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你工作上的不順心,體制不背這個鍋

從表面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是一條相同的職業路徑,可落實到不同人身上,結局卻大不相同。

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國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厭倦了過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為了自由,心血來潮辭職去中專當班主任,看著很體面,幹了一段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師,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從前。

這才後悔“明明自己沒什麼本事,還向往自由。”

後來,他因為請假的事情和領導起了衝突,被開除。

計劃中的逆風翻盤,成了失業危機。

年輕人愛衝動,中年人也有熱血。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你工作上的不順心,體制不背這個鍋

從表面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是一條相同的職業路徑,可落實到不同人身上,結局卻大不相同。

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國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厭倦了過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為了自由,心血來潮辭職去中專當班主任,看著很體面,幹了一段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師,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從前。

這才後悔“明明自己沒什麼本事,還向往自由。”

後來,他因為請假的事情和領導起了衝突,被開除。

計劃中的逆風翻盤,成了失業危機。

年輕人愛衝動,中年人也有熱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有人,放棄了國企中層的位置,離職後,開了一家火鍋店。

沒想到,生意不好,壓力很大,每個月人工費月就三萬多。

每晚幹到凌晨三點,一大早還得去買菜。

覺得很累。在習慣了朝九晚五的體制生活後,很難適應沒日沒夜的操勞。

辛苦不說,錢也沒有賺到。

還有人,放棄了公務員,一頭扎進互聯網只為了要與時俱進。

剛換完工作那會,整個人精神奕奕。

半年後,再提起工作,卻能聽到諸多的不順遂。

“領導竟然是90後,說話不留情面。”

“當乙方總要看人臉色,不習慣。”

“跟同事說話怎麼沒人理睬我。”

各種“水土不服”。

以前,嫌體制內幹得憋屈,可真出來了,也沒有收穫幸福感。

總之,無論是身邊人的親歷,還是網友的血淚史,離職後的生活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如意。

其實,從體制中跳槽出來的人在市場上是很搶手的。

張勇曾明確表示,阿里喜歡招體制內的“不安分者”

但門檻不低。

起碼要先被體系成就,做到很高的位置,證實你有才幹。

其次,還要讓人看到你有不滿足現狀,想自己打造體系的野心。

他們在體制內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但老想幹點啥,阿里歡迎這樣的人。

所以說,唯有能者才受歡迎。

而大部分人的痛苦不是因野心得不到釋放感到壓抑,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力不從心。

你在體制裡混不好,不能試圖在體制外找“接盤俠”

當你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躍遷,那一定會有人成就你。

可要是為了逃避不如意,出來也沒戲。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你工作上的不順心,體制不背這個鍋

從表面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是一條相同的職業路徑,可落實到不同人身上,結局卻大不相同。

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國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厭倦了過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為了自由,心血來潮辭職去中專當班主任,看著很體面,幹了一段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師,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從前。

這才後悔“明明自己沒什麼本事,還向往自由。”

後來,他因為請假的事情和領導起了衝突,被開除。

計劃中的逆風翻盤,成了失業危機。

年輕人愛衝動,中年人也有熱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有人,放棄了國企中層的位置,離職後,開了一家火鍋店。

沒想到,生意不好,壓力很大,每個月人工費月就三萬多。

每晚幹到凌晨三點,一大早還得去買菜。

覺得很累。在習慣了朝九晚五的體制生活後,很難適應沒日沒夜的操勞。

辛苦不說,錢也沒有賺到。

還有人,放棄了公務員,一頭扎進互聯網只為了要與時俱進。

剛換完工作那會,整個人精神奕奕。

半年後,再提起工作,卻能聽到諸多的不順遂。

“領導竟然是90後,說話不留情面。”

“當乙方總要看人臉色,不習慣。”

“跟同事說話怎麼沒人理睬我。”

各種“水土不服”。

以前,嫌體制內幹得憋屈,可真出來了,也沒有收穫幸福感。

總之,無論是身邊人的親歷,還是網友的血淚史,離職後的生活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如意。

