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官窯瓷器鑑定方法及技巧以饗藏友

陶瓷 瓷器 乾隆 故宮 文化人的範 2017-05-21

歷代官窯瓷器鑑定方法及技巧以饗藏友

官窯

宋代官窯瓷器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

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後略有流

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

是另一大特點。

歷代官窯瓷器鑑定方法及技巧以饗藏友

汝窯

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

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後在臨

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

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

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

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採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

汝窯瓷器鑑賞小知識

汝窯瓷器是官窯系統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品種。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30餘

件約佔全世界總收藏量的一半。

一、 造型

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託、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

壺春瓶、膽瓶等多種。

二、 胎釉

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鑑定汝窯瓷

器的要點之一。

汝窯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

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

紋片俗稱為“蟹爪紋”。

三、 仿品與鑑定

後世仿汝窯者始於宣德官窯署有宣德官窯款其釉色較宋汝透亮紋片較宋汝密而規整且釉

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窯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紋片多為魚子紋少有大

紋片和無紋片的。唐英時的仿品十分精細但鑑別時也很容易因為宋汝為無光釉清仿品則釉面透亮

所有仿品均隱現一圈藍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偽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則屬清代特有且御

窟廠產品多書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為鑑定提供了方便。

當代仿汝窯較為成功者為河南地區的窯廠他們的仿品是迄今為止仿的最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仿出了汝窯特有的那種“鴨蛋殼青”釉色。他們的許多產品被文物販子買去作舊後流散到市

面上常冒充真品如果不仔細辨認還真會上當。其仿品與真品的差距主要在造型和支燒工藝上仿

品造型多系現代工藝製成與傳統手工工藝有很大差別尤其罐的內底角處曲線變化二者決然不同

支燒痕跡真品均為細小的芝麻醬色支釘痕新仿者支釘痕過大。

汝窯瓷器底款有刻“奉華”和“蔡”字的兩種均為後刻當為宋時所刻均與宋宮廷和皇室相

關三件刻“奉華”和二件刻“蔡”字銘文的汝窯瓷器分別藏於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

汝窯瓷器以釉色取勝少見花紋裝飾但汝窯未燒貢瓷以前曾有刻花和印花產品如寶丰汝窯

遺址曾發掘出刻花鵝頸瓶當為汝窯未成為官窯以前的產品筆者1989年亦在遺址處採集到壺的殘片

一件其釉色為標準的天青色但在壺嘴處有淺淺的刻花也應是未燒官窯以前的產品。

汝窯瓷器傳世最少且後代從未仿燒到九成像者鑑別真偽不是很難尤其是記住汝窯的主要特

徵更不會輕易上當。除胎釉、支釘痕外汝窯瓷器至今未有高度超過30釐米圓器口徑超過20釐米

的完整傳世品。

汝窯因稀而貴故歷來傳得神乎其神如文獻中記載其曾以瑪瑙為釉其實瑪瑙在一個科技工

作者眼中不過僅是石英一類的砂石而已。

汝窯未燒造官窯瓷以前也曾生產青瓷同時也生產磁州窯類型產品真正的汝官窯產品僅見於

傳世的70餘件。歷代墓葬中時至今日未見出土一件汝官窯瓷故鑑定汝窯瓷器時一定要慎重考慮各種

因素尤其是汝窯青釉器也有類似汝官窯的但那是民窯所產與汝官窯是兩碼事。

汝窯因稀而貴仿者甚多更因科技的進步仿者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汝窯的鑑定如能用科技

檢測方法對其胎釉進行無損檢測通過結構分析先斷其年代後再通過上述文中的傳統鑑定方法

確定其是否為精品鑑定結論會更加完美。

元明清瓷器鑑定的要領

歷代官窯瓷器鑑定方法及技巧以饗藏友

元青花

一造型是鑑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仿製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作與

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都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

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可以在鑑定

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狀大體是古時簡樸隨同時代的演進而

漸趨繁複。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

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常見有相當大的器形。例如傳

世的元青花與釉裡紅大碗有口徑達42釐米青花和釉裡紅大盤的口徑也在4558釐米左右。由於胎體

厚重燒製不易難免有翹稜、夾扁、凹心、凸底等變形的缺陷因而過去文獻多有元瓷粗率之論其實這是不夠全面的。元瓷紋飾之豐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盤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

花底口、底均為十二瓣花形足見當時製作認真雖底足之微也不輕易放過。此種作法到明代永、

宣以後便不復見永、宣只見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無花足盤。

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格外平穩。特別是胎土陶煉精細

造型輕重適宜。永樂時期另有一種純白脫胎帶暗花的器皿胎體非常輕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謂“只

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的詩句。這種“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盤、碗之類後世雖有仿

作但在暗花紋飾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種類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

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時曾經仿製外

後世很少有此種仿品。目前傳世品中常見的永、宣時期造型有雞心碗、花澆、僧帽壺、長圓腹執壺流

口為葫蘆形、天球瓶、扁腹綬帶葫蘆瓶、四季委角獸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時期在

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弘治傳世瓷器雖不多但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

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插屏、墩式碗、磨盤式香盒、七孔出戟圓腹高足瓶等。嘉、萬以後

造型漸趨複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文獻上有所謂“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只以文具一

項來說就有筆架、筆盒、筆洗、水丞、硯臺、顏色碟、顏色倉俗稱溫盂、印盒等多種多樣。更有

大魚缸、大罐、大瓶、大盤嘉靖黃地青花大盤口徑有達80釐米的等器形之巨尤勝過元代其他

如鏤空瓶、壁瓶、捧盒、方鬥杯、燈臺、繡墩等不勝枚舉。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

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時期的作品來未免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

