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素萍服務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來就有許多行動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素萍服務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來就有許多行動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曹燕(右一)與田澤華(左二)、劉嘉偉在素萍服務室交接工作。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是從師傅李素萍的手中接下了這面大旗,她教會了我如何用心為旅客服務。這是傳承,更是責任。”曹燕說,“從旅客的需求出發,多一點真誠交流,多一份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成為旅客的朋友,成為旅客的貼心人。”

曹燕說,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學到了很多。推送老人進站、照顧剛出院的病人、給幾個月大的嬰兒泡奶粉……“全能戰士”李素萍每天上班似乎都有使不完勁頭,不怕髒不怕累,對待任何人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

“記得有一年夏天,服務室來了一位重度燒傷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的父親最後一眼。師傅李素萍就讓我們一對一幫盯,還為這名旅客臨時搭設了屏風,以免因為服務室的人來人往導致交叉感染。她也一直忙前忙後,幫著這位旅客查詢車次、座位,與當值列車長反覆溝通,確保這位燒傷旅客能夠順利登上列車。”曹燕回憶說。

“師傅有腰間盤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著她汗流浹背地來回跑,我真是心疼。”曹燕告訴記者,她也曾勸過師傅李素萍休息一會兒,但師傅卻說,她閒不住。“師傅說,她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天南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們安全送上車,聽到他們感謝的話語,再苦再累也值得。”

師傅李素萍的細緻、貼心和奉獻精神也感染著曹燕。她說,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要像師傅李素萍那樣,成為旅客的貼心人。而這麼多年來,她也一直努力學習、踐行、傳承著“素萍精神”,讓素萍服務室這個不足40平米的地方,充滿著人情味兒。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廳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行動不便的老大爺,便邀請他去服務室裡休息。開始老大爺十分抗拒,以為服務室花錢才可以進,在經過曹燕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下,他才同意來到服務室。後來曹燕得知,這位老大爺前些年突遭腦溢血導致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便以拾荒為生。本想著坐車回家安度餘生,卻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務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大爺對曹燕說:“像我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不會有人關心和幫助,沒想到來到了北京站,碰到了你,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真的謝謝你!”這件事讓曹燕受到深深地觸動,曹燕用輪椅把老人送上了車。她告訴記者,在素萍服務室,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大小小讓人感動的事情,這份工作,既平凡又偉大。

“北京站不僅僅代表著鐵路的窗口,更是首都北京的窗口,而素萍服務室就是北京站服務的一個縮影。偉大的建築承載著偉大的夢想,偉大的車站服務著偉大的人民。”曹燕相信,北京站今後將繼續煥發出新的光彩,素萍服務室將會用心、用愛、用情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溫暖,讓他們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登上火車。

>>誓言

巾幗班裡的“大老爺們” 累與快樂中刷新未來

除了曹燕,素萍服務室還有兩位新加入的“男戰士”也備受關注。他們是紅花中的兩片“綠葉”,他們是素萍服務室新一代鐵路人的縮影。

“小夥子,謝謝你啊!“這樣的聲音,28歲的田澤華和21歲的劉嘉偉每天都能聽到,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們前進的動力。作為素萍服務室中僅有的兩名男生,他們承包了組內全部的體力活,在每天12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中,他們收割著快樂,在灑滿陽光和汗水的成長路上,他們刷新著未來。

早上8點40分,田澤華準備好輪椅,確定好車次及停靠站臺後,來到了一位剛做完心臟手術的阿姨身邊,輕聲跟她說:“阿姨,我來送您上車。”一路上,田澤華雙手都輕捏著輪椅閘,不斷安撫阿姨。在將阿姨平穩、安全地送上車後,田澤華又推著輪椅來到了另一趟列車停靠的站臺,準備接回下一個需要幫助的旅客。他說,在素萍服務室這3年多的時間裡,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的一次他一天來回接送了80名旅客,行走步數超4萬步。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素萍服務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來就有許多行動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曹燕(右一)與田澤華(左二)、劉嘉偉在素萍服務室交接工作。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是從師傅李素萍的手中接下了這面大旗,她教會了我如何用心為旅客服務。這是傳承,更是責任。”曹燕說,“從旅客的需求出發,多一點真誠交流,多一份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成為旅客的朋友,成為旅客的貼心人。”

