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層樓的蚊子和區塊鏈

挖礦 OKEx 觀點 交易所 幣安 30層樓 2018-07-24

我住 30 層,樓高,風自然也大,夏天開窗戶,吹得很舒服。但煩惱是開窗戶會有蚊子。

我很奇怪,30 層樓,蚊子是怎麼飛上來的呢?

物業:蚊子這東西啊,你讓它飛一輩子它也飛不到 30 層;可有的蚊子,生下來就在 30 層。你屋裡的蚊子就是這樣。

這麼一說,我就懂了。

在 Telegram 的官方群裡觀察了一段時間,5 月末上線,個把月,FT 交易量問鼎全球第一,用戶能從凌晨 5 點聊到夜裡 3 點。照這樣下去,我隱約覺得 Mr.Z 能靠這個資金盤模式突破中產階級的桎梏,實現所謂的階級跨越。

這讓我憶起一句非常俗套的話,所謂原始積累,不是黑色就是紅色。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file

出事後,滿幣網客服先怒了:「剛才發圖的兩個人,平臺內賬號不管有多少資產,永久封禁」。

官方為掩蓋鬧劇,突然宣佈維權聲明,以受害者姿態表示,有人假借滿幣名義,開展礦機挖礦業務。聲明之後,業內人士轉發起來,為其打抱不平,痛斥行業亂象。但實際涉及的卻是同屬滿幣集團的兩個子公司。

為掩蓋性騷擾醜聞、封禁資產的鬧劇,製造一個新噱頭,典型的左右互搏。事實證明,雖然手段捉急但效果很好。喧囂過後,沒人記得性騷擾和封禁資產的風波。

而 FCoin 主動拋出刷交易量的解釋來轉移真正的視線,與這種公關思路一脈相承。

類似於 FCoin 把坦克開進了工信部

記者和警察都問:今天你限號,曉得不?
FCoin:對不起,今天限號,我錯了。

作為進化了的 ICO,可以全程進行 FT 售賣,佔比高達 51%(由於「挖礦同步釋放機制」,實際 ICO 佔比是 100%),並且定價浮動,可以拉高 FT 價格賣出,且一經賣出立即參與交易流通。

這種業內開天闢地的 ICO 玩法包裝,10 秒鐘就完成了傳統區塊鏈項目半年的流程,恐怕再多的轉移視線,也只能是欲蓋彌彰了。

回到開篇 30 層樓蚊子的故事。

其實大部分項目,就和蚊子一樣,你讓它飛,它一輩子也飛不到 30 層樓。

不過呢,聰明的蚊子可以坐電梯上去。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吸用戶的血,會被拍死。

後記

1. OK、Binance 開啟相同模式

隨著 OK 和 Binance 撕開其資金盤真面目,交易所戰爭打響。

戰爭的形式倒不是匡扶正義,而是賭氣般地分別開 100 個和 1000 個資金盤。面對不計風險追高資金盤的用戶,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全部驚呆。

監管的缺席,這一次,似乎意味著再也不用顧忌任何底線。

面對裸露的滾刀,用戶以身相試,那麼所有項目方也就不再扭扭捏捏故作姿態。迎著刀口上的醉人春風,「交易即挖礦」這種智商稅一樣的概念,笑得格外燦爛。

這大概也是中本聰離笑死最近的一次經歷。

而 Telegram 上,何一近乎幽怨的幾條語音被轉發後,迎來的卻是 FCoin 用戶的各種汙言穢語。也許是賬戶上的數字太過耀眼,正所謂「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FCoin 用戶竟馮唐附體,全都腫脹起來。

自從「創新者」扯下了區塊鏈的遮羞布,無視風險地邁向商業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底線之下,用戶開始陷入一種失常的癲狂。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file