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

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

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

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

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

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

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

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

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

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

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

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

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

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

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

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

作者在鑑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

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

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

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

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

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鑑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

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

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

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鑑別真偽的一條有

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

代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闢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

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

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裡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

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裡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

元代青花、釉裡紅紋飾佈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

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

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

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

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

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

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

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鑑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

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

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

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

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

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

比較別緻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

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

“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

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

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

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鑑定工作。至於明、清

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

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

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

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

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

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

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

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

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

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鹹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

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

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

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

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

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

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

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

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

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

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複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

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

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

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三掌握住明、清兩代款識的規律

根據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偽是鑑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

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並且各有其特徵。只以明代款識而論就有所謂“永

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識首

先要注意其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肩等八筆的特徵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以有

助於識別真偽。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寫仿

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既然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侷促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

這種破綻只有多結合實物反覆印證方能看出。

然而只靠這一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尤其是元代以前瓷器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

北宋曾有帶“景德年制”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只見過耀州窯有印著“大觀”、“政和”字樣的碎片

元代也只有帶“樞府”、“太禧”以及干支的器皿且為數甚少。明清兩代縱有款識而晚清及民國所仿

字體十分逼真極難識別必須同時詳較其字體及位置方不致發生錯誤。例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

說只見到圓器上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器裡部的中心而文獻上還有六字款的記載但無實物並

且在琢器上也未見過帶年款的器皿不過仿器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字款寫在器裡或底足、口邊的。又

如宣德款所謂“宣德年款遍身”的說法。普通多在底足中心或圓器裡心與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

足一帶。甚至個別還有雙款如合歡蓋盒、文具盒等在蓋裡和底足均有年款。這類款識有豎款也有橫

款六字款多而四字款少。至於嘉靖年款的排列方式較前複雜除單行橫款、雙行直款外尚有環形款

十字款即上下左右寫等。諸如此類都需要進一步掌握其規律。

大致說來在字體方面明代多用楷書款只有永樂、宣德、弘治和其他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

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由於乾隆開始篆

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而明、清兩

朝的楷書款與篆書款書法上也各有其不同的風格可以說是多種多樣了。

其次還應仔細觀察款色。例如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

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品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後的仿品青色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尤其是宣德款色往

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但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自明正德至

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甚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

而仿製品在款色與刻、雕、印、堆的方法上並未減少。只有認真加以區分方可看出因用料和技術不同

而各有其書法特點同時由此也可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

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製”的康字卻受原料特性與邊框的限制

不易舒展又如乾隆時期以前多用青花款其後多用抹紅款而且清代康、雍、乾堆料款的瓷器絕大部

分是官窯中的精品。

在用字和寫法乃至字數方面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造

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製”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成化

的“成”字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特徵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以及寫“康

熙御製”四字款的瓷器90%以上為當時新制的精品等等這些都是鑑定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明、清瓷器除一般的官窯款外民窯瓷器中帶年款的也不在少數。但大都是景德鎮所制其他地方

窯寫款的極為罕見。除上述記年款識外還有所謂堂名款中和堂、慎德堂、殿名款如體和殿、儲

秀宮、軒名款如宜古軒、塵定軒、齋名款如拙存齋、乾惕齋、吉言款如萬福攸同、德化常春、

讚頌款如萬壽無疆、洪福齊天、陶工款如吳為、崔國懋、珍字款如珍賞、珍玩、奇石寶鼎之珍、

用字款如上用、公用、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辛丑年制、供養款如“信州路玉山縣順城

鄉德教裡荊塘村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

記星源祖殿胡得一元帥打供。”“皇清康熙甲子歲仲秋日吉旦供奉普陀禪院聖佛前。”等等。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位置、款色和字數、結構等各方面也應當知道同一時款

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務必互相印證稍

有可疑之點便應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討。何況仿品中尚有新物舊款與真坯假彩等手法主要仍須根據

造型其次要參考紋飾、胎釉等各種特點如此步步深入才可能具有比較可靠的辨別能力。

四細緻觀察胎釉的特徵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鑑別一件

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

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

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

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的方法加工處理後也

可以將此種“火光”去淨如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即能找見破綻和不自然的光澤。相反地一向被妥

善保藏的舊瓷有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如遇到此種嶄新的舊瓷須

從器形、釉質、色彩、紋飾、款識等幾方面詳如考慮。所以如果只憑闇然無光即所謂“失亮”一點

作為歷年久遠之證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舊瓷常有所謂柳葉紋、牛毛紋、蟹爪紋、魚子紋、鱔血紋、

冰裂紋等大小不同的片紋這些雖成為宋官窯、哥窯、汝窯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現的特徵然而後世仿品

同樣能憑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紋。尤其是雍、乾時期景德鎮仿官、仿哥的製品最能亂真稍不經心極易混

淆。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於假象。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

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

一條線索。

此外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

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

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於片面。

例如元代琢器表裡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

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康熙郎窯紅

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徵。這些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之處。

至於明代景德鎮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

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後世的仿品在這方面更不乏亂真之作。所以說只憑釉質而斷瓷器的新舊真偽仍嫌不

足必須進一步研究其胎質。

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大致說來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質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但

也有極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清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的器皿在圈足的邊

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

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誌著胎土淘煉方法隨

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

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

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

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

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儘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

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上述這一點當然也關係到原料本身質量的改變例如對於嘉靖瓷質不及前朝一般多歸咎於“麻倉

土”漸次告竭。《博物要覽》中曾有“誇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說法。然而也不宜過分執著

