術、體育等等,但是必須能達到高水平)等等。

還有一些通用的必備能力,例如:

理財能力(你需要學習理財知識);

運動能力(你需要鍛鍊身體);

統計分析能力(你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統計學知識);

領導能力(你需要學習怎麼驅動自己和他人);

語言能力(你需要學會如何演講,或者學一門或幾門外語);

寫作能力(你需要經常動筆寫東西)等等。

總之,工商業社會需要什麼,你就鍛鍊什麼。只要自己有能力,不愁抓不住機會。

5

你有多土,就有多窮


中國農業社會持續了幾千年,進入工商業社會,還沒有多長時間。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鄉土味,這跟你在城市長大還是農村長大沒有關係,而是來自於我們的歷史傳承,深埋在我們的骨髓裡面。

鄉土味或現代味,並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有不同的適用環境。在工商業社會,鄉土思維,會限制你成功。而現代思維,會幫助你發展。

換句話說,你有多土,就會有多窮。洗掉土味,才能走向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