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康熙五年,閻爾梅的遊湖陵詩不僅交代了湖陵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湖陵城的陷落時代“海嶽周遭萬里還/故鄉雲樹夢魂間/春來踏雪湖陵寺/遙見鳧山接嶧山/······洙洸分水向南來/萬舳糧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後/雞鳴寂寞剩荒臺......”。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康熙五年,閻爾梅的遊湖陵詩不僅交代了湖陵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湖陵城的陷落時代“海嶽周遭萬里還/故鄉雲樹夢魂間/春來踏雪湖陵寺/遙見鳧山接嶧山/······洙洸分水向南來/萬舳糧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後/雞鳴寂寞剩荒臺......”。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沒落的原因,康熙年間《魚臺縣志》記載:“……河決華山,出飛雲橋,分六大股橫貫漕渠,至湖陵口漫入朝陽。運道告阻,城幾沒。”《沛縣縣誌》亦有記載:“河決沛縣,上下二百餘里,運道俱塞,散漫湖陂,達于徐州,浩淼無際。”由此可知,湖陵城陸沉的主要原因是黃河氾濫。清代中後期,隨著河湖的有效治理,水道漸暢,湖陵古城部分遺址才恢復為陸地,但城池已不復存在。湖陵城大部分已沉落於湖下,只有城東北的高地雞鳴臺及在其上建造的湖陵古寺還矗立在大沙河畔。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康熙五年,閻爾梅的遊湖陵詩不僅交代了湖陵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湖陵城的陷落時代“海嶽周遭萬里還/故鄉雲樹夢魂間/春來踏雪湖陵寺/遙見鳧山接嶧山/······洙洸分水向南來/萬舳糧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後/雞鳴寂寞剩荒臺......”。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沒落的原因,康熙年間《魚臺縣志》記載:“……河決華山,出飛雲橋,分六大股橫貫漕渠,至湖陵口漫入朝陽。運道告阻,城幾沒。”《沛縣縣誌》亦有記載:“河決沛縣,上下二百餘里,運道俱塞,散漫湖陂,達于徐州,浩淼無際。”由此可知,湖陵城陸沉的主要原因是黃河氾濫。清代中後期,隨著河湖的有效治理,水道漸暢,湖陵古城部分遺址才恢復為陸地,但城池已不復存在。湖陵城大部分已沉落於湖下,只有城東北的高地雞鳴臺及在其上建造的湖陵古寺還矗立在大沙河畔。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好快啊

"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麥收才幾天,地裡的玉米已經開始茁壯成長起來了!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鮑溝鎮三清閣村,三清閣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地圖上顯示的“三清閣遺址”還能證明它的曾經存在。在遺址的北邊不遠處,有新建小廟一座,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村中還保留著土製鞭炮方式

歡城舊名驩城,故城遺址在城區西南30裡處,今屬濟寧市微山縣。街道兩旁的門頭和政府機關大門口還是以古時標註的“驩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鎮是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示範鎮、濟寧市中心鎮、微山縣次中心。其經濟實力全國千強、全省百強、全市十強、全縣第一。

位於微山縣中部微山湖東岸,曹棗公路橫穿東西,濟微公路縱貫南北。全鎮轄區面積133.4平方公里,有77個行政村,人口約10萬人,耕地面積5.6萬畝,沿湖水域7.3萬畝。鎮域內有大中型煤礦8座,12個生產井口,原煤年產量1000餘萬噸。是一個交通重鎮、資源大鎮、經濟強鎮、歷史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遺址位於驩城鎮駐地,向西延伸至驩城西村、代莊等地。代莊村西有眾多的石室墓和空心磚墓。出土文物有一柄青銅雙刃銅矛,上有細密的圖線紋飾,為晚商器物。遺址文化內涵豐富,鎮政府院後還發現有城牆的痕跡。

驩城古為邳城邑,夏禹封車正奚仲於薛(今滕州市南二十公里的薛城故址),奚仲是為薛國之始祖。商滅夏後,奚仲十二世孫仲虺為左相,封於薛。仲虺“西遷都城三十里於邳城邑(今驩城,有一說古驩城應在湖裡,因為薛國故城西三十里在昭陽湖裡位置)”,是為新封薛國都城。《齊乘》雲:“仲虺城俗曰斗城”。

《說文》曰:“邳,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清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在《水經注疏》言到:“邳,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是仲虺居薛,乃居邳也。此邳亦曰上邳,以仲虺所居,又謂之仲虺城。”可見此邳皆為商之上邳,薛國之西的一個城邑,仲虺所封居之地,所以古時又故稱為“仲虺城”,又俗稱為“斗城”,自所見的滕縣最早的《滕縣誌》開始,至明初的縣誌,都是記載“驩城”即“仲虺城”。

周滅商,薛國都城又東遷十公里舊址。薛國都城在邳邑歷整個商代,計644年。西漢高後元年(前187年),封楚王劉交之子郢客為上邳侯,上邳即邳城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驩城,古籍記載“上邳”,隋唐以後,史料多言“驩城”者較多,“驩城”本來是正式的名稱。(驩、歡,同義字,前者是後者的繁體字。)

