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宇從整體上鑑定古瓷器

陶瓷 瓷器 化學 裝飾藝術 文化人的範 2017-04-04

李文宇從整體上鑑定古瓷器

李文宇

為什麼首先要在總體上學會識別古陶瓷

我國陶瓷生產發展的歷程使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漫長悠久的中國

陶瓷歷史多如繁星的各地陶瓷窯場玲琅滿目的陶瓷品種不同時

代的藝術裝飾風格等等、等等濃縮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任何一個人在有限的一生中要把握所有古陶瓷文化的全部

內涵是不可能的要把全國各個地方各個時代的陶瓷器的文化內涵搞

清楚也是不可能的。

僅僅是從鑑定學角度上看中國曆朝歷代的陶瓷生產窯口眾多、

種類繁雜質有高低品有優劣屬有御窯、官窯、民窯之分複雜

紛繁要完全分別掌握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得出準確的鑑定結論

就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是辦不到的。

對於剛開始學習鑑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別是年紀較大或者文

化素質不高的人來說要具體的去學習並通過學習掌握一個又一個的

古代著名瓷窯的各種陶瓷品種在不同時期的具體特徵是很難、很

難的事。

李文宇從整體上鑑定古瓷器

李文宇老師與葉佩蘭老師學術交流

即使綜合素質很高的人要把中國陶瓷史上各個時期有名的窯口、

窯系的產品搞明白在實踐中能準確無誤地鑑別清楚非十年、二十

年的工夫是不行的還要看有沒有相應的主、客觀條件例如文化

水平高不高有無淵博的人文知識有無大量的準確無誤的古陶瓷標準器 ,有沒有接受過較系統的專業教育或培訓有沒有機會親自到各

個古窯址去考查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有效有沒有真正懂鑑定的專業

老師的指導等等。 但是我們可以把古代生產的陶瓷同現代生產

的陶瓷區別開來這是完全辦得到的。這就是要在總體上去把握古陶

瓷的共同特點。

在總體上去把握鑑定真假古陶瓷的標準學會在總體上辨別和分

清古陶瓷的真偽對於業餘古陶瓷愛好者和剛剛開始從事古陶瓷收藏

的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而且是一條有效的捷徑。

怎樣從整體上鑑定真假古瓷器

中國陶瓷的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可

謂博大精深。英語中的 “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於中國古陶

瓷上千年來遠銷世界各地聲播海外享譽全球於是“CHINA”

這個詞就演變為“中國”的涵義。正因為中國古陶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

力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樂於

收藏中國古陶瓷。

人們在鑑賞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過程中追思祖國悠久的歷史和

民族燦爛的文化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

種種理性感悟 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到了近代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又

認識到古陶瓷因其久遠、名貴、稀少和不可再生隨著時間的推移

會變得越來越值錢。保存它遠遠超過保存金銀和珠寶是一種良好的不動產積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財富的運用資源的配置也是投

資賺錢發財致富的重要途徑。於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國古

陶瓷的收藏、鑑賞和研究活動。

過去和今天許許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經歷但結果並不

一樣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卻失敗了。

產生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是“眼力”的差別是識貨與不識貨的差別。

所謂 “識貨”就是指要認得古陶瓷要知道什麼是古陶瓷。

什麼是古陶瓷顧名思義中國古代生產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

市場上人們習慣於把古陶瓷和近代生產的陶瓷主要指民國陶瓷

稱之為 “老貨”。作為“老貨”的陶瓷與其它陶瓷即現代生產的陶瓷相

比較當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質。這個“共性”就是指作為“老貨”

的陶瓷和現代生產的陶瓷都屬於“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屬性。鑑定

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區別、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

“新”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確定其具體年代和窯口等。古

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樣也有其固有的個性即特殊性。古陶瓷

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

貨”而不是“新貨”。任何現代生產的陶瓷無論仿古做舊水平再高

贗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備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徵。因此只要