曹燕說,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學到了很多。推送老人進站、照顧剛出院的病人、給幾個月大的嬰兒泡奶粉……“全能戰士”李素萍每天上班似乎都有使不完勁頭,不怕髒不怕累,對待任何人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

“記得有一年夏天,服務室來了一位重度燒傷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的父親最後一眼。師傅李素萍就讓我們一對一幫盯,還為這名旅客臨時搭設了屏風,以免因為服務室的人來人往導致交叉感染。她也一直忙前忙後,幫著這位旅客查詢車次、座位,與當值列車長反覆溝通,確保這位燒傷旅客能夠順利登上列車。”曹燕回憶說。

“師傅有腰間盤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著她汗流浹背地來回跑,我真是心疼。”曹燕告訴記者,她也曾勸過師傅李素萍休息一會兒,但師傅卻說,她閒不住。“師傅說,她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天南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們安全送上車,聽到他們感謝的話語,再苦再累也值得。”

師傅李素萍的細緻、貼心和奉獻精神也感染著曹燕。她說,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要像師傅李素萍那樣,成為旅客的貼心人。而這麼多年來,她也一直努力學習、踐行、傳承著“素萍精神”,讓素萍服務室這個不足40平米的地方,充滿著人情味兒。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廳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行動不便的老大爺,便邀請他去服務室裡休息。開始老大爺十分抗拒,以為服務室花錢才可以進,在經過曹燕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下,他才同意來到服務室。後來曹燕得知,這位老大爺前些年突遭腦溢血導致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便以拾荒為生。本想著坐車回家安度餘生,卻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務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大爺對曹燕說:“像我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不會有人關心和幫助,沒想到來到了北京站,碰到了你,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真的謝謝你!”這件事讓曹燕受到深深地觸動,曹燕用輪椅把老人送上了車。她告訴記者,在素萍服務室,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大小小讓人感動的事情,這份工作,既平凡又偉大。

“北京站不僅僅代表著鐵路的窗口,更是首都北京的窗口,而素萍服務室就是北京站服務的一個縮影。偉大的建築承載著偉大的夢想,偉大的車站服務著偉大的人民。”曹燕相信,北京站今後將繼續煥發出新的光彩,素萍服務室將會用心、用愛、用情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溫暖,讓他們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登上火車。

>>誓言

巾幗班裡的“大老爺們” 累與快樂中刷新未來

除了曹燕,素萍服務室還有兩位新加入的“男戰士”也備受關注。他們是紅花中的兩片“綠葉”,他們是素萍服務室新一代鐵路人的縮影。

“小夥子,謝謝你啊!“這樣的聲音,28歲的田澤華和21歲的劉嘉偉每天都能聽到,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們前進的動力。作為素萍服務室中僅有的兩名男生,他們承包了組內全部的體力活,在每天12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中,他們收割著快樂,在灑滿陽光和汗水的成長路上,他們刷新著未來。

早上8點40分,田澤華準備好輪椅,確定好車次及停靠站臺後,來到了一位剛做完心臟手術的阿姨身邊,輕聲跟她說:“阿姨,我來送您上車。”一路上,田澤華雙手都輕捏著輪椅閘,不斷安撫阿姨。在將阿姨平穩、安全地送上車後,田澤華又推著輪椅來到了另一趟列車停靠的站臺,準備接回下一個需要幫助的旅客。他說,在素萍服務室這3年多的時間裡,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的一次他一天來回接送了80名旅客,行走步數超4萬步。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田澤華推著輪椅將乘客送上由北京開往包頭的列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剛來北京站的時候就聽說過素萍服務室,知道這是北京站的’王牌部隊’,所以一直想過來學習和體驗。後來聽說服務室工作強度很大,每天都要給老弱病殘孕乘客推送輪椅,甚至抬擔架,覺得這項工作女孩幹確實有點吃力,所以就主動請纓,調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成為了巾幗班裡的第一位男戰士。”在講到自己與素萍服務室的這段“情緣”時,田澤華滔滔不絕。“來了之後,體會就一個字:累。我家住得遠,每次下班回家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睡覺。”田澤華幽默地告訴記者,他說他每天平均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在朋友圈中長期“霸佔”著微信運動榜首位置。

