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作者│桂浩明,申萬證券首席市場專家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7期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11項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中國金融業開放正邁入新階段,也必將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無獨有偶。6月,中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亦連續有大動作出現:一是正式開通了滬倫通,實現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相互連接;二是中日兩國的監管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建立交易所基金(即ETF)的互通機制。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和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市場,以及一個亞洲地區最發達的證券市場,先後形成了緊密的聯繫,在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方面,又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大步。

“走出去”,取得多重正面效果

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應該說起步並不算太晚,早在20世紀80年代剛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就通過信託公司在歐洲發行過航空產業基金,這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在西方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一種嘗試。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證券交易所的開設,一些企業在國內公開發行人民幣股票(俗稱A股)的同時,也向外資發行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人民幣特種股票(俗稱B股),並且分別在上海及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從而為國內企業以股權形式引進海外資金打開了新的通道。此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有上百家國內企業發行了B股,其中有不少還是像萬科、上海石化這樣的著名企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內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境內企業還進行了在香港發行股票(俗稱H股)的嘗試。由於香港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同時其定價以及配置資產的能力也相當突出,因此H股一經發行,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優勢,很快就成為境內企業籌集外資的主要途徑。當前境內那些舉足輕重的特大型公司,包括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很多都在香港上了市。這不僅拓寬了境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渠道,擴大了境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取得了多重正面效果。

21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批民營新經濟企業到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熱潮,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了“中概股”的形象。其中如阿里巴巴,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時,創下了美國最大規模IPO的紀錄,時至今日,其市值仍穩居美國股市前十位。毫無疑問,這些“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上的活躍,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成功走向世界的一個生動寫照。

然而,上述這些開放舉措,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中國的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等有價證券,並且實現異地上市的層面。這當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畢竟開放的層次還比較低,侷限於企業的“走出去”,屬於一級市場層面。國外資金還不能進入中國的二級市場,中國的資金也不能投資海外證券市場。從股票交易的角度來說,境內外資本市場基本上還是隔絕的,這必然影響到對外開放的質量。

要實現更深入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就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更大的動作。

"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作者│桂浩明,申萬證券首席市場專家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7期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11項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中國金融業開放正邁入新階段,也必將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無獨有偶。6月,中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亦連續有大動作出現:一是正式開通了滬倫通,實現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相互連接;二是中日兩國的監管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建立交易所基金(即ETF)的互通機制。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和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市場,以及一個亞洲地區最發達的證券市場,先後形成了緊密的聯繫,在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方面,又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大步。

“走出去”,取得多重正面效果

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應該說起步並不算太晚,早在20世紀80年代剛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就通過信託公司在歐洲發行過航空產業基金,這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在西方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一種嘗試。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證券交易所的開設,一些企業在國內公開發行人民幣股票(俗稱A股)的同時,也向外資發行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人民幣特種股票(俗稱B股),並且分別在上海及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從而為國內企業以股權形式引進海外資金打開了新的通道。此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有上百家國內企業發行了B股,其中有不少還是像萬科、上海石化這樣的著名企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內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境內企業還進行了在香港發行股票(俗稱H股)的嘗試。由於香港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同時其定價以及配置資產的能力也相當突出,因此H股一經發行,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優勢,很快就成為境內企業籌集外資的主要途徑。當前境內那些舉足輕重的特大型公司,包括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很多都在香港上了市。這不僅拓寬了境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渠道,擴大了境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取得了多重正面效果。

21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批民營新經濟企業到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熱潮,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了“中概股”的形象。其中如阿里巴巴,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時,創下了美國最大規模IPO的紀錄,時至今日,其市值仍穩居美國股市前十位。毫無疑問,這些“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上的活躍,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成功走向世界的一個生動寫照。

然而,上述這些開放舉措,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中國的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等有價證券,並且實現異地上市的層面。這當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畢竟開放的層次還比較低,侷限於企業的“走出去”,屬於一級市場層面。國外資金還不能進入中國的二級市場,中國的資金也不能投資海外證券市場。從股票交易的角度來說,境內外資本市場基本上還是隔絕的,這必然影響到對外開放的質量。