出事後,滿幣網客服先怒了:「剛才發圖的兩個人,平臺內賬號不管有多少資產,永久封禁」。

官方為掩蓋鬧劇,突然宣佈維權聲明,以受害者姿態表示,有人假借滿幣名義,開展礦機挖礦業務。聲明之後,業內人士轉發起來,為其打抱不平,痛斥行業亂象。但實際涉及的卻是同屬滿幣集團的兩個子公司。

為掩蓋性騷擾醜聞、封禁資產的鬧劇,製造一個新噱頭,典型的左右互搏。事實證明,雖然手段捉急但效果很好。喧囂過後,沒人記得性騷擾和封禁資產的風波。

而 FCoin 主動拋出刷交易量的解釋來轉移真正的視線,與這種公關思路一脈相承。

類似於 FCoin 把坦克開進了工信部

記者和警察都問:今天你限號,曉得不?
FCoin:對不起,今天限號,我錯了。

作為進化了的 ICO,可以全程進行 FT 售賣,佔比高達 51%(由於「挖礦同步釋放機制」,實際 ICO 佔比是 100%),並且定價浮動,可以拉高 FT 價格賣出,且一經賣出立即參與交易流通。

這種業內開天闢地的 ICO 玩法包裝,10 秒鐘就完成了傳統區塊鏈項目半年的流程,恐怕再多的轉移視線,也只能是欲蓋彌彰了。

回到開篇 30 層樓蚊子的故事。

其實大部分項目,就和蚊子一樣,你讓它飛,它一輩子也飛不到 30 層樓。

不過呢,聰明的蚊子可以坐電梯上去。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吸用戶的血,會被拍死。

後記

1. OK、Binance 開啟相同模式

隨著 OK 和 Binance 撕開其資金盤真面目,交易所戰爭打響。

戰爭的形式倒不是匡扶正義,而是賭氣般地分別開 100 個和 1000 個資金盤。面對不計風險追高資金盤的用戶,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全部驚呆。

監管的缺席,這一次,似乎意味著再也不用顧忌任何底線。

面對裸露的滾刀,用戶以身相試,那麼所有項目方也就不再扭扭捏捏故作姿態。迎著刀口上的醉人春風,「交易即挖礦」這種智商稅一樣的概念,笑得格外燦爛。

這大概也是中本聰離笑死最近的一次經歷。

而 Telegram 上,何一近乎幽怨的幾條語音被轉發後,迎來的卻是 FCoin 用戶的各種汙言穢語。也許是賬戶上的數字太過耀眼,正所謂「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FCoin 用戶竟馮唐附體,全都腫脹起來。

自從「創新者」扯下了區塊鏈的遮羞布,無視風險地邁向商業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底線之下,用戶開始陷入一種失常的癲狂。

file

2. FCoin 調整分紅比例為 100%

面對其他交易所的正式宣戰,FCoin 手續費分紅比例將從 80% 提升至 100%。按照前文的分析思路,100% 分紅,不像是救火,倒有幾分向死而生的意味。而錢寶網的公司標語,就是向死而生。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file

出事後,滿幣網客服先怒了:「剛才發圖的兩個人,平臺內賬號不管有多少資產,永久封禁」。

官方為掩蓋鬧劇,突然宣佈維權聲明,以受害者姿態表示,有人假借滿幣名義,開展礦機挖礦業務。聲明之後,業內人士轉發起來,為其打抱不平,痛斥行業亂象。但實際涉及的卻是同屬滿幣集團的兩個子公司。

為掩蓋性騷擾醜聞、封禁資產的鬧劇,製造一個新噱頭,典型的左右互搏。事實證明,雖然手段捉急但效果很好。喧囂過後,沒人記得性騷擾和封禁資產的風波。

而 FCoin 主動拋出刷交易量的解釋來轉移真正的視線,與這種公關思路一脈相承。

類似於 FCoin 把坦克開進了工信部

記者和警察都問:今天你限號,曉得不?
FCoin:對不起,今天限號,我錯了。

作為進化了的 ICO,可以全程進行 FT 售賣,佔比高達 51%(由於「挖礦同步釋放機制」,實際 ICO 佔比是 100%),並且定價浮動,可以拉高 FT 價格賣出,且一經賣出立即參與交易流通。

