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師告訴你股債平衡策略該怎麼做'

"

普通投資者剛接觸證券市場時,一定是非常迷茫的,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應該買什麼股票?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答案。

巴菲特是世界公認的投資大師,他曾多次推薦普通投資者將指數基金作為主要的投資標的。指數基金,是以特定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為標的,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理論上,只要我們持有300ETF,就可以取得和滬深300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

指數基金的優點在於交易費用低廉、分散持股降低了個股黑天鵝的風險,通過持有指數基金,可以輕鬆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巴菲特本人之所以沒有大量持有指數基金是因為他是專業投資者,對企業財報的分析、對商業模式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強很多,更適合精選個股,獲取更多超額收益。

作為普通投資者,首先應該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認為自己也能成為巴菲特),降低對收益的預期,先通過指數基金拿到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然後再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逐步過渡到精選個股的投資,獲得超額收益。

那麼,在A股市場投資指數基金,收益水平到底如何呢?我們通過對滬深300指數進行歷史回測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設投資者一次性滿倉買入滬深300指數,一直持有不賣出。在回測起始時間點(投資者什麼時候入場)的選取上我們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時間點:

第一個時間點是2014年1月1日,此時A股已在熊市中掙扎了接近三年,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此時入場可以算是“抄底成功”。在此之後,A股相繼經歷了15年的全面牛市和17年以藍籌白馬為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中間也穿插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股災,對投資策略的穩定性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第二個時間點是2015年7月1日,此時上證指數已從牛市的高點5178點跌至4214點,跌幅19%,這期間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千金難買牛回頭”)衝了進去,結局自然是“抄底抄在半山腰”。

滬深300指數2014年1月1日以來的收益曲線以及策略回測結果如下:

"

普通投資者剛接觸證券市場時,一定是非常迷茫的,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應該買什麼股票?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答案。

巴菲特是世界公認的投資大師,他曾多次推薦普通投資者將指數基金作為主要的投資標的。指數基金,是以特定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為標的,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理論上,只要我們持有300ETF,就可以取得和滬深300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

指數基金的優點在於交易費用低廉、分散持股降低了個股黑天鵝的風險,通過持有指數基金,可以輕鬆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巴菲特本人之所以沒有大量持有指數基金是因為他是專業投資者,對企業財報的分析、對商業模式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強很多,更適合精選個股,獲取更多超額收益。

作為普通投資者,首先應該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認為自己也能成為巴菲特),降低對收益的預期,先通過指數基金拿到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然後再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逐步過渡到精選個股的投資,獲得超額收益。

那麼,在A股市場投資指數基金,收益水平到底如何呢?我們通過對滬深300指數進行歷史回測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設投資者一次性滿倉買入滬深300指數,一直持有不賣出。在回測起始時間點(投資者什麼時候入場)的選取上我們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時間點:

第一個時間點是2014年1月1日,此時A股已在熊市中掙扎了接近三年,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此時入場可以算是“抄底成功”。在此之後,A股相繼經歷了15年的全面牛市和17年以藍籌白馬為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中間也穿插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股災,對投資策略的穩定性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第二個時間點是2015年7月1日,此時上證指數已從牛市的高點5178點跌至4214點,跌幅19%,這期間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千金難買牛回頭”)衝了進去,結局自然是“抄底抄在半山腰”。

滬深300指數2014年1月1日以來的收益曲線以及策略回測結果如下:

量化分析師告訴你股債平衡策略該怎麼做"

普通投資者剛接觸證券市場時,一定是非常迷茫的,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應該買什麼股票?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答案。

巴菲特是世界公認的投資大師,他曾多次推薦普通投資者將指數基金作為主要的投資標的。指數基金,是以特定指數(比如滬深300指數)為標的,並以該指數的成份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理論上,只要我們持有300ETF,就可以取得和滬深300指數大致相同的收益。

指數基金的優點在於交易費用低廉、分散持股降低了個股黑天鵝的風險,通過持有指數基金,可以輕鬆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巴菲特本人之所以沒有大量持有指數基金是因為他是專業投資者,對企業財報的分析、對商業模式的洞察力比普通人強很多,更適合精選個股,獲取更多超額收益。

作為普通投資者,首先應該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認為自己也能成為巴菲特),降低對收益的預期,先通過指數基金拿到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然後再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逐步過渡到精選個股的投資,獲得超額收益。

那麼,在A股市場投資指數基金,收益水平到底如何呢?我們通過對滬深300指數進行歷史回測來回答這個問題。

假設投資者一次性滿倉買入滬深300指數,一直持有不賣出。在回測起始時間點(投資者什麼時候入場)的選取上我們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時間點:

