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靈山縣誌》(嘉慶版)和有關史料記載,靈山縣在300多年前已有銅鼓出土。解放後, 有的銅鼓是偶有在農田基本建設、墾荒種植、水土流失露出地面時被發現的。據不完全統計, 至1998年末, 共出土銅鼓100多面。這些銅鼓多出土於半山腰,個別在山頂或山腳。除出土 的2號銅鼓的鼓腔泥土中找到一枚唐代“開元通寶” 小平錢外,其餘尚未發現有任何共存器 物。從出土情況看,大多數是鼓面向下,少部分為橫放的。

我們看看靈山縣出土的銅鼓情況表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靈山縣誌》(嘉慶版)和有關史料記載,靈山縣在300多年前已有銅鼓出土。解放後, 有的銅鼓是偶有在農田基本建設、墾荒種植、水土流失露出地面時被發現的。據不完全統計, 至1998年末, 共出土銅鼓100多面。這些銅鼓多出土於半山腰,個別在山頂或山腳。除出土 的2號銅鼓的鼓腔泥土中找到一枚唐代“開元通寶” 小平錢外,其餘尚未發現有任何共存器 物。從出土情況看,大多數是鼓面向下,少部分為橫放的。

我們看看靈山縣出土的銅鼓情況表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靈山縣誌》(嘉慶版)和有關史料記載,靈山縣在300多年前已有銅鼓出土。解放後, 有的銅鼓是偶有在農田基本建設、墾荒種植、水土流失露出地面時被發現的。據不完全統計, 至1998年末, 共出土銅鼓100多面。這些銅鼓多出土於半山腰,個別在山頂或山腳。除出土 的2號銅鼓的鼓腔泥土中找到一枚唐代“開元通寶” 小平錢外,其餘尚未發現有任何共存器 物。從出土情況看,大多數是鼓面向下,少部分為橫放的。

我們看看靈山縣出土的銅鼓情況表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解放前靈山縣出土的銅鼓均已無存。解放後出土的銅鼓有22面收藏於靈山縣博物館。此 外,還有4面收藏於廣西博物館;4面收藏於廣東博物館。出土於三海公社石龍村的14號銅鼓、豐塘鄉六顏村的21號銅鼓曾被文物販子購走,後 由靈山縣公安局、靈城派出所和北海市公安局、文化局協助追回。

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年代,有關專家又根據銅鼓上的“四出”錢紋頗似東漢靈帝時鑄造的 “四出” 五銖錢和3號銅鼓出土時附存“開元通寶”銅錢,推知其上限可能是東漢,下限可 能是唐代。自東漢至唐代,靈山型銅鼓分佈在西甌及其後來的烏滸——俚人的居住地帶,史籍中也 有烏滸——俚人使用銅鼓的記載。由此推知,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和使用的民族是古代嶺南的 烏滸——俚人。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靈山縣誌》(嘉慶版)和有關史料記載,靈山縣在300多年前已有銅鼓出土。解放後, 有的銅鼓是偶有在農田基本建設、墾荒種植、水土流失露出地面時被發現的。據不完全統計, 至1998年末, 共出土銅鼓100多面。這些銅鼓多出土於半山腰,個別在山頂或山腳。除出土 的2號銅鼓的鼓腔泥土中找到一枚唐代“開元通寶” 小平錢外,其餘尚未發現有任何共存器 物。從出土情況看,大多數是鼓面向下,少部分為橫放的。

我們看看靈山縣出土的銅鼓情況表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解放前靈山縣出土的銅鼓均已無存。解放後出土的銅鼓有22面收藏於靈山縣博物館。此 外,還有4面收藏於廣西博物館;4面收藏於廣東博物館。出土於三海公社石龍村的14號銅鼓、豐塘鄉六顏村的21號銅鼓曾被文物販子購走,後 由靈山縣公安局、靈城派出所和北海市公安局、文化局協助追回。