雖然工作很累,但田澤華說他從不後悔。他告訴記者,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旅客把他當朋友、當親人一樣對待。“能在短時間內,贏得這些旅客的信任是很難的,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有時也會聽到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但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加倍對他好,他自然也把你當親人。有幾位我服務過的老鄉,逢年過節還給我寄家鄉特產,說怕我想家。”樸實的田澤華說到此處,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和田澤華一樣,劉嘉偉每天也穿梭在服務室和鐵路站臺之間。“雖然我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時間不長,但同樣收穫了很多。我幫助過隻身一人來北京看病的旅客,照顧過行動不便的盲人,給單親媽媽獻過愛心……旅客對我而言,就像自家人一樣。”劉嘉偉的真誠,讓他收穫了旅客的肯定與理解。在一次次的幫扶過程中,他也在不斷進步與成長。

“東方紅”的鐘聲又一次敲響,素萍服務室的工作人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幫扶、運送任務。無論是“大師姐”曹燕,還是田澤華、劉嘉偉這樣的“新生”力量,每個人都在忙碌、充實的工作中體味著冷暖真情,用微笑與真誠,在前行的路上踐行著北京站鐵路人永遠不變的初心。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素萍服務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來就有許多行動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曹燕(右一)與田澤華(左二)、劉嘉偉在素萍服務室交接工作。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是從師傅李素萍的手中接下了這面大旗,她教會了我如何用心為旅客服務。這是傳承,更是責任。”曹燕說,“從旅客的需求出發,多一點真誠交流,多一份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成為旅客的朋友,成為旅客的貼心人。”

曹燕說,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學到了很多。推送老人進站、照顧剛出院的病人、給幾個月大的嬰兒泡奶粉……“全能戰士”李素萍每天上班似乎都有使不完勁頭,不怕髒不怕累,對待任何人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

“記得有一年夏天,服務室來了一位重度燒傷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的父親最後一眼。師傅李素萍就讓我們一對一幫盯,還為這名旅客臨時搭設了屏風,以免因為服務室的人來人往導致交叉感染。她也一直忙前忙後,幫著這位旅客查詢車次、座位,與當值列車長反覆溝通,確保這位燒傷旅客能夠順利登上列車。”曹燕回憶說。

“師傅有腰間盤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著她汗流浹背地來回跑,我真是心疼。”曹燕告訴記者,她也曾勸過師傅李素萍休息一會兒,但師傅卻說,她閒不住。“師傅說,她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天南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們安全送上車,聽到他們感謝的話語,再苦再累也值得。”

師傅李素萍的細緻、貼心和奉獻精神也感染著曹燕。她說,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要像師傅李素萍那樣,成為旅客的貼心人。而這麼多年來,她也一直努力學習、踐行、傳承著“素萍精神”,讓素萍服務室這個不足40平米的地方,充滿著人情味兒。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廳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行動不便的老大爺,便邀請他去服務室裡休息。開始老大爺十分抗拒,以為服務室花錢才可以進,在經過曹燕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下,他才同意來到服務室。後來曹燕得知,這位老大爺前些年突遭腦溢血導致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便以拾荒為生。本想著坐車回家安度餘生,卻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務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大爺對曹燕說:“像我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不會有人關心和幫助,沒想到來到了北京站,碰到了你,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真的謝謝你!”這件事讓曹燕受到深深地觸動,曹燕用輪椅把老人送上了車。她告訴記者,在素萍服務室,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大小小讓人感動的事情,這份工作,既平凡又偉大。

“北京站不僅僅代表著鐵路的窗口,更是首都北京的窗口,而素萍服務室就是北京站服務的一個縮影。偉大的建築承載著偉大的夢想,偉大的車站服務著偉大的人民。”曹燕相信,北京站今後將繼續煥發出新的光彩,素萍服務室將會用心、用愛、用情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溫暖,讓他們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登上火車。

>>誓言

巾幗班裡的“大老爺們” 累與快樂中刷新未來

除了曹燕,素萍服務室還有兩位新加入的“男戰士”也備受關注。他們是紅花中的兩片“綠葉”,他們是素萍服務室新一代鐵路人的縮影。

“小夥子,謝謝你啊!“這樣的聲音,28歲的田澤華和21歲的劉嘉偉每天都能聽到,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們前進的動力。作為素萍服務室中僅有的兩名男生,他們承包了組內全部的體力活,在每天12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中,他們收割著快樂,在灑滿陽光和汗水的成長路上,他們刷新著未來。

