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一提到創新相關的話題,你可能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問:“有沒有什麼技巧能夠快速提高我的創造力啊?”但是,不管學習哪種能力,大多數人學不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你只想著如何快速學會被抽離出來的技巧,而忽視了原來的背景和環境。

比如,拿愛迪生髮明瞭電燈這件事來說。電燈之所以能夠被髮明和使用,其實是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一個因素是:當時物理學領域已經積累的大量相關知識。愛迪生產生創新想法的基礎,正是因為他主動學習並掌握了這些知識。

第二個因素是:創新者個人的努力。愛迪生通過不斷地嘗試,把自己的想法付諸於實踐,創造出了電燈這款新產品。

第三個因素是:當時該領域的專家以及社會大眾對“電燈”這個新產品的認可。據說,愛迪生曾經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去推廣自己研發的電燈,來獲得社會大眾的接受。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愛迪生髮明電燈這件事,只是整個創新鏈條中的一環。或者說得嚴重一點兒,假如當時沒有愛迪生,也同樣會有別人來完成這件事。

前不久看了一本書,《創造力》。在這本書中,作者把對創造力的探討不能僅僅侷限在提出創新想法的個人,而是著重研究了對於創造力來說,和個人能力同樣重要的其它兩個因素。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也就是說,想要提升創造力必須瞭解三個基本條件,而只有在瞭解創造力產生條件的基礎上,才能針對性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1.生產創造力的三個必備要素

我們都十分羨慕具有超強創新能力的個人,比如像愛迪生、畢加索和愛因斯坦這樣,他們都是能夠改變某個重要領域,對人類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創新者。

但現在,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些“壓力”,那就是目前的社會中,如此有名有創造力的人好像變少了。創新能力開始變得越來越稀缺和匱乏。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你常常聽到許多企業在不斷地裁員,而且很多CEO根本不鼓勵冒險和創新,只鼓勵縮減成本。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經常要求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基礎學科上,從而忽略了音樂課、美術課和體育課等能夠拓展學生髮散思維的課程。

前者是因為沒有周圍環境的鼓勵和認可,從而壓抑了人們在事業上的創新,而後者則是因為學生缺乏對其它學科的深入理解和接觸,從小就失去了創新的機會。

所以說,社會創造力的匱乏,並不只是由創新者個人導致的,也是其它要素缺席的結果。而其它要素是什麼呢?是:該領域已有的知識積累,大眾的認同和肯定,創新者個人的努力。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我在開頭愛迪生的例子中提到了一些,現在再來舉兩個例子,具體說明,這三個要素是如何對創造力的產生起作用的。

第一個要素:該領域已有的知識積累。所有的創新都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領域內已有的大量知識是創造力產生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積累的知識來鋪路,根本就不會激發創新者們新的學術思考。

舉個例子,一位女性天文學家曾經對了解銀河系的動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她指出,銀河系的行星並不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向轉動的。這位天文學家之所以能夠發現這個現象,是因為她之前對行星運動的細節已經深入學習了很多年,所以,當在她無意中觀察兩幅星系的光譜分析圖,並注意到,這兩幅圖所展示的內容和她以往的學習研究不同時,才能夠提出與以往結論不同的假設。所以說,如果沒有幾個世紀以來前人所積累的大量關於天體運動的信息,她也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發現。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第二個要素:大眾的認同和肯定。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創造力卻是非常不明智的說法。因為只有得到學界的認可和大眾的支持,你提出的新觀點或者創造的新產品才有可能流傳出去,對社會造成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力的崛起就很好地印證了這個觀點。1400-1425年的佛羅倫薩,經歷了文藝復興的黃金歲月。在這短短的25年裡,產生了大量歐洲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如何解釋這種偉大藝術的繁榮發展呢?是因為這個時代突然多了很多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嗎?是基因突變使人們突然變得聰明瞭嗎?作者說,其實用外部環境的影響來解釋這個現象更為合理。

綜合當時的歷史可以看出,13世紀的時候,人們開始發掘經典寶藏,並試著分析和複製古代的技術和風格,這一切都為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積累,但是這時候的社會並不接受新的設計,政府不支持,所以藝術家們也無法將新的理念付諸於實踐。但在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城市領袖們一致決定投資佛羅倫薩,開始積極地鼓勵藝術家進行創作,才順利催生了很多藝術品,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上層階級和普通民眾的關心,藝術家們才被推動著去超越自己的極限,造成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繁榮的盛況。所以《創造力》的作者還說,大眾的認可和支持其實掌握著創造力的生殺大權。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第三個要素:創新者個人的努力。通過對前兩個要素的瞭解,可以看出個人對創造力的貢獻其實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麼絕對,甚至常常會被高估。

