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

01

之前我們講到了“虎父無犬子”的趙奢,今天來看一個反例,就是祖孫三代為將的王氏家族,特別是王翦和兒子王賁,更是襄助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王翦不僅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還有個“智勇將軍”的美稱,曾經用巧計幫相國范雎捉拿竄逃到趙國的仇人魏齊;還曾經以一封書信攻破了長安君(秦王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成嶠)的心理防線,說服長安君歸降,從而順利平定了長安君之亂。

在呂不韋把持國政的時候,王翦悄然做好了準備,配合嬴政一連拔出了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個釘子,為秦王親政掃平了障礙。

等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開始後,王翦更是責無旁貸地參與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除了韓國以外,趙、魏、楚、燕、齊這五國皆為王氏父子所滅。

"

01

之前我們講到了“虎父無犬子”的趙奢,今天來看一個反例,就是祖孫三代為將的王氏家族,特別是王翦和兒子王賁,更是襄助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王翦不僅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還有個“智勇將軍”的美稱,曾經用巧計幫相國范雎捉拿竄逃到趙國的仇人魏齊;還曾經以一封書信攻破了長安君(秦王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成嶠)的心理防線,說服長安君歸降,從而順利平定了長安君之亂。

在呂不韋把持國政的時候,王翦悄然做好了準備,配合嬴政一連拔出了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個釘子,為秦王親政掃平了障礙。

等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開始後,王翦更是責無旁貸地參與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除了韓國以外,趙、魏、楚、燕、齊這五國皆為王氏父子所滅。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2

難得的是,王翦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從未居功自傲。

以他驚人的智慧,自然明白什麼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他很早就已經開始為自己和家族的未來謀算。在和秦王因滅楚問題發生嚴重分歧後,他稱病迴歸故里。

之後秦王負氣起用了年輕的李信,導致秦軍大敗。

秦王只能親自向王翦致歉,求他出山,而王翦要帶走秦國的大半兵力,又想到秦王生性多疑,便故意要了很多田園土地之類的賞賜,好讓秦王相信自己只是個貪慕富貴的人,不會有野心去擁兵自重。

攻下楚國之後,王翦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老還鄉”,這一舉動更是彰顯了這位老將的智慧,因為他知道“功高蓋主”的下場,所以他果斷選擇急流勇退。

比起冤死的白起、李牧,漂泊四方的廉頗,王翦的結局無疑是最為平靜、最為理想的。

"

01

之前我們講到了“虎父無犬子”的趙奢,今天來看一個反例,就是祖孫三代為將的王氏家族,特別是王翦和兒子王賁,更是襄助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王翦不僅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還有個“智勇將軍”的美稱,曾經用巧計幫相國范雎捉拿竄逃到趙國的仇人魏齊;還曾經以一封書信攻破了長安君(秦王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成嶠)的心理防線,說服長安君歸降,從而順利平定了長安君之亂。

在呂不韋把持國政的時候,王翦悄然做好了準備,配合嬴政一連拔出了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個釘子,為秦王親政掃平了障礙。

等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開始後,王翦更是責無旁貸地參與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除了韓國以外,趙、魏、楚、燕、齊這五國皆為王氏父子所滅。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2

難得的是,王翦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從未居功自傲。

以他驚人的智慧,自然明白什麼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他很早就已經開始為自己和家族的未來謀算。在和秦王因滅楚問題發生嚴重分歧後,他稱病迴歸故里。

之後秦王負氣起用了年輕的李信,導致秦軍大敗。

秦王只能親自向王翦致歉,求他出山,而王翦要帶走秦國的大半兵力,又想到秦王生性多疑,便故意要了很多田園土地之類的賞賜,好讓秦王相信自己只是個貪慕富貴的人,不會有野心去擁兵自重。

攻下楚國之後,王翦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老還鄉”,這一舉動更是彰顯了這位老將的智慧,因為他知道“功高蓋主”的下場,所以他果斷選擇急流勇退。

比起冤死的白起、李牧,漂泊四方的廉頗,王翦的結局無疑是最為平靜、最為理想的。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3

王翦之子王賁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橫掃天下,立下無數戰功。

他最突出的戰績莫過於攻打魏國都城大梁時採用的水淹之計:王賁趁著春汛的時機,令軍士在大梁西北開渠,引來滾滾黃河水,再加上連日大雨,致使大梁城變為一片澤國。

最終大梁城破,魏國覆亡,而秦軍幾乎沒有什麼傷亡。由此可見王賁的軍事才能也是頗為不凡的。

在滅燕、滅齊的戰爭中,王賁更是建立了不世功勳,被秦王封為通武侯。

同樣,王賁很好地發揚了父親“高調做人,低調做事”的處事風格,也選擇了遠離朝堂,不參與權力鬥爭,最後也得到了善終的結局。

04

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王離也是一員將領,他曾是大將軍蒙恬的副將,秦二世在蒙恬死後將軍權授給王離。

之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各國諸侯也紛紛宣佈復國,二世派章邯和王離攻打位於趙國的趙歇叛軍。

