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作者|陳 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8期


從輝山乳業、樂視網到承興國際控股,發力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頻繁遭遇風險事件,代銷產品多次陷入兌付困境,堪稱“踩雷專業戶”。

一直以來,第三方理財重營銷輕風控,爆雷事件絕非偶然,未來第三方理財風控之路將如何走,如何約束第三方理財的道德風險,應該深入思考。

供應鏈金融的“雷區”

諸如諾亞財富這類第三方理財機構踩雷的都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供應鏈金融資產是當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持牌金融機構、其他類私募基金以及金融資產交易所發力的重點資產類型。其因為有真實業務支撐、有核心企業兜底,並且帶有普惠金融光環,因此給投資者的感覺更為安全和可靠。

對於各家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資產的資產端收益率能夠媲美小微業務,卻又不需要像傳統小微業務那樣投入過多的盡職調查精力。其風控特徵是,把握好核心企業的風控就能確保相應資產的風險水平在可控範圍內,而不用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一一進行風險把控。

儘管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把控相對集中,然而各家金融機構在具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仍有可能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不足。供應鏈金融是依託於核心企業的償付能力而開展的,需要了解核心企業的各種表內外真實負債水平以及實際經營情況。但是,實踐中,供應鏈金融放貸主體對於核心企業表外融資以及各種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實際盡職調查可能不足,存在高估核心企業兌付能力的情況。

此外,在核心企業是上市公司母公司或者關聯企業時,相關金融機構在評估其兜底能力時,往往只是關注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有的股票市值。但是,若遇到股票行情不好的情況,股票市值的縮水會對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帶來重創,供應鏈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受股價影響巨大。

二是關聯交易和虛假交易。在這方面,既有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製造關聯交易,以實現核心企業的變相融資,也有上下游企業製造虛假應收賬款,以便從放貸主體獲得融資的情況。針對這兩種情況,前者由於有關聯關係,因而具有隱蔽性,可能無法從股權變更情況看出,需要通過物資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密切監督和核對才有希望發現,現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這種監督成本,但無法徹底消除。後者則相對好辦,其可以通過與核心企業核對進行規避,但盡調過程中可能會碰到核心企業不配合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供應鏈金融的最大隱患便是,各家金融機構缺乏對核心企業進行有效風控的意識。並且現在各種類型的企業都面臨較大融資壓力,騙貸方式層出不窮。基於供應鏈金融對於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的發展隱患,2019年7月16日,銀保監會出臺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明確規範。

文件明確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該堅持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精準金融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主業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鏈條企業;二是堅持交易背景真實,嚴防虛假交易、虛構融資、非法獲利現象;三是堅持交易信息可得,確保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數據;四是堅持全面管控風險,既要關注核心企業的風險變化,也要監測上下游鏈條企業的風險。

在按照銀保監會要求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刻認識到,諸如諾亞財富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接連踩雷供應鏈金融的背後,既有其對於核心企業風險的選擇性忽視,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的利益驅動。不解決供應鏈金融資產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利益衝突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防範第三方理財公司將風控不到位的供應鏈金融資產兜售給普通投資者的問題。

"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作者|陳 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8期


從輝山乳業、樂視網到承興國際控股,發力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頻繁遭遇風險事件,代銷產品多次陷入兌付困境,堪稱“踩雷專業戶”。

一直以來,第三方理財重營銷輕風控,爆雷事件絕非偶然,未來第三方理財風控之路將如何走,如何約束第三方理財的道德風險,應該深入思考。

供應鏈金融的“雷區”

諸如諾亞財富這類第三方理財機構踩雷的都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供應鏈金融資產是當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持牌金融機構、其他類私募基金以及金融資產交易所發力的重點資產類型。其因為有真實業務支撐、有核心企業兜底,並且帶有普惠金融光環,因此給投資者的感覺更為安全和可靠。

對於各家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資產的資產端收益率能夠媲美小微業務,卻又不需要像傳統小微業務那樣投入過多的盡職調查精力。其風控特徵是,把握好核心企業的風控就能確保相應資產的風險水平在可控範圍內,而不用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一一進行風險把控。

儘管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把控相對集中,然而各家金融機構在具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仍有可能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不足。供應鏈金融是依託於核心企業的償付能力而開展的,需要了解核心企業的各種表內外真實負債水平以及實際經營情況。但是,實踐中,供應鏈金融放貸主體對於核心企業表外融資以及各種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實際盡職調查可能不足,存在高估核心企業兌付能力的情況。

此外,在核心企業是上市公司母公司或者關聯企業時,相關金融機構在評估其兜底能力時,往往只是關注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有的股票市值。但是,若遇到股票行情不好的情況,股票市值的縮水會對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帶來重創,供應鏈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受股價影響巨大。

