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我的團長我的團》以獨特的視角,講述60年前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歷史,突出了中國軍民的民族大義和豪邁正氣。

話劇式的對白,哈姆雷特式“生存與毀滅”的探討;魯迅筆下漫不經心、聽天由命的國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中無處不在的雙重人格,都能在這部電視劇裡找到影子。這是我對本劇的核心評價。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

這是一首失傳已久的歌曲,歌詞讀起來很陌生,甚至沒人知道它究竟應該怎麼唱。因為,這首歌的曲調早已失傳。蔣中正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說:“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於是各地開始了知識青年從軍的熱潮。據說就是在此時,這首歌誕生了,它的名字很直白,叫《知識青年從軍歌》。有種說法,說這歌詞源自一名中國遠征軍士兵在印度藍姆伽基地訓練時所作的詩,孫立人很喜歡;也有人說,這歌詞其實就是孫將軍本人所填。想想孫將軍的經歷,求學清華,負笈美利堅,然後投筆從戎,畢業弗州軍校,血戰滇緬印戰場,終成一代抗日名將。孫將軍的前半生很好的詮釋了這歌詞的意義,我倒是很願意相信這詞真是孫將軍所作;至於曲作者,可就真的不知道姓甚名誰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一、從軍歌與大潰逃

他們敗給了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

為什麼提起這首失傳已久的歌曲?因為剛剛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我才知道有這麼一首歌,這首歌在第八集出現;當然是後人重新譜曲的,而且用的是新四軍軍歌的調子。不過,這已足夠,因為它賦予了這首歌新的生命。只看歌詞,你就知道,這歌壯懷激烈:“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唱著這首歌,無數知識青年投筆從戎,走向戰場。

《團長》裡有那麼多抗日救亡歌曲,可我獨欣賞這首。

二、和順鄉與禪達鎮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看這部電視劇之前,我已去過滇西。因為我早就想近距離了解遠征軍這段歷史。

2015年10月,第四次來雲南,我從昆明坐了十個小時汽車;到了騰衝,我直奔和順。

距離騰衝縣城四公里的和順鄉就是劇情裡的禪達。禪達雖是虛構,可團長裡很多的場景都在這裡拍攝。收容站,小醉家,迷龍家,虞師師部都在這個不大的陣子裡。要不是當時沒有看過電視劇,不知道這些地方;否則,我定會仔細找找當年的這些拍攝地。

當然,虛構與現實唯一的不同是禪達在怒江東岸,從沒有被日本人佔領過;而騰衝在怒江西岸,這裡曾被日本人佔據了接近三年。

騰衝是一個美麗的滇西小鎮,自然也是旅遊的熱門地。

對於遊客而言,這裡重要的景點之一就是和順鄉。因為和順是一個小而精的古鎮,再加上西南邊陲的地理位置,讓它沒有大理、麗江那麼嘈雜。這裡很多的民居,當地老鄉都還在住;這裡很悠閒,就像禪達一樣,像是世外桃源,怪不得逃兵都要逃到這裡。

國殤墓園就建在和順旁邊,來鳳山北麓,疊水河畔的一座山坡上。從和順古鎮門口的公交站坐車,只要三站,便可到達。

這是我此行唯一的目的地。之所以想去騰衝,其實就是為了看一眼這個安葬著九千一百六十八位遠征軍殉國將士和十九位盟軍將士的墓地。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這些將士有著共同的番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他們參加了1944年5月11日至9月14日的騰衝戰役。這場仗持續了127天,遠征軍最終勝利,騰衝也成了抗戰以來中國軍人光復的第一個有日軍駐守的縣城。當然,代價慘重,9000多遠征軍將士“青山此處埋忠骨”。

三、西岸死與東岸生

他騙他們有了不該有的希望?

川軍團的潰兵們終於又逃回了禪達,一夥本可殺身成仁,壯烈殉國,但卻做了潰兵的人逃回了禪達,再加上那個不知從哪裡來的“團長”龍文章。

後果可想而知,“團長”被虞嘯卿逮捕,而剩下的人也都成了階下囚。此時,這些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的兵油子們竟然開始擔心起他們“團長”了。他們知道,他們的那個冒牌團長十有八九會被槍斃,可是他們依然想為他說句好話。

其實,孟煩了他們不是沒有質疑過這個冒牌團長。他們撤退到東岸前的發生的那場南天門阻擊戰,戰況很激烈,日軍兩個小隊的向他們發起的17次衝鋒一次比一次猛烈,他們雖然扛了下來,可是接近上千人的川軍團只剩下百十號人。