第一個時間點是2014年1月1日,此時A股已在熊市中掙扎了接近三年,即將迎來黎明的曙光,此時入場可以算是“抄底成功”。在此之後,A股相繼經歷了15年的全面牛市和17年以藍籌白馬為代表的結構性牛市,中間也穿插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股災,對投資策略的穩定性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第二個時間點是2015年7月1日,此時上證指數已從牛市的高點5178點跌至4214點,跌幅19%,這期間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千金難買牛回頭”)衝了進去,結局自然是“抄底抄在半山腰”。

滬深300指數2014年1月1日以來的收益曲線以及策略回測結果如下:

量化分析師告訴你股債平衡策略該怎麼做量化分析師告訴你股債平衡策略該怎麼做

回測結果表明,如果14年初入場,滿倉跟蹤指數確實取得了不錯的年化收益(10%),但15年中入場就很慘了,持有4年不僅沒賺錢,本金還浮虧12%。滿倉跟蹤指數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策略波動太大,對投資者心理考驗過於嚴苛。

舉個例子,假設投資者在2014年1月1日投入100萬本金,到15年牛市最高點,賬戶市值可以達到230萬,而經過最大回撤後,到2016年初賬戶市值會比最高點縮水100萬左右。這種“煮熟的鴨子飛走”的感覺,應該會很難受吧。幸運的是,這位投資者即使經歷了大幅回撤,賬戶仍然浮盈20多萬,雖然丟了西瓜,好歹手裡還撿了點芝麻。

與之相比,在2015年7月1日入場的投資者就沒那麼幸運了,剛投入100萬本金,半年時間就遭受兩次股災暴擊,最慘的時候賬戶市值只剩64萬。此時此刻,投資者的心理壓力是比較大的,畢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本金的浮虧要比盈利的回撤難受得多。回想一下我們剛入股市開戶時,應該都做過“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您認為自己能承受的最大投資損失是多少?”,是不是有不少人想都沒想就直接選了30%~50%甚至50%以上?等到真的經歷這種幅度的回撤了,扛得住嗎?

小編自認為算是風格穩健的投資者,比較謹慎,做風險測評時只選了“20%~30%”,然後在18年初3500點的位置重倉入場了。隨後的結局,大家應該也猜得到,小編的賬戶市值一路下跌,到18年底,本金都浮虧了25%。這個過程有多痛苦呢?小編回過頭去看,當本金浮虧5%的時候,略感捉急,每天看盤的次數增加;浮虧15%的時候,心理壓力已經不小了,開始後悔懊惱;到25%的時候,整個人的精氣神都受到了負面影響。小編自己都不敢想象,如果本金浮虧達到腰斬的幅度,會是什麼感受。這裡其實也體現出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策略的最大回撤看起來只是一個百分比數字,但拿出真金白銀投入實盤之後,投資者對回撤的承受能力是必須審慎評估的,否則浮虧到一定程度對策略完全失去信心,人為提前“止損”倒在黎明前的黑暗就很可惜了。

總結一下,策略波動過大的原因在於它完全跟蹤複製指數的走勢,沒有考慮買賣的時機。在指數明顯高估的時候沒有及時止盈離場,買入的時候沒有考慮指數是否便宜,沒有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由此,我們引出本策略存在的第二個問題:策略對擇時的要求過高。

第二個問題:策略對擇時的要求過高。

從回測結果可以看出,滿倉跟蹤指數要想取得不錯的收益,必須要在“低估”的時候入場,否則就會出現持有指數4年不但賺不到錢,中途還大幅浮虧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在市場上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比如2015年上證5000點),需要及時賣出止盈,否則也會面臨市值大幅回撤的風險。

然而,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難以客觀判斷市場是低估還是高估,即使判斷出來了,還需要克服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18年底上證指數跌至2440點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敢滿倉抄底呢。實際上,通過預測指數的頂底來實現精準擇時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具體的討論可以閱讀我們之前的文章《炒股一定要會擇時嗎》?

進一步思考:

總的來說,整個市場的漲跌是由市場的所有參與者的行為共同決定的,我們無法決定其他人的買入賣出,因此難以掌握擇時的主動權。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倉位,來間接實現擇時。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市場當前處於什麼狀態,我們始終持有固定比例的股票倉位,比如股票市值佔賬戶總市值的50%,另外的50%賬戶市值則持有低風險低收益的債券。如果市場上漲,就賣出一部分股票並買入債券使二者比例均回到50%,同理,如果市場下跌,就賣出債券買入股票。這種操作,不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拋低吸”嗎?

我們把這個策略叫做50/50股債平衡策略,它是由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其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中最早提出的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