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真讓人頭痛呀

推拿 睡眠 骨質增生 養生 泉州豐澤劉智清骨科 泉州豐澤劉智清骨科 2017-09-02

自從上一期發表了一個 “認識頸源性頭痛”的文章後,很多朋友熱烈轉發,表示家人或者朋友很多都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今天再進一步說說頸源性頭痛,這個臨床非常常見的病症。

頭痛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類頭痛伴有頸部壓痛、與頸神經受刺激有關的頭痛,發生率很高,臨床表現較複雜,頭痛持續時間長,很多病人治療比較波折,日益引起重視。

一、簡 介

1991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後,迅速得到多學科專家的重視。對頸神經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樞傳入機制的研究, 以及對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發非菌性神經根炎的機制取得的研究進展,不斷加深了對頸源性頭痛發生機制的認識,並指導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改進。1995年Bogduk 指出頸椎退行性變和肌肉痙攣是頸源性頭痛的直接原因。他認為頸源性頭痛也可稱為頸神經後支源性頭痛

二、發病機制

頸源性頭痛可根據神經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為神經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神經根的感覺根纖維受到刺激引起神經源性疼痛,而其腹側運動神經根受刺激時則以肌源性疼痛

(一)、解剖學基礎與頸源性頭痛的關係

高位頸神經包括第1~4頸神經,與頭痛關係密切。原來一直認為第1頸神經為運動神經,不含有感覺纖維。研究發現第1頸神經在寰椎後弓上方發出第1頸神經後支,分佈到頭後直肌,頭上下斜肌,該神經後支內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

第2頸神經從椎板間隙中出來,其後支分出內側支、外側支、上交通支、下交通支和頭下斜肌支。內側支與來自第3頸神經的纖維共同組成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這些神經是傳導頸源性頭痛的主要神經。

第3頸神經出椎間孔在椎動脈後方發出第3頸神經後支,其內側支分佈到多裂肌,外側支分佈到頭最長肌、頭來肌和頭半棘肌。

來自嗅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三叉神經傳入支的終末纖維與第1~3頸神經後根傳入纖維在頸髓1~2后角內聯繫。這些頸神經的感覺範圍可向前延伸到前額部、眶下部,受卡壓或炎症刺激時可出現牽涉性頭部疼痛、耳鳴、眼脹以及嗅覺和味覺改變,類似鼻竇、耳部或眼部疾病的表現

第1、2、3頸神經離開椎管後大部分路徑在柔軟的肌肉組織內,軟組織的炎症、缺血、損傷、壓迫甚至不適當的按摩都會影響神經的功能,引發頸源性頭痛

(二)、頸椎及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椎間孔狹窄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或突出後經“纖維化”而變“硬” ,以後隨著組織修復鈣化可形成骨質增生。發生骨質增生的椎體相互靠近,其外側的鉤椎關節也相互靠近,失去關節面的正常關係,使椎間孔變形。椎間孔受到侵犯,椎間孔的空隙受侵佔,可造成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椎間孔的大小和形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椎間盤的完整

(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出引起的非菌性炎症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出,椎間盤物質釋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腫;由於正常情況下成人椎間盤無血管是免疫豁免區,免疫系統視椎間盤物質為異物而產生免疫排斥反應性炎症,引起頸椎間盤源性神經根炎。除了直接產生根性疼痛外,末梢釋放炎性介質,引起分佈區域內軟組織炎症也可產生疼痛,這是部分患者發生頑固性頸源性頭痛的機制

(四)、肌肉痙攣

頸源性頭痛也可產生於頸部肌肉組織,一方面神經根,特別是其腹側的運動神經根(前根)受到壓迫或炎症侵襲時可引起反射性頸部肌肉痙攣;另一方面,持續性肌肉慢性痙攣引起組織缺血,代謝產物聚集於肌肉組織,代謝的終未產物引起肌筋膜炎,產生疼痛,並可直接刺激在軟組織內穿行的神經幹及神經末梢產生疼痛

特別注意: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肌肉持續收縮以維持姿式,使肌肉供血減少,繼發肌痙攣,並使韌帶、肌筋膜易發生損傷;冗長而乏味的精神活動或體力勞動,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頸部神經—肌肉的緊張,這些是頸源性頭痛的常見原因。

