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作者:鐵匠君

冷戰當中,蘇聯陸軍留給世人最大的的印象就是被譽為"鋼鐵洪流"的機械化裝甲部隊。"西方-81"軍演展現出當中幾乎一週內平推整個歐洲的強大軍力,幾乎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強大的陸地武裝力量,尤其是坦克方面。在遊戲《坦克世界》當中我們也能通過對戰來體會攻防兼備的蘇聯坦克帶來的壓迫感,但很多時候,玩家更喜歡法國的頂級重坦AMX-50B,這種高爆發傷害的車輛在短時間內傾瀉的傷害對於臨戰之時的攻擊來說尤為重要。但實際上,蘇聯坦克也並非沒有發展過採用搖擺炮塔和裝彈機的坦克,例如本文要講的752工程就是這樣一款兼顧機動、重量、爆發的均衡性坦克。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防護強大的IS-4最終因為超重問題被蘇聯被早早撤裝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而火力強大且相對均衡的IS-7更是因為超重和複雜的問題被直接下馬

一提到蘇聯7字打頭的坦克計劃,那麼眾人多半會想起遊戲當中的701工程(IS-4重坦)和703工程(IS-3重坦),如同這些一樣,752工程是蘇聯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機械廠的產物。在上世紀40年代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同時列裝了IS-3和IS-4兩款重型坦克,而更強大的IS-7重坦也在測試當中。但此時的蘇聯坦克設計師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重坦的防護仰仗厚重的裝甲,但裝甲又反過來通過制約動力的方式影響作戰性能,在重量和防護的均衡性方面正在奔著二戰德國"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死循環發展,尤其IS-4和IS-7這兩款超過60噸的重型坦克。因此蘇聯坦克設計師得出一個結論,重型坦克50噸以上的重量會通過影響動力和靈活性的方式進一步影響作戰性能,為此在新重坦的設計方面,應該在50噸的嚴格限制之內,儘可能考慮防護、火力和機動靈活性的均衡性發展。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美國M103重型坦克在研發期被蘇聯情報部門稱之為T-43重坦,由於對情報估計過高,也導致了新重坦項目的加急上馬

與此同時,根據蘇聯情報部門從西方得到的情報,美國正在著手開發全新的重型坦克,代號T-43(蘇聯人自己起的代號,也就是後來的M103重坦)。根據從西方陸續得到的相關訊息,蘇聯高層認為原本裝備的D-25T坦克炮已經不能滿足對付美軍未來的T-43重坦,因此急需開發全新的重型坦克來應對美國坦克的潛在威脅。為此在260工程(即IS-7)下馬之後,蘇聯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機械廠在全俄運輸工程部的要求下,開始了代號730工程、752工程和777工程的重坦設計。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30工程就是未來的T-10,不論開發還是列裝都比後兩者更早一些,為此最初列裝的T-10依舊沿用D-25T坦克炮

1952年6月,在全俄運輸工程部的要求下,蘇聯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機械廠開始了超越前者和對手的重坦設計。由第2特別設計局著手開始設計,最初由IS-3坦克的總設計師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巴爾智(Михаил Фёдорович Балжи)負責主持設計,在1953年2月之後則由基洛夫廠的副總師帕維爾·帕夫洛維奇·伊薩科夫(Павел Павлович Исаков)接手負責。在任務下達的第二年,也就是1953年6月,第2特別設計局向全俄運輸工程部提交了關於發展新型重坦的設計,不過此時與其說設計還不如是提案:第一種代號752工程,設計理念更接近與舊有的IS-3;而第二種777工程的設計思路則與新列裝的T-10重坦相似。

在設計之初,第2特別設計局全體人員的設計思路就是在滿足重量和火力均衡性上,各項性能全面超越T-10重型坦克,而且在實際的設計當中他們也做到了。由於此時複合裝甲尚未誕生,因此第2特別設計局只能在裝甲鋼上下功夫,為此他們特別針對坦克的各部分進行了攻擊的差異化分析,找出薄弱位置和易攻擊位置進行加強。752和777工程的採用了船體車身設計,裝甲大量採用了整體鑄造工藝、前裝甲採用了圓弧形的傾斜裝甲,厚度在215毫米到90毫米之間均勻過渡,並且在裝甲薄弱位置專門採用了更大的傾斜角度以增加等效厚度,以減小這兩種不同裝甲厚度之間實際的防護性差距。正面整體等效在260毫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更重的IS-7更優秀。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的船型車身線圖

