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歲前,就該這樣威脅下他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說是人的性格早在3歲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那3歲前,我們怎樣才能給孩子塑造一個好的性格呢?

孩子的性格塑造最大的一個檻是16-18個月時出現的違拗症。15個月左右的孩子會萌生出人生第一次自我意識,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意識,我們面對眼前的這個小小人,就不再那麼容易被我們控制,他們開始學會拒絕。

孩子說“不”的時候,實際是在挑戰大人的權威。如果每次都能被滿足,那之後她會增加說“不”的頻率,以此來達到自己的要求。如果在2歲前未能妥善處理好孩子的“不”,等孩子3歲後再改她的“牛脾氣”,就很艱難,因為3歲後的孩子智力和意志力等各方面都增加了,可塑性不多。這也就是所謂的3歲定性格。

孩子2歲前,就該這樣威脅下他

說幾個子窈的栗子:

違拗症1:搭積木,一起搭的好好的,拿著一塊就塞嘴裡,塞進去的時候還用一種挑戰的眼神看著我,好似在說“我就吃,咋了,來咬我啊”。我先是平靜的跟她說“寶寶,積木是玩具,這個餅乾才是吃的”,她敷衍的放下了嘴裡的東西,沒過多久,又塞嘴裡了,還帶著詭異的笑。我當時,恨不得一口鹽水噴上去。

違拗症2:自從開始給她讀繪本以後,她就徹底愛上了書。睡醒爬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衝著媽媽說“讀”。有時候,吃完飯一丟掉碗,就讓你念,滿桌子的碗筷盤子都沒收,甚至有時候她先吃完了,我還沒吃完時,她也要看,如果我拒絕或者說等會,她就哭。

違拗症3:子窈雖生為女兒身,但卻沒有女孩的矜持。從小就是個女漢子,尤其是走路,簡直風一樣的女子(剛學會跑哦)。有段時間,她女漢子的本性大發,家裡只要有桌子或者可以往上爬的東西,她不顧一切安危,蹭蹭爬上去,我不允許她爬,她就趁我不注意的時候爬上去了,我剛想開口說她,她會先下口為強:“不要”(不要說我的意思)。讓你苦笑不得。

很多父母會在這個時期忍不住第一次打孩子,確實是太調皮,說不聽,罵無用。

孩子2歲前,就該這樣威脅下他

確實,對於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尚未發育完全,用講道理的方式,已經超出了她理解的能力範圍。我們不能一味的責怪孩子不聽話,因為他根本聽不懂那些大道理。

我很喜歡伯頓.L.懷特在《the New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中的幾個理念,他使用了心理學上的一種的戰術。利用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最需要的人、最喜歡的實物,來作為條件,阻止孩子挑戰權威的行為。

暫時讓他們與最親近的人隔離

前面的案例一寶寶吃積木,我採取的就是這個方法——借用孩子這個時期對我的需要度(這個時候的寶寶對她身邊的第一看護人特別依賴,利用這點來作為條件交換)。

孩子2歲前,就該這樣威脅下他

寶寶開始吃第一塊的時候,我會警告她,不能再吃了。(不要講道理,告知停止就行了),如果她還繼續吃,我就會把她關到客廳外的陽臺(要確保陽臺是安全的),選擇陽臺是因為陽臺跟客廳的門是用透明玻璃的,她在外面能看到我,但是不能進來。開始,她會哭或者哼唧,採取不理15秒,然後再打開玻璃推門,跟她說“媽媽現在讓你進客廳,但,如果你再吃積木,我就要把你在陽臺”。

試用了大概四五次,才開始見效,後來我只要說,再吃媽媽就把你關陽臺。她就會放下手上的東西。有了害怕的意識。

當然,有的大人會認為,這對孩子來說是變形處罰,有點殘忍,尤其是孩子在門外撕心裂肺的哭的那15秒。這麼說,如果沒有鐵下心的媽媽,不建議使用這個方法,因為一旦你中途心軟,那這個方法在以後的日子裡,就不會再起作用,孩子會用哭來博取你的同情,達到他們的要求。這樣做反而會削弱你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父母沒有權威性,孩子會肆意妄為,對你發號施令,要這個,要那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在3歲以後很專橫跋扈,原因是大人太寵溺孩子,以至於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權威性。

孩子2歲前,就該這樣威脅下他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跟孩子間無形中建立了一種約束力,讓孩子懂得了,不管媽媽有多愛我,只要媽媽說不行,不論做什麼,都不能再繼續。張柏芝在使用這個方法上相當遊刃有餘,她在2015年的一期《快樂大本營》上透露,在帶兩個兒子逛超市,只要媽媽說了不能買的東西,Lucas、Quintus一定不會要。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性很重要,至少會在孩子三歲後懂規矩很多。

用她最喜愛的玩具作為條件

案例三,子窈亂爬桌子,我有時候會使用這個方法。前面我說過,她很喜歡讓我給她讀繪本,所以在她不聽話,反覆爬高處時,我會跟她說“如果你再爬,媽媽今天早上就不給你看繪本。”這時,她會慌亂的從桌子上跳下來,跑去找她的書。

孩子每個月甚至每天喜愛的玩具都不一樣,我們要換著玩具名字來威脅

沒錯,我用了“威脅”兩個字,我們就是在威脅她,要讓他們有畏懼的感覺。無規矩不成方圓,這時候不讓她怕我,難不成等到日後騎我頭上,任意指揮。

如果懂得了伯頓.L.懷特的這套理論,我們會舉一反三出很多法子。關鍵只要抓住一點:想好,什麼是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拿這個跟2歲前的孩子去做條件,跟他們鬥吧。

在孩子未過第二個生日前,孩子的可塑性還有很多空間,我們要抓住這個時間去引導他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2歲前就是他們性格塑造的起跑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