我們在總體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種特徵從總體上搞清古

陶瓷與贗品的區別就能提高鑑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藥”了。

就古瓷器的總體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下面所論及到的特點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著。這些特點是由古代或農耕社

會特有的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例如工藝水平、原材料、生產工具、

生產環境、生產條件和使用過程、留存過程等決定的是歷史的諸

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論及的特點一點都不沾邊

或者某些 “特點”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現代人在燒製過程中或

燒製完成之後通過各種手段人為地強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

或贗品。

那麼就大多數古瓷器來說它們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徵或特

點呢

“軟道”和“瑕疵”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國瓷器以下我們統稱為“老

貨”都具有的帶共同性的特徵。

除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 “庫貨”或“桶瓷”即清代官窯

燒製的瓷器保存於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庫房裡至今尚未從木

桶中取出、起封開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們能見到的出土的

和傳世的“老貨”絕大多數都存在著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軟道”

幾乎難有例外。

“軟道”

所謂 “軟道”是指“老貨”在漫長的歲月中由於正常使用、清潔刷

洗、擦拭、拂拭等、搬運、移動、隨葬、埋藏等過程中不可避免

地與其它物體接觸、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來的歷史痕跡。這些痕

跡以點、線、面及其不規則組合的形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於

“老貨”的某些部位。 這裡所說的 “點”可能是圓點、也可能是橢圓型的點或者不規則的

點。點的深淺、力度、密度和分佈是沒有規律的。這種點狀痕跡是“老

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衝擊而留下的。

這裡所說的 “線”可能是直線、也可能是彎曲程度不一的曲線。線

的長短、深淺、力度、密度、分佈、特別是方向是不一樣的。這種

線狀痕跡是古瓷器與尖狀物偶然發生擦掛而留下的劃痕。

這裡所說的 “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為是“點”的擴大或

者說是許多“點”的密集形的集合。 這種疤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次

性生成只能是“老貨”在正常使用中長期與某種物體做力度很微弱地

摩擦而形成其型態當然也是不規則的。“老貨”上的疤痕主要在盤、

碗、盆、缽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著用

手撫摩感覺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顯需要將上述器皿的底部

或某個部位面向亮處傾斜才能觀察到甚至還要藉助於放大鏡。例如

“老貨”中的各種茶壺、酒壺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條狀型的疤痕。這也是

鑑定這類器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老貨”“軟道”中的“點”和“線”主要分佈在“老貨”的突出部位即

古瓷器最容易與外部物體相接觸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壇、盆、

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壺等

的口部和器內彎折處。

相對而言 “點”、“線”分佈較寬“面”分佈較集中。明顯的用

肉眼可以看見不明顯的要藉助於放大鏡。

現在古陶瓷贗品的製造者當然要在 “軟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輕輕敲擊、用漿砣或極細的金剛沙紙輕輕擦磨甚至還有用牛

皮或橡膠皮沾油輕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 “軟道”是有破綻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

假“軟道”很難做出形態不同的“點”來所做出的“線”往往是力度、深

度相同長短差不多呈平行線狀態所做出的“面”極不自然無深

淺之分無濃淡之別很難出現“點”與“線”、“點”與“面”、“線”與“面”

的自然組合更難出現“點”、“線”、“面”三者的自然組合。

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現明顯的平行線現在有的造假者採

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這種方法留下的痕跡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

是均衡而帶規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偽的痕跡為什麼造假者還要去打磨呢

因為古瓷器的釉面光澤靜穆給人一種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

瓷器有耀眼的窯光 --浮光--燥光刺眼看起來很不舒服。所以造

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計去掉窯光的。

做假去窯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氫氟酸、高錳酸鉀等化學原料塗抹侵蝕用這種方法處理的

瓷器釉色蒼白、乾澀給人一種“木楚楚”的感覺有時由於清洗不幹

淨還要留下化學原料的“殘渣餘孽”在放大鏡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

楚。

2、用獸皮或零號砂紙輕輕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必然留下平行

線作偽再高明也躲不過放大鏡。

3、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會變得不正常有一種感到不對勁又說不出來的感覺用乾燥的手撫摩覺得不光滑