二是關聯交易和虛假交易。在這方面,既有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製造關聯交易,以實現核心企業的變相融資,也有上下游企業製造虛假應收賬款,以便從放貸主體獲得融資的情況。針對這兩種情況,前者由於有關聯關係,因而具有隱蔽性,可能無法從股權變更情況看出,需要通過物資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密切監督和核對才有希望發現,現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這種監督成本,但無法徹底消除。後者則相對好辦,其可以通過與核心企業核對進行規避,但盡調過程中可能會碰到核心企業不配合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供應鏈金融的最大隱患便是,各家金融機構缺乏對核心企業進行有效風控的意識。並且現在各種類型的企業都面臨較大融資壓力,騙貸方式層出不窮。基於供應鏈金融對於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的發展隱患,2019年7月16日,銀保監會出臺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明確規範。

文件明確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該堅持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精準金融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主業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鏈條企業;二是堅持交易背景真實,嚴防虛假交易、虛構融資、非法獲利現象;三是堅持交易信息可得,確保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數據;四是堅持全面管控風險,既要關注核心企業的風險變化,也要監測上下游鏈條企業的風險。

在按照銀保監會要求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刻認識到,諸如諾亞財富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接連踩雷供應鏈金融的背後,既有其對於核心企業風險的選擇性忽視,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的利益驅動。不解決供應鏈金融資產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利益衝突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防範第三方理財公司將風控不到位的供應鏈金融資產兜售給普通投資者的問題。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第三方理財困局:重營銷輕風控

在第三方理財產業鏈上,其更多在資金端發力,為私募機構等籌集資金,而私募機構、保理公司等則給融資企業提供資金。第三方理財機構以理財營銷為安身立命之本,這樣,就很容易陷入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相互矛盾的困局。

從短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收益取決於私募機構提供的佣金和業績分成激勵,也就是說,其收益的實現更多是與資產端的私募機構綁定在一起,因此對私募機構的風控不合規等問題不太重視。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只要資產端的項目供應有保證,第三方理財機構就會不斷開發新的理財客戶,並向這些理財客戶推薦具有更高佣金提成和業績提成的私募產品。

從長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要具備穩定持久的募資能力,需要確保其代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更高、安全性相對更好,由此提升投資人的市場信任度。要維護這種信任,就必須精選私募產品,強化自身的風控能力,有效平衡私募產品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在面對短期代銷佣金利益刺激時,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代銷安全性強的產品,有利於第三方理財機構形成良好的市場聲譽,從而與更多優質的資產端機構進行合作。

按道理說,真正計劃打造百年老店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應該能夠做到為追求長期利益,而淡化對短期利益的追逐,並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但問題是,中國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大多沒有進入服務穩定、成熟投資人的階段。其在遴選項目的同時,理財投資人也在遴選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他們眼中的好項目就是擁有一個口碑看起來還不錯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以及一個看起來收益前景很好的私募產品。

依據這種選擇標準,真正安全性足夠高但收益稍低的私募產品根本無法賣出去。在這種市場倒逼機制下,更多稍大規模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選擇拿聲譽做賭注,滿足投資人的偏好,提供一些只是看起來安全而實則潛在風險並未充分披露的高收益產品。而這些高收益產品更是受到一些靠業績提成維持生計的理財經理們的追捧,投資人往往只能聽到激情澎湃的理財經理們告訴他們項目前景如何,而很難聽到真正對於項目更瞭解的風控人員的聲音。並且,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在代銷私募產品時,其本身的內部風控就是缺位的。這樣,很多第三方理財機構事實上更多成為營銷驅動的機構,面臨重銷售而輕風控的困局。

如何規範第三方理財市場

在社會分工程度愈發細化的當下,私募機構的“募”“投”“管”“退”都存在由專業化分工機構承擔的市場空間。然而隨著更多專業化機構的加入,金融產業鏈的鏈條越來越長,信息不對稱程度也越來越大,產業鏈上的相關主體都存在道德風險。市場對於高收益的追求也容易形成逆向選擇,即越是不看重自身聲譽、迎合投資人短期高收益訴求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越有可能勝出。

在這種情況下,對第三方理財機構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實乃當務之急。

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跟投機制。這與私募機構發行產品對於相關管理人員的跟投要求一脈相承,即通過利益綁定,減少第三方理財機構和投資人的利益衝突。跟投機制的設定無疑是一種相對比較重資本的運營模式,會極大約束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規模,也能夠比較好地提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市場聲譽。