早上8點40分,田澤華準備好輪椅,確定好車次及停靠站臺後,來到了一位剛做完心臟手術的阿姨身邊,輕聲跟她說:“阿姨,我來送您上車。”一路上,田澤華雙手都輕捏著輪椅閘,不斷安撫阿姨。在將阿姨平穩、安全地送上車後,田澤華又推著輪椅來到了另一趟列車停靠的站臺,準備接回下一個需要幫助的旅客。他說,在素萍服務室這3年多的時間裡,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的一次他一天來回接送了80名旅客,行走步數超4萬步。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田澤華推著輪椅將乘客送上由北京開往包頭的列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剛來北京站的時候就聽說過素萍服務室,知道這是北京站的’王牌部隊’,所以一直想過來學習和體驗。後來聽說服務室工作強度很大,每天都要給老弱病殘孕乘客推送輪椅,甚至抬擔架,覺得這項工作女孩幹確實有點吃力,所以就主動請纓,調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成為了巾幗班裡的第一位男戰士。”在講到自己與素萍服務室的這段“情緣”時,田澤華滔滔不絕。“來了之後,體會就一個字:累。我家住得遠,每次下班回家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睡覺。”田澤華幽默地告訴記者,他說他每天平均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在朋友圈中長期“霸佔”著微信運動榜首位置。

雖然工作很累,但田澤華說他從不後悔。他告訴記者,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旅客把他當朋友、當親人一樣對待。“能在短時間內,贏得這些旅客的信任是很難的,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有時也會聽到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但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加倍對他好,他自然也把你當親人。有幾位我服務過的老鄉,逢年過節還給我寄家鄉特產,說怕我想家。”樸實的田澤華說到此處,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和田澤華一樣,劉嘉偉每天也穿梭在服務室和鐵路站臺之間。“雖然我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時間不長,但同樣收穫了很多。我幫助過隻身一人來北京看病的旅客,照顧過行動不便的盲人,給單親媽媽獻過愛心……旅客對我而言,就像自家人一樣。”劉嘉偉的真誠,讓他收穫了旅客的肯定與理解。在一次次的幫扶過程中,他也在不斷進步與成長。

“東方紅”的鐘聲又一次敲響,素萍服務室的工作人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幫扶、運送任務。無論是“大師姐”曹燕,還是田澤華、劉嘉偉這樣的“新生”力量,每個人都在忙碌、充實的工作中體味著冷暖真情,用微笑與真誠,在前行的路上踐行著北京站鐵路人永遠不變的初心。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第一站臺舉行旅客列車開出儀式。(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禮。(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 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伴隨著“東方紅”熟悉的整點鐘聲,北京火車站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作為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標誌性建築,北京站就像是首都的一扇迎賓門,迎來送往成千上萬的旅客。6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見證了北京站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60歲的北京站依舊邁著穩健的步伐,以不斷髮展的新姿態,邁入新時代。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前廣場,每日到此乘坐列車的旅客絡繹不絕。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對上水工們“千叮萬囑”。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初心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北京站同齡人眼中的變化與發展

從6個站臺到8個站臺,從13條到發線到16條到發線,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動車組……與北京站同齡的上水車間黨支部書記金啟元見證了北京站60年的變化與發展,見證了從前破舊的車間變為現在溫暖的“新”家,同時也將延續了60年的“北京站精神”堅持並傳承了下去。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京哈線還屬於半自動單程線,直到1997年,京哈線才改為雙線單方向進出。到了2015年,京哈線正式變為微機聯鎖四線式。40年時間,京哈鐵路客運線路一下提升了三檔,你說這變化大不大?”金啟元講到這裡時,言語中充滿了鐵路人獨有的自豪。

金啟元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站都是些21型老式綠皮車,單節車廂長度僅24.5米,不僅運行速度慢,車廂上的硬件設施條件也跟不上,夏日悶熱冬天寒涼,舒適度很差。而現在,經過技術的革新,老式的綠皮車全都改為新式空調車,單節車廂長度已經達到了26.6米,乘車環境和舒適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而隨著和諧號和復興號動車組的投入運營,北京站也邁入了高鐵時代。“復興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350公里,能跟直升飛機相媲美,放在40年前,我是想都不敢想!”金啟元說。