三、臨 床 表 現

1、頸源性頭痛患者的年齡多在20~60歲, 但年幼者也不少見,本病以女性多見。

2、早期多為枕部、耳後部、耳下部不適感,以後轉為悶脹或痠痛感,逐漸出現疼痛。疼痛部位可擴展到前額、顳部、頂部、頸部。有的可同時出現同側肩背上肢疼痛。疼痛可有緩解期。隨病程進展,疼痛逐漸加重,持續性存在,緩解期縮短,發作性加重。寒冷、勞累、飲酒、情緒激動可誘發疼痛加重

3、頸源性頭痛常常不表現在它的病理改變部位,其疼痛部位常模糊不清,分佈彌散並向遠方牽涉,可出現牽涉性疼痛類似鼻竇或眼部疾病的表現。

4、部分患者疼痛時伴有耳鳴、耳脹、眼部悶脹、頸部僵硬感。多數患者在疼痛發作時喜歡用手持壓疼痛處以求緩解。

5、頸源性頭痛在伏案工作者中發病率較高。病程較長者工作效益下降、注意力和記憶力降低,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易疲勞,生活和工作質量明顯降低

四、日 常 預 防

1、保持良好坐姿

一般採取自然端坐位,頭部略微前傾,胸部保持挺直。使用椅揹帶腰部支撐的座椅,或者腰部後方墊一軟枕使腰部保持輕度前屈姿勢。

2、桌椅高度適宜

如桌椅的高度不恰當,會使頭部過度後仰或前屈,造成頸肩部肌肉勞損。雙眼平視或者向下15-20度看電腦屏幕是比較適當的角度。

3、頸部姿勢

避免頸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稍感疲勞時便可離開座位行走,或每隔一個小時起身離開,做些簡單的伸展體操,學會自我保健。具體的可以做頸部的緩慢前屈後伸、左右旋轉活動,3-5分鐘即可以達到舒緩頸部肌肉的作用。

4、電腦放置

如果電腦放置在側方的,建議定期左右更換顯示器的位置,這樣可以避免頸腰椎長時間處於側方扭曲狀態。

5、枕頭位置

調整合理的睡眠姿勢,枕頭和臥具鬆軟厚度適宜,人體的頸椎有其正常的生理彎曲度,使用過低或過高的枕頭,都會使頸椎骨、肌肉和韌帶處於緊張狀態。枕頭的高度一般在8到15釐米為宜。枕頭要放在後腦勺和頸部。床墊不要太軟,臥姿以平臥為宜。

6、注意頸腰部保暖

不要讓風扇或者空調長時間直接對著頸腰部吹涼風,風寒常導致肌肉痙攣、僵硬,從而造成落枕、頸腰椎小關節紊亂和肌肉纖維織炎的反覆發作。

7、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可通過頸項腰背功能鍛鍊,增強局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頸腰椎的穩定性及抗勞損能力。建議每週進行1-2次游泳,尤其以蛙泳為宜,可以增強頸腰部肌肉的力量,改善長期不良姿勢導致的頸腰椎生理曲度的異常。

8、頸椎按摩

盲目接受那些沒有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按摩師的治療,存在很大的隱患。按摩不當可能會導致軟組織的進一步損傷。雖然經過大力的按摩,患者在短時間內會感覺比較舒服,但症狀很快又會重新出現。這是由於大力按摩後,肌肉發生水腫所致。反覆按摩,反覆水腫,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就會導致按摩的力量越來越大,病情卻不見好轉。更為嚴重的是,長期大力的按摩反覆作用於頸椎的椎間盤、小關節及韌帶,會破壞頸椎的穩定性,加速椎間盤的退變突出,加速頸椎病患的發展。

五、治 療 方 法

目前醫院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症治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頭部鍼灸、理療、按摩,頭部痛點注射,頭部神經幹阻滯,包括枕大神經或耳大神經阻滯。但有相當數量的患者的病情療效不持久。形成“病人頭痛,醫生也頭痛”的局面。

我們的治療著眼全局,系統治療。先放鬆頸椎肌肉韌帶,疏通經絡改善循環,調整小關節錯位及變形的生理曲度,進一步釋放神經、血管的。用手法、針刀、整脊等方法效果是非常好的,大部分可以立竿見影。

疼痛無需忍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