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天台山在鄭河鄉史川村北2000米,屬六盤山系桃木山分支,形如游龍臥虎,四圍群山,朝其環拱。一峰突兀,高聳雲天,秀出天半,命名為天台。居下仰望,宛在天境,若登山鳥瞰,堡四周遍植蒼松紅杏,綠蔭如蓋,滿目蔥蘢,令人心曠神怡。山頂有古堡廟觀,迭代未廢,曾有僧徒道人居住,也是釋道合一的祀神場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村民重修廟宇,遂成為當地最大的一處祭祀地。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天台山堡位於天台山頂峰。北緯35°16´43.6",東經106°13´22.9",海拔2118米(堡子西門位置測點)。平面呈圓形,周長320米,最大直徑130米,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堡牆高6至12米,牆基寬1.5米,牆頂寬0.5米,夯層厚0.07—0.08米。堡西南牆保存現狀較好,東北牆現狀較差,南牆最高,有10米,北牆所處地勢較高,但牆體較低,高5米,保存現狀較差,有長50米的一段塌毀。開西門和北門,西門是正門,門高5米,寬4米,北門是後門,門口呈圓拱形,高2米,寬2米。在北牆築有角墩,高6米,寬2.5米。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堡牆東北築有墩臺一座,高8米,基寬4米。據散失舊碑記載,早在明代萬曆十四年(1586)堡內就建有廟宇,內供關帝諸神,為民眾躲避賊匪場所,並以神靈而頗負盛名。當地老人文敏鑫等追憶,堡廟原有大鐘一口,鍾銘原文已佚,大意為:大明萬曆年間固原杜氏鑄於楊家山落龍庵。由原籍山西榆次的堡廟主持人杜氏所撰,時在明萬曆年間。參考雲崖寺碑文,知杜某正是後來移住雲崖寺的釋僧真曉。由此可知,天台山廟宇始立明萬曆間之說是有根據的。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據《天台山史記》碑記載:入堡子北門,依序為三殿一宮。僧房、客舍,皆依內牆;民宅密集,參差如鱗櫛。北門凌戲樓,西門擎靈官,壯如雄關。譙樓一尊,八卦懸頂;八層、八門、八柱,龍盤獅蹲;八仙人像,栩栩如生,構型精雅。相傳清同治壬戌年(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流寇攻堡久持,夜架雲梯欲入,人力不敵。偶顯關公,跨赤兔,單刀馳城。激民志大振,滾木擂石驅敵潰遁,方保民堡俱安。至今猶傳關帝顯聖救萬民之說,今猶為民之誠仰也。歷代盜匪慕其屏障,圖謀佔據,均未遂。光緒五年(1879)五月十三日,七州縣人眾聚此,設醮壇,唱大戲,翻刀山,禮酬聖典。其盛況,殿之檻書有載。廟會自此興立,百載不怠。四方雲遊道士、騷人墨客,朝山、進香、棲修者,縷縷不絕。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民國年間,堡內首創“神團”,以馬三綱為首,拉起隊伍與土匪對壘,成為一方小軍閥,名聲大振。1952年土改時,寺廟被拆,造像被毀,文物流失。其後當地群眾將寺廟廢墟墾為農田耕種,關聖大殿被充為公產,移修韓店劉家河小學為教室,有劉宗義、劉振杰等輾轉珍藏關帝走像一尊,籤簿一部,記錄了當地民眾關於關聖帝君顯靈退匪的傳說,並追敘清光緒五年酬神典禮的盛況,指出它是天台山廟會之濫觴,它對於考證天台山堡廟的歷史及衍變,具有重要價值。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1990年當地五村十七社之民眾募工捐錢,集萬民之力重修關聖大殿,再塑關帝、關平、周倉神像三尊。關聖大殿系天台山唯一留存至今按明代建築結構重建的古代建築,再現了歷史建築風格,為五脊六獸重簷歇山式,飛簷高琢,雕樑畫棟,浮雕精湛,氣勢莊嚴。其它如無量祖師殿、子孫娘娘殿、靈官殿和菩薩殿等寺廟都是現代建築。每逢朔望,香客不絕,鐘磬悠悠,香菸嫋嫋。每年農曆5月13是天台山廟會,大設醮筵酬神,盛況空前,附近廟川村、史川村、史窪村、具峽村等村民這一天都來趕廟會,熱鬧非凡。


莊浪天台山 堡裡多傳奇

堡內發現殘存的清代脊獸等建築構件,在堡牆上採集到清代黑釉瓷片、青花瓷片。在堡子東門附近牆基以下2米的填土中發現灰陶瓦片、玉璧底灰陶殘碗底,從器型分析為宋元時期器物,故此推斷,天台山堡子始築於清代,堡牆基以下2米為宋元遺址。由此可見,在宋元時期,就有人在此活動。從天台山堡向東可以望見遠處高山上有座四方形堡,為拉連寺堡。天台山堡時代為清代。

李曉斌,男,漢族,生於1973年,甘肅省莊浪縣水洛鎮人。西北師範大學文物博物館學專業畢業,莊浪縣博物館副館長,文博館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甘肅省博物館學會會員。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基層從事文物考古調查、文物保護、文物研究和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從事文物博物館工作二十六年。參與編著《文物勝景》《莊浪縣誌》(文物部分)《莊浪關山大景區文物遺址圖集》等書籍。曾先後在《國際第四紀》《文物》《考古》《中國錢幣》《中國文物報》《史前研究》《絲綢之路》、《甘肅日報》《隴右文博》《平涼文博》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本文選自《人文莊浪叢書·莊浪文物》,轉載請聯繫作者或莊浪縣文聯取得授權,謝絕各種增刪改編。

來源;青瞳木企鵝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