有些滯手。

剛剛做假用化學原料和茶水處理過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還會有粘

手的感覺如果用熱水洗洗手馬上用手摸此種器物極有可能聞

到 “酸”味。

“瑕疵”

除 “軟道”外大多數“老貨“還難免有各種“瑕疵”。“瑕疵”是古瓷

器在燒製過程、使用過程和留存環境中產生的有的“瑕疵”可以理解

為是“軟道”在程度上的惡化、深化和表面化、擴大化是“軟道”的質

變。 “瑕疵”的具體表現繁多。主要有

“棕眼”即釉面氣泡在窯中熔融爆破後未曾彌合而自然生成的小

孔。小孔的口部在放大鏡下看酷似火山口孔內通常是比較髒的

不同大小和不同部位的孔洞髒的程度和狀態是不一樣的。而人為制

作的假“棕眼”小孔口部就顯得整齊和乾淨。

“斑點”即釉面在燒製過程中由於胎土和釉藥不純潔存在多種礦

物質或其它化學物質因而出現的的大小不同的斑點。“老貨”的斑點顏

色通常比較深沉而且偏黃。仿品的斑點是人為的、有意造成的往

往顏色偏淺顯黑褐色形狀也不自然。

“縮釉”或“漏釉”即“老貨”在施釉或燒製過程中由於胎面有油汙或

釉汁太濃等原因使釉面出現局部露胎無釉的現象。“老貨”因縮釉或

漏釉所露出的胎面應該比較髒而且髒得比較深沉好象深入到了胎

骨一樣。 “粘砂”即指釉面遺落的窯灰或因墊燒粘結在器底上的砂粒。一般

多見於器足。“老貨”的粘砂在器底的分佈不均勻粘結程度也不一樣。

新貨的粘砂往往色調偏深集合堅硬、板結分佈不自然。有的粘砂

使用了化學粘膠如果用火燒可聞到膠臭味。

“窯裂”即胎體在窯內燒製時受火不均而出現的裂紋。

“磕傷”和“缺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體碰撞而破碎後

缺失碎片的現象。。“老貨”殘缺部位必然露胎胎應該比較髒

缺口邊緣不很鋒利甚至還有細小缺口。如果一件瓷器缺口露

胎很乾淨缺口邊緣比較鋒利就要小心人為做假。

“衝口”即器身的某一部位--多數是器身的腹部或口部與其它

物體相碰而出現的長短不同的裂紋有外衝裡不衝、裡衝外不

沖和裡外衝之分。

李文宇從整體上鑑定古瓷器

李文宇老師與李知宴老師學術交流

“重皮”即器物的口部因重傷所出現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

胎釉雖已分裂卻還沒有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

“炸底”即器物底部因投放東西相沖擊而形成的裂紋。此現象

瓶、罐類的老瓷器居多。

“足磕”即器物底足在擱置時不小心和用力過大觸地發生撞

擊致傷而留下的痕跡--缺口或絲印。

“毛口”或“毛邊”即器物的口部邊緣的釉面因傷間斷脫缺或全

部脫落。釉面脫缺而露出的胎面應該是比較髒的一般顯黑灰

色這種“髒”色是長年累月形成的也顯得深沉。“新貨”做出的假“毛口”很整齊露胎新不很髒缺口處胎釉結合緊密

不象“老貨”缺口處的胎釉那樣似乎有點剝離感陳舊感。

“劃傷”即釉面和彩繪的表面被硬物劃破而留下的明顯傷痕。

“磨釉”和“傷釉”即釉面與其它物體長期反覆磨擦致使釉面

局部損傷。

“傷彩”即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劃而致傷。

“脫釉”即高古瓷的釉面受酸、鹼、鹽的腐蝕或入土受侵蝕

而剝落的現象。

“水鹼”即素釉器物長期埋入溼土內受水浸蝕使釉色起了變

化從而產生的白灰色的片狀物質。

“水鏽 ”即器物長期受土埋水浸從而使呈灰黃色、鐵紅色、

銅綠色的化學物質粘附於器表的現象。

“土鏽”即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主要出現在釉薄之處。

“老貨不怕新新貨不怕髒”對那些瓷器上和瓷片上滿是“土鏽”