40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技術,北京站工作車間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982年,我在運轉車間當連接員。那時調車組相對簡陋,更衣室、休息間的環境較差,好幾個人擠在一個幾平米的地方,根本轉不開身。到了1995年,北京站把調車組整個裝修一遍,解決了這些問題。2004年3月,我回到運轉車間任書記,我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改善職工的工作條件。經過系列翻修,現在的調車組車間裡,浴室、更衣室、廚房、食堂一應俱全。工作環境改善了,員工自然就覺得溫馨,工作起來自然也就更加有勁兒。”金啟元說,現在的轉運車間可是北京站的“香餑餑”,是榜樣、是標杆,很多人都慕名來參觀學習。

談到鐵路人的“初心”,金啟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擔起責任、追求夢想、不斷學習、爭創最優,這是‘北京站的精神’,更是我們新老鐵路人一輩子都要踐行的理念。”對於金啟元而言,他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更是“北京站精神”的傳承人。他常常鼓勵年輕員工,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工作,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才能成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徵。

作為北京站裡的“老人”,金啟元見證著每一次革新,而他也在這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堅定了一名鐵路人的責任和擔當。從春運到暑運,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金啟元和他的轉運車間經歷過無數大事小情。“今年是建國70週年,同時也是北京站建站60週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更要提升服務質量,用實際行動獻禮祖國,獻禮北京站。”金啟元面對鏡頭堅定地說。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北京站的列車站臺。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傳承

60年北京站服務理念素萍服務室的那人那事

北京站素萍服務組在眾多旅客心中,既是北京站的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是認識瞭解北京站人60年來,不忘初心為民服務的窗口與平臺。

李素萍大姐退休後,作為大徒弟的曹燕,接過了這面旗幟,成為了素萍服務室的客運值班員。8年的時間裡,她服務了成千上萬名需要幫助的旅客,用行動詮釋了“以人為本,服務旅客”的初心,開創了“用心、用愛、用情”的全新服務理念,讓素萍服務室在旅客中口口相傳,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著“素萍精神”。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老照片記錄下北京站員工為旅客服務的瞬間。(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素萍服務室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一早起來就有許多行動不便的旅客在此等候上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曹燕(右一)與田澤華(左二)、劉嘉偉在素萍服務室交接工作。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是從師傅李素萍的手中接下了這面大旗,她教會了我如何用心為旅客服務。這是傳承,更是責任。”曹燕說,“從旅客的需求出發,多一點真誠交流,多一份相互理解,這樣才能成為旅客的朋友,成為旅客的貼心人。”

曹燕說,師傅的言傳身教讓她學到了很多。推送老人進站、照顧剛出院的病人、給幾個月大的嬰兒泡奶粉……“全能戰士”李素萍每天上班似乎都有使不完勁頭,不怕髒不怕累,對待任何人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

“記得有一年夏天,服務室來了一位重度燒傷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的父親最後一眼。師傅李素萍就讓我們一對一幫盯,還為這名旅客臨時搭設了屏風,以免因為服務室的人來人往導致交叉感染。她也一直忙前忙後,幫著這位旅客查詢車次、座位,與當值列車長反覆溝通,確保這位燒傷旅客能夠順利登上列車。”曹燕回憶說。

“師傅有腰間盤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著她汗流浹背地來回跑,我真是心疼。”曹燕告訴記者,她也曾勸過師傅李素萍休息一會兒,但師傅卻說,她閒不住。“師傅說,她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和天南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們安全送上車,聽到他們感謝的話語,再苦再累也值得。”

師傅李素萍的細緻、貼心和奉獻精神也感染著曹燕。她說,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要像師傅李素萍那樣,成為旅客的貼心人。而這麼多年來,她也一直努力學習、踐行、傳承著“素萍精神”,讓素萍服務室這個不足40平米的地方,充滿著人情味兒。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廳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行動不便的老大爺,便邀請他去服務室裡休息。開始老大爺十分抗拒,以為服務室花錢才可以進,在經過曹燕耐心的解釋和勸說下,他才同意來到服務室。後來曹燕得知,這位老大爺前些年突遭腦溢血導致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便以拾荒為生。本想著坐車回家安度餘生,卻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務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大爺對曹燕說:“像我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不會有人關心和幫助,沒想到來到了北京站,碰到了你,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真的謝謝你!”這件事讓曹燕受到深深地觸動,曹燕用輪椅把老人送上了車。她告訴記者,在素萍服務室,幾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大小小讓人感動的事情,這份工作,既平凡又偉大。