這種業內開天闢地的 ICO 玩法包裝,10 秒鐘就完成了傳統區塊鏈項目半年的流程,恐怕再多的轉移視線,也只能是欲蓋彌彰了。

回到開篇 30 層樓蚊子的故事。

其實大部分項目,就和蚊子一樣,你讓它飛,它一輩子也飛不到 30 層樓。

不過呢,聰明的蚊子可以坐電梯上去。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吸用戶的血,會被拍死。

後記

1. OK、Binance 開啟相同模式

隨著 OK 和 Binance 撕開其資金盤真面目,交易所戰爭打響。

戰爭的形式倒不是匡扶正義,而是賭氣般地分別開 100 個和 1000 個資金盤。面對不計風險追高資金盤的用戶,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全部驚呆。

監管的缺席,這一次,似乎意味著再也不用顧忌任何底線。

面對裸露的滾刀,用戶以身相試,那麼所有項目方也就不再扭扭捏捏故作姿態。迎著刀口上的醉人春風,「交易即挖礦」這種智商稅一樣的概念,笑得格外燦爛。

這大概也是中本聰離笑死最近的一次經歷。

而 Telegram 上,何一近乎幽怨的幾條語音被轉發後,迎來的卻是 FCoin 用戶的各種汙言穢語。也許是賬戶上的數字太過耀眼,正所謂「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FCoin 用戶竟馮唐附體,全都腫脹起來。

自從「創新者」扯下了區塊鏈的遮羞布,無視風險地邁向商業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底線之下,用戶開始陷入一種失常的癲狂。

file

2. FCoin 調整分紅比例為 100%

面對其他交易所的正式宣戰,FCoin 手續費分紅比例將從 80% 提升至 100%。按照前文的分析思路,100% 分紅,不像是救火,倒有幾分向死而生的意味。而錢寶網的公司標語,就是向死而生。

file

即在用戶的刷量之下,100% 分紅的新政將使 FT 釋放節奏變得分外任性和廉價。從現在流通的 15 億,持續達到 30 億流通,將在用戶近乎沒有真實資產注入的情況下發生。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不增長,但流通量卻翻倍,真實估值將在原來 10 倍假象的基礎上,再次腰斬。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file

出事後,滿幣網客服先怒了:「剛才發圖的兩個人,平臺內賬號不管有多少資產,永久封禁」。

官方為掩蓋鬧劇,突然宣佈維權聲明,以受害者姿態表示,有人假借滿幣名義,開展礦機挖礦業務。聲明之後,業內人士轉發起來,為其打抱不平,痛斥行業亂象。但實際涉及的卻是同屬滿幣集團的兩個子公司。

為掩蓋性騷擾醜聞、封禁資產的鬧劇,製造一個新噱頭,典型的左右互搏。事實證明,雖然手段捉急但效果很好。喧囂過後,沒人記得性騷擾和封禁資產的風波。

而 FCoin 主動拋出刷交易量的解釋來轉移真正的視線,與這種公關思路一脈相承。

類似於 FCoin 把坦克開進了工信部

記者和警察都問:今天你限號,曉得不?
FCoin:對不起,今天限號,我錯了。

作為進化了的 ICO,可以全程進行 FT 售賣,佔比高達 51%(由於「挖礦同步釋放機制」,實際 ICO 佔比是 100%),並且定價浮動,可以拉高 FT 價格賣出,且一經賣出立即參與交易流通。

這種業內開天闢地的 ICO 玩法包裝,10 秒鐘就完成了傳統區塊鏈項目半年的流程,恐怕再多的轉移視線,也只能是欲蓋彌彰了。

回到開篇 30 層樓蚊子的故事。

其實大部分項目,就和蚊子一樣,你讓它飛,它一輩子也飛不到 30 層樓。

不過呢,聰明的蚊子可以坐電梯上去。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吸用戶的血,會被拍死。

