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譚」穿越第一人王莽,摁下一個另類的屠殺按鈕

「天使譚」穿越第一人王莽,摁下一個另類的屠殺按鈕

理想主義,導致社會崩盤,人口大幅度減少,這事兒在歷史上發生過的。

典型而又少見的,是王莽的理想主義——他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想要改造社會、清除積弊,建成一個“上古時代”的和諧社會結果事與願違,大量的人因為這個理想的不切實際而成了陪葬品。

話說,劉邦開創的西漢王朝,傳到第十一代,也就是漢元帝那裡,走向衰落了。

漢元帝名叫劉奭,他的皇后叫王政君。王皇后出身名門。

漢朝從劉邦那個時候開始,就留下了外戚厲害的傳統——想想當年的呂后,是多麼厲害。

王政君當了皇后也追隨了這個傳統,不僅他的兄弟們封官加爵,連他的侄子也享受到了蔭庇。王莽,就是她侄子。

出身貴族的王莽,不是一個紈絝子弟,而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知識分子,算是忠實的儒家學派。當然啦,那個年頭的儒家,還不像宋代以後那麼變態。

王莽的追求的是崇古。在王莽的精神世界裡,上古年代是美好的,世道是好的,人心是好的。有個成語叫“人心不古”,就是說,人心在當下崩壞了,不如上古年間好。

崇古,是春秋末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留下來的一種意識形態——孔子主要生活在春秋時代,而死於戰國初期。所謂戰國,也就是周王室衰微,諸侯攻伐、天下大亂的年代。

孔子目睹了“禮樂崩壞”,便懷念從前的秩序。所謂禮,是秩序的意思。我們常說的中國是禮儀之邦,不是說中國人很有禮貌,而是說古代中國社會注重等級、秩序。從統治者的角度看,大家都尊重等級和秩序,才有社會的和平。

孔子懷念春秋時代,所以,儒家有崇古思想。

王莽作為那個時代的儒家學派知識分子,面對大漢朝傳了十一代之後產生的社會積弊,難免有改造社會的想法。

如何改造呢,知識分子能參考的就上典籍裡的道理。典籍裡說,很久很久以前社會是很好很好的。

作為知識分子的王莽,改造社會的目標就是“回到從前”。也就是說,他想把社會改造成很久很久以前的那種“和諧社會”。但他不知道,所謂的很久很久以前的和諧社會不過是一種傳說罷了。

要改造社會,首先得掌權。

王莽的前半生就是奪權。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奪權方式,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然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改朝換代,劉邦的子孫們,竟然沒有人起來反對。王莽真是挺NB的。

當然並不是沒有流血,要不然就不會被我寫入“殺人史”了。

首先被殺的,是王莽的親生兒子王獲,而且是王莽自己殺的。

王獲惹禍是因為打死一個奴僕。漢朝是可以蓄奴的年代,奴僕是主人的私產,王獲顯然也沒覺得打死一個奴僕有什麼了不起的。但被王莽不這麼認為,殺人怎麼能不償命呢,他逼著兒子抵命。

史載,“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就這麼,在王莽的逼迫下,王獲自殺了。

這事兒帶來的一個效果是,舉國震動——自己的兒子作惡,不僅不庇護,而且逼迫其擔責——大家都認為王莽正直、剛正,能夠大義滅親。

對,這正是王莽需要的,他需要好名聲,而且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那種好名聲。

王莽共有6個兒子,直接間接被他殺的有一大半兒。所以光靠殺兒子還是不夠的,比如,他還收買別人吹捧自己。反正王莽動用了各種手段攢人品、攢名望、攢名聲。

以至於,全國人民都覺得,這麼好的人,如果朝廷不重用,就是朝廷的重大損失。所以,王莽不僅被徵召到朝廷,而且官位越來越高。

等到漢元帝的孫子輩當皇帝的時候,雖然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還活著,但王莽面對的已經小朋友級別的皇帝了。等到小皇帝也在未成年的時候莫名其妙地夭折,王莽面對的就是一個兩三歲級別的皇帝了。

