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心縣歷史沿革

同心縣是吳忠市轄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東與鹽池縣、甘肅省環縣相鄰,南與海原縣接壤,西與海原縣、中寧縣相鄰,北與紅寺堡區接壤。總面積4662(《簡冊》2015版為5667)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7個鎮、4個鄉:豫海鎮、河西鎮、韋州鎮、下馬關鎮、予旺鎮、王團鎮、丁塘鎮、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垣鄉、興隆鄉,以及2個管委會。縣政府駐豫海鎮。

地處鄂爾多斯臺地與黃土高原北部的銜接地帶。可分為“西部揚黃灌區、中部乾旱山區、東部旱作塬區”三塊區域。乾旱缺水是最大的自然特徵。寶中鐵路,京藏、福銀高速,109國道、101省道、203省道等公路穿境而過。名勝古蹟、紀念地有始建於明代的同心清真大寺,明王陵墓,韋州古城,預旺古城,下馬關古城,康濟寺塔,古長城,中國工農紅軍西征紀念園等。 古代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屬雍州。戰國時屬義渠國,秦屬北地郡。漢置三水縣,屬安定郡。隋時境內分屬他樓縣及鳴沙縣。唐時在他樓縣置緣州,縣境西南地區屬緣州,韋州仍屬靈武郡鳴沙縣。咸亨三年(672年)在韋州地置安樂州,安置吐谷渾部族。大中三年(849年)改安樂州為威州。宋屬西夏國,在今韋州設監軍司,後改為靜塞軍。元時屬甘肅行省寧夏府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豫旺城設平虜守禦千戶所。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下馬關設平遠縣,隸屬甘肅省固原直隸州。

1914年改平遠縣為鎮戎縣,劃歸寧夏道(朔方道)。1928年3月改鎮戎縣為豫旺縣。1929年,寧夏道自甘肅省分出,建立寧夏省,豫旺縣屬寧夏省。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了豫旺縣,先後在豫旺縣境內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駐下馬關。後改建為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駐王家團莊。豫海縣轄地是豫旺和海原東部的回民聚居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時過不久紅軍轉移,馬鴻逵部恢復了國民黨豫旺縣。

1938年,國民黨豫旺縣政府由下馬關遷至遷至同心老城“半角(個)城”,縣名改為同心縣。1954年3月,寧夏省建立了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歸其管轄。同年,撤銷寧夏省併入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屬甘肅省管轄。1955年5月,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稱吳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同心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組建銀南地區,同心縣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1998年改為地級吳忠市)。

1936年紅軍解放同心,廢除了舊的區、鄉、聯保、保、甲制,實行區、鄉制。當時豫海縣共轄14個區。1937年國民黨同心縣政權恢復,又實行區、鄉、保、甲制,後又撤銷區,改為鄉、保、甲制。1940年,寧夏省將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劃歸鹽池縣。同心縣解放前,全縣轄13個鄉42保。第一鄉駐同心城,轄4保;第二鄉駐丁家二溝,轄3保;第三鄉駐喊叫水,轄2保;第四鄉駐周家段頭,轄3保;第五鄉駐河草溝,轄3保;第六鄉駐王家團莊,轄2保;第七鄉駐麻圪瘩,轄3保;第八鄉駐倒墩子,轄3保;第九鄉駐吊堡子,轄2保;第十鄉駐豫旺城,轄5保;第十一鄉駐馬家高莊,轄5保;第十二鄉駐沈家灣,轄3保;第十三鄉駐鎮家岔,轄4保。

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全縣建置為6個區24個鄉86個村。1950年,調整為7個區31個鄉:第一區駐同心城,轄城關、灣斷頭、丁家二溝、麻圪瘩、丁家塘、李家山等6個鄉;第二區駐喊叫水,轄下流水、上油房莊、五豐臺、馬家河灣等4個鄉;第三區原駐關口灣,後遷新莊集,轄吳家堡、新莊集、徐冰水、馬斷頭、耍藝山等5個鄉;第四區駐韋州,轄徐家河灣等4個鄉;第五區駐下馬關,轄下馬關、劉家灘、紅城水、田家老莊等4個鄉;第六區駐豫旺,轄豫旺、邱家渠、馬家南灣、杜家灘等4個鄉;第七區駐王家團莊,轄王家團莊、黃草嶺、虎家紅灣、蘇家嶺等4個鄉。

