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譚維維上春晚的華陰老腔又回來啦
古城記憶
1/6 2017年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黃河金三角面花邀請賽,在渭南華陰市西嶽廟舉行。來自河南、山西、陝西等 100多位傳承人的700多件“面花”亮相西嶽廟。春晚老腔再回華陰助陣。(敬請關注頭條號——古城記憶。欣賞更多美圖,分享更多趣事) 。
2/6 2016年春晚,老腔藝人張喜民登上央視舞臺,與譚維維共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腔藝術。老腔在此走紅全國人民。如今,到處都能看到老腔的表演。6月10日是華陰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日子,張喜民帶領原班人馬又匆匆回到家鄉,為華陰出力。
3/6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縣市,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採用一人唱眾人幫合的拖腔(民間俗稱為拉波);伴奏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均構成了該劇種的獨有之長,使其富有突出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世代流傳,久演不衰。
4/6 6月10日的表演,在此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老腔藝人雖然都是由60歲左右的年長者組成,但是聲音渾厚,獨有的藝術效果在這裡呈現。
5/6 據說老腔藝人的傢什是走到哪裡拿到哪裡,這些跟隨了他們一生的物件,是他們最為珍貴的物品。有人問為什麼要把照片處理成黑白,主要原因在於,現場環境太過於偏紅,整體環境過雜,處理廠黑白影響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6/6 老腔藝人張喜民在富平展位上與花饃藝術家門合影留念。只是上面的紅色棚頂,給現場拍照帶來了極大困擾,所以這張圖,也就作為資料永久留存了。總之,華陰老腔藝人們的精彩表演,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舉辦,增添了不少的看點。
2017-06-1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