1982年,為規範地名標準用字,經濟寧市政府行文批准,“驩城”改為“歡城”。不知何時又改為了“驩城”。)


關於驩城一名的來歷:

第一種觀點認為虺城(仲虺城),“虺”、“驩”二字轉音而來。驩城本為上邳城,又稱仲虺城,此城異說甚多。《續山東考錄》引《晉志》雲:“奚仲遷於邳,謂之上邳,春秋之薛仍在邳”。《晉書地理志》記載:“邳,在薛城西南三十里,今(滕)縣西南五十里,故郭渠南有驩城,即仲虺城也,歡huan、虺hui音轉耳”。《齊乘》雲:“仲虺城,郭水經城北入泗,薛西三十里曰驩城”。《滕縣誌》載:“沛縣有仲虺城(沛志說沒於湖),而嶧有小灰城,殆二城近之”。《山東通志》雲:“仲虺城在滕縣東南”,考滕縣東南有仲虺墓,其地曰灰谷堆,商遺址,是否仲虺城待考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二種觀點,認為是馮驩(又寫作馮諼)所封地,而得名。

戰國之際,田氏父子把任姓薛國改庭換面為田氏薛國後,薛公孟嘗君禮賢下士,不僅在薛國城內西北角隅置禮賢館養士三千,而且在齊都任相國期間還帶有一幫賢士,其中便有位“彈鋏而歌”的馮驩(又作馮諼)先生,他替孟嘗

君在薛地收租,卻辦了“焚券市義”的義舉,併為孟嘗君取得穩固地位的“狡兔三窟”,後來被

孟嘗君封薛國的西城邑,故仲虺城。又傳馮諼死後葬於城東。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齊國大夫王驩所封地,而得名。

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周赧王封齊相孟嘗君為薛侯,都城在古薛,上邳(今驩城)成為薛所屬的城邑。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封右師王驩食於邳(上邳)。而得“驩城”之名。

對於王驩其人,僅見於《孟子公孫丑下》記載周慎靚王5年(公元前316年),滕文公去世時,“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第四種說法最有意思,據鄉人世代所傳說,歡城本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一年,來了一群獾麼狗子(獾),把古城給侵擾襲擊了,並利用無比堅硬的牙齒,把堅如鋼鐵的城門給咬爛。古城就這樣得名了“獾城”,後來又寫作“驩城”。

不管哪種說法,古“驩城”都是古泗河流域的一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名鎮。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出驩城西行(咱也騎下318)不久就到了橫穿微湖的二級壩

二級壩位於南四湖中部,橫跨湖腰,將南四湖分為上、下兩級湖。東起常口老運河西堤,西至東丁官屯村東南順堤河東堤,全長7360米。包括:攔湖土壩,第一、二、三、四節制閘,船閘,溢洪道等。1975年第四節制閘建成,歷時17年。二級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在農田灌溉、工業用水、航運、滅蝗、交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微湖風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過二級壩順湖西堤一路北行,大約十公里就到了微山縣的程子廟村(今湖陵村)。湖陵村得名是因為有建於此地的戰國時期的湖陵古城。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古城,歷來是考古史上的一個謎。2015年冬,在大沙河疏浚工地,出土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物,並挖出了城牆一角。至此,一個深埋於地下,具有2500年曆史的輝煌古城,初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朝滕縣區域圖

根據微山縣、沛縣、滕縣、魚臺縣四地縣誌所記載的資料和圖經顯示,古泗水河道是從古城中間穿過的。依地勢分析,湖陵城是隔河相對的兩座城池。以河為界,北側的為後城(子),南側的為前城(子)。南城經勘探確認,城址平面近方形,實測城垣周長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現南城整個城址均陸沉於地面及水下,除河灘或溝渠兩側可見少許料姜石和磚瓦殘片,地表基本無跡可循。北城位於泗水故道北岸,上世紀七十年代,北城牆及東城牆一帶仍高出地表1米左右,湖陵村村中間向北小路現仍稱為“城牆路”。勘探實測城垣周長3345米,面積73萬平方米。