一方面是皇權逐漸弱小,一方面是王莽把自己的名望炒作得越來越大,以至於,如果不給王莽更大的爵位,簡直“天理不容”。真的,炒作到什麼程度呢?炒作到皇帝必須把皇位禪讓給王莽以順應“天意”,否則蒼天不答應。

於是,已經做到了“攝政皇帝”的王莽,“接受”了皇帝的禪讓。

或許是王莽的形象、名望被包裝得太好了,或許是王莽把反對者已經清除乾淨,或許是王莽把能收買的都收買了,總之,皇位的禪讓,沒有引發社會動盪。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王莽沒有動什麼刀兵,就順利地當上皇帝了,連國號都改了,“漢朝”改成了“新朝”。

王莽把自己的朝代改名為“新”,大概是要創造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新的時代。

人性從來都是喜新厭舊,人們也總是刻意抹黑舊的東西刻意讚美新的東西。所以,中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新朝代,一次一次讓人民充滿期待。但事實證明,除了王莽,沒有哪個朝代真的搞出過“新意”來。

真的,王莽的朝代不愧叫新朝——他一口氣推出了很多新的東西,以至於到20世紀,很多人重讀王莽的改革舉措,懷疑他是不是讀過馬克思然後穿越到了古代。

如果你看完了他的改革舉措,真的不能懷疑這個靠謊言上臺的皇帝是一個有遠大理想和宏大抱負的政治家。且看他的重要改革舉措——

土地國有化。古代雖然說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還是承認土地私有制的。王莽直接將土地國有化了,所有的農民或地主,等於都是國家的佃戶。這把地主農民全得罪了。

耕者有其田。土地不準買賣,王莽給全國農民分配土地,一對夫婦不少於100畝土地。但一個8口人以下的家庭,土地不準超過900畝。看上去公平吧,其實不過是農民都成為了國家的農奴。

凍結奴隸制。這個更NB,有點保護人權的意思了。禁止奴僕、婢女的買賣。從此以後,再有錢,也不能將別人家的孩子買來做奴僕了。

國家資本主義。王莽那會兒當然沒有資本主義這個概念,這個說法是我概括的。具體是,酒、鹽、鐵器專賣。也就是說,這些很賺錢的生意,都由國家壟斷。山川河流自然資源,都是國有的,都只能由政府開發。

搞宏觀調控。商品由政府定價,政府對價格進行宏觀調控。如果一種農產品供應量大時,政府花錢按照成本價收購。當供應量不足時,政府再賣出,抑制物價。

徵收所得稅。漢代的稅收主要人頭稅,也就是說你家有幾口人,要按照人口數量每年固定每人向政府交納一定的稅。但王莽創造了新稅種,對工、商、農業經營者徵收利潤十分之一的“貢”,其實就是所得稅。王莽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先提出所得稅的人。

貨幣改革、發放貸款。廢除使用了100多年的五銖錢,發行重量輕但面值大的錢幣——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貨膨脹了;不僅壟斷貨幣的發行,還打擊民間借貸,政府直接給老百姓放貸款,用貸款從事經營活動,政府收取經營利潤的十分之一。有沒感覺,王莽搞了一箇中央銀行?

