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在跑步機上跑完10公里,看完了《奇葩說》上關於暴擊的辯論,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從劉鎧瑞說到被著名主持人羞辱的經歷,到臧鴻飛說到在1996年的冬天被酒吧老闆掃地出門拿著50塊錢在雪地中走,再到邱晨說到的未實現的畫家夢,我跑著跑著就跑出四面飆淚的景象,能站到奇葩說的舞臺上的角色,大概都曾經歷過無數的暴擊,一路跌倒一路爬起奔跑,才有了“讓心碎成為藝術”的今天,而也許我們要經歷的,便是面對,再到習慣,再到去接納這些暴擊,並從中得到價值。就如何老師在形容演員的職業時說,“演員有的時候會有一種職業病,當生活暴擊他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失去親人的時候,他在最難過的時候,他甚至還會有一個自我,在旁邊提醒自己說,記住這種感覺,下次演的時候,就是這個感覺。”

我最贊同的一句話,是蔡康永在節目中說到“生活就是暴擊的循環”,作為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天知道我身心健康地活到27歲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我從2012年起開始獨自漂泊,就經歷了連續不斷的暴擊,每一個暴擊的摧毀程度,對於我總是要嚴重於常人幾倍。現在令我提起來充滿驕傲的三兩年,無論我多麼感激自己曾學到的經驗,但都無法否認,它是生命中最最黑暗的日子,

那些循環著發生的暴擊,曾讓我的自尊心變成了篩子一般,直到現在還靠自己舔舐著傷口,默默地修補殘留的痕跡。

臧鴻飛在辯論中說道“我被鄰居指指點點長大,造成我一個條件反射,就是我現在開車經過我們家西單的時候,我頭沒辦法往這邊回,我不是原諒不原諒他,這是我的生理反應。”

我是“奇葩說”的半路粉絲,不知道每個人的具體經歷,但那種感覺卻再理解不過,直到現在,我路過奧克蘭某區那片密密麻麻的中餐館,還覺得有一種“胃裡噁心”的生理反應,如果不是有事情一定要路過,我絕對不會刻意出現在那裡緬懷過去。

那三兩年中,我一個剛剛從校園走出來的天真姑娘,終於見識了現實的殘酷,2012年以打工度假簽證來到新西蘭,之後決定在這裡讀書,我把一切可用的時間都用去拼命賺學費,祈求用雙手創造一個光明的夢想,然而在那些我曾工作過的大多數餐館咖啡館中,盡心的勞動除了帶給我一個生存的出路,也讓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底層世界:這世界上竟然有人喜歡以傷害弱者的自尊為樂,如我一樣形單影隻家鄉遙遠的姑娘們,奮鬥起來都要帶著雙倍的承受能力,有人利用我們的無助,給我們法定工資的一半當做薪酬“反正你需要這份來活命的工作又不能去別的地方”,有人瞧不起我們的貧窮,絕不吝嗇自己刻薄的眼神和語言,“天哪,你連這個都買不起哦?”有人嘲笑我們的夢想,毫不客氣地把一個個美好的願景敲碎,“就你?你怎麼可能呀?!”

這是在我身上真真切切地發生過的事情,我還記得自己在被一家餐館拖欠工資幾次討要無果後,我一路哭,一路哭,走到家時哭到差一點背過氣去,

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那一年連10塊錢的出路我都要仔細安排,可想而知失掉這一週的薪水意味著什麼。一場漂泊讓我的心老了起碼十歲,我一路經歷的,不是一個暴擊,而是一個連著另一個的暴擊,由貧窮帶來的,由孤獨帶來的,由對現實無力的反擊帶來的,它們把我的自尊踐踏著,卻也令後來的我學會了一種技能,

在暴擊面前,不說話不回擊,就算傷心到要命,也要把頭扭過去自己消化,然後暗自下決心“我一定要有錢,要出人頭地,要實現夢想!”我為此也養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再簡單的一件小事,我都做到極致,無論是打工上學還是其他的事,我都逼迫自己成為“第一名”,這是我唯一維護自尊的方式,是我唯一能夠爬到食物鏈頂層的階梯。後來我以優異成績畢業,找到好的工作,實現了自己出書的夢想,