原型設計中的752工程炮塔沿襲了蘇聯傳統的鵝卵形炮塔,採用了鑄造工藝和傾斜裝甲設計,正面厚度為260毫米,側面和尾端也有150到115毫米不等。而且考慮到人機性能,炮塔被人為增大了一圈,以增加戰鬥室體積。

而在側面防護性上,752工程側裝甲上部採用了125毫米的傾斜裝甲,而傾斜的側裝甲下部則只有60毫米,但整體等效依舊高達150毫米,可以在任何角度防禦二戰當中德軍的88毫米Pak 43反坦克炮。這一防護水平達到了當時各國坦克裝甲設計上的巔峰,畢竟要知道752工程的重量僅有45.3噸,與IS-3重坦是一個重量級,防禦性上卻達到了IS-7這類70噸重坦類似的性能。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的裝甲設計

說到側裝甲,其實752工程的側裝甲下部分完全可以設計的更厚,以增加防禦性能,但由於懸掛系統限制所以停留在60毫米層面。752工程履帶設計採用了扭杆懸掛,總共6對負重輪,前方為誘導輪,後方為主動輪。半長扭杆懸掛沿襲自前輩IS-7和T-10,扭杆長度不及車身寬度一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對車身容積造成的影響,增大內部容積,增加成員舒適度。但整體性能上不如全長扭杆,越野舒適度也略欠火候,為此752工程還專門為懸掛設計了一層輔助用的液壓助力。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的車身線圖

動力方面,752工程採用了T-10重坦上用到的12缸V-12-5型柴油發動機,動力可達700匹馬力。發動機和帶液壓助力的單流傳動變速箱位於車身尾部,排布方式與T-10接近。在動力和懸掛方面,可以看出752工程設計上趨向保守。根據第2特別設計局技術人員的測算,在使用V-12-5發動機的情況下,重量僅有45.3噸的752工程越野時速可達每小時30公里,而公路時速則高達每小時50公里。752工程的內油箱可以支撐其在公路上奔馳最長250公里,足夠支撐一場戰鬥,超過這個里程就只能通過外油箱或者後勤補給加油的方式來維持續航了。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圖為T-10的動力和傳動結構,發動機縱向佈置,兩側為散熱器,後方為單流傳動變速器,而752工程與T-10動力結構類似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照搬T-10的V-12-5柴油發動機是哈爾科夫機械廠生產的4衝程12缸直噴水冷機械增壓柴油發動機,與T-34和IS-3的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

火力方面是752工程的重中之重,也是我文章標題稱其為"東方50B"的原因。IS-7的失敗證實了在坦克上照搬海軍主炮所帶來的侷限性,儘管口徑、穿甲能力都足夠優秀,但體積增大的缺點造成了坦克炮塔內部空間的縮水,而且更大的130毫米分裝炮彈即便採用了半自動裝彈機,其裝填效率依然令人髮指。IS-7的優勢在其大量劣勢面前也就不難想象其為何下馬。這也就逼著蘇聯重坦繼續在122毫米口徑上繼續"挖掘"潛力。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IS-7上用的130毫米S-70主炮是從艦炮改進而來,這也造成了體積和彈藥上的雙重問題,不過沙什穆林如果不用130炮的話就只能用已經跟不上時代的D-25T,只能說是沒辦法的妥協

而針對122坦克炮的進步一研發則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1949年,蘇聯第172設計局火炮設計師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齊魯利尼科夫(Цирульников 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就帶隊設計完成了新型122毫米坦克炮的原型設計,稱之為M62坦克炮。在1953年完成了在火炮研究試驗場的測試,並於2年後交付部隊。此時儘管M62坦克炮還在研發測試階段,但752工程就決定計劃安裝這種新式的火炮。M62-T2坦克炮與傳統的D-25T坦克炮相類似,依舊採用了線膛炮設計和分裝藥的炮彈構型,但管身更長,達到了46倍口徑,在發射普通高爆殺傷彈時,初速可達每秒950米,發射次口徑的穿甲彈時則高達每秒1500米。但由於採用了高效率的液壓緩衝裝置和多衝擊孔的炮口制退器,因此後坐力相對較低。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替換D-25T的M62-T2坦克炮,儘管在遊戲中爛的要命,實際上還是可圈可點的