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和理財經理人的評級機制。根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產品歷史業績,進行分類評級,不同評級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範圍有所差異。對於歷史業績較差或者固收類產品出現未兌付情況較多的機構,則予以暫停其代銷業務資質、退賠相應代銷佣金等處罰。

此外,需強化對於理財經理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建立從業檔案管理制度,實行責任終身制,防止理財經理頻繁跳槽帶來的行為短期化問題。

"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作者|陳 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8期


從輝山乳業、樂視網到承興國際控股,發力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頻繁遭遇風險事件,代銷產品多次陷入兌付困境,堪稱“踩雷專業戶”。

一直以來,第三方理財重營銷輕風控,爆雷事件絕非偶然,未來第三方理財風控之路將如何走,如何約束第三方理財的道德風險,應該深入思考。

供應鏈金融的“雷區”

諸如諾亞財富這類第三方理財機構踩雷的都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供應鏈金融資產是當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持牌金融機構、其他類私募基金以及金融資產交易所發力的重點資產類型。其因為有真實業務支撐、有核心企業兜底,並且帶有普惠金融光環,因此給投資者的感覺更為安全和可靠。

對於各家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資產的資產端收益率能夠媲美小微業務,卻又不需要像傳統小微業務那樣投入過多的盡職調查精力。其風控特徵是,把握好核心企業的風控就能確保相應資產的風險水平在可控範圍內,而不用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一一進行風險把控。

儘管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把控相對集中,然而各家金融機構在具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仍有可能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不足。供應鏈金融是依託於核心企業的償付能力而開展的,需要了解核心企業的各種表內外真實負債水平以及實際經營情況。但是,實踐中,供應鏈金融放貸主體對於核心企業表外融資以及各種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實際盡職調查可能不足,存在高估核心企業兌付能力的情況。

此外,在核心企業是上市公司母公司或者關聯企業時,相關金融機構在評估其兜底能力時,往往只是關注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有的股票市值。但是,若遇到股票行情不好的情況,股票市值的縮水會對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帶來重創,供應鏈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受股價影響巨大。

二是關聯交易和虛假交易。在這方面,既有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製造關聯交易,以實現核心企業的變相融資,也有上下游企業製造虛假應收賬款,以便從放貸主體獲得融資的情況。針對這兩種情況,前者由於有關聯關係,因而具有隱蔽性,可能無法從股權變更情況看出,需要通過物資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密切監督和核對才有希望發現,現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這種監督成本,但無法徹底消除。後者則相對好辦,其可以通過與核心企業核對進行規避,但盡調過程中可能會碰到核心企業不配合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供應鏈金融的最大隱患便是,各家金融機構缺乏對核心企業進行有效風控的意識。並且現在各種類型的企業都面臨較大融資壓力,騙貸方式層出不窮。基於供應鏈金融對於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的發展隱患,2019年7月16日,銀保監會出臺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明確規範。

文件明確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該堅持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精準金融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主業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鏈條企業;二是堅持交易背景真實,嚴防虛假交易、虛構融資、非法獲利現象;三是堅持交易信息可得,確保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數據;四是堅持全面管控風險,既要關注核心企業的風險變化,也要監測上下游鏈條企業的風險。

在按照銀保監會要求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刻認識到,諸如諾亞財富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接連踩雷供應鏈金融的背後,既有其對於核心企業風險的選擇性忽視,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的利益驅動。不解決供應鏈金融資產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利益衝突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防範第三方理財公司將風控不到位的供應鏈金融資產兜售給普通投資者的問題。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第三方理財困局:重營銷輕風控

在第三方理財產業鏈上,其更多在資金端發力,為私募機構等籌集資金,而私募機構、保理公司等則給融資企業提供資金。第三方理財機構以理財營銷為安身立命之本,這樣,就很容易陷入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相互矛盾的困局。

從短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收益取決於私募機構提供的佣金和業績分成激勵,也就是說,其收益的實現更多是與資產端的私募機構綁定在一起,因此對私募機構的風控不合規等問題不太重視。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只要資產端的項目供應有保證,第三方理財機構就會不斷開發新的理財客戶,並向這些理財客戶推薦具有更高佣金提成和業績提成的私募產品。

從長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要具備穩定持久的募資能力,需要確保其代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更高、安全性相對更好,由此提升投資人的市場信任度。要維護這種信任,就必須精選私募產品,強化自身的風控能力,有效平衡私募產品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在面對短期代銷佣金利益刺激時,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代銷安全性強的產品,有利於第三方理財機構形成良好的市場聲譽,從而與更多優質的資產端機構進行合作。