我的名字被印刷在當地華文報紙上,被當做優秀華人青年的代表,我開始出席活動,接觸高素質高修養的人……我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下,但每一次活動後我都想起那些年把我的自尊狠狠踩到腳下的人,

若他們在哪裡看到我的現在,該會是怎樣的神情?”在我看來,成為一個越來越好的人,這是對那些可惡之人的“懲罰”,持續的奮鬥,也是我給自己的交代——“我這麼努力,就是再也不要回到那種生活裡。”

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也許這可以被柴靜的話來概括:“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作為一個經歷了重重暴擊後頑強活下來的姑娘,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對暴擊的以下思考。

1、暴擊是生活的必然

和蔡康永“生活就是暴擊的循環”的觀點一致,我也認為沒有一種生活是可以完全避開暴擊的,暴擊是生活的常態,以不同形式存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裡,也潛在於一個人所可能選擇的每一種命運裡。總是會有人問我,“你當初為什麼要去新西蘭受苦啊?在國內怎麼就不可以實現夢想了麼?!”對於這種問題我非常無奈,

首先“去遠方”是一個非常私人的選擇,這就像有些人喜歡“燒烤”另一些人偏愛“火鍋”,一樣無須費口舌解釋,而假設自己當初選擇留在國內追求夢想,誰說這就會讓我避開重重“暴擊”了呢?難道這一種選擇中就沒有老闆的刁難,就沒有旁人的諷刺,就沒有更多意外發生嗎?所以無論一個人在哪種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同形式的暴擊,不要想著逃避這些,你逃避了這些就逃避了生活本身,暴擊是讓你用來成長的,太容易的路,根本不會帶你到任何地方。

2, 用豁達的態度面對暴擊

這是我在看完大鵬的書《在難搞的日子笑出聲來》後的感受。每半分鐘就笑一次的文字裡,其實是大鵬最艱難時的奮鬥歷程,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步步都是委屈,卻能以調侃的語調,輕鬆描述自己的過去,我覺得這是個特牛的能力。

在我們的身邊,你可能會看到“挫折商”不同的人對待命運的態度,有些人在暴擊面前失去了再站起來的勇氣,有些人在暴擊面前則愈挫愈勇,無需多言,後者一定比前者跟能夠實現自我。

我在漂泊的過程中,從新西蘭的年輕人身上學到一種很好的精神,他們在暴擊面前無比豁達,早已把這歸納做人生的別樣體驗,所以相比於我們,他們更能夠毫無畏懼地跳出舒適圈,不顧及別人的目光,去追求自我的價值。

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3, 你可以感謝暴擊,但一定要比製造暴擊的人活得好

你要感謝暴擊,但不要去感謝製造暴擊的人。

當你在社會中待上幾年你就會發現,社會很雜,有些人的道德水準,是沒有下限的。這樣的人,他最想看到的,就是摧毀你,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一天,你站在比他更高的地方。所以與其在暴擊後怨恨背後的製造者甚至是生活,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專注提高自己的技能,把生活對你的暴擊,內化成一種動力,就等待那一天,你攀到了他仰頭才能看到的地方,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

4, 心存感激,不要成為一個製造暴擊的人

人一定要擁有從任何一段經歷中總結出經驗的能力,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才不願讓自己去成為那樣邪惡的人。我在苦苦奮鬥的時候遇到很多這樣的小老闆,他們是十幾年前來到這裡的老移民,大概也經歷過一無所有的日子被人踐踏了自尊,所以直到現在還抱有這樣一種心態,“我當年受過的苦,也一定要讓你嘗一嘗!”

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傷害比自己弱小的人,這是一個人能使用的最低級的技倆。你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但無法控制他人的道德,這世界上存在一個難言的真理,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小時候我們都想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長大後很失望命運沒有賦予我們任何超能力,但是當經歷過暴擊的你,在面對如同曾經的你那般弱小的人,能夠伸出一隻手而不是拿出一個棒槌,那麼世界因你的這一個舉動,就變的不同了。這份不同,本身就是偉大的拯救。

生活的暴擊,到底值得感激嗎?

等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再去感激它。

所發文章來自於網絡,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