於胎土的顏色和粗細之論因為即使是景德鎮同一時代所產的瓷土也決不止採自一兩處產坑從而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不潤有的甚至相當粗糙何況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決定胎質的關鍵而且由於

製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純白、微黃、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區別因此如果憑胎體本身的質量作為

斷代的標準還是不夠全面的。

有些胎體過薄的器皿如脫胎瓷和永樂、成化瓷一類因露胎處極為細小較難辨別胎土的顏色。有

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或受窯火影響而使露胎顏色發生變化如所謂“紫口鐵足”

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這些似已成為鑑別上的重要條件然若剖視其斷面便可發現未

直接受窯火煅燒的內部胎色並不如此。同時一般傳世品經過多年的汙染也很難辨清胎體的本來顏色。

所以為了有助於胎質方面的鑑別有時還需要兼用比重量、聽聲音的方法如所謂瓷胎聲音清脆缸胎

體重而堅硬漿胎體輕而鬆軟等。至於帶有支釘痕的器物如能細審其釘痕的大小、形狀及數目、顏

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說來永、宣、成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器皿又比永樂為重若由斷面剖視元、明器皿

在口邊處的厚薄區別並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懸殊。其他如後世新仿的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

皿無論其外貌如何神似總覺聲音清脆古瓷研究者術語中所謂聲音發“冷”而真者聲音反覺沙啞

也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由此可見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

摩挲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方不致限於表面或拘於一格而對於

舊坯新彩、補釉提彩、舊彩失色重畫以及舊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

研究。如果滿足於局部的特徵相符而失於整體的條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裡或但觀釉色而不問

胎質都是片面的。所以說造型、紋飾、款識、釉質、胎質等鑑定方法必須同時並用方能收到殊途同

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明代陶瓷鑑賞點滴

古人對陶瓷既有書籍記載又有詩文讚頌。下面是筆者從實踐中得出的對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對明清瓷器的胎體有這麼幾種說法一是明代江西瓷

器的胎體迎光透視多顯肉紅色明成化胎體透光顯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顯青白色。二

是在強光下透視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

不管是迎光透視、強光下透視還是在日光或燈光下映照這裡的關鍵是“光”是什麼怎麼透視

開始筆者拿著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燈下迎光照在節能燈下透視在白熾燈下迎光照就是

看不到粉紅、肉紅和蝦紅色心裡很納悶。後來筆者突然醒悟這裡古人說的光有三種一是燈它

不是電燈而是燭燈、燭光二是太陽、太陽光三是燃燒的柴火如灶堂裡的火。你拿著明代的碗盒

點是蠟燭湊近燭光看胎體肯定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通紅的太陽強光透視胎體肯

定顯肉紅色你拿著明代的碗盤迎著燃燒的柴火透視胎體肯定呈粉紅、肉紅或蝦紅色。

其次明代永樂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永樂年間以出產“甜白釉”而著名。怎樣理

解這個“甜白”專家認為甜潤的白糖色澤瓷色甜淨釉質潔白溫潤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畫

彩色的白瓷。當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為現代生活中綿白糖、白砂糖的潔白色但有一點不容忽視

現在的綿白糖和白砂糖產是近代工業機器提純的產品潔白如雪。古時的麥芽糖、蔗糖色澤不是純白而是帶一點淡黃色或白中帶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應和現在榨出的甘蔗水經過沉澱後

的色澤相近吧。至於明代白瓷發奶白色澤的至少應該是永宣以後的白瓷了。

洪武時期瓷器的鑑定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

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凶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

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鑑定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

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麵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和l汁!手聚處

閃淺談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

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

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裡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

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成化時期瓷器的鑑定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

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

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

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

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髮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

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

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

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正德時期瓷器鑑定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緻、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

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裡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

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徵。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迴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

特徵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

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宣德時期瓷器鑑定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

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

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緻。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

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

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凶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

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

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

滾圓如“泥鍬背”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鑑定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麵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裡圈足承託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

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

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鑑定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稜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

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徵。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

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捱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

濃重豔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鑑定判別隆慶青花器

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曆時期瓷器的鑑定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鬆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採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

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佈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並於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

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

圃民窯則多斜削並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豔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髮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資器的鑑定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

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並有萬曆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

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

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誇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曆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裡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

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

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徵併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於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託前朝的年

款。

明代宣德青花瓷器賞鑑

宣德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

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

稱“亮青釉”。有桔皮紋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

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那種鈷料描繪那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以進口料描繪為主。

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亦稱蘇泥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明萬曆年間王世懋《窺

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腙眼甜

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與國產料有很大的不同據化學分析

這種進口青料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豔有

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特別濃色處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一

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成書於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

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用這

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同時工匠們熟練地運用不同含量

的青料燒製出色調不同的青花令人賞心悅目如藍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製作達到了爐火純

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

五彩。”明張應文《清祕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

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

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以上二本書均對宣德青花有很

高的讚譽。另外還有許多明、清文獻對宣德青花在造型、釉色、燒造工藝及藝術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

度的描述和評價。

宣德青花造型比永樂青花豐富得多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常見有盤(敞口、撇口、折沿、菱

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雞心式、合碗、臥足碗、高足碗、十稜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

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

綬帶耳葫蘆扁瓶、扁瓶)罐(壯罐、軸頭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瓜式、竹節

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稜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壺(扁壺、背壺、梨形壺、

執壺、茶壺、僧帽壺)洗(花口洗、臥足洗、菱花式洗)硯滴、筆管、燈、水盂、盞託、軍持、花澆、

缽、盒、豆、爵、石榴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魚缸等。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