1958年10月,全縣在原7個區的基礎上組建躍進、喊叫水、金銅、星火、下馬關、豫旺、宏偉等7個公社,區、鄉均撤銷,公社下轄管理區。1961年9月,躍進、金銅、星火、宏偉4個公社分別更名為城關、新莊集、韋州、王家團莊公社;公社規模劃小,從城關、喊叫水、新莊集3個公社中各劃出一部分組成紀家莊公社;自城關公社分設了窯山公社;從喊叫水公社分設了下流水公社;從下馬關公社分設了田家老莊公社;從豫旺公社分設了羊路公社;韋州公社保持不變。全縣共分為14個公社。

1982年6月,在縣城增置同心鎮。1984年1月將所有公社改為鄉;同時,劃出城關鄉的清水河以東和喊叫水鄉的桃山以東組建了河西鄉。1986年3月,改韋州、下馬關2鄉為鎮。1992年8月,改豫旺鄉為豫旺鎮;改王家團莊鄉為王團鎮;撤銷河西鄉,分設為河西鎮和丁家塘鄉。至此,全縣轄同心、韋州、下馬關、豫旺、王團、河西等6鎮和城關、窯山、紀家、新莊集、田家老莊、馬家高莊、張家塬、羊路、喊叫水、下流水、丁家塘等11鄉。【以上主要根據《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部分有改動】

1996年,全縣面積7018平方千米(《中國政區大典》數據),人口約31.5萬人。轄6個鎮、11個鄉:同心鎮、韋州鎮、下馬關鎮、河西鎮、王團鎮、豫旺鎮、城關鄉、喊叫水鄉、下流水鄉、紀家鄉、窯山鄉、新莊集鄉、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塬鄉、羊路鄉、丁家塘鄉。縣政府駐同心鎮。【注:1998年,設立紅寺堡開發區管委會,為自治區政府派出機構,行使縣級政府職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同心縣常住總人口328741人,其中,同心鎮34978人,河西鎮22974人,韋州鎮24156人,下馬關鎮23875人,預旺鎮26023人,王團鎮26888人,城關鄉19821人,丁家塘鄉19624人,紀家鄉10661人,窯山鄉11501人,喊叫水鄉8871人,下流水鄉11163人,新莊集鄉20029人,田老莊鄉10646人,馬高莊鄉17302人,張家垣鄉12979人,羊路鄉11766人,石獅管委會10702人,石炭溝區4782人。

2002年9月,自治區政府明確紅寺堡開發區區域界限,劃定紅寺堡區域總面積為1774.5平方公里(寧政函〔2002〕137號),並將同心縣石炭溝(揚黃灌溉)開發區(鄉級)成建制劃歸紅寺堡開發區(寧政函〔2002〕138號)。

2004年,將同心縣的喊叫水鄉劃歸中寧縣管轄;同年7月,自治區政府同意以鹽興公路北約3.5公里的山脊線為界,將同心縣韋州鎮巴莊村北部27平方公里的區域劃歸紅寺堡開發區。

2008年,自治區政府批覆同意將海原縣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

2010年3月,自治區政府同意批覆將同心縣韋州鎮巴莊、塘坊樑兩村及甘溝村部分地域(韋州河東岸)劃歸吳忠市紅寺堡區管轄(寧政發〔2010〕35號)。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同心縣常住總人口318153人,其中,豫海鎮83887人,河西鎮40914人,韋州鎮22925人,下馬關鎮21150人,予旺鎮20320人,王團鎮36729人,丁塘鎮39028人,田老莊鄉16846人,馬高莊鄉13853人,張家塬鄉12657人,興隆鄉9844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