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努力,而是你沒找準方向!受益終生

“哪有勤奮,哪就有成功。”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有收穫,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思維定式。

人生真正難的或許不是努力,能夠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也並非勤奮努力,而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邊際成本。

古人云:人生有尺,做人有度。

所謂的“尺度”,看似是個測量單位,實則卻從經濟學角度反映了一個道理,即:凡事皆有代價。

代價,也是成本,但它不僅僅指金錢。

這世界永遠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有人願意為你提供免費的服務,放心,他的客戶不是你,而你只是他的產品。

好比我上學的時候有個困惑,好奇為什麼校門口前的酒吧動不動就搞什麼“Lady’s Night”,只知道每逢活動日,總有一幫豺狼餓虎蜂擁而至。

後來我才明白,那時的女生只愛熱鬧不愛喝酒,酒吧的利潤來源於男生。換言之,酒吧經營的產品是女人,真正的掏錢的客戶是男人。

又如我們每個人都在用的搜索引擎,看似免費不花錢,實際上早就被人當產品給賣了。搜索引擎要的是規模,廣告主要的是曝光率,這就是利益和代價的轉移。

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努力,而是你沒找準方向!受益終生


因此我們常說,免費的才是最貴的。因為別人往往需要通過巨大代價才能換來的,如時間、注意力,如今他卻可以通過免費獲得,何樂而不為?

所以,回過頭來看,人生其實是一個不斷算賬的過程,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資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們從降臨人世的第一天開始,生命便進入了倒計時:這筆資源在一分一秒不斷損耗。

於是,很多人便開始關注ROI“即投資回報率,ROI=(回報-成本)/總投入”,爭取想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內,創造更大的收益。

然而,人生的命運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並越發重視每一次時間投入所帶來的效用。

換句話說,未來不可預測,我們無法決定自己時間的數量,但卻能把握自己時間投入的質量。

所以,倘若我們想更有效的利用好時間,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成長,那就不得不具備一種“成本思維”,從以下3個維度改善自己的成本效率

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努力,而是你沒找準方向!受益終生

機會成本:如何找準方向?

自由即枷鎖,選擇即放棄。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取捨的過程,有選擇就會有成本。簡言之,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放棄某種東西,這就是“機會成本”。

上述道理看似簡單,然而知易行難。

好比婚姻選擇、人生事業,多半時候我們並非是不知道該如何努力,而是壓根兒不清楚該如何選擇。因為你每做出的一個選擇,都意味著是對另一種選擇的透支。

換句話說,人生最難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當你太自由、沒方向的時候。

舉例而言。記得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一門心思就想創業。面對著嶄新的世界,我感覺到處是機會、遍地是黃金。

可問題來了,機會那麼多,我卻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了。因為我心想倘若自己做了A,但投資人卻看好B,那豈不錯失良機?

與此同時,我身邊有個朋友也面臨類似的困擾。於是他憋出來一個損招,自己同時做了三份屁屁踢(商業計劃書),面對不同賽道的投資人分別拿出不同的方案。

不幸的是,創投圈實在太小了。後來,這哥們兒不但沒融到資,最終還揹負了一身“不靠譜”的罪名,只得灰溜溜跑去打工了。

所以,當機會成本出現時,它意味著我們該如何將一個開放式的選擇,轉化為一個封閉式的具體目標。

這就像我小時候做數學題,大多情況下我無法辨別正確答案,所以最佳的策略是使用“排除法”,即找到自己的“Stop doing list”(不為清單)。

我們一生都會經歷無數大大小小的選擇,有的選擇做對了,有的選擇做錯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後者。

比如選擇伴侶,每個人都期望能遇見更好的,沒人願意將就湊合。

然而“更好”是沒有止境的,所以你看凡是那些幸福的婚姻伴侶,成就兩者的並非是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最好,而是他們懂得什麼是最不想要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天賦叫做“只選對的”,但我們卻可以藉助自己的經歷學會摒除那些錯誤的選擇。

決定人生成敗的,不是努力,而是你沒找準方向!受益終生


這個道理放到商業中尤其適用。比如步步高、OPPO/vivo等公司的背後操盤手段永平,他無論做什麼生意都始終堅持一套自己的“Stop doing list”,例如:

沒有銷售部(滿足用戶需求為先,而不是靠一味地推銷);

不單獨和客戶談價格(所有客戶一個價,省了雙方大量時間精力);

不代工(代工的產品沒有大的差異化,很難有利潤);

沒有有息貸款(永遠不會倒在資金鍊斷鏈上);

儘量不見媒體(防止搶了核心團隊功臣的功勞);

不過度社交(與其結識一批泛泛之交,不如投資健康)。

所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段永平看來,不做不對的事,比做對的事更難。因為後者能節省更多的時間成本,反而提升了效率。

機會成本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即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告訴了我們,所謂好壞優劣,並非取決於大家如何判斷,而關鍵在於你需要為之付出怎樣的成本。

這就好比之前我做產品設計公司,秉承“來者都是客”的理念,不管什麼客戶我都接。畢竟,拒絕一單生意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可後來,我逐漸發現自己在所有的單點上都失去了競爭優勢,時而久之,客戶紛紛離我而去。

因此,回過頭來看,若想減少機會成本對你帶來的損失,就要利用“stop doing list”不斷縮減自己的選項,排除那些因短期利益所為你帶來的干擾。

尤其是人到三十,若想後發先至,則要考慮的不再是更多選擇,而應該是在同一個方向、同一個賽道上,爭取到你最大的優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