要實現更深入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就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更大的動作。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引進來”,對外開放的全方位深入

21世紀初,國內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即QFII)制度,開始引進海外資金直接投資滬深交易所的A股,此後又實施了QDII(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使得中國的資金可以藉助相應的基金,參與國際市場的投資。幾年後,又推出了“RQFII”(即合格人民幣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這讓海外人民幣得以在境內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至此,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已經比較全面了,但因為涉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其發展速度還不是太快,相應的規模也不夠大。而2014年滬港通的推出,以及過後不久深港通的推出,則在制度層面迴避了交易過程中貨幣直接兌換的問題,實現了境內上海與深圳的證券交易所與境外的香港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在這個機制下,外資進入A股市場變得十分容易,而境內資金也可以很方便地投資香港市場,並且無論是外資的“北上”還是內資的“南下”,都沒有年度的投資規模限制。

在“陸港通”(這是滬港通與深港通的合稱)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礎上,境內的銀行間貨幣市場又對香港市場開放了債券的“北向通”。境內的黃金交易所開設了國際板,大連的鐵礦石交易允許外資參與,上海商品交易所成立了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並推出了面向世界的中國版原油期貨……經過全方位的努力,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展到了幾乎整個證券市場。

然而,對外開放的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滯,今年,又陸續推出了將股票打包為存託憑證到對方市場上市的滬倫通,以及成立專項基金投資對方市場的中日ETF互通。另外,這幾年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內地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在香港註冊的基金以投資海外市場,香港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內地的公募基金,投資內地股市。

與此同時,對外資金融中介機構的開放也不斷取得突破,現在海外證券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已經可以在境內設立全資子公司,開展證券代理、投行、理財等業務。此外,中國證監會也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證券監管部門簽訂了相互合作及跨境諒解備忘錄,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規範及有序進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放眼世界,能夠實現這樣開放的國家還是不多的,有關各方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與膽略,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尊重。

雙向開放,“質量”仍需提升

在細數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人們也應該看到,雖然開放的力度很大,但效果並不特別理想。

舉個簡單的例子。境內上市公司發行的A股與H股,在理論上價格應該是相近的,但事實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是A股價格大幅度高於H股。在實踐中,如果能夠建立A股、H股之間的互換機制,那麼這個價差就會迅速縮小。但是由於目前的制度中並沒有這樣的安排,因此跨市場套利成為空話,這無形中也就使得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機聯繫大打折扣。

此外,由於監管制度上的差異,特別是這其中的相互溝通較為有限,也使得從股票發行到交易乃至退市各環節上,很容易出現某種不和諧的地方,從而影響到了市場開放的效果。MSCI及富時羅素等一批海外最大的指數公司,在接納A股時所表現出來的謹慎,甚至猶豫,都反映出了制度差異所帶來的不適應。境內監管部門正通過緊急出臺被稱為“史上最嚴停牌令”等的法規,力圖讓境內的監管制度與境外接軌。

同時,境內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反映出了監管上的漏洞、盲區與不足,而這些無疑會讓海外資金在入市時更加謹慎。

此外,B股作為早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出重頭戲,雖然由於自身的先天不足,現在其功能基本為H股所取代,但畢竟這個市場還在,如何使之能夠與時俱進地發展起來,或者尋找到解決B股出路的途徑,避免其陷入自生自滅的被動局面,應該是有關方面要認真考慮的,這不僅是對B股的廣大投資者負責,也是對歷史負責,否則將會影響對外開放的成果。

總之,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門已經開得足夠大了,現在更加需要的是總結經驗,提高開放的質量,加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成熟市場的接軌,使之真正成為全球資金的最佳配置場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效率、最規範的投資場所之一。

