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最賺錢的不是散戶 也不是機構投資者

基金年報披露,我們開始讀年報時間。有些基金經理在年報中有一些觀點和表述,還是挺有意思的。從中,我們也能學到不少。今天我們讀一篇有意思的年報。

天弘永定價值成長混合,基金經理——肖志剛,也是活躍在各大財經平臺的一位“網絡段子手”。下面是基金年報部分內容及剖析。

股市裡最賺錢的不是散戶 也不是機構投資者

他在年報中指出,中國股市的特點,受到兩個根本性因素的影響:一是中國特色的基礎制度,二是潮汐式擺動的業餘投資者。2007、2015年兩次散戶推動的大牛市,各自都有兩個共同的推動力,一是互聯網的推動,二是產業資本的推動。

景區模型——形象闡述牛熊變遷

“引入景區模型,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A股牛熊的變遷。一個景區有三種角色,分別是原住民、商人、遊客,對應A股的專業投資者、產業投資者、業餘投資者。圍繞著一個景區,資金基本上是從遊客單向流往商人,原住民搭便車。圍繞著A股的一輪牛熊,資金基本上是從業餘投資者單邊流向產業投資者,以基金為代表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並不是參與資金分配的主力。

一輪估值層面的牛市,就是由一種投資者增加為兩種,再增加為三種的過程,熊市則是三種投資者減少到兩種,再減少到一種的過程。就像一個景區,冬天裡只有原住民,轉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商人會先上山擺好攤子,坐等遊客上山送錢。

股市裡最賺錢的不是散戶 也不是機構投資者

按照這個景區模型,旅遊淡季(熊市),遊客少,商人下山,原住民生意也不好做;旅遊旺季,商人提前上山,遊客激增,原住民也跟著受益。

業餘投資者跟隨上山推動牛市

“對於A股歷史上兩輪遊客推動的大牛市,其表現都是產業投資者先行入場,業餘投資者再跟隨其後,即遊客上山的前提是商人上山。因為驅動業餘投資者入場的根本性原因是賺錢效應,而且必須是產業資本帶來的賺錢效應,那種二級市場自身帶來的賺錢效應是不足以撬動業餘投資者的海量入市。

2006年開啟的股改,2014年的產業併購浪潮,開啟了兩輪較強的賺錢效應。同時,2005~2007年正好是PC互聯網快速普及的三年,2013~2015年正好是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的三年,這種便捷的工具極大激活了活躍交易投資者數量,活躍率從1%躍升到10%伴隨著2007年的大牛市,活躍率從10%躍升到100%伴隨著2015年的大牛市,這種交易手段驅動活躍率的躍升,對兩輪牛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作用類似於景區先修通了高鐵,對旅遊旺季是一輪推波助瀾,後修通機場又帶來了一輪推波助瀾的旺季。”

在分析前兩輪牛市時,還分析了一個“推波助瀾”的因素——互聯網,分別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類因素確實之前沒有注意,但是確實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散戶交易更加方便快捷了,也激活了大量的投資用戶。

未來還會不會有大牛市

“回顧過去4年時間裡,市場先是經歷了業餘投資者離場,再次經歷了去年的產業投資者批量離場,目前市場僅剩專業投資者了,因此估值繼續下行的階段告一段落。

展望未來,第一,類似互聯網這樣的新技術驅動投資者活躍率躍升,這個牛市助推器或是不會有了。第二,活躍的產業資本經過這幾年的瘋狂,現在是疾病纏身,財務報表嚴重受損,未來三年預計難以見到產業資本繼續入場的可能。第三,伴隨科創板的註冊制,會讓產業資本進一步遠離原有的A股市場,對於激發賺錢效應,負面作用不可小視

所以,可以推測出傳統意義上大眾期待的,業餘投資者驅動的牛市,未來很長時間可能是看不到的。值得期待的是專業投資者主導的,基於盈利增長的選股牛市。”

從年報表述,未來不會出現傳統意義上的大牛市。牛市助推器不再、產業資本疾病纏身。這裡還比較隱晦提到科創板的隱患,也是很少有人提及的。當然,還是有正面因素的,那就是專業投資者主導的市場,基於上市企業盈利增持的行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