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其實不是保護方言,而是保存方言

汪涵 英語 經濟 博物館 書生香評 2017-05-09

汪涵其實不是保護方言,而是保存方言

舒聖祥

兩年前,湖南衛視主持人汪涵獨自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方言調查計劃。他要用5年到10年,蒐集保存湖南53個地方的方言,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近日,保護方言話題又成熱點。那句“普通話讓你走的更遠,方言讓你記住你的根在哪裡”,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網友紛紛為汪涵點贊,訴說自己對鄉音的懷念,呼籲保護日漸式微的家鄉方言。

就像很多的古老鄉村正在消逝,很多人印象中的家鄉也已面目全非,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嘴巴上的方言,同樣經不住時代車輪的碾壓。

弔詭的是,呼籲保護方言的,都是走出家鄉的人,平日說的都是普通話;真正天天說方言的人,生活圈子裡都是說方言的,反倒並不覺得方言需要保護。

汪涵其實不是保護方言,而是保存方言

活的語言是不需要保護的,它自然會因其實用性而傳承下去;之所以方言會淪落到需要保護的地步,說明在這個交通發達的時代,很多人的生活半徑急劇擴大,對他們來說,方言非但失去了其實用性,反而成為溝通上的障礙。

方言的式微,是因為人們走出去的需要。倘若不是這幾十年推廣普通話,我們的溝通成本將會無比巨大,去個地方都要請個翻譯才能溝通,這種生活絕非美好。

倒回去一百多年,即便貴為天子,一輩子出門也不過五六回,現在的我們,如果也這樣安土重遷,那是不可想象的生活。倘若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操著各自方言交流,不啻為一種災難。

語言也好,文字也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於人際交流。就像拉丁語,全球已經沒有任何地方以其作為通用語言,曾經再強大也無非一種死的語言,一具殭屍。

語言的誕生與發展,不是為了擺進博物館,更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鄉愁,就像新的語詞在不斷產生,舊的語詞也必然不斷消亡。

當一種方言說的人越來越少,或者孩子們都不再說了,一切的保護舉措,其實都無法阻擋其消逝的步伐。

汪涵其實不是保護方言,而是保存方言

當然,在文化人類學的意義上,汪涵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但那其實不是保護,而是保存,為各種曾經存在過的方言,保留一份歷史的語音檔案,如此而已。

真的要保護,恐怕只有行政強制,但那顯然是一種倒退。

建造巴別塔,減少交流成本,我們都是推廣普通話的受益者,也都是方言式微的受益者。只不過,鄉愁情結與鄉音情結,會讓我們對方言的式微,有一些小小的傷感,但我們必須明白,讓孩子學好普通話和英語,才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未來負責。

語言的價值在於交流,你說的別人能夠聽懂,別人說的你也能夠聽懂,這個最為重要。哪種語言的交流成本更低,就應該讓孩子去學什麼,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越是應該教好孩子普通話和英語,否則,語言劣勢將會是最大的劣勢。

先進的現代交通工具極大地解放和延伸了我們的腳,我們不再只是需要和一個村一座城裡的人交流,以保護文化的名義用方言約束我們的嘴,因此是很不明智的,也是有違歷史潮流的。

其實,方言和方言也不一樣,經濟發達與文化發達地區的方言,能夠很好地傳承,經濟落後與文化落後地區的方言,終將成為歷史的塵埃。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方言也一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