面對這樣的目標,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仍然任重而道遠。

"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作者│桂浩明,申萬證券首席市場專家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7期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11項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中國金融業開放正邁入新階段,也必將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無獨有偶。6月,中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亦連續有大動作出現:一是正式開通了滬倫通,實現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相互連接;二是中日兩國的監管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建立交易所基金(即ETF)的互通機制。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和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市場,以及一個亞洲地區最發達的證券市場,先後形成了緊密的聯繫,在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方面,又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大步。

“走出去”,取得多重正面效果

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應該說起步並不算太晚,早在20世紀80年代剛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就通過信託公司在歐洲發行過航空產業基金,這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在西方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一種嘗試。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證券交易所的開設,一些企業在國內公開發行人民幣股票(俗稱A股)的同時,也向外資發行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人民幣特種股票(俗稱B股),並且分別在上海及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從而為國內企業以股權形式引進海外資金打開了新的通道。此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有上百家國內企業發行了B股,其中有不少還是像萬科、上海石化這樣的著名企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內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境內企業還進行了在香港發行股票(俗稱H股)的嘗試。由於香港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同時其定價以及配置資產的能力也相當突出,因此H股一經發行,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優勢,很快就成為境內企業籌集外資的主要途徑。當前境內那些舉足輕重的特大型公司,包括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很多都在香港上了市。這不僅拓寬了境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渠道,擴大了境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取得了多重正面效果。

21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批民營新經濟企業到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熱潮,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了“中概股”的形象。其中如阿里巴巴,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時,創下了美國最大規模IPO的紀錄,時至今日,其市值仍穩居美國股市前十位。毫無疑問,這些“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上的活躍,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成功走向世界的一個生動寫照。

然而,上述這些開放舉措,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中國的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等有價證券,並且實現異地上市的層面。這當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畢竟開放的層次還比較低,侷限於企業的“走出去”,屬於一級市場層面。國外資金還不能進入中國的二級市場,中國的資金也不能投資海外證券市場。從股票交易的角度來說,境內外資本市場基本上還是隔絕的,這必然影響到對外開放的質量。

要實現更深入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就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更大的動作。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引進來”,對外開放的全方位深入

21世紀初,國內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即QFII)制度,開始引進海外資金直接投資滬深交易所的A股,此後又實施了QDII(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使得中國的資金可以藉助相應的基金,參與國際市場的投資。幾年後,又推出了“RQFII”(即合格人民幣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這讓海外人民幣得以在境內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至此,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已經比較全面了,但因為涉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其發展速度還不是太快,相應的規模也不夠大。而2014年滬港通的推出,以及過後不久深港通的推出,則在制度層面迴避了交易過程中貨幣直接兌換的問題,實現了境內上海與深圳的證券交易所與境外的香港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在這個機制下,外資進入A股市場變得十分容易,而境內資金也可以很方便地投資香港市場,並且無論是外資的“北上”還是內資的“南下”,都沒有年度的投資規模限制。

在“陸港通”(這是滬港通與深港通的合稱)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礎上,境內的銀行間貨幣市場又對香港市場開放了債券的“北向通”。境內的黃金交易所開設了國際板,大連的鐵礦石交易允許外資參與,上海商品交易所成立了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並推出了面向世界的中國版原油期貨……經過全方位的努力,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展到了幾乎整個證券市場。

然而,對外開放的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滯,今年,又陸續推出了將股票打包為存託憑證到對方市場上市的滬倫通,以及成立專項基金投資對方市場的中日ETF互通。另外,這幾年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內地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在香港註冊的基金以投資海外市場,香港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內地的公募基金,投資內地股市。

與此同時,對外資金融中介機構的開放也不斷取得突破,現在海外證券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已經可以在境內設立全資子公司,開展證券代理、投行、理財等業務。此外,中國證監會也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證券監管部門簽訂了相互合作及跨境諒解備忘錄,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規範及有序進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放眼世界,能夠實現這樣開放的國家還是不多的,有關各方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與膽略,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尊重。