不過,也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個人的任何功勞。但是,想要提高創造力,最難的就是,你幾乎沒有辦法去改變前兩個要素,因為它們屬於客觀存在的條件,也就是說,你唯一能夠改變的是“創新者個人”,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我們來了解一下:富有創造力的人究竟有哪些共同特徵值得你借鑑。

2.富有創造力的人究竟有哪些共同特徵。

在《創造力》這本書中,作者根據對91位創新者從童年到成年生活軌跡的瞭解,總結出了富有創造力的人的兩個重要特質:強烈的好奇心和不可動搖的專注力。

第一個重要特質:對任何事物都保持強烈的好奇。這種特質主要源於創新者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孩子是不可能具有創造力的,因為他們首先就不具備瞭解龐大的知識體系這個基礎要素,但為什麼還要從童年說起呢?

因為,所有富有創造力的成年人都曾經是孩子。如果能夠知道他們在還是孩子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以及是什麼類型的事件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就能夠發現創造力起源於哪裡。《創造力》這本書裡的研究發現,童年時是否是天才與成年以後是否富有創造力沒有直接關係,令一個人變得富有創造力的是對周圍事物具有超乎尋常的強烈好奇心。

比如,一位發明家從小對爸爸做鞋子的機器非常感興趣,於是他就探索並嘗試搞明白遇到的每一臺機器;再比如,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小時候就對動植物就有大量的觀察和採集,他特別喜歡收集甲蟲,甚至有一次因為手裡拿不下三隻巨大的甲蟲,就把其中一隻含到嘴裡並帶回家觀察。

也就是說,幾乎所有富有創造力的人都認為,在一生中,驅動他們前進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好奇心。他們對事物,哪怕是周圍微小的事物都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好奇。

但是,這些創新者們難道是天生就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嗎?並不見得。他們的好奇心很可能是童年時期就經過了不經意的培養和強化。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看這些人童年經歷中的兩個共同點:

第一點,他們小時候在種活動上存在競爭優勢,並得到了大人們的認可。而孩子們很容易會對能讓他們在競爭資源上具有優勢的活動感興趣。比如,因為翻跟頭的能力而受到認可的孩子,可能會對體操感興趣;因為繪畫而得到周圍人好評的孩子可能會對美術感興趣。所以重要的不一定是天賦,而是在特定環境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

第二點,他們在小時候遇到了能夠激發自己能量的老師。也就是說,學校裡個別老師常常能夠喚起、保持或者引導孩子的興趣。他們會特別關注這些學生,並給他們佈置額外的任務,提出比其他學生更大的挑戰。比如,在《創造力》的作者採訪的這些創新者中,大部分人小時候對學科的興趣是由老師激發出來的,老師總會給他們佈置額外的作業,並經常把他們叫到辦公室去挑戰一些難題。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第二個重要特質:不可動搖的專注力。成年後,富有創造力的人除了能夠延續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之外,更重要的特質就是能夠保持專注力和自我驅動力,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心流體驗,產生良性循環。

舉個例子,一名創新者回憶到,她在大學裡和另外一個女孩一起選修了幾門課程,在上物理和化學課時,那個女孩得了90分,而她得了60分,其他人只得了30分。後來,那個得高分的女孩還在康奈爾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但當她的丈夫從軍退伍回來後,女孩就輟學了幾年,最終雖然也拿到了博士學位,但是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建樹。從本質上說,當時那個女孩比這位創新者更加聰明,但她卻缺乏了專注力,因為私人生活和感情主動中斷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富有創造力的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熱愛工作本身多於熱愛工作帶來的附屬品。他們能從工作中體會到了比金錢和名譽更美好的體驗,即心流體驗,這是他們保持專注的法寶。


3.如何提高你的創造力。

很多時候,你可能會認為,之所以你的創新能力不強,是因為你的大腦天生不如那些社會創新者,但是,即使是神經解剖學方面的專家也無法區分愛因斯坦的大腦和你我的大腦。從原理上說,由於大腦硬件是相似的,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相同的知識。

那麼,既然在硬件方面我們與那些創新者幾乎不存在什麼差別,想要像愛因斯坦一樣富有創造力也不是不可能的。《創造力》的作者給出了以下三個建議,如果認真實踐,相信一定會給你的生活帶來非常重要的變化。

第一個建議:重新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源源不斷的,他們會注意的周圍所有吸引自己的神祕事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在面對世界的異彩紛呈的時候,就再也不像小時候那麼充滿好奇了,他們的生活開始變得像例行公事一樣單調。

如何做才能重新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呢?