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年代,有關專家又根據銅鼓上的“四出”錢紋頗似東漢靈帝時鑄造的 “四出” 五銖錢和3號銅鼓出土時附存“開元通寶”銅錢,推知其上限可能是東漢,下限可 能是唐代。自東漢至唐代,靈山型銅鼓分佈在西甌及其後來的烏滸——俚人的居住地帶,史籍中也 有烏滸——俚人使用銅鼓的記載。由此推知,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和使用的民族是古代嶺南的 烏滸——俚人。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二、鐵鐘 據《靈山縣誌》(民國3年版) 載,境內城樓、寺廟等處多有擇吉日鑄立鐵鐘之習,堪稱 一方盛事。

縣城東門城樓,鍾一口,高106公分,徑76公分,重400多公斤,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仲冬 吉日立。相傳,此鍾每遇風雨夜,躍出接龍橋與鷹嘴石鬥,土人以狗血塗釁之乃止。今已破 壞不考,庋支城樓而已。

大雲寺,鍾一口,高116公分,徑83公分,重400多公斤,嘉靖十二年六月吉旦,官紳捐 造立。

大雲寸樓, 鍾一口,高83公分,徑56公分,重100多公斤,萬曆十六年孟秋,江西吉安 府泰和縣人洋商婦陶氏、黃氏寓居靈山北門大街,虔鑄。

城隍廟, 鍾一口,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00多公斤,宣德五年庚戌夏五月吉旦立, 靈山縣知縣陳成祖、縣丞許義、主簿饒廣捐俸鑄。(按:此則舊志載“盛祖”,當為“成”, 誤加“皿”,同時之主簿已無可考雲。)

舊州圩北帝廟,鍾一口,高、徑各30多公分,重50多公斤,萬曆二十年正月吉旦立,廣 州府順德縣馬寧都信士謝志京來靈生理奉。

城內武帝廟, 鍾一口,高60公分,徑43公分,重100多公斤,弘治十三年,南海人譽奇 鑄。

城內北帝廟, 鍾一口,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00多公斤,崇禎五年四月,靈山教諭 潘梧妻徐氏鑄。

六峰山觀音堂,鍾一口,高50公分,徑40公分,重20多公斤,靈山縣城永寧街信士寧聯 桂因求子嗣,謹奉。

城外東圩街千歲宮鍾一口,城外天妃廟鍾一口,舊圩北帝廟鍾一口,沙坪圩文武廟鍾一 口,六洞巖鍾一口,上東練千歲宮鍾一口,煙墩圩三聖宮鍾一口,那路圩北帝廟鍾一口,三 隆圩北帝廟鍾一口,屯盧新圩北帝廟鍾一口,那樓圩三聖廟鍾一口,平山練永寧庵鍾一口, 三隆圩關帝廟鍾一口,石塘練雅寧寺鐘一口,鳳鳴寺鐘一口,鎮安寺鐘一口,天后廟鍾一口, 三聖宮鍾一口,煙墩文武廟鍾一口,平山練陽山盤古廟鍾一口。


"

還是寫寫靈山銅鼓和鐵鐘的歷史吧。

一、銅鼓 靈山縣是銅鼓出土的重點地區,有“銅鼓之鄉”之稱。全縣除三隆、陸屋2個鎮外,其 餘17個鎮皆有銅鼓出土,以三海、新圩、舊州3個鎮數量最多。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靈山縣誌》(嘉慶版)和有關史料記載,靈山縣在300多年前已有銅鼓出土。解放後, 有的銅鼓是偶有在農田基本建設、墾荒種植、水土流失露出地面時被發現的。據不完全統計, 至1998年末, 共出土銅鼓100多面。這些銅鼓多出土於半山腰,個別在山頂或山腳。除出土 的2號銅鼓的鼓腔泥土中找到一枚唐代“開元通寶” 小平錢外,其餘尚未發現有任何共存器 物。從出土情況看,大多數是鼓面向下,少部分為橫放的。

我們看看靈山縣出土的銅鼓情況表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解放前靈山縣出土的銅鼓均已無存。解放後出土的銅鼓有22面收藏於靈山縣博物館。此 外,還有4面收藏於廣西博物館;4面收藏於廣東博物館。出土於三海公社石龍村的14號銅鼓、豐塘鄉六顏村的21號銅鼓曾被文物販子購走,後 由靈山縣公安局、靈城派出所和北海市公安局、文化局協助追回。

