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監管暫未全面禁止通道業務 媒體存在誤讀

投資 基金 金融 股票 金融界 2017-05-24

【新聞回顧】

【相關評論】

【市場影響】

金融監管升級令中國金融市場和從業者的心態變得脆弱不堪,而處於監管層重點關注的業務領域更是在放大鏡下工作,稍有風吹草動便成為眾矢之的,而通道業務就是其中一個重點。

在當前資管行業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市場擔憂通道業務被監管層“一刀切”後所造成的衝擊可能超出預期。而近日證監會關於“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的表述就再次引起業內關注,部分市場人士和媒體解讀為全面禁止通道業務。

“媒體存在誤讀,監管層並沒有全面禁止。”據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而多位資管業人士也證實了上述說法。實際上,監管層從去年就開始對通道業務進行限制和壓縮,週末證監會發佈會的表述,實際上只是對資管業務加強監管的延續。

“之前也是說注意控制規模,”北京某國資背景大型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監管層對通道業務過大的規模還是比較關注的。

在上週五的新聞例會上,證監會發言人針對新沃基金專戶業務風控缺失導致重大風險事件表示,“我會一再強調,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

上述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儘管通道業務在實際運作中仍有風險,但基於歷史原因,目前資管行業通道業務規模較大,考慮市場實際情況,對通道業務的清理,現階段監管層應會給予一定的緩衝期,不會立即將通道業務全停掉。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券商通道業務中屬於純通道業務的票據業務、銀行委託貸款、信託貸款、資產收益權、同業存款和其他類業務佔比達到近80%。而剩餘的證券投資、股權質押融資和債券逆回購三項業務中也有部分通道業務,其中資產收益權、同業存款和其他類業務增長均較快,分別為78.5%,61.1%和76.8%。

華中一券商高層指出,“這應該是監管層發出信號了,未來要加強主動管理,迴歸資管本身。監管力度不大,很多金融機構不會聽,所以在國內有時候還真是要矯枉過正,才能達到政策效果。”他說。

**通道業務得不償失**

儘管目前通道業務仍佔券商資管業務的相當比例,但這一貌似坐收漁利的生意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做。在當前賺錢難、競爭非常激烈的資管行業,通道業務已經不是以前熾手可熱的香餑餑。

業內人士稱,通道業務收費標準低,部分券商或基金公司可能會在風控上比較鬆,有的還加了槓桿,一旦踩上違約地雷,必然導致風險發生,也必將面臨監管層的嚴厲處罰,可謂得不償失。

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壓縮通道業務是目前資管行業的普遍共識。現在每家公司都在控制和壓縮限制規模規模,持續時間一長,資產管理規模自然就會下滑。

對此,獨立資產管理諮詢機構--澤奔諮詢(Z-Ben)高級經理施宏申表示,從政策趨勢來看,通道業務應該會被禁,只不過具體如何操作,監管層可能還會繼續研究。

“我感覺上較大可能的做法是新老劃斷,明確定義,降低市場衝擊。”他認為,證監會明確提出要禁止通道業務,不少人的僥倖心理將被打破,券商和基金公司未來的通道業務規模肯定會下降。

北京一港資背景的券商資管人士表示,“我們公司是新成立的,資管那邊開始就把重點放在了主動管理業務上,雖然主動管理業務難度也大,但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轉型正在路上**

分析人士認為,監管層加大對停通道業務的監管力度,必將倒逼資管機構提升主動管理水平。目前市場上可投資的範圍越來越廣,主動管理雖然難度較大,但盈利水平也高,而且符合政策導向。

當前多數資管機構都在重新進行業務佈局,包括資產支持證券(ABS)、股權投資、FOF(基金的基金)、定增、量化對衝、海外投資、PPP等主動管理類業務都會成為資管未來發展的方向,雖然競爭激烈但屬於必然經歷的陣痛。

“如果是主動管理的業務,自己找的投資標的,自己做盡調,自己做投顧管理,那麼這些資產也還是可以進行投資的。”某大型券商機構董事總經理表示。

而原有通道業務團隊長期而言或解散或轉型,短期通道業務無法進行及時清理的,要做好風控工作。

“還好,我們本身的通道業務規模並不大,不象有些券商通道業務上千億,我們轉型的難度不算太大。”上述華中券商高管表示。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底證券公司通道類業務中,比較典型的票據業務、銀行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的比例已經大幅減少,佔比分別從17.1%、16.8%和13.8%下降至12.6%、14.1%和11.9%。(完)

微信公眾號 路透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