“北京站不僅僅代表著鐵路的窗口,更是首都北京的窗口,而素萍服務室就是北京站服務的一個縮影。偉大的建築承載著偉大的夢想,偉大的車站服務著偉大的人民。”曹燕相信,北京站今後將繼續煥發出新的光彩,素萍服務室將會用心、用愛、用情為更多的旅客提供溫暖,讓他們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登上火車。

>>誓言

巾幗班裡的“大老爺們” 累與快樂中刷新未來

除了曹燕,素萍服務室還有兩位新加入的“男戰士”也備受關注。他們是紅花中的兩片“綠葉”,他們是素萍服務室新一代鐵路人的縮影。

“小夥子,謝謝你啊!“這樣的聲音,28歲的田澤華和21歲的劉嘉偉每天都能聽到,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們前進的動力。作為素萍服務室中僅有的兩名男生,他們承包了組內全部的體力活,在每天12個小時高強度的工作中,他們收割著快樂,在灑滿陽光和汗水的成長路上,他們刷新著未來。

早上8點40分,田澤華準備好輪椅,確定好車次及停靠站臺後,來到了一位剛做完心臟手術的阿姨身邊,輕聲跟她說:“阿姨,我來送您上車。”一路上,田澤華雙手都輕捏著輪椅閘,不斷安撫阿姨。在將阿姨平穩、安全地送上車後,田澤華又推著輪椅來到了另一趟列車停靠的站臺,準備接回下一個需要幫助的旅客。他說,在素萍服務室這3年多的時間裡,這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的一次他一天來回接送了80名旅客,行走步數超4萬步。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田澤華推著輪椅將乘客送上由北京開往包頭的列車。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我剛來北京站的時候就聽說過素萍服務室,知道這是北京站的’王牌部隊’,所以一直想過來學習和體驗。後來聽說服務室工作強度很大,每天都要給老弱病殘孕乘客推送輪椅,甚至抬擔架,覺得這項工作女孩幹確實有點吃力,所以就主動請纓,調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成為了巾幗班裡的第一位男戰士。”在講到自己與素萍服務室的這段“情緣”時,田澤華滔滔不絕。“來了之後,體會就一個字:累。我家住得遠,每次下班回家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睡覺。”田澤華幽默地告訴記者,他說他每天平均步數都在3萬步以上,在朋友圈中長期“霸佔”著微信運動榜首位置。

雖然工作很累,但田澤華說他從不後悔。他告訴記者,每天最大的快樂就是旅客把他當朋友、當親人一樣對待。“能在短時間內,贏得這些旅客的信任是很難的,需要我們付出很多。有時也會聽到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但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加倍對他好,他自然也把你當親人。有幾位我服務過的老鄉,逢年過節還給我寄家鄉特產,說怕我想家。”樸實的田澤華說到此處,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和田澤華一樣,劉嘉偉每天也穿梭在服務室和鐵路站臺之間。“雖然我來素萍服務室工作時間不長,但同樣收穫了很多。我幫助過隻身一人來北京看病的旅客,照顧過行動不便的盲人,給單親媽媽獻過愛心……旅客對我而言,就像自家人一樣。”劉嘉偉的真誠,讓他收穫了旅客的肯定與理解。在一次次的幫扶過程中,他也在不斷進步與成長。

“東方紅”的鐘聲又一次敲響,素萍服務室的工作人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幫扶、運送任務。無論是“大師姐”曹燕,還是田澤華、劉嘉偉這樣的“新生”力量,每個人都在忙碌、充實的工作中體味著冷暖真情,用微笑與真誠,在前行的路上踐行著北京站鐵路人永遠不變的初心。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第一站臺舉行旅客列車開出儀式。(中國網發 北京站供圖)

永遠的東方紅:60歲北京站從“新”出發

一輛復興號列車途經東便門,緩緩駛入北京站。北京站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成為歷史與現代連接的紐帶。中國網記者 馬曠/攝

從金啟元、曹燕到劉嘉偉,一代又一代的北京站新老鐵路人無怨無悔的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用不變的初心描畫著北京站60年風雨路的壯美長卷。

據悉,今年暑運,北京站將新增2對北京至北戴河站和秦皇島站復興號列車,這既是復興號列車首次在北京站開行,同時也標誌著北京三大站全部迎來“復興”新時代。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新的起點、新的征程,進入新時代的北京站,必將在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接力奔跑中交上一份屬於新時代的新答卷。

(策劃/唐佳蕾 文/衛蕓輝 攝/馬曠 後期/馬曠 編審/唐佳蕾 中國網新聞中心出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