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年代,有關專家又根據銅鼓上的“四出”錢紋頗似東漢靈帝時鑄造的 “四出” 五銖錢和3號銅鼓出土時附存“開元通寶”銅錢,推知其上限可能是東漢,下限可 能是唐代。自東漢至唐代,靈山型銅鼓分佈在西甌及其後來的烏滸——俚人的居住地帶,史籍中也 有烏滸——俚人使用銅鼓的記載。由此推知,靈山型銅鼓的鑄造和使用的民族是古代嶺南的 烏滸——俚人。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二、鐵鐘 據《靈山縣誌》(民國3年版) 載,境內城樓、寺廟等處多有擇吉日鑄立鐵鐘之習,堪稱 一方盛事。

縣城東門城樓,鍾一口,高106公分,徑76公分,重400多公斤,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仲冬 吉日立。相傳,此鍾每遇風雨夜,躍出接龍橋與鷹嘴石鬥,土人以狗血塗釁之乃止。今已破 壞不考,庋支城樓而已。

大雲寺,鍾一口,高116公分,徑83公分,重400多公斤,嘉靖十二年六月吉旦,官紳捐 造立。

大雲寸樓, 鍾一口,高83公分,徑56公分,重100多公斤,萬曆十六年孟秋,江西吉安 府泰和縣人洋商婦陶氏、黃氏寓居靈山北門大街,虔鑄。

城隍廟, 鍾一口,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00多公斤,宣德五年庚戌夏五月吉旦立, 靈山縣知縣陳成祖、縣丞許義、主簿饒廣捐俸鑄。(按:此則舊志載“盛祖”,當為“成”, 誤加“皿”,同時之主簿已無可考雲。)

舊州圩北帝廟,鍾一口,高、徑各30多公分,重50多公斤,萬曆二十年正月吉旦立,廣 州府順德縣馬寧都信士謝志京來靈生理奉。

城內武帝廟, 鍾一口,高60公分,徑43公分,重100多公斤,弘治十三年,南海人譽奇 鑄。

城內北帝廟, 鍾一口,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00多公斤,崇禎五年四月,靈山教諭 潘梧妻徐氏鑄。

六峰山觀音堂,鍾一口,高50公分,徑40公分,重20多公斤,靈山縣城永寧街信士寧聯 桂因求子嗣,謹奉。

城外東圩街千歲宮鍾一口,城外天妃廟鍾一口,舊圩北帝廟鍾一口,沙坪圩文武廟鍾一 口,六洞巖鍾一口,上東練千歲宮鍾一口,煙墩圩三聖宮鍾一口,那路圩北帝廟鍾一口,三 隆圩北帝廟鍾一口,屯盧新圩北帝廟鍾一口,那樓圩三聖廟鍾一口,平山練永寧庵鍾一口, 三隆圩關帝廟鍾一口,石塘練雅寧寺鐘一口,鳳鳴寺鐘一口,鎮安寺鐘一口,天后廟鍾一口, 三聖宮鍾一口,煙墩文武廟鍾一口,平山練陽山盤古廟鍾一口。


勢轟呢!細數靈山的銅鼓和鐵鐘歷史,有北帝廟、文武廟的哦

據1994年末查考, 縣城內尚存鐵鐘2口:一口置於縣城六峰公園北帝廟前,即為上文所 指城隍廟那一口,其上鑄有陽文“欽州靈山縣知縣陳成祖縣丞許義主簿饒廣捐己俸鈔重鑄神 鍾一口……皇圖鞏固,聖德昭彰”云云,少數字跡模糊,整體鏽色斑剝;頂部吊環裝飾為一 老虎, 造型威猛。鍾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00多公斤。另一口藏於縣博物館,原為三海 鎮那銀村外清朝廖大將軍廟所立,上有陽文:“沐南鄉恩信士李子昭(以下名略)29人等同 誠心敬奉廖大將軍案前,福有攸歸,光緒三十三年仲冬月吉旦立,佛山隆勝爐造,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此鍾高83公分,徑60公分,重168公斤。

這些鐵鐘除有鑄造者名字和年月日以及鑄造原因外,有的還在上面銘刻記事表功文字。鐵鐘一般是縣內民間在祈禱、祭祀時撞、敲之用,預祝歲歲平安,風調雨順。合適的時候我們一起去敲鐘吧!


文自:嶺南十三叔 更多靈山歷史,可關注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