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釐米大的近八十釐米。以把蓮盤傳世

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牆不是很高牆內斂裡牆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

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鬥呈臺

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造型摹仿西亞地區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點如

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折沿盆、八方燭臺等。整體風格是雄偉渾厚莊

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於盤、碗、碟類器物來說製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製作然

後粘接而成胎體厚製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

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精緻細巧厚薄適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藝術風采。

宣德青花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並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改變了

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佈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矩中富於變化。紋樣繪畫上採用小

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很概括、誇張和取捨增強了裝飾性。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

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複使用。纏枝蓮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描繪得非常流暢線

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佈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

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動物紋有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行龍、龍紋牡丹、龍穿花、龍

穿蓮)鳳(團鳳、雲鳳、雙鳳、鳳穿蓮、龍鳳)魚藻紋、麻鵲、海獸、飛象、麟麟、獅子等。宣德龍紋描

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髮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體

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雲和海水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人物紋由於受蘇

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限制燒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簫引鳳、嬰戲圖、琴棋書畫仕女常常

和庭園樓閣組合描畫在一起格調清幽如仕女遊園、賞月、拜月等。海水紋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現

也最為擅長除了少量用作主題紋飾外多是用作輔助紋飾採用寫實手法描繪海水起伏翻騰洶湧

澎湃氣勢壯闊。另外庭園小景、蓮花托八寶、梵文、藏文也經常出現於青花瓷器上。當時比較常見的

邊飾有正反相連的回紋、正反山字、點珠紋、朵花、卷草、蕉葉、忍冬、纓絡、仰覆蓮瓣、如意雲頭紋

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宣德青花紋飾是取材範圍廣泛構圖

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恢宏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

有書寫。主要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橫款一

般寫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字體結構佈局都很規矩字與字

之間距離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筆劃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字體清晰。已故古陶瓷鑑定家孫

瀛洲先生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堅花四雙單園晉唐小楷最

出群”。當時寫篆書款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字體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筆處呈尖狀“大”

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一橫此為宣德年款的鑑定要點。

明代宣德成化瓷器上的應龍和夔龍紋

龍是中國曆代官窯瓷龍是中國曆代官窯瓷器上一個永恆的主題在封建時代龍是天子的象徵。它

無形中代表了皇帝在等級森嚴的時代即使是王公大臣對五爪龍望而卻步。

歷代官窯瓷器上元代和明初基本是普通虯龍元多為三爪和四爪明則皇帝用五爪王公及賞賜外番

國王用三爪。宣德時期由於宣德瓷器裝飾的多樣化使得更多龍紋得到應用如螭龍應龍夔龍。

這裡暫且注重談論應龍和夔龍。應龍和夔龍比較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辨別並且有些人也把二者作為

同一物或稱其為應龍或為夔龍。

有關應龍的記載是明代著名史學家焦竑記載的宣德與應龍的史實焦竑《玉堂叢語.文學》[景陵宣

德葬於景陵所以此處代宣德一日禁中閱書見龍有翼而飛者訝之。遣問之閣中三楊輩皆不能對

上顧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陳繼時在下列出對曰“龍有翅而能飛曰應龍。”問所在曰

“見爾雅。”命取爾雅視之信然。]由此推測宣德瓷器上出現應龍紋應該是這段事情發生之後的事情

了。

“夔”在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形如龍一足。商周時代的彝器上多雕

鑄其狀作為文飾。”同時辭海中對“夔一足”又是這樣解釋的“《呂氏春秋.察傳》載魯哀公問孔子

舜時的樂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說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

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

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意謂一夔已足不必多求而誤傳為夔只有一隻足的神話。”

從現存宣德及成化官窯瓷器傳世品與發掘品來看

應龍的主要特徵是

1.象鼻又稱豬嘴。

2.二足。

3.三爪。

4.卷花尾。

5.有翼。

6.有角。

7.有鱗。

夔龍的主要特徵是

1.象鼻又稱豬嘴。

2.二足。

3.三爪。

4.卷花尾。

5.有翼。

6.有角。

7.無鱗。

8.口中含花又稱含花龍。

可以說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是否有鱗和含花了。現在把宣德成化傳世品以及發掘品上出現的應

龍及夔龍整理一下供大家參考。 明清瓷器鑑定要點 清代瓷器的特徵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

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

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鬆。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

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

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

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緻。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

規範化用筆細緻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采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

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

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

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

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

式底、二層臺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

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

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順治時期瓷器的鑑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緻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

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青花瓷的30個特點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麵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

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

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

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裡圈都較外圈矮

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

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

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

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

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髮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

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

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豔麗清朗不渾豔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

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

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

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

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

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

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

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

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

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藥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

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裡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

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髮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豔

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

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

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

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

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

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

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

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

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

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

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儘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釐米極少變形器身接口不明

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

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範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

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

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製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

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

梅瓶小脣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

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

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

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釐米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

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77.6 釐米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

都是這類器的精品。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

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

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13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裡

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

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 73.5 釐米及

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絃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

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14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

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

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 6 字款。蓮子罐、

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

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

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15 、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釐米左右

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

各凸起一週二層臺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

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16 、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製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

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樑式、端把式、八寶式、

“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茶壺常見

畫松竹梅和博古圖。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藝品組合成的圖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紋茶壺

構思巧妙蓋鈕、流柄塑成梅枝、竹節及松樹在用青花繪鬆、竹、梅紋將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精

美雅緻。鼻菸壺做為盛放鼻菸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

脣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17 、 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

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

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

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臺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

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裡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面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

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

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18 、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