按道理說,真正計劃打造百年老店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應該能夠做到為追求長期利益,而淡化對短期利益的追逐,並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但問題是,中國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大多沒有進入服務穩定、成熟投資人的階段。其在遴選項目的同時,理財投資人也在遴選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他們眼中的好項目就是擁有一個口碑看起來還不錯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以及一個看起來收益前景很好的私募產品。

依據這種選擇標準,真正安全性足夠高但收益稍低的私募產品根本無法賣出去。在這種市場倒逼機制下,更多稍大規模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選擇拿聲譽做賭注,滿足投資人的偏好,提供一些只是看起來安全而實則潛在風險並未充分披露的高收益產品。而這些高收益產品更是受到一些靠業績提成維持生計的理財經理們的追捧,投資人往往只能聽到激情澎湃的理財經理們告訴他們項目前景如何,而很難聽到真正對於項目更瞭解的風控人員的聲音。並且,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在代銷私募產品時,其本身的內部風控就是缺位的。這樣,很多第三方理財機構事實上更多成為營銷驅動的機構,面臨重銷售而輕風控的困局。

如何規範第三方理財市場

在社會分工程度愈發細化的當下,私募機構的“募”“投”“管”“退”都存在由專業化分工機構承擔的市場空間。然而隨著更多專業化機構的加入,金融產業鏈的鏈條越來越長,信息不對稱程度也越來越大,產業鏈上的相關主體都存在道德風險。市場對於高收益的追求也容易形成逆向選擇,即越是不看重自身聲譽、迎合投資人短期高收益訴求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越有可能勝出。

在這種情況下,對第三方理財機構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實乃當務之急。

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跟投機制。這與私募機構發行產品對於相關管理人員的跟投要求一脈相承,即通過利益綁定,減少第三方理財機構和投資人的利益衝突。跟投機制的設定無疑是一種相對比較重資本的運營模式,會極大約束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規模,也能夠比較好地提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市場聲譽。

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和理財經理人的評級機制。根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產品歷史業績,進行分類評級,不同評級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範圍有所差異。對於歷史業績較差或者固收類產品出現未兌付情況較多的機構,則予以暫停其代銷業務資質、退賠相應代銷佣金等處罰。

此外,需強化對於理財經理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建立從業檔案管理制度,實行責任終身制,防止理財經理頻繁跳槽帶來的行為短期化問題。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作者|陳 文,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文章|《金融博覽·財富》2019年第8期


從輝山乳業、樂視網到承興國際控股,發力供應鏈金融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財富頻繁遭遇風險事件,代銷產品多次陷入兌付困境,堪稱“踩雷專業戶”。

一直以來,第三方理財重營銷輕風控,爆雷事件絕非偶然,未來第三方理財風控之路將如何走,如何約束第三方理財的道德風險,應該深入思考。

供應鏈金融的“雷區”

諸如諾亞財富這類第三方理財機構踩雷的都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供應鏈金融資產是當前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持牌金融機構、其他類私募基金以及金融資產交易所發力的重點資產類型。其因為有真實業務支撐、有核心企業兜底,並且帶有普惠金融光環,因此給投資者的感覺更為安全和可靠。

對於各家金融機構而言,供應鏈金融資產的資產端收益率能夠媲美小微業務,卻又不需要像傳統小微業務那樣投入過多的盡職調查精力。其風控特徵是,把握好核心企業的風控就能確保相應資產的風險水平在可控範圍內,而不用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一一進行風險把控。

儘管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把控相對集中,然而各家金融機構在具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仍有可能遭遇如下問題。

一是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不足。供應鏈金融是依託於核心企業的償付能力而開展的,需要了解核心企業的各種表內外真實負債水平以及實際經營情況。但是,實踐中,供應鏈金融放貸主體對於核心企業表外融資以及各種擔保形成的或有負債實際盡職調查可能不足,存在高估核心企業兌付能力的情況。

此外,在核心企業是上市公司母公司或者關聯企業時,相關金融機構在評估其兜底能力時,往往只是關注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持有的股票市值。但是,若遇到股票行情不好的情況,股票市值的縮水會對核心企業的兜底能力帶來重創,供應鏈金融資產的信用風險受股價影響巨大。

二是關聯交易和虛假交易。在這方面,既有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製造關聯交易,以實現核心企業的變相融資,也有上下游企業製造虛假應收賬款,以便從放貸主體獲得融資的情況。針對這兩種情況,前者由於有關聯關係,因而具有隱蔽性,可能無法從股權變更情況看出,需要通過物資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密切監督和核對才有希望發現,現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這種監督成本,但無法徹底消除。後者則相對好辦,其可以通過與核心企業核對進行規避,但盡調過程中可能會碰到核心企業不配合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供應鏈金融的最大隱患便是,各家金融機構缺乏對核心企業進行有效風控的意識。並且現在各種類型的企業都面臨較大融資壓力,騙貸方式層出不窮。基於供應鏈金融對於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的發展隱患,2019年7月16日,銀保監會出臺了《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明確規範。