後記

1. OK、Binance 開啟相同模式

隨著 OK 和 Binance 撕開其資金盤真面目,交易所戰爭打響。

戰爭的形式倒不是匡扶正義,而是賭氣般地分別開 100 個和 1000 個資金盤。面對不計風險追高資金盤的用戶,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全部驚呆。

監管的缺席,這一次,似乎意味著再也不用顧忌任何底線。

面對裸露的滾刀,用戶以身相試,那麼所有項目方也就不再扭扭捏捏故作姿態。迎著刀口上的醉人春風,「交易即挖礦」這種智商稅一樣的概念,笑得格外燦爛。

這大概也是中本聰離笑死最近的一次經歷。

而 Telegram 上,何一近乎幽怨的幾條語音被轉發後,迎來的卻是 FCoin 用戶的各種汙言穢語。也許是賬戶上的數字太過耀眼,正所謂「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FCoin 用戶竟馮唐附體,全都腫脹起來。

自從「創新者」扯下了區塊鏈的遮羞布,無視風險地邁向商業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底線之下,用戶開始陷入一種失常的癲狂。

file

2. FCoin 調整分紅比例為 100%

面對其他交易所的正式宣戰,FCoin 手續費分紅比例將從 80% 提升至 100%。按照前文的分析思路,100% 分紅,不像是救火,倒有幾分向死而生的意味。而錢寶網的公司標語,就是向死而生。

file

即在用戶的刷量之下,100% 分紅的新政將使 FT 釋放節奏變得分外任性和廉價。從現在流通的 15 億,持續達到 30 億流通,將在用戶近乎沒有真實資產注入的情況下發生。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不增長,但流通量卻翻倍,真實估值將在原來 10 倍假象的基礎上,再次腰斬。

file

虛假市值最高將達真實資產價值支撐的近 19.8 倍。實際將可能在 17 倍左右。即每 17 份資產,將僅有一份能成功提現。

而交易所的信用前提,直接來源於真實資產的備付金保證,真實資產儲備不足卻超發貨幣,也就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風控。價值投資?不存在的。

如果非要下一個結論,處於得天獨厚的智商窪地和利潤高原,社群輿論又如此以假亂真。300 億募資,大概率還真是探囊取物。結局如何,還要看時運和人心。

3. 郭鴻才參與 FCoin 站臺

作為第一個給 FCoin 公開站臺的人,箇中線索倒是由其本人交代得分外清晰。至於是不是確有此事,就不作過多解讀了。

也難怪 Mr.Z 不再給 Leon 做二把手,或者更可能的,是 Huobi 不能與風險巨大的資金盤產生關聯,互相成全罷了。

你,我,都面臨這樣一個現實規律。就像蚊子一樣,突破階級,光靠飛,是不行的。

Mr.Z 大概早早就明白了這個理兒。

FCoin 的模式不能說是原創,DragonEx 和 Bibox 三月份早有試水。但 FCoin 成績斐然,可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它有兩個樸素設定:

1.「交易即挖礦」。即在平臺參與交易,產生手續費就是挖礦,當天產生的手續費,第二天按照 FT 市價,100% 摺合成 FT 返還。
2.「分紅」。即第一天平臺產生的各種手續費,其中 80%,根據 FT 持有量比例返還。

這大概是業內目前對「資金盤」實質最徹底的概念包裝,是謂集大成。

文章《大炮預警:吸血的 Fcoin》,毫不吝嗇地把其模式定義為吸血;而《關於交易量全網第一的 Fcoin,這是區塊律動知道的…》則寫下了最精彩的評價:「張健,帶著他的歌者資本,向 Fcoin 的投資者釋放了一片二向箔,對投資者進行了智商和資產的降維打擊。」