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

祝壽而燒製的。做為御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徵長壽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壽山福

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

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書橫款。

19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

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面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

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

很精緻質量高青花豔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

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

“玉”字款。

20 、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 碗、臥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

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裡外常畫鳳竹紋採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

到裡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御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

花碗畫面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云蝠、朵雲、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寶、

八卦紋等。

21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

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 6 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

棋子盒等。

22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

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鐘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

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3 個 1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

顯增多有 8 個、 10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

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

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

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

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

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 、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

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

時期燒製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

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

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誌》稱讚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

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

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佈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

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

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

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

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 、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

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鑑了西洋畫的焦

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

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

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采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

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

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

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

鑑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繡等。

26 、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

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

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後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

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

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

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罪狀“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3 行 6 字。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也有雙行 6 字後者往往不畫雙圈“清”字右下的“月”

字下現一橫常豎寫還有少量的“大清年制”字楷書款。這種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黃釉碗

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

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

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徵鮮明。

28 、仿明款識有“大明年制”、“永樂年制”、“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

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從數量上看有一

半是寫仿成化款既有字也有字多是楷書其次是寫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複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係。

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讚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

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雲堂制”、“興裕堂制”、

“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

“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宿雲齋”、“三元堂

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讚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

鼎之珍”、“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

“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

魚、靈芝、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繪筆、銀錠、

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

30 、 康熙青花寫干支年款的很多絕大多數書於器身文尾按年代順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

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筆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紋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盤、

青花八仙爐“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筆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詩句套杯“甲子”

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爐“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詩句筆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

雲龍爐“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漁家樂圖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騰王閣序筆筒

“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羅漢紋筒多瓶“乙未”款五

十四年青花人物紋鳳尾尊等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鑑定同類型器的年代確認深入系統

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雍正時期瓷器的鑑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

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豔。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

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

還是花紋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

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

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鬆、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緻。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

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

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臺

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

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鑑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

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

日樣夕長餘者皆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

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鏽斑這

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

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

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的鑑定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鬆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

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稜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

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

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

粉”或“青花加白”燒製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

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製。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

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製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

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緻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

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

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

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

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

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

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裡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

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

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

“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

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

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

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

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

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鑑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

越變得粗鬆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

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

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

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

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鹹

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

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豔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

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豔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

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

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

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

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

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

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

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

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

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裡、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

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緻。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

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

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鬥、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繡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

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

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

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鹹

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

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

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

文有陽文。

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

行豎寫式 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鑑別過渡時期的瓷器

戰國時期在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以及湖南南部的廣大地區普遍使用原始

瓷特別是江、浙、贛一帶更為盛行。它們的生產規模和產量比西周和春秋時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

高。

江、浙、贛一帶的原始瓷胎成灰白色。山西侯馬、浙江紹興富盛和蕭山茅灣裡出土的原始瓷碎片

經測定胎內Fe2O3和TiO2含量的百分比分別為侯馬1.97、1.25富盛2.12、1.18茅灣裡1.68、

0.7。

因而白中帶灰。原始瓷的胎質細膩緻密瓷土經過粉碎和淘洗燒成情況良好同時用陶車拉坯成

型所以器型規整器壁厚薄均勻缽、碗、盤、盂的內底自底心開始有一圈圈細密的螺旋紋和外底

有一道道切割的線痕。與西周時期的原始青瓷相比坯泥的處理精細了燒成技術有了提高成型由泥

條盤築法改為輪制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坯件的外表都上一層薄薄的石灰釉。經燒

成後多數釉成青色或青中泛黃。釉層厚薄均勻有的凝集成芝麻點狀。 廣東、廣西、湖南南部的原

始瓷瓷胎與當時的硬陶差不多多為紫色、灰紅色釉除黃褐色、黃綠色外尚有墨綠色等但都屬

於以鐵為主要著色劑的青釉系統。由於這時期的原始瓷胳質細膩外施青釉利於口脣接觸和洗滌所

以都製成碗、盤一類的飲食器皿和模仿銅禮器形式的鼎、鍾、盉和錞於等。 飲食器皿有碗、盤、缽、

盂、盅、碟和鼎等其中盤和鼎式樣豐富缽、碗大小成套飲食所需用具已經基本齊備。仿照銅禮器

中的盉有流和提樑流作獸頭形口部有淺孔但與器腹不通很可能是隨葬用的明器。 器物的造

型與其它地區的陶器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碗、缽和酒盅等大宗產品都取直線條的圓簡體形式

高矮適中口部細薄給人以輕巧的感覺。瓿為直口鼓腹在胖胖的器身上裝飾二圈櫛齒紋顯得重心

向下穩重大方。

仿照銅器形式的鼎式樣較多有一種鼎直口淺腹口沿的一端裝一個獸面與此相對稱的一面飾

獸尾獸首高昂頭尾相應造型獨特。紋飾仍取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原始瓷的這些造型和裝飾風格

顯示了吳越文化的一個側面。 秦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

胎、釉原料不同。從少量經過測試的標本中可以看到西漢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

前者達17.23後者是2.97。春秋戰國時蕭山茅灣裡和紹興宮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

量分別是茅灣裡為13.69與1.68富盛為15.19與2.12。坯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

可能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生成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從而提高陶瓷器的機械強度和燒成中減少製品的變

形。莫來石又稱富鋁紅柱石無色晶體呈柱狀或針狀熔融溫度約為1910℃是陶瓷製品的主要組

成部分。但在燒成時若窯內溫度達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時不僅不能達到增加氧化鋁的目的反而會使