雙向開放,“質量”仍需提升

在細數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人們也應該看到,雖然開放的力度很大,但效果並不特別理想。

舉個簡單的例子。境內上市公司發行的A股與H股,在理論上價格應該是相近的,但事實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是A股價格大幅度高於H股。在實踐中,如果能夠建立A股、H股之間的互換機制,那麼這個價差就會迅速縮小。但是由於目前的制度中並沒有這樣的安排,因此跨市場套利成為空話,這無形中也就使得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機聯繫大打折扣。

此外,由於監管制度上的差異,特別是這其中的相互溝通較為有限,也使得從股票發行到交易乃至退市各環節上,很容易出現某種不和諧的地方,從而影響到了市場開放的效果。MSCI及富時羅素等一批海外最大的指數公司,在接納A股時所表現出來的謹慎,甚至猶豫,都反映出了制度差異所帶來的不適應。境內監管部門正通過緊急出臺被稱為“史上最嚴停牌令”等的法規,力圖讓境內的監管制度與境外接軌。

同時,境內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反映出了監管上的漏洞、盲區與不足,而這些無疑會讓海外資金在入市時更加謹慎。

此外,B股作為早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出重頭戲,雖然由於自身的先天不足,現在其功能基本為H股所取代,但畢竟這個市場還在,如何使之能夠與時俱進地發展起來,或者尋找到解決B股出路的途徑,避免其陷入自生自滅的被動局面,應該是有關方面要認真考慮的,這不僅是對B股的廣大投資者負責,也是對歷史負責,否則將會影響對外開放的成果。

總之,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門已經開得足夠大了,現在更加需要的是總結經驗,提高開放的質量,加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成熟市場的接軌,使之真正成為全球資金的最佳配置場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效率、最規範的投資場所之一。

面對這樣的目標,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仍然任重而道遠。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作者│桂浩明,申萬證券首席市場專家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7期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11項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中國金融業開放正邁入新階段,也必將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無獨有偶。6月,中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亦連續有大動作出現:一是正式開通了滬倫通,實現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相互連接;二是中日兩國的監管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建立交易所基金(即ETF)的互通機制。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和一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市場,以及一個亞洲地區最發達的證券市場,先後形成了緊密的聯繫,在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方面,又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大步。

“走出去”,取得多重正面效果

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應該說起步並不算太晚,早在20世紀80年代剛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時,就通過信託公司在歐洲發行過航空產業基金,這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在西方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一種嘗試。

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證券交易所的開設,一些企業在國內公開發行人民幣股票(俗稱A股)的同時,也向外資發行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人民幣特種股票(俗稱B股),並且分別在上海及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從而為國內企業以股權形式引進海外資金打開了新的通道。此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有上百家國內企業發行了B股,其中有不少還是像萬科、上海石化這樣的著名企業,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國內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境內企業還進行了在香港發行股票(俗稱H股)的嘗試。由於香港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同時其定價以及配置資產的能力也相當突出,因此H股一經發行,就體現出了很大的優勢,很快就成為境內企業籌集外資的主要途徑。當前境內那些舉足輕重的特大型公司,包括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很多都在香港上了市。這不僅拓寬了境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藉助香港資本市場的渠道,擴大了境內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取得了多重正面效果。

21世紀初,又出現了一批民營新經濟企業到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熱潮,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了“中概股”的形象。其中如阿里巴巴,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時,創下了美國最大規模IPO的紀錄,時至今日,其市值仍穩居美國股市前十位。毫無疑問,這些“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上的活躍,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成功走向世界的一個生動寫照。

然而,上述這些開放舉措,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中國的企業在海外發行股票等有價證券,並且實現異地上市的層面。這當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畢竟開放的層次還比較低,侷限於企業的“走出去”,屬於一級市場層面。國外資金還不能進入中國的二級市場,中國的資金也不能投資海外證券市場。從股票交易的角度來說,境內外資本市場基本上還是隔絕的,這必然影響到對外開放的質量。

