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則一心在貪財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並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不是像小貓釣魚那樣,在釣魚的過程中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陸澄是講人在心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則一心在貪財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並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不是像小貓釣魚那樣,在釣魚的過程中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陸澄是講人在心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小貓釣魚

根據陸澄對主一的理解而推論之,讀書則一心讀書,工作則一心工作,生活則一心生活,休息則一心休息,陪伴愛人則一心陪伴愛人,陪伴父母則一心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則一心陪伴孩子,打坐則一心打坐,做飯則一心做飯,吃飯則一心吃飯,睡覺則一心睡覺,運動則一心運動,走路則一心走路,刷手機則一心刷手機,看電視則一心看電視。如此,每次都專心致知只做好一件事,日子至少會過得簡單不雜亂。也許事情做得不多,而但凡所做之事,都能做好。

反之,人們時常同時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工作的時候想著週末放假去哪裡玩,陪伴朋友的時候不時低頭刷手機,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做家務,吃飯的時候想著電視情節,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的工作。一心多用,導致的結果是事情好像做了很多,但是都沒有做好。工作沒做好,睡覺沒睡好,孩子沒有得到有效陪伴,錯過了電視的重要情節,煮飯電飯鍋忘記按下開關,菜燒焦了,不知道飯菜是什麼味道。其實聖賢早就有教誨:“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飄走的時候,心不在的時候,看了也沒看見,聽了也沒聽見,吃過了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則一心在貪財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並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不是像小貓釣魚那樣,在釣魚的過程中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陸澄是講人在心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小貓釣魚

根據陸澄對主一的理解而推論之,讀書則一心讀書,工作則一心工作,生活則一心生活,休息則一心休息,陪伴愛人則一心陪伴愛人,陪伴父母則一心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則一心陪伴孩子,打坐則一心打坐,做飯則一心做飯,吃飯則一心吃飯,睡覺則一心睡覺,運動則一心運動,走路則一心走路,刷手機則一心刷手機,看電視則一心看電視。如此,每次都專心致知只做好一件事,日子至少會過得簡單不雜亂。也許事情做得不多,而但凡所做之事,都能做好。

反之,人們時常同時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工作的時候想著週末放假去哪裡玩,陪伴朋友的時候不時低頭刷手機,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做家務,吃飯的時候想著電視情節,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的工作。一心多用,導致的結果是事情好像做了很多,但是都沒有做好。工作沒做好,睡覺沒睡好,孩子沒有得到有效陪伴,錯過了電視的重要情節,煮飯電飯鍋忘記按下開關,菜燒焦了,不知道飯菜是什麼味道。其實聖賢早就有教誨:“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飄走的時候,心不在的時候,看了也沒看見,聽了也沒聽見,吃過了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刷手機

如果能夠做到陸澄的“主一”,大概生活質量會成倍地提高。大部分人是沒有做到這種狀態的,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正念,就是活在當下了。如果不是活在當下,就是活在別的時空,或者活在過去,或者活在未來,或者心飄去了其它地方,總之,心沒有在當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上面。主一,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專注在當前的人和事,能夠讓大腦聚焦在當下所做的事件,保持頭腦清醒。特別是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如果聚焦在當下的人,能讓對方產生被尊重的感覺。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主一,已經超越了很多每天營營役役、不知道自己為何忙碌的人,已經算很了不起了。

不過,陸澄的對主一的理解還是有漏洞,前文部分主一的對象都是正面或者中性的,如果主一對象是負面的,如好色則一心好色,貪婪則一心貪婪,嗔怒則一心嗔怒,偷盜則一心偷盜,罵人則一心罵人,惡毒則一心惡毒。這樣顯然跟人心向善的美好本性相沖突,這樣對主一的理解也不會被人所接受。同樣,活在當下,當下的事情、念頭也應當至少是不作惡。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則一心在貪財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並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不是像小貓釣魚那樣,在釣魚的過程中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陸澄是講人在心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小貓釣魚

根據陸澄對主一的理解而推論之,讀書則一心讀書,工作則一心工作,生活則一心生活,休息則一心休息,陪伴愛人則一心陪伴愛人,陪伴父母則一心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則一心陪伴孩子,打坐則一心打坐,做飯則一心做飯,吃飯則一心吃飯,睡覺則一心睡覺,運動則一心運動,走路則一心走路,刷手機則一心刷手機,看電視則一心看電視。如此,每次都專心致知只做好一件事,日子至少會過得簡單不雜亂。也許事情做得不多,而但凡所做之事,都能做好。

反之,人們時常同時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工作的時候想著週末放假去哪裡玩,陪伴朋友的時候不時低頭刷手機,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做家務,吃飯的時候想著電視情節,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的工作。一心多用,導致的結果是事情好像做了很多,但是都沒有做好。工作沒做好,睡覺沒睡好,孩子沒有得到有效陪伴,錯過了電視的重要情節,煮飯電飯鍋忘記按下開關,菜燒焦了,不知道飯菜是什麼味道。其實聖賢早就有教誨:“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飄走的時候,心不在的時候,看了也沒看見,聽了也沒聽見,吃過了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刷手機