坯體疏鬆燒結情況很差。氧化鐵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給坯體帶來顏色在氧化氣氛中燒成胎呈紅

色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胳呈灰色氧化鐵含量越高胎的顏色越深。所以秦漢時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

燒成溫度比較高的產品胎骨緻密擊之有鏗鏘聲多數胎質粗鬆存在著大量的氣孔吸水率高呈

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戰國時期的細膩、緻密嚴格他說只能稱“釉陶”。胎質粗鬆從斷面中還可看到

較多的砂粒說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煉不及戰國時期精細比較隨便。 秦漢時期原始瓷的

釉層較戰國時的厚。但釉色普遍較深呈青綠或黃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較戰國時的高。

而且由戰國時的通體施釉變為口、肩和內底等處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變成刷釉。說明兩種原

始瓷從釉料到上釉工藝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變戰國時期拉坯成器、線割器底的作風而普遍地採用器身分制然後粘接

成器的方法。 最後是品種和裝飾也有明顯的差別。秦漢時期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鈁、

鍾、瓿等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一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則以弦紋、水波

紋、雲氣紋或堆貼鋪首等為主絕少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經常採用的S紋和櫛齒紋等。 這些明顯的差

異表明秦漢時期的原始瓷與戰國以前的原始瓷乃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產物兩者在工藝傳統上看

不出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原因則在於楚滅越的兼併戰爭中浙江境內已發達的原始瓷遭到了嚴重的摧殘

和破壞而中斷。但是原始瓷重又在越國故地復興又說明燒製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全然斷絕

所以在短期中斷以後又重新燒造。上海市嘉定縣外岡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瓿胎骨堅硬呈灰色肩

部劃圓珠和水波紋外施淡綠釉具有濃厚的戰國楚器的特徵。由此可知這類原始瓷開始復燒的時間

可能在戰國末年。 1977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內城與外城之間的秦代房基中發現與灰陶扁平蓋同

出的幾件原始青瓷蓋罐。在灰陶扁平蓋的頂面分別刻有陰文小篆“左”、“麗山飤官”和“右”、“麗山囗

囗囗飤官”等字樣當是秦代的原始青瓷無疑。從陝西臨潼縣文化館藏的器物來看青釉蓋罐的蓋作扁

圓形上有半環形鈕蓋下有子口與器身密合。胎質細密堅硬燒成溫度較高但鐵含量較重呈色深

灰。蓋面和器身外表均滿施青褐色釉釉層不夠均勻有聚釉現象。蓋罐的輪線柔和蓋與器身的比例

協調體型的大小適度是一種美觀而又實用的儲盛器。 漢初的原始瓷器所見產品有瓿、鼎、壺、

敦、盒、鍾和罐等。形制大都依照當時的青銅禮器器型大方端莊鼎、敦、盒的蓋面和上腹施青綠或

黃褐色釉製作比較精細。到了西漢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發生了某些變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

些仿銅禮器的製品如鼎、盒的形狀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縮短到鼎底貼地變成似

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時施釉的部位縮小以至於完全不上釉其製作已不如漢初的精緻、講究。至西

漢晚期鼎、盒一類的製品歸於消失壺、瓿、罐、鈁、奩、洗、盆、勺等類日常生活用品急劇增加

生產更注重實用。同時出現了牛、馬、屋等明器。牛、馬線條比較粗獷造型藝術不高房屋多幹欄式

建築也有築圍牆的平房和構築堡壘的樓屋式的地主莊院式樣豐富。西漢時期幾種主要器物的演變進

程是這樣的 瓿 在西周時期多仿青銅瓿的造型敞口、圓腹、圈足肩有小圓餅腹身飾弦紋像後

代的罈子。西漢初期的瓿平脣短直口、斜肩、扁圓淺腹、平底、底下安有三個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對

稱的鋪首雙耳耳面翹起並高出器口。上有扁圓形蓋蓋面中心有捉手便於揭取。蓋沿下面作出子口

與器身吻合緊密。到西漢中期肩部漸鼓耳的頂端則逐步降低與器口接近平齊底下三足消失。

到西漢晚期瓿的形體變得又高又大斂口、寬平脣、圓球腹、肩部的雙耳已大大低於器口形如

大罐。進入東漢以後原始瓷瓿已不再生產為印紋陶罍所代替。 鼎 漢初的原始瓷鼎由戰國時期的陶

鼎演變而來獸蹄形三足較高附耳高翹耳根突出。蓋似半圓球形而頂面稍平上附三個高鈕仰放

時可當三足用。西漢中期鼎的雙耳短直獸蹄足顯著變矮逐漸與底平齊以至完全消失蓋鈕也逐漸

變小而成乳釘狀像個罐形。西漢晚期以後鼎與盒等仿銅禮器不再生產。 壺自漢代以來一直是各

地窯口生產的大宗產品。漢初的原始瓷壺口部微向外侈頸部較長器肩斜鼓並裝有人字形紋的對

稱雙耳腹下圈足較矮稱為圈足壺。到西漢中期口緣趨向喇叭狀頸部縮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趨

低矮以至變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環形也有在雙耳上端貼鋪首或難塑龍頭的。到了西漢晚期壺口已

明顯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圓極少發現圈足。雙耳常作鋪首銜環。長沙五里牌漢墓出土的喇叭口壺耳