要實現更深入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就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更大的動作。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引進來”,對外開放的全方位深入

21世紀初,國內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即QFII)制度,開始引進海外資金直接投資滬深交易所的A股,此後又實施了QDII(即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使得中國的資金可以藉助相應的基金,參與國際市場的投資。幾年後,又推出了“RQFII”(即合格人民幣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這讓海外人民幣得以在境內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至此,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已經比較全面了,但因為涉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其發展速度還不是太快,相應的規模也不夠大。而2014年滬港通的推出,以及過後不久深港通的推出,則在制度層面迴避了交易過程中貨幣直接兌換的問題,實現了境內上海與深圳的證券交易所與境外的香港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在這個機制下,外資進入A股市場變得十分容易,而境內資金也可以很方便地投資香港市場,並且無論是外資的“北上”還是內資的“南下”,都沒有年度的投資規模限制。

在“陸港通”(這是滬港通與深港通的合稱)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礎上,境內的銀行間貨幣市場又對香港市場開放了債券的“北向通”。境內的黃金交易所開設了國際板,大連的鐵礦石交易允許外資參與,上海商品交易所成立了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並推出了面向世界的中國版原油期貨……經過全方位的努力,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領域,拓展到了幾乎整個證券市場。

然而,對外開放的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滯,今年,又陸續推出了將股票打包為存託憑證到對方市場上市的滬倫通,以及成立專項基金投資對方市場的中日ETF互通。另外,這幾年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基金互認,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內地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在香港註冊的基金以投資海外市場,香港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內地的公募基金,投資內地股市。

與此同時,對外資金融中介機構的開放也不斷取得突破,現在海外證券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已經可以在境內設立全資子公司,開展證券代理、投行、理財等業務。此外,中國證監會也與世界上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證券監管部門簽訂了相互合作及跨境諒解備忘錄,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規範及有序進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放眼世界,能夠實現這樣開放的國家還是不多的,有關各方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與膽略,也在國際上贏得了尊重。

雙向開放,“質量”仍需提升

在細數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人們也應該看到,雖然開放的力度很大,但效果並不特別理想。

舉個簡單的例子。境內上市公司發行的A股與H股,在理論上價格應該是相近的,但事實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是A股價格大幅度高於H股。在實踐中,如果能夠建立A股、H股之間的互換機制,那麼這個價差就會迅速縮小。但是由於目前的制度中並沒有這樣的安排,因此跨市場套利成為空話,這無形中也就使得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有機聯繫大打折扣。

此外,由於監管制度上的差異,特別是這其中的相互溝通較為有限,也使得從股票發行到交易乃至退市各環節上,很容易出現某種不和諧的地方,從而影響到了市場開放的效果。MSCI及富時羅素等一批海外最大的指數公司,在接納A股時所表現出來的謹慎,甚至猶豫,都反映出了制度差異所帶來的不適應。境內監管部門正通過緊急出臺被稱為“史上最嚴停牌令”等的法規,力圖讓境內的監管制度與境外接軌。

同時,境內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反映出了監管上的漏洞、盲區與不足,而這些無疑會讓海外資金在入市時更加謹慎。

此外,B股作為早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出重頭戲,雖然由於自身的先天不足,現在其功能基本為H股所取代,但畢竟這個市場還在,如何使之能夠與時俱進地發展起來,或者尋找到解決B股出路的途徑,避免其陷入自生自滅的被動局面,應該是有關方面要認真考慮的,這不僅是對B股的廣大投資者負責,也是對歷史負責,否則將會影響對外開放的成果。

總之,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門已經開得足夠大了,現在更加需要的是總結經驗,提高開放的質量,加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成熟市場的接軌,使之真正成為全球資金的最佳配置場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效率、最規範的投資場所之一。

面對這樣的目標,中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仍然任重而道遠。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金融博覽·財富》│桂浩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