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在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南部,有一個鳳堰古梯田,每年吸引著大批的遊客來觀賞,無論是油菜花開的金黃斑斕,還是等待插秧的原始色彩,這兒都是漢陰縣最美的地方,今天,我們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鳳江梯田所在的鄉鎮,漩渦鎮。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漩渦鎮全貌(來源於百度貼吧)

初聽這個名字,大家肯定會想,是不是這個鎮的地形像一個漩渦而得名呢?事實正是如此,漩渦鎮是因漢江經過此地形成漩渦後東流得名,原名即為漩渦(街)。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漩渦鎮的漢江大橋(來源於百度貼吧)

漩渦的歷史由來已久,其最早記載於明萬曆的《漢陰縣誌》:漢陰時有集鎮16個(白臘樹店、雲門鋪、澗池鋪、蒲溪鋪、雙乳鋪、低樑鋪、高梁鋪、石峪鋪、酒店埡、鐵佛寺、雙河口、龍王溝、鐵爐壩、漢陽坪、漩渦、漢王城)。民國《漢陰縣誌》中也記載:漢陰時有集鎮15個(外西關、澗池、蒲溪、雙乳、漩渦、漢陽坪、娘娘廟、平梁、二郎廟、酒店埡、雙河口、龍王溝、中河、鐵爐壩、茅莊子)。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漩渦鎮村落(來源於百度貼吧)

根據《漢陰縣誌》的記載,1949年以前,均沒有漩渦鄉、鎮的建制,其行政規劃在縣誌中並無記載。

1949年12月,設漩渦區,區政府駐地坪溪溝口關帝廟 ,轄 黃龍、中和、堰坪、回龍、增溪、草川、泗郎、滾子、漢陽、祖師、三官、鬆河、蓮池、雙河、梓龍、鳳凰、筆架17個村。

1951年5月,漩渦區轄中和、坪溪、江坪、草川、三官、祖師、漢陽、回龍、堰坪9個鄉,駐地漩渦。

1953年10月,漩渦區撤銷,原所轄鄉基本分散在第四區與第五區。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漩渦鎮村落(來源於百度貼吧)

1954年4月,恢復漩渦區,為第五區,駐地漩渦,轄中和、堰坪、坪溪、江坪、回龍、坪鳳6個鄉。

1956年6月,漩渦區轄鳳江、堰坪、坪溪、漢陽、泗郎、雙坪、天池、梓龍、上七、渭溪10個鄉。

1958年9月6日,撤銷區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改漩渦區為漩渦鄉,轄紅專、上七、漢陽、梓龍、渭溪、泗郎、天池、雙坪、坪溪9個公社。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漩渦鎮村落(來源於百度貼吧)

1958年12月,漢陰併入石泉縣,原轄地成立“漢陰協作區”,設立漩渦公社,駐地漩渦街, 轄11個管區,分別為:堰坪(駐地堰 坪 ),鳳江(駐地象鼻樑), 坪溪 (駐地董家山), 漢陽(駐地漢陽街),雙坪(駐地白蠟樹),渭溪(駐地三官殿),天 池(駐地石洞山 ),梓龍(駐地龍王廟),上七(駐地上七街) ,泗郎(駐地方家莊),鳳凰(駐地塔嶺) 。

1961年9月,漢陰縣恢復,復設漩渦區。

1962年6月27日,漩渦區分為漩渦、漢陽兩個區。

1966年10月,漩渦區改名紅旗區。

1971年,恢復漩渦區。

1996年,撤銷漩渦區建制,將堰坪鄉、杜家埡鄉、梓龍鄉合併設立漩渦鎮。撤銷上七鄉設立上七鎮。

2016年1月,上七鎮併入漩渦鎮。至此,漩渦鎮面積達185.19平方公里,人口約3.09萬,政府駐地漩渦鎮群英村。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鳳堰古梯田(來源於陝西日報 作者趙晨)

漩渦鎮最為出名的便是鳳堰古梯田,鳳堰古梯田是鳳江梯田與堰坪梯田的合稱,位於漩渦鎮黃龍村、堰坪村和茨溝村,由清代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吳氏家族移居當地後所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鹹同年間開始大規模建設,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鳳堰古梯田是一類典型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秦巴山區發現的唯一連綿成片、保存最為完整、面積最大的清代梯田,梯田主要分佈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間,連片共1.2萬餘畝,梯田灌溉系統完備,依靠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絕。爬上堰坪梯田對面的山上,你可看到,鳳凰山南坡,一座座幾十級、上百級的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蔚為壯觀。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鳳堰古梯田(來源於渭柳的博客)

2012年,漢陰縣政府將鳳堰古梯田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江梯田範圍為北至漩渦鎮黃龍村通村公路,東至擂鼓臺山脈西麓,西至黃龍村通村公路接漢(陰)漩(渦)公路下第三個盤道處,南至原鳳江鄉政府南200米;堰坪梯田為北至漩渦鎮太平堡遺址,東至漢漩公路,西至漩渦鎮茨溝村吳氏民居(俗稱吳家花屋),南至原堰坪鄉政府南150米。

鳳堰古梯田集成了完整的山地農業技術知識體系,不僅是農業生物的“基因庫”,更是研究農耕文化的“活化石”。鳳堰古梯田建設期間經歷了湖廣移民、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區域內至今保存著見證湖廣移民歷史和秦巴山地開發歷史的吳氏民居、太平堡遺址等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清代湖廣移民的區域分佈、生產生活以及白蓮教、太平天國起義等歷史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吳家花園(來源於鮮城網“西安大波”)