戰爭初期,秦軍佔有優勢,屢屢獲勝,並將叛軍圍困在鉅鹿。不久,楚國上將軍項羽率五萬楚兵救援鉅鹿,王離兵敗被俘。

關於王離的被俘,一方面與當時的天氣有關,據史記記載,當時“天大雨,三月不見星。”配備有重甲、戰車的秦兵在泥濘不堪的戰場上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項羽的軍隊卻輕裝簡從,活動自如。

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王離與主將章邯貌合神離,章邯是文官出身,而王離出自武將世家;儘管章邯官職比王離高,但爵位卻比王離低,兩人互相看不上眼是很正常的。

故而在戰爭中章邯一度採取了消極怠工的態度,《史記》記載:“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這裡的“讓”是責備的意思,可見章邯的所作所為二世是知道的,也很是氣惱。

將帥如此離心離德,戰局走向就可想而知了。最終王離不得不獨立對抗項羽,遭到了全殲的噩運。

史書沒有記載王離最後的命運如何,但按照項羽的性格,再加上王翦打敗過項燕(項羽的爺爺),致使項燕自殺的這份世仇,王離只怕凶多吉少。

"

01

之前我們講到了“虎父無犬子”的趙奢,今天來看一個反例,就是祖孫三代為將的王氏家族,特別是王翦和兒子王賁,更是襄助始皇統一六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王翦不僅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還有個“智勇將軍”的美稱,曾經用巧計幫相國范雎捉拿竄逃到趙國的仇人魏齊;還曾經以一封書信攻破了長安君(秦王嬴政同父異母的弟弟成嶠)的心理防線,說服長安君歸降,從而順利平定了長安君之亂。

在呂不韋把持國政的時候,王翦悄然做好了準備,配合嬴政一連拔出了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個釘子,為秦王親政掃平了障礙。

等到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開始後,王翦更是責無旁貸地參與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除了韓國以外,趙、魏、楚、燕、齊這五國皆為王氏父子所滅。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2

難得的是,王翦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從未居功自傲。

以他驚人的智慧,自然明白什麼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以他很早就已經開始為自己和家族的未來謀算。在和秦王因滅楚問題發生嚴重分歧後,他稱病迴歸故里。

之後秦王負氣起用了年輕的李信,導致秦軍大敗。

秦王只能親自向王翦致歉,求他出山,而王翦要帶走秦國的大半兵力,又想到秦王生性多疑,便故意要了很多田園土地之類的賞賜,好讓秦王相信自己只是個貪慕富貴的人,不會有野心去擁兵自重。

攻下楚國之後,王翦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老還鄉”,這一舉動更是彰顯了這位老將的智慧,因為他知道“功高蓋主”的下場,所以他果斷選擇急流勇退。

比起冤死的白起、李牧,漂泊四方的廉頗,王翦的結局無疑是最為平靜、最為理想的。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3

王翦之子王賁跟隨父親南征北戰,橫掃天下,立下無數戰功。

他最突出的戰績莫過於攻打魏國都城大梁時採用的水淹之計:王賁趁著春汛的時機,令軍士在大梁西北開渠,引來滾滾黃河水,再加上連日大雨,致使大梁城變為一片澤國。

最終大梁城破,魏國覆亡,而秦軍幾乎沒有什麼傷亡。由此可見王賁的軍事才能也是頗為不凡的。

在滅燕、滅齊的戰爭中,王賁更是建立了不世功勳,被秦王封為通武侯。

同樣,王賁很好地發揚了父親“高調做人,低調做事”的處事風格,也選擇了遠離朝堂,不參與權力鬥爭,最後也得到了善終的結局。

04

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王離也是一員將領,他曾是大將軍蒙恬的副將,秦二世在蒙恬死後將軍權授給王離。

之後,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各國諸侯也紛紛宣佈復國,二世派章邯和王離攻打位於趙國的趙歇叛軍。

戰爭初期,秦軍佔有優勢,屢屢獲勝,並將叛軍圍困在鉅鹿。不久,楚國上將軍項羽率五萬楚兵救援鉅鹿,王離兵敗被俘。

關於王離的被俘,一方面與當時的天氣有關,據史記記載,當時“天大雨,三月不見星。”配備有重甲、戰車的秦兵在泥濘不堪的戰場上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項羽的軍隊卻輕裝簡從,活動自如。

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王離與主將章邯貌合神離,章邯是文官出身,而王離出自武將世家;儘管章邯官職比王離高,但爵位卻比王離低,兩人互相看不上眼是很正常的。

故而在戰爭中章邯一度採取了消極怠工的態度,《史記》記載:“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這裡的“讓”是責備的意思,可見章邯的所作所為二世是知道的,也很是氣惱。

將帥如此離心離德,戰局走向就可想而知了。最終王離不得不獨立對抗項羽,遭到了全殲的噩運。

史書沒有記載王離最後的命運如何,但按照項羽的性格,再加上王翦打敗過項燕(項羽的爺爺),致使項燕自殺的這份世仇,王離只怕凶多吉少。

王翦、王賁,王離,秦國祖孫三代為將,為何結局大有不同

05

在王離退出歷史舞臺之後,其長子王元遷往琅琊,開枝散葉,到王元的曾孫王吉這一代,名聲逐漸顯達,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