三個方法。

首先,你要每天都設法為某件事情而感到驚奇。你可以停下來看一看停在路邊不同尋常的汽車,你也可以品嚐一下咖啡店的新品。抽出時間體驗事情本來的樣子,對世界保持開放的態度。

其次,你要每天設法至少讓一個人感到吃驚。嘗試去說一些你曾經不敢表達的觀點,問一些你平常不會去問的問題,或者嘗試變換你的外表等等。

然後,再把每天讓你感到驚奇的事情和你讓他人感到吃驚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不要讓這些寶貴的經歷稍縱即逝。當你發現你記錄的這些事情中有一件點燃了你的興趣火花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跟住它。只有這樣做了,才有可能會重新燃起你從童年時候逐漸衰退的好奇心。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第二個建議:保持專注度,發掘日常生活中的心流。在生活中你可能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你沒有特定的事情要做的時候,你的思想很快會迴歸到一種無規則或者混亂的狀態,思維經常會失去焦點,特別容易分心。

如何做才能讓自己保持專注度呢?《創造力》的作者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點,你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注意要及時反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對自己的目標不是很確定,而在心流體驗中,創新者卻始終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並能從行動中馬上得到反饋,比如,音樂家不僅知道接下來該演奏什麼音符,而且也能馬上聽出演奏的音符是否正確。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你可以嘗試每天早上都懷著明確的目標醒來。這個目標一定要能夠讓自己興奮和開心,並且你能設想到如果完成這個目標應該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第二點,平衡挑戰與技能。心流體驗之所以讓人感到快樂和輕鬆,是因為平衡性在起作用。也就是說,你會感到自己的能力和行動非常匹配,不會因為挑戰太大而讓自己變得沮喪和焦慮,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潛力比表現出的能力更大而覺得無趣。就像打比賽的時候,如果對手比自己強大得多,你會產生挫敗感,如果對手比自己差得多,你又會產生厭倦感。所以,只有當雙方勢均力敵的時候,才是真正好玩的比賽。那麼在生活和工作中,你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選擇和自己能力想匹配的事情去做,既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眼高手低。

最後,要保持行動和意識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個特別常見的現象,就是你的思想不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你現在在工作,腦子裡卻在想著中午應該吃什麼。關於這一點,你可以藉助冥想來幫助自己擺脫思想和情緒的控制,更加有意識的處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掌握這3個方法,有效提升你的創造力

第三個建議:善於利用習慣的力量,保護被喚醒的創造力。你可能常常會聽到,非常成功或者非常有成效的人總說自己本質上是懶散的。其實他們的這種說法是可信的,因為這些成功者並不比我們擁有更多的精力,或者比我們更自律。他們只是培養出了一些習慣,才使得自己能夠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舉個例子,起初很多人對愛因斯坦的衣著習慣感到奇怪。因為他總是穿著一件舊毛衣和舊褲子。他不願意在決定每天穿什麼上浪費時間,他想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對他來說更重要的事情上。這個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你也許會說,只是換件衣服而已,能浪費多少時間啊。可是假設每天決定穿什麼花費2分鐘的時間,一年下來就是730分鐘,12個小時。現在你再想想,自己每天要反覆做多少不必要的事情,你究竟浪費了自己多少時間。愛因斯坦控制自己注意力的習慣是把時間節省下來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麼你應該如何做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呢?三個方法。

首先,你要遵循自己的時間表,什麼意思?

每個人創造性能量發揮的最佳時間段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是早晨,有的人可能是深夜。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可能存在最佳睡覺時間,最佳工作時間等,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時間表,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其次,你要抽時間進行反思和放鬆。許多成功人士都表示,始終忙碌並不是發揮創造力最好的方法,你每天都應該留出時間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考量和覆盤,回顧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以及還未完成的事情。

最後,你還要塑造屬於自己的工作空間。環境對創造力的過程會產生影響,但重要的並不是環境是什麼樣的,而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與環境達成了和諧。所以,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把自己辦公的地方按照自己最舒適的狀態進行佈置。

人之所以沒有創造力往往並不是因為缺乏天賦,因為研究發現,所有人的大腦硬件都是類似的,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思考方式,思考內容,以及個人性格。大部分人創造力的障礙基本上來源於無法應對壓力,沒有自制力,容易分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