現在,湖陵城遺址主要有:可溯秦漢的雞鳴臺遺址,隋朝始建今又重建的湖陵古寺,連接黃河、淮河兩大水系,我國唯一的南北走向的泗水故道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縣誌》 記載:“湖陵城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雲:“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攻湖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誌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其東北一角雲。”據《微山縣誌》、《魚臺縣志》記載:夏、商、西周時期,湖陵之地屬薛國,春秋初屬邾國。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湖陵城為魯國所佔。戰國時期,湖陵城為宋國城邑。後楚滅宋,湖陵入楚。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設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秦代,湖陵仍設縣,屬薛郡。西漢設置湖陵縣,屬山陽郡。西漢孝惠帝封劉邦皇后呂雉侄呂祿為湖陵侯。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封東平王劉蒼之子為湖陵侯。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湖陵縣改稱湖陸縣。東漢、三國時期,湖陸縣屬三陽郡。晉代湖陸縣屬高平國。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撤銷湖陸縣,將其併入高平縣。唐朝至清期間,湖陵之地屬沛縣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另據康熙版《魚臺縣志》記載:“楚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合滅宋,方與邑改屬魏。隨之,楚於縣城東部置湖陵邑。”《微山縣誌》記載:“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楚置湖陵縣,治所湖陵邑,當為微山縣境內置縣之始。”兩縣縣誌雖未明確湖陵城的建城時間,但可說明在置縣之前,湖陵城就已建成,且具有相當規模。從地理位置來看,湖陵城地處徐州、兗州中間地帶,古泗水中段,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楚文化與洙泗文化的交融、積澱,造就了湖陵城的繁榮與輝煌。據史料記載,在湖陵古城中,廟堂鱗次櫛比,寺廟內古柏參天,塔亭林立,香菸經年繚繞,鐘鼓之聲不絕於耳。湖陵寺、雞鳴臺、三官廟、關帝廟、翠雲庵交相輝映,蔚為大觀,湖陵城當年的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早期的湖陵城,作為古縣古城,黃河將泗入淮之要衝,京杭運河上之重鎮,泗水在此和運河重疊,穿城而過,使湖陵城享有“抱河城”的美譽。便利的交通和水運條件,造就了它千年的繁華。隋朝時太子楊廣在揚州尋歡,其兄楊勇(當時是太子)曾來湖陵作樂,湖陵繁華可見一斑。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關於湖陵村的來歷,幾百年來,村裡人只知道叫“程子廟村”,並不知道古代曾叫湖陵村。其實“程子廟”的來歷離不開湖陵城和湖陵寺。古代湖陵城分為“前城(子)”和“後城(子)”。後來,“城子”漸漸傳變成了“程子”,且在雞鳴臺上建造的湖陵寺,一說“三官廟”,於是“城子廟”便訛傳成了“程子廟”,村落亦以此名。至於湖陵村,歷史上確有過此村名。金代大定年間,碑載為湖陵村,距今已有853年。由此觀之,湖陵縣、湖陵寺、湖陵村皆因湖陵城而得名。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村名,與古城名、古寺名、中華古縣名均相同,確是極為少見的。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村附近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繩紋瓦片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頭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的舊址周圍分佈的村莊都與湖陵城有關,有前程子村、後程子村、城角王莊。

史志、典籍對湖陵城多有記載。《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中寫有“湖陵縣,春秋宋湖陵邑”。《漢書·地理志》記載“湖陵屬山陽郡”。《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湖陵即湖陸,章帝更名。”《三國疆域志》記載:“湖陵之名,始於秦,漢代因之;王莽改為湖陸,而東漢興,仍復舊名。”資料顯示,自戰國宋湖陵邑到隋朝入沛縣止,其間近千年,湖陵均作為縣級地方行政區劃而存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水患造成古城坍塌。清咸豐元年,黃河決堤,湖陵地區受淹,至此,湖陵城徹底湮沒於地下。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寺位於湖陵村(程子廟村)東南角,距現泗水古道150米,坐落在湖陵城最重要的文物古蹟雞鳴臺遺址之上。是湖陵城僅存的歷史文物。據湖陵寺大雄寶殿碑文記載:古寺始建於隋朝581年。當時,湖陵城中有個叫寂空的法師,倡導城中百姓募捐建造了湖陵寺,自任主持。自此,各方百姓前來燒香拜佛,香火日盛。唐武宗時(公元841年),湖陵寺佔地30多畝,僧眾200多人。1970年,因建學校被拆除。2013年在原址又恢復重建了湖陵寺,再現了這座千年古寺的風貌。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據《史記》記載,沛公劉邦曾在此收子弟兵兩三千人,項羽亦在此與秦軍逐鹿。楚漢爭戰時期,兩軍曾對峙湖陵。康熙《魚臺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於雞鳴臺,各築城防禦,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從此,雞鳴臺成為湖陵城標誌性建築。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康熙五年,閻爾梅的遊湖陵詩不僅交代了湖陵的地理位置,也道出了湖陵城的陷落時代“海嶽周遭萬里還/故鄉雲樹夢魂間/春來踏雪湖陵寺/遙見鳧山接嶧山/······洙洸分水向南來/萬舳糧帆一曲回/嘉靖末年沙塞後/雞鳴寂寞剩荒臺......”。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湖陵城沒落的原因,康熙年間《魚臺縣志》記載:“……河決華山,出飛雲橋,分六大股橫貫漕渠,至湖陵口漫入朝陽。運道告阻,城幾沒。”《沛縣縣誌》亦有記載:“河決沛縣,上下二百餘里,運道俱塞,散漫湖陂,達于徐州,浩淼無際。”由此可知,湖陵城陸沉的主要原因是黃河氾濫。清代中後期,隨著河湖的有效治理,水道漸暢,湖陵古城部分遺址才恢復為陸地,但城池已不復存在。湖陵城大部分已沉落於湖下,只有城東北的高地雞鳴臺及在其上建造的湖陵古寺還矗立在大沙河畔。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好快啊

在路上古滕五邑之驩城、湖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