如果還不明白其資金盤實質,那可能是遺漏了這樣幾個細節。

第一,FT 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完全零成本。

出入金記錄在區塊鏈上可查,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不可查。即不論 FT 處於什麼樣的開發階段,只要不涉及轉入轉出,進而需要在區塊鏈上查詢,那麼 FT 始終都是一個後臺積分系統,其發放是完全零成本的。

既然只是後臺發放積分,自然也就跟「挖礦」沒有一點關係。

第二,分紅不來源於利潤,來源於用戶資產的直接再分配。

用戶刷交易量產生的手續費,平臺截留 20%,剩下 80% 返還用戶。平臺並未服務於真實交易需求而創造價值,而是對用戶資產巧立名目進行再分配

file

剝下層層偽裝,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盈利模式。

用戶只看見藍色部分,而平臺實際業務是紅色部分——把用戶的真實數字資產洗成零成本發放的 FT。

不妨舉例說明。

既然作為用戶只看見上圖中藍色部分,那很自然就想要獲得更多的分紅。

file

假設 FCoin 只有我一個用戶,持有 1000 萬入場。想獲得更多分紅-> 得持有更多 FT->(1) 刷交易量,手續費第 2 天變成 FT 返還 (2) 直接買 FT。

file

秉承物美價廉原則,我當然會選擇頻繁交易,把 1000 萬全部消耗成手續費。那麼第二天,我將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總結一下——我花 200 萬真實資產購買了賬面市值 1000 萬的 FT。

那如果有一個跟我一模一樣的用戶也持有 1000 萬本金入場,會發生什麼?一天刷量交易之後,他和我一樣,每人都會得到賬面價值 1000 萬的 FT,還有 800 萬的本金。

但真實情況下,用戶的本金、刷量頻率、最終 FT 持有量都不一樣。隨著各種用戶數量的增加,每個用戶的福利都會被稀釋。

file

所以這個生態下的用戶終局將在以下兩種極端情況中分佈:

1. 至少用 20%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200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2. 至多用 99.92% 真實資產購買 FT (真實成本 999.2 萬,但持有 1000 萬市值 FT)

而不管用戶處於哪種情景,FCoin 都在零成本發 FT。FCoin 任何所謂的支出,直接來源均是用戶的真實資產。

將其中涉及的用戶真實資產做為 FT 的價值支撐,很容易得出結論

——FT 交易量全球第一,是真實用戶刷交易量——

那麼用戶所刷的交易量越大,FT 所基於的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就越少,即 FT 賬面市值最多是真實資產的 5 倍。

其交易量目前全球第一,目前大概在標紅箭頭的位置,且行且珍惜~

file

也許,你依然不懂資金盤的概念,那我舉一個非常直白的例子來說明。

請問世界上最大的資金盤是什麼?沒錯,是銀行。

銀行吸納民眾資金,並不是閒置資金來長蘑菇,而是需要把用戶資產放貸出去,運轉起來。而一旦用戶集中擠兌要求取現,銀行就會破產。這就是為什麼銀行這種資金盤項目需要政府發放牌照統一管理。也是為什麼民間的資金盤大多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

我們不妨看一下對比圖:

file

至此,有一些事情就昭然若揭了。

細節 1:
A. 白皮書僅介紹 FT 代幣體系,其他信息缺失。
B. 沒有任何團隊成員信息,即使屢屢自稱此係統的天才設計師 Mr.Z,名字也未寫進白皮書。
C. 白皮書指出,該項目不設董事長、CEO,完全去中心化自治。
D. 項目前臺除 Mr.Z,未獲得其他任何資本、關聯方、合作伙伴公開信用背書。

FCoin 發展速度已超曾經的 Binance,後者在此階段已贏得諸多公開背書和站臺。既然投資了資金盤項目為什麼不公開背書支持、發展速度都顛覆全行業了為什麼不利益捆綁呢?

所以這層層的掩蓋,和關聯方的躲閃,為了項目崩盤時責任追溯不到任何人?