如果能夠做到陸澄的“主一”,大概生活質量會成倍地提高。大部分人是沒有做到這種狀態的,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正念,就是活在當下了。如果不是活在當下,就是活在別的時空,或者活在過去,或者活在未來,或者心飄去了其它地方,總之,心沒有在當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上面。主一,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專注在當前的人和事,能夠讓大腦聚焦在當下所做的事件,保持頭腦清醒。特別是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如果聚焦在當下的人,能讓對方產生被尊重的感覺。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主一,已經超越了很多每天營營役役、不知道自己為何忙碌的人,已經算很了不起了。

不過,陸澄的對主一的理解還是有漏洞,前文部分主一的對象都是正面或者中性的,如果主一對象是負面的,如好色則一心好色,貪婪則一心貪婪,嗔怒則一心嗔怒,偷盜則一心偷盜,罵人則一心罵人,惡毒則一心惡毒。這樣顯然跟人心向善的美好本性相沖突,這樣對主一的理解也不會被人所接受。同樣,活在當下,當下的事情、念頭也應當至少是不作惡。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作惡念頭來了

所以,陽明先生說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只是在追逐外物,不能說是主一。這裡的外物包括事與物,各種各樣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物品。這樣心念馳騁於外在的事物。陽明先生回到他自己的話語方式,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天理即是良知,主一也就是專主在一個良知,所以,主一也就是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心學理論是一貫的,沒有矛盾的。不管是這裡所說的“主一”,還是“心即理”,“知行合一”,最後的歸宿點都是致良知。所以在他的晚年,主要講致良知。致良知之學就是陽明心學。“致良知”三個字涵蓋了陽明心學的所有理論。

然而就如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雷鋒說:“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一時一事的行容易,做到篤行則不容易。一時一事的致良知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時時事事都致良知。

"

文 / 飛仙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陸澄問:“主一的功夫,例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待賓客,則一心在接待賓客上,可以稱為主一嗎?”

陽明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來了個反問:“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則一心在貪財上,可以稱為主一嗎?這是追逐外物,並非主一,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

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就是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讀書則一心一意讀書,接待客人則一心一意接待客人。不是像小貓釣魚那樣,在釣魚的過程中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陸澄是講人在心在,一次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可以說陸澄的發問水平已經很高了。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小貓釣魚

根據陸澄對主一的理解而推論之,讀書則一心讀書,工作則一心工作,生活則一心生活,休息則一心休息,陪伴愛人則一心陪伴愛人,陪伴父母則一心陪伴父母,陪伴孩子則一心陪伴孩子,打坐則一心打坐,做飯則一心做飯,吃飯則一心吃飯,睡覺則一心睡覺,運動則一心運動,走路則一心走路,刷手機則一心刷手機,看電視則一心看電視。如此,每次都專心致知只做好一件事,日子至少會過得簡單不雜亂。也許事情做得不多,而但凡所做之事,都能做好。

反之,人們時常同時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工作的時候想著週末放假去哪裡玩,陪伴朋友的時候不時低頭刷手機,一邊陪伴孩子一邊做家務,吃飯的時候想著電視情節,睡覺的時候想著明天的工作。一心多用,導致的結果是事情好像做了很多,但是都沒有做好。工作沒做好,睡覺沒睡好,孩子沒有得到有效陪伴,錯過了電視的重要情節,煮飯電飯鍋忘記按下開關,菜燒焦了,不知道飯菜是什麼味道。其實聖賢早就有教誨:“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飄走的時候,心不在的時候,看了也沒看見,聽了也沒聽見,吃過了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刷手機

如果能夠做到陸澄的“主一”,大概生活質量會成倍地提高。大部分人是沒有做到這種狀態的,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正念,就是活在當下了。如果不是活在當下,就是活在別的時空,或者活在過去,或者活在未來,或者心飄去了其它地方,總之,心沒有在當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上面。主一,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專注在當前的人和事,能夠讓大腦聚焦在當下所做的事件,保持頭腦清醒。特別是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如果聚焦在當下的人,能讓對方產生被尊重的感覺。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主一,已經超越了很多每天營營役役、不知道自己為何忙碌的人,已經算很了不起了。

不過,陸澄的對主一的理解還是有漏洞,前文部分主一的對象都是正面或者中性的,如果主一對象是負面的,如好色則一心好色,貪婪則一心貪婪,嗔怒則一心嗔怒,偷盜則一心偷盜,罵人則一心罵人,惡毒則一心惡毒。這樣顯然跟人心向善的美好本性相沖突,這樣對主一的理解也不會被人所接受。同樣,活在當下,當下的事情、念頭也應當至少是不作惡。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作惡念頭來了

所以,陽明先生說陸澄對主一的理解,只是在追逐外物,不能說是主一。這裡的外物包括事與物,各種各樣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物品。這樣心念馳騁於外在的事物。陽明先生回到他自己的話語方式,主一是專主在一個天理。天理即是良知,主一也就是專主在一個良知,所以,主一也就是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心學理論是一貫的,沒有矛盾的。不管是這裡所說的“主一”,還是“心即理”,“知行合一”,最後的歸宿點都是致良知。所以在他的晚年,主要講致良知。致良知之學就是陽明心學。“致良知”三個字涵蓋了陽明心學的所有理論。

然而就如偉大領袖毛主席評價雷鋒說:“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一時一事的行容易,做到篤行則不容易。一時一事的致良知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時時事事都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專主一個天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一心不亂地做事

雷鋒

當然陽明先生的境界很好,而不能因此否定陸澄的境界。能致良知固然很好,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做到陸澄所說的“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活在當下,專心致知地做好當下的事情,已經算是很好了。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傳播王陽明心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