的東西要特別小心。

人為做假造成的 “水鹼”、“水鏽”和“土鏽”用水洗即掉真的

“水鹼”、“水鏽”和“土鏽”是不容易洗掉的。

“土蝕”即釉面、彩繪被土壤所腐蝕使器物表面出現局部失

亮的現象。

一般來說存世久遠的古瓷器比存世時間不太長的古瓷器

“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大件古瓷器比小件古瓷器

的“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實用性強的古瓷器比供擺設、觀賞的古瓷器“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民

窯古瓷器比官窯古瓷器的“軟道”和瑕疵要多一些、明顯一些。

鑑定一件據稱是 “古瓷器”的東西時一定要將“瑕疵”與“軟

道”結合起來考察。如果任何瑕疵沒有任何軟道也沒有就

要果斷地加以否定。試問經過了成百上千年的古瓷器連一點

歷史痕跡都沒有可能嗎 須知越是高檔、精美的仿品、

贗品做假者就越是不願做假“瑕疵”、假“軟道”因為這要冒

更大的風險 不小心砸壞了損失就大了“偷雞不成反賒一

把米”是划不來的事。

市場上最容易讓人上當受騙的是嵌舊底足製作的贗品和

老胎掛新彩的贗品。

所謂 “嵌舊底足製作的贗品”是指器物的底部是“老貨”的底

部其餘部分是新的。人們往往一看見底部是舊的就放鬆了

警惕不再細看誤認為真。這種東西器型常常不規整特

別是器物下部很不協調老胎和新胎結合部難免有接痕隱現為

了掩蓋往往在此部位施厚釉注意綜合鑑定是不難識破

的。

“老胎掛新彩的贗品”是指有的贗品採用在“老貨”即舊瓷器

上磨去原來的紋飾再加彩繪制而製成的半新半舊的東西。

這類東西往往冒充名貴品種索價很高欺騙性很強。鑑別的

方法是仔細觀察釉彩一般來講“老貨”用過都會留下“軟道”甚至

硬傷如傷痕在彩料的下面必然是偽作。此外後加彩一般較鮮豔且光澤度強猶如舊衣服上打上新補丁格外醒目

顯得彆扭。鑑定此類東西一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彩料下面的情

況二是要將整幅畫面的所有彩料相互比較看看有無新彩和

舊彩同存的現象。

仿古瓷器的基本形式

在目前紅紅火火、林林總總的 “新、假、破”仿古瓷中當以

江西景德鎮燒製的仿古瓷數量最多、品種最廣、技術最佳、影

響最大。現按其製作水平張浦生先生將所見仿古瓷分成臆造

型、摹擬型、複製型三種不同形式

1臆造型特點是無形無神。由於它屬隨意製作東拼西湊

張冠李戴質量較差。其造型古怪裝飾彆扭款識稀見工

藝粗糙給人以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此類瓷器容易讓初學

者或好勝者上當加上出售者又拋出一些誘人或激將的話語

說這種東西難得、少見或連國內幾家大博物館都沒有怕你

也看不懂等等。

2摹擬型特點是有形無神。由於它系根據圖片製作不僅

形象一樣而且連尺寸大小都一致質量尚好。這對那些愛好

鑽研書本知識的人來說尤易受騙上當。加上出售者又拿出書

本給你觀看使人深信不疑。但這類瓷器的底足不過關因不

少圖錄上沒有底足照片釉質也不對有的“太白”有的“過

亮”缺乏舊器的風采。因此鑑定瓷器要特別注意觀察底足同時也要警惕舊底足接新胎的贗品。

3複製型特點是有形有神。由於它不僅對照實物請專家

分頭合作精工細作製成而且還有一道專門做舊中的工序故

而維妙維肖幾乎可以亂真此類瓷器俗稱高仿品新名詞叫“克

隆瓷”。加上出售者除炮製出一套生動的流傳故事外還送上一

本高價拍賣成交的圖錄以此來引誘那些貪心暴利的大款或佔

有欲較強的大收藏家上鉤。

實踐證明最好的作偽高手也會存在缺點和破綻只要我

們在鑑定時冷靜仔細全面分析另外鑑者還要見多識廣

善於總結才能練成一雙火眼金睛。

如何防止對仿古瓷的上當受騙張浦生先生從造型、繪畫、

胎釉、款識、工藝等方面總結出 五種瓷器不能要 。

1器形不規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歷代古瓷的器形都有

一定的形制而器形太規整的也不能要那是用現代灌漿工藝

製成的。

2繪畫看上去不順眼的不能要說明作者繪畫水平的低下

而繪畫畫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它超越了時代的水準。