細節 2:
A. 團隊「僅」持有 12%,即 12 億 FT。

HT 總量 5 億,BNB 總量 2 億,OKB 總量 10 億,剔除回購銷燬份額,合計約達 12 億。

B. 白皮書指出,將成立 FOF 母基金進行投資化運作。

號稱利潤全返用戶,資本何來?

C.2018 年 3 月,DragonEx、Bibox 已試水資金盤玩法,結果不佳。

業內資本嗅覺靈敏,當真看不懂盈利模式?巨量法律、財務風險之下,無奈喊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罷了。

D. 白皮書指出,存在「挖礦同步釋放機制」。

即 51%「挖礦」部分給用戶釋放 FT,49% 部分給團隊關聯方同步釋放。

等等,難道我前面的示意圖畫錯了?

恩,畫錯了。

流通的 FT 市值,對應一個真實資產作為價值支撐,虛假市值的極限值不是 5 倍,是 10 倍!(注意看「!」)

file

FCoin 通過發行天量 FT 運作資金盤,售賣 FT,完成集資成立基金。

發行越多 FT,越快集資進行投資運作,但資金缺口越大:
1.FT 賬面市值約是用戶注入真實資產的 7-9 倍
2. 即每 8 份資產,只有 1 份能成功提現

若發生擠兌情況,FT 價格將降為現在的 1/8,平臺與用戶同時持有不斷貶值的 FT,平臺掌握提現審批權,結果不言而喻。

除投資化運作、上幣項目後向收費,拉盤砸盤快速割韭菜,也可以補一部分資金缺口,而項目方已經在這麼做了。

但因新資金不斷入場,所以資金漏洞一邊補,一邊擴,永遠不能完全補齊。在合適的時機(預計是 12-25 次拉盤砸盤收割後),項目方會把參數調節得不那麼激進,最終關停這套機制。社群中已經由項目方貼出相應公告。實際上也就默認了風險。

細節 3:
A. 風險真實存在,所以靠穩定社群輿論才能避免崩盤。
B. 各種軟文和採訪,均未提及資金盤本質,卻拿無關緊要的全球第一交易量進行解讀。

file

截取冰山一角,以饗讀者。

實情更甚,每天社群中會產出大量的口號、煽動、宣傳、演繹、安利、催眠、告白和自我陶醉,由管理、水軍、用戶配合重複,某些話術會以 10 秒 1 次的發送頻率重複 20 遍以上,完成情景營造。

大部分話術可以提煉出以下號召:

要吸引更多資金入場(持有 FT 就是股東)
要頻繁操作 FT 交易對(其他交易對有風險)
要長期持有 FT(拋售再買不划算)
不要集中拋售 FT(幫助 FT 創造歷史)
隨業內矛盾激化,後來衍生出:
割肉不痛,全倉護盤
低價不怕,長期看漲
幣價無情,FT 有愛,所有 FT 持有者不計代價反抗傳統交易所

對此有一個生動的詞兒:大型傳教現場(稍有忤逆,必然迎來管理員失控動武)

而轉移注意力,掩蓋資金盤實質的做法,算是業內常見思路。大概在一週前,出現了「滿幣網 CEO 張漾斌性騷擾女性」事件,其公關手段可以對比 Fcoin 的策略進行參考。

file

出事後,滿幣網客服先怒了:「剛才發圖的兩個人,平臺內賬號不管有多少資產,永久封禁」。

官方為掩蓋鬧劇,突然宣佈維權聲明,以受害者姿態表示,有人假借滿幣名義,開展礦機挖礦業務。聲明之後,業內人士轉發起來,為其打抱不平,痛斥行業亂象。但實際涉及的卻是同屬滿幣集團的兩個子公司。

