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機構投資者的時代嗎?

痛點三:流動性低

史上規模最大的加密貨幣追加保證金交易是通過OKEx的比特幣期貨完成的,價值達4.6億美元,但還有4.16億美元沒有兌現。因此,雖然這筆訂單追加了保證金,但因無法全部兌現,還是導致整筆訂單被刪除。在幣圈,大家都知道的是,加密貨幣訂單往往小得可憐,交易所沒有專業投資者想要的流動資金。對許多機構交易者來說,收益差過大是交易的一大阻礙,尤其是那些專注於高頻(HFT)交易或算法方法學的機構。

雖然在大型交易所裡,比特幣和以太幣(大部分)的流動性相對來說還算強,而比起機構交易者更為習慣的高流動性市場(比如外匯),它們的收益差還是算大的。就算機構組團入場,目前的交易量可能根本沒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一方面,他們沒法交易他們玩得更順手的交易量。另一方面,由於急劇下滑的交易量和價格,他們將不得不轉向交易所——尤其對那些市值較小的競爭幣來說。

機構的流動性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沒有足夠的流動性是因為機構不交易,而機構不交易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流動性。部分原因還在於這個市場是被孤立的——靠套利只能做這麼多。歸根結底,流動性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無法闡釋清楚交易所和流動性供應商如何能讓市場變得專業化(並增加訂單)。可以這麼說,大額資金會繼續在場外觀望。


現在是機構投資者的時代嗎?


痛點四:過時的客服

傳統領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服務方式:有什麼問題就馬上拿起電話與經紀商或金融服務提供商聯繫。這在加密貨幣領域基本不存在,因為這個領域的客戶服務差不多是遠古時代的。目前的交易所格局,連客服都缺,更不要說專門的客戶經理了。市場上充斥著這樣的故事:不滿的客戶需要等好幾個月來跟蹤和解決問題,其中包括資金被鎖或卡住等棘手的麻煩。

現在是機構投資者的時代嗎?

現有的「客戶服務」面向的基本是散戶投資者,考慮到幣市是一個主要由散戶和交易員組成的市場,這確實還算可以接受。然而,機構習慣的客服領域是非常不同的,他們需要實時跟進和密切細緻的關係管理。這是大多數金融產品的核心,當加密貨幣領域缺乏幾乎所有其他資產類別都具有的核心客戶服務產品時,就很難將其定位為合法的、獨立的資產類別了。

痛點五:缺乏可靠的數據和複雜的分析

雖然傳統投資者數十年來一直依賴複雜的分析和數據工具,但幣市缺乏這種複雜性。對衝基金的運作離不開他們的終端(或者近年來出現的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替代品),而加密貨幣的數據環境是分散的、不可靠的,有時甚至帶有欺詐性質。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分析非常重要,儘管一些項目也在致力於開發關鍵資產和數據管理工具,但還沒有吸引專業投資者的全面解決方案出現。

部分原因可以歸咎於交易所之間的相互孤立,以及由此導致了像coinmarketcap這樣的信息彙集平臺的不準確性。而這些信息彙集商對市場的影響力又太大,哪怕它們的數據收集基本方法不夠順暢,也沒有經過長時間的信任考驗。當coinmarketcap的異動能夠在幾分鐘內引發拋售時,我們知道,肯定是有問題的,這與專業投資雜誌Bloomberg Markets和The Terminal (或路透社旗下的專業平臺)帶來的舒適感,相距甚遠。


現在是機構投資者的時代嗎?


為什麼「機構群」效應還沒有開始

機構群體遲遲沒有入場,因為上述一系列的痛點都還沒有得到實質性地解決。這群投資者的預期與大多數散戶投資者非常不同,他們早就習慣於擁有合規文化、定製託管、高市場流動性和機構級客戶服務文化的環境。

為了言簡意賅,我們淺嘗了表面輒止,所以還有更深層次的「痛點」沒有分析。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繼續探討上述每一個問題。

我們堅信,加密貨幣資產最終一定會成為一種吸引大量機構資本的資產類別——這也是我們建立機構交易所的原因。然而,這沒法在一夜之間實現,直到當整個生態系統可以這樣宣佈:行業自身已經準備就緒、行業發展已經足夠成熟和制度化時,機構群體才會組團入場。

照目前的情況看,還很難推銷成功,即使基金經理和傳統金融領域內部對加密貨幣十分好奇的倡導者都相信,這一資產類別的未來十分光明,但現有的基礎設施仍不完善,遠遠未能達到傳統投資者的期望。儘管有各種各樣的頭條新聞報道說,華爾街對此很感興趣,但基本要素並不存在,而且絕大多數機構資本想入而無門——哪怕那些厭惡風險的老牌基金經理相當渴望進入這個領域。

最後的最後,如果加密貨幣生態系統內,能有負責任的專業公司和倡導者主動站出來,把新舊金融世界之間的鴻溝填滿,機構投資者就會入場了。如果我們像諾沃格拉茨那樣,願意在前面引導著它,「機構群」效應就會開始。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會用他們的方式來做事,並提醒傳統投資者,這個新興資產類別不僅具有巨大的潛力,而且還具有高安全性、高擔保率、高熟悉度和強複雜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