3胎體份量太重的不能要古瓷份量一般也有規範例如

明代永樂瓷輕、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輕清代康熙瓷重雍正

瓷輕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較康熙瓷輕而胎體份量過輕的

也不能要說明瓷胎質量有問題。

4釉面光澤太亮的不能要這是瓷器剛出窯爐的現象但釉面光澤不亮的也不能要它是人為用酸處理的結果。

5款字書法不象樣的不能要因現代人慣用圓珠筆不善於

書寫毛筆字的緣故而款字書法寫得太畢真的也不能要那很

可能是通過電腦做出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瓷器扣之聲音十分響亮的不能要此是用現代

高溫窯爐燒成的元末明初瓷器底部澀胎上火石紅非常明顯的

不能要再有瓶、罐一類琢器的器身接口過於明顯的不能要

因為這些都是作偽者故弄玄虛、畫蛇添足的做法而已。

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

1. 分類法 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

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

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

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繫的鑑定對象

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

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 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

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鑑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辨證統一體。任何具體的事

物都與其它事物存在著某種共同的特徵。具有共同特徵的事物

所形成的種類就叫類型。相同類型的東西都有共同特徵而每一個東西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彼此也有區別通過分析、

綜合、比較就可以掌握它們的共同特徵即共性也可以分別

認識它們各自的特點即個性。

比如古往今來的一切陶瓷無論其產生於什麼時代、什麼

國家、什麼地區、什麼窯口它們都具有陶瓷的共同特徵於

是它們都屬於陶瓷這一類型再比如唐代的瓷器無論是

越窯瓷器、邢窯瓷器還是邛窯瓷器、長沙窯瓷器他們都是

唐代有名的瓷器具有唐代瓷器的共同特徵如中唐以前各

個瓷窯生產的碗、盤內外底都留有支燒痕跡底部普遍為平底、

玉壁形底胎釉之間普遍有化妝土掌握了這一共同特徵即

使我們沒有去過江西洪州窯、安徽壽州窯考察但一看見這兩

個窯口生產的碗、盤我們仍能判斷它們的年代。這就是運用

分類法、比較法的實例。再舉一個例子到目前為止全國共

發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窯址二十六處而四川就

佔了十八個作為青瓷這一類型 它們當然具有許多共同的特

徵但它們彼此之間也是有差別的是可以區分的。比如南

朝時浙江越窯的窯場已在競爭中有所減少青瓷多數胎壁致

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胎釉結合緊密少數胎較鬆呈土

黃色外施青釉或青黃釉而同期的四川生產的青瓷則胎質較

細呈灰白色或淺灰色釉色青中帶黃或黃色多開片易剝

落有蠟淚痕。通過對青瓷史發展過程的瞭解將四川青瓷和

長江下游的青瓷加以分析、比較和甄別分別去認識和掌握它們各自的特殊性即個性做到了這一點就不會把四川生產的

青瓷都說成是浙江生產的青瓷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