孟煩了憤怒的責備龍文章:“你騙我們有了不該有的希望,我們現在明知道不該有還在想,我們想勝利!明知道死還在想勝利,明知道輸我們還在想勝利!想勝利!”可是,當聽說龍文章真的要被審訊和槍斃的時候,這些兵痞們卻怎麼忘不了他們的冒牌團座了。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因為他救了他們,因為他和他們在緬北的密林裡光著身子一起戰鬥,因為他是他們的川軍團團長,因為他和他們是出生入死的袍澤弟兄。

四、松山頂與南天門

戰爭就是惡毒,就是瘋狂 會帶出我們最壞的一面

看著《團長》,我不由的想起另一部反應戰爭的電視劇《我們的父輩》。這是德意志民族直面戰敗歷史和大屠殺的力作,是戰後一代德國人對他們父輩一代罪過的反思。戰敗者的視角,一代人的故事,多主線的敘事,毫不誇張的說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戰爭片。電視劇裡,身為主人公的哥哥Wilhelm在1941年即將奔赴蘇德戰場前對他的弟弟說:“戰爭會讓一個男人成長。”而即將跟著哥哥奔赴前線的弟弟Friedhelm 卻告訴哥哥:“戰爭也會帶出我們最壞的一面。”

說這話的時候,龍文章和他的傳令官孟煩了拖著剛從對岸偵查回來的受傷身體,在禪達虞嘯卿指揮部的沙盤前與虞嘯卿的主力團正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龍文章想證明虞嘯卿策劃了兩年的怒江西岸南天門強攻計劃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不想看著一隊隊的中國士兵前去送死,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拯救這些士兵,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贏得南天門戰鬥的勝利。

為此,他和孟煩了在沙盤前當起了日軍竹內連山聯隊,他將繃帶纏在腦門上,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日軍,他們有大概兩千人;他們面對的將是虞嘯卿兩個主力團、一個特務營,當然還包括一個根本沒有滿員的炮灰川軍團在內的整個虞師10000人的進攻。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這雖是一次紙上談兵,但更是一次以得罪全師為代價的死諫。不過,龍文章和孟煩了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在沙盤前迸發出了全部的惡毒,來阻擊自己的戰友。

很多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的人覺得,電視劇用整整3集的篇幅來描述一場虛構的戰鬥,實在拖沓。但他們其實不知道,這場在虞師師部的沙盤上推演出來的戰鬥才是整個電視劇最精華的橋段。因為這場戰鬥真的發生過,而且所有的排兵佈陣和戰況進展幾乎和沙盤推演一模一樣,只是現實更加殘酷,真的是挫骨揚灰、斷子絕孫。編劇用這樣的方式向殉國的烈士致敬,用心良苦;用這樣的手法表現殘酷的戰爭,著實高明。

五、孟煩了、虞嘯卿、龍文章

到底什麼才是他們本來該有的樣子?

孟煩了、虞嘯卿、龍文章三人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潰敗讓性格迥異的三個人匯聚到了一起。三人都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如果不是那個紛亂的年代和那場殘酷的戰爭,他們如果能夠相聚,應該是彼此的知己;可是戰爭來了,他們遮蓋了自己原本應該有的樣子,他們有的逃避,有的瘋狂,有的雖然一再堅持卻終究還是等來了理想破滅的那一天。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國產戰爭劇的巔峰嗎?

六、結尾夢囈

寫的太長了,文章寫的散了些,但我覺得是時候收尾了。其實,《團長》裡的任何一個角色可以獨立成為一篇文章的主題,比如迷龍、比如阿譯、比如獸醫、比如不辣。當然,還有上官戒慈和陳小醉這兩個女性角色,她們是那個紛亂年代裡唯一一絲純粹和美好。怎奈這篇已經長的不能再長的劇評裡始終沒辦法給予這些角色太多文字,留給大家討論。

最後我想說的是:劇中所有人,他們無知,自卑,盲目,忍耐,憤怒,瘋狂、絕望,狂笑,痛哭,玩命,等死;他們是魯迅筆下聽天由命、漫不經心的中國鬼,他們有陀翁書裡主人公式的雙重性格;可他們卻唸叨著莎翁劇中“生存還是毀滅”的對白走向戰場,成為那個紛亂殘酷的時代裡我們這個民族唯一可以依靠的“炮灰”。———這就是事情本來該有的樣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