其實,從體制中跳槽出來的人在市場上是很搶手的。

張勇曾明確表示,阿里喜歡招體制內的“不安分者”

但門檻不低。

起碼要先被體系成就,做到很高的位置,證實你有才幹。

其次,還要讓人看到你有不滿足現狀,想自己打造體系的野心。

他們在體制內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但老想幹點啥,阿里歡迎這樣的人。

所以說,唯有能者才受歡迎。

而大部分人的痛苦不是因野心得不到釋放感到壓抑,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力不從心。

你在體制裡混不好,不能試圖在體制外找“接盤俠”

當你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躍遷,那一定會有人成就你。

可要是為了逃避不如意,出來也沒戲。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你工作上的不順心,體制不背這個鍋

從表面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是一條相同的職業路徑,可落實到不同人身上,結局卻大不相同。

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國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厭倦了過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為了自由,心血來潮辭職去中專當班主任,看著很體面,幹了一段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師,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從前。

這才後悔“明明自己沒什麼本事,還向往自由。”

後來,他因為請假的事情和領導起了衝突,被開除。

計劃中的逆風翻盤,成了失業危機。

年輕人愛衝動,中年人也有熱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有人,放棄了國企中層的位置,離職後,開了一家火鍋店。

沒想到,生意不好,壓力很大,每個月人工費月就三萬多。

每晚幹到凌晨三點,一大早還得去買菜。

覺得很累。在習慣了朝九晚五的體制生活後,很難適應沒日沒夜的操勞。

辛苦不說,錢也沒有賺到。

還有人,放棄了公務員,一頭扎進互聯網只為了要與時俱進。

剛換完工作那會,整個人精神奕奕。

半年後,再提起工作,卻能聽到諸多的不順遂。

“領導竟然是90後,說話不留情面。”

“當乙方總要看人臉色,不習慣。”

“跟同事說話怎麼沒人理睬我。”

各種“水土不服”。

以前,嫌體制內幹得憋屈,可真出來了,也沒有收穫幸福感。

總之,無論是身邊人的親歷,還是網友的血淚史,離職後的生活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如意。

其實,從體制中跳槽出來的人在市場上是很搶手的。

張勇曾明確表示,阿里喜歡招體制內的“不安分者”

但門檻不低。

起碼要先被體系成就,做到很高的位置,證實你有才幹。

其次,還要讓人看到你有不滿足現狀,想自己打造體系的野心。

他們在體制內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但老想幹點啥,阿里歡迎這樣的人。

所以說,唯有能者才受歡迎。

而大部分人的痛苦不是因野心得不到釋放感到壓抑,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力不從心。

你在體制裡混不好,不能試圖在體制外找“接盤俠”

當你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躍遷,那一定會有人成就你。

可要是為了逃避不如意,出來也沒戲。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辭職是場戰役,不打無準備之仗

常有人把體制外比喻為“江湖”。

江湖中人,各憑本事說話,能力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但是要想行走江湖,傍身之技絕對不能少。

所以說,做決定之前,最好想清楚,是否具備以下行走“江湖”的必備能力。

1、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體制本身就是一個你無法改變只能適應的環境。

有些人卻一直過得很擰巴,看不懂該如何生存。

慢慢地拖沒了上進心。只是,體制內能包容你的不適應。

體制外,沒人等著你成長,誰最能適應變化,就把誰留下。

2、會做事,更要會做人

體制裡從不缺經營人脈的高手,一頓飯能搞定一桌人。

這樣的人到哪裡都能混得風生水起。

不少年輕人都很不喜歡這一點,才想去一個不講人情,更講規則的地方。逃離體制內複雜的人際關係。

說實話,體制內是最能包容你“社恐”的地方

不社交也沒關係,只要做好本職工作,不犯錯,就不會被開除。

一旦出去了,水只會更深,“拎不清”的人很難立足。

3、主動成長,自我迭代

人要想生存,就必須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體制內生存,和江湖上生存,需要兩種生存能力。

有一個很精妙的比喻,正規軍要是變得臃腫、散漫,很可能打不過游擊隊。但是,游擊隊的草莽風格也不再適合未來的社會。

所以,最理想的是成為身有數技的特種兵。

說白了,無論在哪,都別放棄主動成長

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成功的路徑也許無法複製,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定值得我們學習。