……

同志們,讀完這些你要不佩服王莽,那簡直是“天理不容”。另外,你大概也看出王莽的糾結了,他似乎要把古代的和諧與新生事物的美好兼容幷包,一方面說是託古改制,一方面又處處創新。

除了制度的新,王莽把全國的地名也改成新的了,全國差不多一半的縣,被他改了新的名字。官名,也改了。為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或者為了某種理念,改。

或許,給匈奴的金印改名就是出於理念。那時候,漢朝授給匈奴單于的金印上刻的是“匈奴單于璽”,被王莽改成了“匈奴單于章”。大概,他的理念是,名不正言不順吧,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璽。

總之,王莽搞了一整套社會改造的具體舉措,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甚至還包括“人權保護”。

遺憾的是,如此宏偉的改革藍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和技術條件下,即便是先進的理念,也不具可操作性;至於那些觸犯既得利益的改革舉措,更是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可以說,通過這場大範圍的制度變革,王莽幾乎與所有人成為敵人。為啥是所有人呢?難道對那些賣身為奴的人不是好事嗎?不是能保護他們的人權嗎?其實不是。

當朝廷只侵犯一部分人利益的時候,其他人可能會不為所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嘛。可是當大多數人的利益都被侵犯,再強大的朝廷,聲望再高的皇帝,也鎮不住天下。

王莽的改革,就是基本上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把官員、地主、商人、農民的利益被侵犯,甚至連底層人民賣身為奴的自由都剝奪,以及遠在天邊的少數民族都通過改人家的印章給得罪了。

為了儘量鎮得住反對改革的人,就動用暴力鎮壓。面對風起雲湧的叛亂,王莽迷信自己手中的軍隊。可是,朝廷一旦與全天下為敵,朝廷就陷入了人民戰爭,怎麼可能勝。

王莽的新朝就在改革和評判中延續的,持續了15年之後,公元23年,長安——不對是常安,因為王莽把長安改成常安了——被“暴民”攻破。王莽被碎屍。

王莽死後,是各路武裝集團爭奪天下。一直殺到公元37年,東漢政權統一全國,社會才趨於穩定。這場全國性的大動亂前後持續了20多年。

據史料上的統計,社會大動亂導致人口死走逃亡,一些區域的人口減少高達90%以上。有統計數據顯示,京兆府即長安的人口從戰亂前的68.2萬減少到28.6萬。

毋庸置疑,全國性的動亂和戰爭,對於老百姓造成的後果,就是活不下去。

王莽的“理想主義”是怎麼演變成全國性殺人的呢?路徑大概如下——

王莽接盤西漢政權的時候,社會已經民不聊生,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進行改革,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為了轉移社會矛盾發動戰爭,王莽招募走投無路的人到軍隊裡,北伐匈奴,東征高麗,西征西域,南征蠻夷。用戰爭的方式,消滅社會的潛在“危險分子”。

連年災荒導致大饑荒,饑民得不到救濟,大量餓死。公元22年,關東數十萬流民闖入關內卻得不到救濟,餓死者百分之七八十。

然後農民暴動,然後官軍鎮壓。十幾年間,全國人口數量千萬級別地減少。史載,王莽的15年新朝,全國“戶口減半”。

王莽死後各路武裝逐鹿中原的戰爭,將屠殺又持續了一段時間。

舉個例子,東漢建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6年。官軍去討伐湖北的一股割據勢力,斬殺9萬人。

《中國人口通史》說,從王莽篡漢到東漢平定天下,不到30年的時間裡,全國人口大概損耗了3700萬。西漢後期,人口鼎盛時期有六七千萬,但到東漢建立又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全國統計在冊的人口只有2100多萬。

古代的人口統計雖不準確,西漢末年到東漢建立人口大量減少是不可否認的……

按照一般的歷史規律,西漢末年政治動盪、饑荒加劇、農民起義、官方鎮壓,然後屠殺開始,然後改朝換代。王莽的另類表演,摁下了一種另類的屠殺的按鈕——用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開啟了屠殺按鈕。

歷史的經驗證明,全面改造社會的理想主義是危險的。想要通過一種新的設計,一夜之間天翻地覆,革除所有弊病,是不現實的。這種類似情況,在當代社會也出現過。比如,有一種理想是讓大家都免費的午餐,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卻餓死了很多人。

理想主義、變革藍圖最後演變成殺人工具,是讀史過程中最讓人遺憾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