部配裝活動的鐵環是非常罕見的。

壺耳也有作成魚形的或者在豎耳的上端堆貼橫“S”形紋除喇叭口壺外還有長頸壺、蒜頭壺、

匏壺等不同的造型。它們的數量不多但式樣新穎別緻如長頸壺在扁圓形的壺腹上配以修長而細

圓的直頸穩重端莊蒜頭壺長頸球腹頸上為形似蒜頭的小口造型別致匏壺小口束腰整器像

上小下大的兩個圓球聯接而成其狀頗似葫蘆。 西漢時期原始瓷器的裝飾藝術大致說來前期比較簡

樸一般器物上都只飾簡單的弦紋或水波紋未見有繁複的裝飾紋樣。到了西漢中期及其以後裝飾手

法發生了某些變化有了簡單的刻劃花紋如水波、卷草、雲氣和人字紋等尤其喇叭口壺和長頸壺等

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緣、頸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於醒目的凸弦紋帶的區間內分別劃以水波、卷

草、雲氣和人字紋等。雲氣紋線條柔和流暢使人如覺流雲浮動在流雲之間往往還配以神獸飛烏畫

面十分生動優美可與同時期的銅、漆器圖案相媲美。在浙江義烏髮現的一組西漢中期原始瓷器其裝

飾圖樣頗為特殊如在壺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兩角捲曲的龍頭在瓿的腹部劃有對稱的兩個半身人像

其下為佩壁圖樣佩帶穿壁作迎風飄舞狀。瓿的耳面則印出面目猙獰一手舉劍、一手持盾威武凶猛

的武士形象。同時在蓋頂堆出軀體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鈕刻劃精細。這種裝飾手法和題材內容

為同時期的陶瓷裝飾藝術中所罕見。

西漢時期原始瓷器的製作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而日趨繁盛到西漢中晚期以後這種既有藝

術裝飾而又具實用價值的原始瓷製品不僅在當時的產地浙江和江蘇一帶廣為流行而且在江西、兩湖、

陝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發現表明它已成為當時人們所樂用的製品被作為一種暢銷的新

穎商品的而遠銷外地。 進入東漢以後原始瓷的品種和紋飾都有所變化。西漢時期曾一度廣泛流行的

瓿和鈁等器類此時已不再生產而罐類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燒造量則在急速增長。 盤口壺是東漢時期

所盛行的一種原始瓷製品它的口頸較高口內的盤面很小球腹平底顯然是由喇叭口壺演變而來。

西漢時有的喇叭口壺已在口頸交接處做出一條稜線到東漢前期稜線更加突出口頸斜直初具盤口的

樣子中期以後直變成盤口壺。罐多數作直口平脣肩安雙系上腹鼓出下部斜收成平底。盤大都

直口斜壁淺腹大底而且往往與耳杯相配可能是一種托盤器具。碗弧壁平底腹部較深容量較大。

這些飲食器皿和容器的造型表明當時原始瓷器的製作已轉向經濟實用。又如此時新出現的品種之一的

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體寬大而稍扁口沿安有粗壯的彎曲提手是一種提攜方便的盥洗器。這

一時期原始瓷的花紋裝飾也較簡單此時最通行的是加工簡單的弦紋和水波紋。如在雙系罐和盤口壺的

腹部密佈規則的寬弦紋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之為“弦紋罐”和“弦紋壺”。此外在薰爐的腹部鏤雕三

角形的出煙孔鍾、洗的肩、腹部貼以鋪首五聯罐的頸腹部堆塑猴子和爬蟲以及鬼灶上刻劃魚、肉

圖案等。灶上飾魚、肉既點明瞭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魚肉為食寓意深刻。 在東漢

中晚期的窯址和墓葬中又發現有一類胎、釉呈色很深的器物以前通稱為“醬色釉陶”。器型有五聯

罐、盤口壺、雙系罐、碗、洗、盤、囗釒焦鬥和耳杯等。所謂五聯罐即在罐的口肩部位附加四個

壺形小罐加上器身的罐口構成。周圍的四個罐比較矮小而且與器腹不相貫通器肩和上腹堆貼猴子與爬蟲等。這種五聯罐在東吳、西晉時發展成為穀倉。囗釒焦鬥器身作洗形腹部裝橫柄一個底

部安有三足它常與形狀如缽、胳壁較厚口緣安有對稱的半環形雙鼻的火盆共存說明囗釒焦鬥

被擱置火盆之中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來溫食應該是當時暖鍋的模仿。這類製品因胎料中含有較多量

的鐵分在稍低的窯溫下也可以使坯體達到較好的燒結狀態所以多數器物的胎骨堅硬而緻密碰擊時

發聲清亮。這類原始瓷器胎呈暗紅、紫或紫褐色多數通體施釉釉層比較豐厚且富有光澤質堅耐

用實用價值較高。而它是一種利用鐵分較高的劣質原料做成是東漢窯業手工業者的一個創新為東

漢晚期黑釉瓷器的產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在墓葬內也發現部分器物的胳骨較為疏鬆容易破

損顯然是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 綜觀秦漢時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鐵量比較高。化學分析的結果

表明浙江地區的瓷土其鐵含量均高達1.53左右。所以在還原焰中燒成時胎即呈現淡灰或灰的

色調在氧化焰中燒成時胎則呈現磚紅或土黃色。

當時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鐵作為著色劑的石灰釉氧化鈣的含量普遍較高所以釉的高溫粘度較低

流動性較大有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蠟淚痕和聚釉現象。在完全依賴直接經驗進行生產的條件下

鐵分的比例和燒成氣氛自難準確控制所以原始瓷的釉色也頗不一致或作青綠色或青中泛黃或呈

黃褐色。

同時由於釉料中還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鈦在還原焰中有部分轉變為缺氧結構使釉呈現灰的色調。