你可以選擇留下,但要有隨時離開的本事。

穩定雖然在今天已成為奢望,但只要你具備學習能力和擁抱改變的上進心,就不必焦慮煩心,因為這是未來最靠得住的金飯碗。

"

嗨,大家好,我是喬。

今天星期四,和大家聊點體制內的話題。

這些年,總能聽到身邊的人吐槽體制內,

一潭死水,毫無生氣,

總是時不時地想辭職。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

只不過很多體制內的人,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捱打,

並不是每個離開體制內的人都能過得好,

也並不是每個人的問題都是體制造成的。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前兩天,一位85後的姑娘跟我聊起了“離開體制”的話題。

一般來說,能主動提起這茬的人,都在講自己離開的決定有多麼英明。

但是她的故事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悔不當初”。

本科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國企工作。

起初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掙得不算多,但是離家近,單位福利好,也沒什麼花錢的地方。

用她的話說,還有“隱形福利”,男友家也很喜歡她能從事一份穩定的工作。

只是這份穩定讓她內心的焦慮感與日俱增。

兩年前,她身邊好幾個同事離職。

她也跟風辭掉了這份工作, 進了一家外企。

不想,很難適應高強度的工作,而且無論是在體力還是腦力上都被剛出校園的95後碾壓。

更慘的是,公司效益不佳,砍掉了不少業務,並計劃裁員20%。

這才發現,“不穩定感”更要命。

於是,她做了個決定,被裁掉之前,主動離職,重回體制內。

折騰一圈才發現,沒有真本事,千萬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別瞧不起體制內的人,出來就吊打你”

“逃離體制”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用詞也很微妙,都用“逃”的。

在一些人眼裡,體制內就是“廢柴養老基地”。由於缺乏淘汰機制,難免有人混日子,而且“關係”是王道。

殊不知,體制內雖有閒人,卻也從不缺精英。

一塊聽聽的運營總監唐穎嫻,在看過無數內容創業的項目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越發覺得懂得內容的人,尤其是經歷了傳統媒體專業訓練的人,對於現在互聯網的內容產品運營,其實擁有一種不可獲缺的能力門檻。”

馬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中央電視臺時候,馬東主持過《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優質的節目。

離開央視後,他成立米未傳媒,策劃的《奇葩說》開創了中國IP網綜的新時代。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五季過後,《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成為今夏爆款。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樂隊的題材很有難度,但是米未還是做了一次頗有成效的破題嘗試,給整個行業帶來啟發和反思。

看了幾期《樂夏》,不得不感慨,米未的確是做內容的一把好手。

哪怕是片頭的小片,由他們操刀,也是逼格和質感兼備。不做作不油膩。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米未CCO牟頔說,這個行業裡沒有不敗的‘第一’,只有百花齊放的局面,競爭是永遠的主題。

但我想說,馬東帶出來的團隊,對行業來講,就像是來自“正規軍”的碾壓。

經過體制內歷練的人,不缺能力、才華、眼界、人脈,不僅是傳媒圈,各行各業都不缺離開體制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傳媒圈。

著名經濟學者何帆,也有跳出體制的經歷。

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跳槽到一家新型智庫,隨後又搬到深圳,加盟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現在何老師在上海交大當教授,還兼任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有紮實的科研基本功,也有20多年市場諮詢經驗,遊歷50多個國家。被稱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

他也常以自己“湍急”的人生為例,鼓勵年輕人努力跳出舒適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毫無疑問,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離開體制後,自我價值被放大,不僅解鎖更多成就,還實現了收入上質的提升。

無數年輕人,也正是對未來有這樣的憧憬和期待,才鼓足勇氣,寫了辭職信,告別了穩定的體制內生活。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你工作上的不順心,體制不背這個鍋

從表面看,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是一條相同的職業路徑,可落實到不同人身上,結局卻大不相同。