建造這一奇蹟的是吳氏一族,其祖居位於漩渦鎮茨溝村,稱為吳氏民居或者吳家花屋,距漢陰縣城五十公里,吳家花屋是湖南長沙善化縣移民吳氏一族於清代乾隆二十一(公元1756年)年至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年間遷徙陝南開發萬畝古梯田時,留下的祖居。傳至今已逾八代,一百六十餘年。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吳家花園(來源於安康新聞網)

傳說,吳氏遷陝始祖吳上錫(字質美)於乾隆二十一年隨遷蜀移民途經陝南漢陰之時,只見此地伏莽叢生,古木千章,翳蔽天日。山脊上無田無水,居者只十餘姓,落落如曉星。因長途困頓,遂小憩于山腳。恍然間覺眼前百花盛開,異香撲鼻,萬物盎然,一對鳳凰自蓬萊仙島乘祥雲翩然而至,棲於山顛西部最高峰的一棵梧桐樹上。它們立於樹端放開歌喉鳴唱不休,並不時開屏與滿山遍野的鮮花比美,引來百鳥朝鳳。鳳凰便率百鳥在山顛起舞歌唱,群鳥嬉戲良久,覺口乾舌燥,欲飲水解渴。於是鳳凰立於樹端昂首四周觀瞧,只見山西北腳下有一條山谷,谷中一清泉流出。鳳凰率百鳥展翅騰飛,降落泉邊,共飲甘甜清泉水,並用泉水疏翎彩羽,四散抖落水珠,從此整個山川涓流遍佈。飲罷鳳凰展翅而起向西南飛去。此時,只見上空祥瑞繚繞,十方神佛在雲頭佛手,漫天花瓣在空中飛舞,隱隱雲霧中,一座鮮花覆頂,雕樑粉桓的花屋漸漸浮現在鳳凰舞過的山頂。良久雲霧退卻後花屋方漸漸隱去。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吳家花園(來源於鮮城網“西安大波”)

在我國的傳統中,鳳凰是祥瑞之鳥,非桐木不棲。凡棲之地,皆屬鍾靈琉秀之地。因鳳凰濯翎澤及山川大地,山脊墾田不再有無水之虞。吳氏先祖於是留族人於陝南漢陰,墾荒造田,修渠築堤,建寨賑饑,經商辦學,德潤四方。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吳敦伍僱請川工名匠,起新居於鳳舞之地,精選地道木材,精雕細縷,擇鼓凳石門於武漢,鑿石條於新居西北,燒磚瓦於新居東北,移奇花異木於江南。不兩年,新居落成,只見崇閣巍峨,面面琳宮合抱,迢迢複道縈紆,青松拂簷,玉欄繞砌,金碧獸面,彩煥璃頭。粉桓掩映在奇花異木之中,彷如當日仙境裡的花屋重現。因其內植奇花異草,四季芬芳馥郁,又兼閣樓窗櫺花草人物飛禽走獸縷刻靈動,與院內花草神韻相得益彰,遂被當地人美其名曰“吳家花屋”。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吳家花園(來源於鮮城網“西安大波”)

此後,吳氏子孫亦商亦農,亦耕亦讀,更加枝繁葉茂。子孫或練文或習武,有科舉及第勤政憐民者,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者,有留洋海外歸國從政從教者,有經歷“五四”參加紅軍抗日陣亡者,成為陝南漢陰名震一方的望族。吳家花屋也因其耕讀世家,三讓家風,濟貧扶困,克己好客,修水田、開渠道、修河堤、建寨堡、賑饑荒,撫流民之功德,而聲名遐邇。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堰坪村 (來源於百度貼吧)

如今,漩渦鎮的鳳堰古梯田與吳家花屋每年都吸引著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攝影,漩渦鎮的旅遊業成為了其經濟的一大來源,此外,漩渦鎮黨委、政府加快了集鎮開發步伐,確立了以黃姜、烤煙、畜禽養殖、巴硒菇為短期發展項目;以茶葉、黃姜、中藥材種植為中期項目;以板栗等名優特林果及生態林建設、漢江文化旅遊開發為長期項目的經濟發展思路。引進科技人才,加強鄉土人才的培養,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結合國家退耕還林、南水北調工程,大力實施綠色家園建設,不斷做大做強綠色產業,向著“綠色經濟強鎮”目標大步邁進。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鳳堰古梯田(來源於渭柳的博客)

歡迎愛攝影,愛旅遊的你到漩渦鎮感受這萬畝梯田。

中國鄉鎮:因地形而得名,萬畝梯田第一鎮——陝西省漢陰縣漩渦鎮

鳳堰古梯田(來源於渭柳的博客)

(圖片均來自於百度貼吧、新浪博客、陝西日報等網站,均有註明,如作者本人認為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注: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地理的認識可能僅僅限於省、市、縣,很少有人關注到鄉鎮,事實上,鄉鎮的地理與歷史是令我最感興趣的,鄉鎮是我國的的最小行政單位,每一個鄉鎮地名都獨具特色,有已山為名的,有以河流命名的,也有以地形甚至傳說來命名的,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地名都有其歷史的印記,通過對鄉鎮歷史的追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地區歷史與人文的變遷。由於時間與精力的限制,大多數鄉鎮都無法實地探訪,通過整合網絡上的一些信息、政府網站的公告以及對相關史料(主要是縣誌市志)的查閱考究,對鄉鎮進行系統性的介紹,有的信息會出現些許錯誤或者遺漏,請各位讀者多多包涵並指正,我會及時糾正,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來介紹我國鄉鎮的歷史變遷、特色與發展現狀,讓更多的人瞭解並熱愛我們國家的每一寸山水與土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