在東漢以前施釉用刷釉法並且只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東漢中期開始採取浸釉法

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處無釉釉層增厚而且釉胎的結合也大有改進少見脫釉現象。成型多采

用快輪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較規整器壁往往留有輪旋的痕跡而製作精細的鐘、壺

類器物則在成型以後又進行修坯、補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十分平整光滑不見“棕眼”等缺陷。有

些製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態。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對浙江省上虞縣

上浦公社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的瓷片標本和窯址附近的瓷土礦中的瓷石樣品作過許多測試和化驗工作

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該窯場的製品具有瓷質光澤透光性較好吸水率高在12601310℃的高溫

下燒成。器表通體施釉其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而且有著較強的光澤度胎釉的結合緊密牢固。釉

料中含氧化鈣15以上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所以釉層透明表面有光澤釉面淡雅清徹猶如一

池清水已經具備瓷的各種條件。

因此把瓷器的發明定在東漢的晚期是比較妥當的。由原始瓷發展到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

的的一項重大發明和創造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由於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

又遠比銅、漆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佈極廣蘊藏豐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廣為燒造。這種新興

的事物一經出現即迅速地獲得人們的喜愛成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剛從原始瓷演變而來

的東漢晚期的瓷器無論在造型技術和裝飾風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與原始瓷相似之處。

此時常見的器型有碗、盞、盤、缽、盆、洗、壺、鍾、罍、瓿等此外還有少量的硯、唾壺及五聯

罐等。瓷碗是古代瓷業生產的大宗產品漢代始見魏晉流行唐以後大量生產。東漢晚期平底碗的造

型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口沿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圓弧就像被橫切開來的半球形另一種口沿微微

內斂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內收平底器型較小兩種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內凹。盤多屬大件

器型與原始瓷盤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盤用。盆直口折脣上腹較直下腹向內斜收腹中有較

為明顯的折線廓線挺健。罐的種類相當豐富有直口球腹的雙系罐、泡菜壇和四系罐等前兩類完全

承襲了原始瓷罐的形式而四系罐最為多見。它的形狀是直口圓脣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間裝

有四個等距橫系個別也有作六系的系孔扁小不便繫繩故系下內壁往往有凹窩系的兩端留有

按捺的手指壓痕。肩部有弦紋或水波紋腹部常見有麻布印紋也有通體素面的。這種罐製作精細造

型優美在上虞縣的許多窯址中都有發現在不少省市的墓葬中都有出土。壺也是一種發現較多的器物

它的造型仍類似原始瓷壺但也有了某些變化。那種腹部遍飾粗弦紋的作風已經少見盤口較淺。浙江鄞縣東吳公社生薑大隊發現的一件型體較小的青瓷壺外形頗似戰國時代楚國的陶壺肩部有半環耳二

個並劃弦紋和點線紋底部刻隸書“王尊”二字可能是匠師之名也可能是買主王尊定製。鍾口

頸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圈足腹部貼有對稱的鋪首顯然是仿照銅鐘的形式。奉化縣白杜熹平四年

175年磚室墓出土的五聯罐頸肩貼堆紋顯然是對褐釉原始瓷五聯罐的模仿。同墓所出的井斂

口、斜肩、筒腹粘貼在肩部的扁條形繩紋交叉成網形交叉點飾乳凸應該是表示繩結是一種少見

的產品。

此時瓷器的裝飾花紋仍舊為弦紋、水波紋和貼印鋪首等幾種與原始青瓷的裝飾手法無甚差異。

用泥條盤築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紋、窗櫺紋、網紋、杉葉紋、重線三角紋、方格紋和

蝶形紋等也與印紋硬陶的裝飾圖樣基本相似。這些也都說明東漢時代的瓷器從造型藝術到裝飾手法

均存在著原始瓷和印紋硬陶的明顯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說明它剛從原始瓷中脫胎而來僅

僅是邁出了它的頭一步然而這恰恰是劃時代的一步 越窯瓷器素以青釉製品聞於世但在上虞、寧

波的東漢窯址中卻發現它還同時燒製黑釉瓷器此外在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過黑

釉瓷器。這種黑釉瓷器的坯泥煉製不精胳骨不及青釉瓷器細膩器型也較為簡單以壺、罐、瓿、罍

等大件器物為多也發現有碗、洗類器物。它們的造型和紋飾與青釉器相同唯湖北當陽劉家冢子東漢

畫像石墓中出土的一件四系罐肩部飾有一圈蓮瓣紋是佛教藝術傳人中國以後在瓷器裝飾上的最先反

映。根據國家建築材料總局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這種黑釉瓷的胎含SiO2高達7376

Al2O3含量較低佔1518 Fe2O3含量為2.32.8系用燒結溫度較低的瓷土原料所以能在

1200±20℃1240±20℃中燒結。器物外表所施的玻璃釉是含有高達16CaO的石灰釉由於釉內

氧化鐵含量達到45所以使釉呈現綠褐色乃至黑色。器表施釉一般不到底器底和器壁近底處露

出深紫的胎色。瓿、罍、罐的內壁還常常塗有一層薄薄的紅褐色徐料。釉層厚薄不均常常有一條條的

蠟淚痕以及在器表的低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由此可見黑釉瓷的燒製在當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成為另一種別具一格的色釉瓷器。

這種黑釉瓷胎質較粗用料要求不嚴。由於在器表施以黑褐色的深色釉粗糙而灰黑的胎體得到覆

蓋為瓷器生產擴大原料使用範圍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它導源於醬色釉原始瓷是對醬色釉原始瓷的

提高和發展。所以這種黑釉瓷器的出現同樣是漢代瓷業中的一項重要的成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