文件明確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該堅持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精準金融服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主業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鏈鏈條企業;二是堅持交易背景真實,嚴防虛假交易、虛構融資、非法獲利現象;三是堅持交易信息可得,確保直接獲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數據;四是堅持全面管控風險,既要關注核心企業的風險變化,也要監測上下游鏈條企業的風險。

在按照銀保監會要求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深刻認識到,諸如諾亞財富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接連踩雷供應鏈金融的背後,既有其對於核心企業風險的選擇性忽視,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第三方理財機構自身的利益驅動。不解決供應鏈金融資產與第三方理財公司的利益衝突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防範第三方理財公司將風控不到位的供應鏈金融資產兜售給普通投資者的問題。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第三方理財困局:重營銷輕風控

在第三方理財產業鏈上,其更多在資金端發力,為私募機構等籌集資金,而私募機構、保理公司等則給融資企業提供資金。第三方理財機構以理財營銷為安身立命之本,這樣,就很容易陷入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相互矛盾的困局。

從短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收益取決於私募機構提供的佣金和業績分成激勵,也就是說,其收益的實現更多是與資產端的私募機構綁定在一起,因此對私募機構的風控不合規等問題不太重視。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只要資產端的項目供應有保證,第三方理財機構就會不斷開發新的理財客戶,並向這些理財客戶推薦具有更高佣金提成和業績提成的私募產品。

從長期利益來看,第三方理財機構要具備穩定持久的募資能力,需要確保其代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更高、安全性相對更好,由此提升投資人的市場信任度。要維護這種信任,就必須精選私募產品,強化自身的風控能力,有效平衡私募產品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在面對短期代銷佣金利益刺激時,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代銷安全性強的產品,有利於第三方理財機構形成良好的市場聲譽,從而與更多優質的資產端機構進行合作。

按道理說,真正計劃打造百年老店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應該能夠做到為追求長期利益,而淡化對短期利益的追逐,並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但問題是,中國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大多沒有進入服務穩定、成熟投資人的階段。其在遴選項目的同時,理財投資人也在遴選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他們眼中的好項目就是擁有一個口碑看起來還不錯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以及一個看起來收益前景很好的私募產品。

依據這種選擇標準,真正安全性足夠高但收益稍低的私募產品根本無法賣出去。在這種市場倒逼機制下,更多稍大規模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選擇拿聲譽做賭注,滿足投資人的偏好,提供一些只是看起來安全而實則潛在風險並未充分披露的高收益產品。而這些高收益產品更是受到一些靠業績提成維持生計的理財經理們的追捧,投資人往往只能聽到激情澎湃的理財經理們告訴他們項目前景如何,而很難聽到真正對於項目更瞭解的風控人員的聲音。並且,一些第三方理財機構在代銷私募產品時,其本身的內部風控就是缺位的。這樣,很多第三方理財機構事實上更多成為營銷驅動的機構,面臨重銷售而輕風控的困局。

如何規範第三方理財市場

在社會分工程度愈發細化的當下,私募機構的“募”“投”“管”“退”都存在由專業化分工機構承擔的市場空間。然而隨著更多專業化機構的加入,金融產業鏈的鏈條越來越長,信息不對稱程度也越來越大,產業鏈上的相關主體都存在道德風險。市場對於高收益的追求也容易形成逆向選擇,即越是不看重自身聲譽、迎合投資人短期高收益訴求的第三方理財代銷機構,越有可能勝出。

在這種情況下,對第三方理財機構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實乃當務之急。

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跟投機制。這與私募機構發行產品對於相關管理人員的跟投要求一脈相承,即通過利益綁定,減少第三方理財機構和投資人的利益衝突。跟投機制的設定無疑是一種相對比較重資本的運營模式,會極大約束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規模,也能夠比較好地提振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市場聲譽。

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第三方理財機構和理財經理人的評級機制。根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代銷產品歷史業績,進行分類評級,不同評級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範圍有所差異。對於歷史業績較差或者固收類產品出現未兌付情況較多的機構,則予以暫停其代銷業務資質、退賠相應代銷佣金等處罰。

此外,需強化對於理財經理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建立從業檔案管理制度,實行責任終身制,防止理財經理頻繁跳槽帶來的行為短期化問題。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金融博覽》|第三方理財的風控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