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直筆

王羲之《何如帖》“白不審尊體”片段(圖5-1),用筆剛斷,鋒勢看起來是一拓直下的,直來直去,簡潔明快,似乎沒什麼特別的修飾和潤色。同樣的這幾個字,在王獻之《消息帖》中再次顯形時(圖5-2),卻襯出了大王“一拓直下”的假面性,直來直去的表象之下其實暗藏著擰毫調鋒、提按頓挫的重重機關,只是魔術師般電光火石的手法太過迅捷,不免使人迷焉不察。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小王的“直筆”才是“能指”對位“所指”的真正的“一拓直下”,真正的直來直去,表象即是實質,大部分的擰毫調鋒、提按頓挫由表及裡地被簡化掉了。小王在宣告——將“易簡”進行到底。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小王“直筆”的簡率在《東山帖》“報”字右豎的寫法中達到了百分百的純度(圖5-3),光禿禿的一根枯木,神契現代戲劇家貝克特的極簡主義美學,直可移植到他的《等待戈多》的空曠舞臺上去做佈景道具。

偃筆

王羲之《何如帖》(圖6-1)與王薈《尊體安和帖》“尊體”二字(圖6-2)的比較:前者是“骨法用筆,筆力驚絕,鋒勢勁挺,強調對於點畫形態‘毫髮死生’的精確度的極強控制力;後者是“偃筆”,遣毫鬆弛隨意,順捻、平拖、倒臥皆所不忌,肥胖臃腫處容或有之,拖泥帶水處容或有之,筆鋒墉懶地靠倚在紙面上,順勢擺動,“泛乎若不繫之舟”。再來看王獻之《授衣帖》中的“尊體”二字(圖6-3),顯然與王薈書一路風氣,同用“偃筆”,筆毫亦是偃臥的,線質亦是疏鬆的,意態亦是慵懶的,但是,為什麼肥胖臃腫或拖泥帶水的負面感覺在這裡幾乎不復存在了呢?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偃筆”是六朝行草書尺犢中最為時尚流行的一種筆法,有一種舉止拖杳而意味綿厚的韻致,契合於“魏晉風度’的時代精神。與共同被收入唐摹《萬歲通天帖》中王徽之《新月帖》(圖6-4)、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圖6-5)、王慈《柏酒帖》(圖6-6),等情形相類,王薈《尊體安和帖)的“偃筆”一味僵臥鋪伏卻缺乏必要的提按擒縱變化,有著單調乏力的通病。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小王的“偃筆”之所以能夠迥出時流、秀姿卓異,關鍵在於一種超妙辯證觀的宏觀統攝——筆毫固是偃臥的,卻時有提鋒,線質固是疏鬆的,卻化含金石;意態固是愉懶的,卻風氣俊逸。《餘杭帖》是小王“偃筆”書的造極之作(圖6-7},舉止拖沓而又能蹁躚躍舞,意味綿厚而兼具清空靈和,此種境界,後惟蘇軾千載獨會(圖6-8)。異世知音,得一足矣。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屋漏痕

懷素嘗與顏真卿論筆法,發夏雲奇峰之妙喻,顏氏對雲:“何如屋漏痕?“素乃歎服。

“屋漏痕”的圖像直觀:驟雨初歇,房簷積水順著屋壁蜿蜒澀進、逶迤而下,痕跡若隱若顯,明滅無端。“屋漏痕”筆法是“模糊美學”的至境,對立於“骨法用筆”的絲絲入扣和清剛俊爽,其墨痕毛躁粗糲,凸顯筆鋒與紙面摩擦的“原生態”質感。“屋漏痕”強化了筆法中的墨法元素,使得“枯筆”成為一種新的有意味的形式。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經歷從《散氏盤》(圖7-1)一路西周金文到西漢馬王堆帛書(圖7-2)、再到魏晉樓蘭殘紙(圖7-3)的漫長積澱和嬗變,“屋漏痕”的線條形態終於在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中得到了完美呈現。《鴨頭丸帖)起首的《鴨頭丸》三字《圖7-4》,筆鋒與紙面摩擦的每一步過程都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後二字末筆的點扣筆輕而意重,像是屋壁上一滴水珠流動至終端處時那陡然的震顫停頓,控制和遲留成為這個前奏輕快表象下的深隱基調。《鴨頭丸帖》收尾的“君相見”三字(圖7-5),曲終收拔,逸筆草草,筆鋒與紙面的摩擦迅疾晦暗,難辨其來龍去脈,“屋漏痕”的模糊感臻於極致。孫過庭《書譜》所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墨韻勝景,《鴨頭丸帖》足以發之。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屋漏痕”筆法的集大成之作,澀味、拙趣、“原生態”質感均已較《鴨頭丸帖》大大升級,只是“小王”微妙靈動的節奏感遺卻多多,挑剔地講,終不無“質勝於文”之憾(圖7-6)。米芾的《虹縣詩》相當出色地展示出了大字行書中“屋漏痕”筆法的強烈表現力(圖7-7)。

蟲蝕木

想像一根潔潤中實的圓木,一根美的線條。再想像無數的蛀蟲爬上了這根潔潤中實的圓木,許多時日過後,它變得蝕痕斑駁、裂隙參差,一根殘缺的線條,它還美嗎?

回憶一下摩崖刻石經千年風雨打磨出的“金石氣“,難道殘缺不也是一種美嗎?行書尺犢中的“蟲蝕木”筆觸正是和“金石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王獻之《東山帖》中,“蟲蝕木”的筆觸充溢全篇。“更”字(圖8-1)末筆,形態上仍是大體渾圓的,但線條的蝕痕和裂隙在推進過程中愈來愈明顯,到了末端,幾乎已成虛空。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乏”(圖8-2)“之”(圖8-3)二字的末筆,隱微的斷痕一直在悄然醞釀,一道細小中鋒的叉開使收筆變得不可能;“安”字(圖8-4)的折筆,尾部因急劇的頓落而驟然斷裂。藉助於超常規的散鋒用筆,“小王”將“蟲蝕木”筆觸筆不到而意到、形破而神完的魔力感優雅而從容地揭示。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米芾用筆講究“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以四面圓足為尚,像《虹縣詩》“再”(圖8-5)“榆”(圖8-6)二字末筆那樣的“蟲蝕木”筆法只是興來偶為而已。相比之下,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跋》中對“蟲蝕木”筆法的運用遠為自覺和經意,最得“小王”三昧,足見他參悟超常規藝術現象的超常能力(圖8-7、圖8-8、圖8-9)


王獻之顛覆王羲之……直筆、偃筆、蟲蝕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