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想要的成功。

有人在國企上班不到一年,便厭倦了過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

為了自由,心血來潮辭職去中專當班主任,看著很體面,幹了一段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名生活老師,做的是宿管工作,收入也大不如從前。

這才後悔“明明自己沒什麼本事,還向往自由。”

後來,他因為請假的事情和領導起了衝突,被開除。

計劃中的逆風翻盤,成了失業危機。

年輕人愛衝動,中年人也有熱血。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有人,放棄了國企中層的位置,離職後,開了一家火鍋店。

沒想到,生意不好,壓力很大,每個月人工費月就三萬多。

每晚幹到凌晨三點,一大早還得去買菜。

覺得很累。在習慣了朝九晚五的體制生活後,很難適應沒日沒夜的操勞。

辛苦不說,錢也沒有賺到。

還有人,放棄了公務員,一頭扎進互聯網只為了要與時俱進。

剛換完工作那會,整個人精神奕奕。

半年後,再提起工作,卻能聽到諸多的不順遂。

“領導竟然是90後,說話不留情面。”

“當乙方總要看人臉色,不習慣。”

“跟同事說話怎麼沒人理睬我。”

各種“水土不服”。

以前,嫌體制內幹得憋屈,可真出來了,也沒有收穫幸福感。

總之,無論是身邊人的親歷,還是網友的血淚史,離職後的生活都沒有想象中那麼如意。

其實,從體制中跳槽出來的人在市場上是很搶手的。

張勇曾明確表示,阿里喜歡招體制內的“不安分者”

但門檻不低。

起碼要先被體系成就,做到很高的位置,證實你有才幹。

其次,還要讓人看到你有不滿足現狀,想自己打造體系的野心。

他們在體制內本來日子過得好好的,但老想幹點啥,阿里歡迎這樣的人。

所以說,唯有能者才受歡迎。

而大部分人的痛苦不是因野心得不到釋放感到壓抑,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感到力不從心。

你在體制裡混不好,不能試圖在體制外找“接盤俠”

當你的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躍遷,那一定會有人成就你。

可要是為了逃避不如意,出來也沒戲。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辭職是場戰役,不打無準備之仗

常有人把體制外比喻為“江湖”。

江湖中人,各憑本事說話,能力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但是要想行走江湖,傍身之技絕對不能少。

所以說,做決定之前,最好想清楚,是否具備以下行走“江湖”的必備能力。

1、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

其實,體制本身就是一個你無法改變只能適應的環境。

有些人卻一直過得很擰巴,看不懂該如何生存。

慢慢地拖沒了上進心。只是,體制內能包容你的不適應。

體制外,沒人等著你成長,誰最能適應變化,就把誰留下。

2、會做事,更要會做人

體制裡從不缺經營人脈的高手,一頓飯能搞定一桌人。

這樣的人到哪裡都能混得風生水起。

不少年輕人都很不喜歡這一點,才想去一個不講人情,更講規則的地方。逃離體制內複雜的人際關係。

說實話,體制內是最能包容你“社恐”的地方

不社交也沒關係,只要做好本職工作,不犯錯,就不會被開除。

一旦出去了,水只會更深,“拎不清”的人很難立足。

3、主動成長,自我迭代

人要想生存,就必須鍛鍊自己的生存能力。體制內生存,和江湖上生存,需要兩種生存能力。

有一個很精妙的比喻,正規軍要是變得臃腫、散漫,很可能打不過游擊隊。但是,游擊隊的草莽風格也不再適合未來的社會。

所以,最理想的是成為身有數技的特種兵。

說白了,無論在哪,都別放棄主動成長

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成功的路徑也許無法複製,但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一定值得我們學習。

你可以選擇留下,但要有隨時離開的本事。

穩定雖然在今天已成為奢望,但只要你具備學習能力和擁抱改變的上進心,就不必焦慮煩心,因為這是未來最靠得住的金飯碗。

“月薪3000,體制內,我勸你別辭職”

-END-

作者簡介:Jenny喬,Jenny喬工作室創始人,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職場10萬+爆文製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著有暢銷書:《有見識的姑娘,活得更高級》《願你盛得下悲傷,也輸得出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