為掩蓋性騷擾醜聞、封禁資產的鬧劇,製造一個新噱頭,典型的左右互搏。事實證明,雖然手段捉急但效果很好。喧囂過後,沒人記得性騷擾和封禁資產的風波。

而 FCoin 主動拋出刷交易量的解釋來轉移真正的視線,與這種公關思路一脈相承。

類似於 FCoin 把坦克開進了工信部

記者和警察都問:今天你限號,曉得不?
FCoin:對不起,今天限號,我錯了。

作為進化了的 ICO,可以全程進行 FT 售賣,佔比高達 51%(由於「挖礦同步釋放機制」,實際 ICO 佔比是 100%),並且定價浮動,可以拉高 FT 價格賣出,且一經賣出立即參與交易流通。

這種業內開天闢地的 ICO 玩法包裝,10 秒鐘就完成了傳統區塊鏈項目半年的流程,恐怕再多的轉移視線,也只能是欲蓋彌彰了。

回到開篇 30 層樓蚊子的故事。

其實大部分項目,就和蚊子一樣,你讓它飛,它一輩子也飛不到 30 層樓。

不過呢,聰明的蚊子可以坐電梯上去。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就吸用戶的血,會被拍死。

後記

1. OK、Binance 開啟相同模式

隨著 OK 和 Binance 撕開其資金盤真面目,交易所戰爭打響。

戰爭的形式倒不是匡扶正義,而是賭氣般地分別開 100 個和 1000 個資金盤。面對不計風險追高資金盤的用戶,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全部驚呆。

監管的缺席,這一次,似乎意味著再也不用顧忌任何底線。

面對裸露的滾刀,用戶以身相試,那麼所有項目方也就不再扭扭捏捏故作姿態。迎著刀口上的醉人春風,「交易即挖礦」這種智商稅一樣的概念,笑得格外燦爛。

這大概也是中本聰離笑死最近的一次經歷。

而 Telegram 上,何一近乎幽怨的幾條語音被轉發後,迎來的卻是 FCoin 用戶的各種汙言穢語。也許是賬戶上的數字太過耀眼,正所謂「人人握靈蛇之珠,家家抱荊山之玉」,風靡雲蒸,陣容齊整,FCoin 用戶竟馮唐附體,全都腫脹起來。

自從「創新者」扯下了區塊鏈的遮羞布,無視風險地邁向商業道德和法律約束的底線之下,用戶開始陷入一種失常的癲狂。

file

2. FCoin 調整分紅比例為 100%

面對其他交易所的正式宣戰,FCoin 手續費分紅比例將從 80% 提升至 100%。按照前文的分析思路,100% 分紅,不像是救火,倒有幾分向死而生的意味。而錢寶網的公司標語,就是向死而生。

file

即在用戶的刷量之下,100% 分紅的新政將使 FT 釋放節奏變得分外任性和廉價。從現在流通的 15 億,持續達到 30 億流通,將在用戶近乎沒有真實資產注入的情況下發生。真實資產的價值支撐不增長,但流通量卻翻倍,真實估值將在原來 10 倍假象的基礎上,再次腰斬。

file

虛假市值最高將達真實資產價值支撐的近 19.8 倍。實際將可能在 17 倍左右。即每 17 份資產,將僅有一份能成功提現。

而交易所的信用前提,直接來源於真實資產的備付金保證,真實資產儲備不足卻超發貨幣,也就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風控。價值投資?不存在的。

如果非要下一個結論,處於得天獨厚的智商窪地和利潤高原,社群輿論又如此以假亂真。300 億募資,大概率還真是探囊取物。結局如何,還要看時運和人心。

3. 郭鴻才參與 FCoin 站臺

作為第一個給 FCoin 公開站臺的人,箇中線索倒是由其本人交代得分外清晰。至於是不是確有此事,就不作過多解讀了。

file

後後記

成文途中,常將自己置換到交易所的角色。

破局之道?答案卻真真少得可憐。Bluff 不成,倒不如真材實料全開資金盤。泥沙俱下,必然崩盤。群體事件一出,迎來監管的追本溯源,戰略棄子便能最快收兵。

才驚覺困局之下,自己也是如此的 Condescending 和 Ruthless,一片烏煙瘴氣,就此擱筆。

無問西東,希望各位都能笑著收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