在原始思路的設計當中,752工程的大腦袋配合車身內部的彈倉可以實現40發的炮彈彈容量。但說實話,不論122毫米的M62-T2坦克炮還是130口徑的C-70坦克炮,分裝藥彈體都十分巨大。以常規穿甲彈為例,M62-T2坦克炮使用的53-BR-472穿甲彈僅彈頭就重達25.1公斤,發射推進藥也有10公斤重,而在蘇聯坦克炮彈當中配發基數更大的高爆殺傷彈則更重一些,53-PF-472高爆彈比起上文的穿甲彈還要重2公斤。即便裝填手有"麒麟臂",也難以在高強度的前線戰鬥當中保證火力的持續性。為此,裝彈機也就成了必須的選擇。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M62T2採用分裝彈,彈體碩大,因此即便裝填手有麒麟臂也很難在戰鬥中保持火力持續性,圖為57-VBR-742炮彈

與傳統意義上理解的裝彈機不同,1953年設計的752工程能參考的裝彈機設計並不多,國內能借鑑的也就只有IS-7坦克上使用的半自動裝彈機。與之相同,第2設計局也為752工程想到了半自動裝彈機的設計,彈頭和藥筒位於固定輸彈機構當中,分別通過輸彈機構輸送,使用時裝填手需要將彈頭和藥筒分別先後兩次搬運到輸彈托盤當中,通過鏈條的兩次裝填完成整體裝填過程。這種裝彈機儘管在選擇和上彈方面仍舊需要裝填手介入,不能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裝填,但依舊降低了裝填手的工作強度,對於坦克的火力和作戰性能都大有裨益。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後視線圖裡可以看出炮彈排布方式,彈頭和藥筒分別位於輸彈架當中,可以持續輸送到炮膛位置

在另一種設計當中,為了更好的安裝自動裝彈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裝填,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機械廠的第2特別設計局還為752工程專門設計了一種蘇聯坦克上幾乎未曾見過的設計:搖擺炮塔。這種搖擺炮塔由旋轉底座和可以上下活動的炮塔組成,火炮固定在炮塔上。但與後期美、法獨立於車身之外的炮塔不同,752工程的搖擺炮塔接近一半位於車身之內,以降低車身高度,減小車輛正面投影面積以增加防護性能。按照文獻記載,752工程的搖擺炮塔內部有裝彈機、輸送機和部分炮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自動裝彈機的雛形。按照後人猜想,752工程可以在自動裝彈和人工選擇輔助裝彈當中自由轉換模式。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的搖擺炮塔設計

由於搖擺炮塔的炮塔可活動,因此防空機槍也就隨之做出了改變,換成了體積和重量都更小的SG-43中型機槍。搖擺炮塔、重型坦克、260毫米的炮塔正面防護以及自動裝彈機的加入,這幾乎就是可以媲美遊戲中AMX-50B的存在。但是搖擺炮塔的固有屬性依舊存在,由於蘇聯重坦車身普遍過矮,因此這種搖擺炮塔設計會一定程度上佔用寶貴的車內空間,減少載彈量,影響人機工程性,同時對俯仰角來說也構成了極大的阻礙。再者在蘇聯"核常一體"的作戰模式之下,搖擺炮塔的密封性問題會在放射性塵埃面前被無限放大。因此,即便搖擺炮塔再好,蘇聯人也只會看看,而不會列裝應用。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俄國網友將搖擺炮塔版的752工程建模與《坦克世界》中其餘三款採用搖擺炮塔的重坦:AMX-50B、T-57和KRV對比,可以看出同為搖擺炮塔和自動裝彈機的情況下,752工程的體積要比前三者小得多

儘管如此,保守的半自動裝彈機明顯不是蘇聯坦克工程師所傾向的最終選擇。在另一張設計圖紙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自動裝彈機設計。這種裝彈機與後世T-64的自動裝彈機很接近,同樣採用分裝彈體,定角裝彈,彈頭和藥筒分別位於坦克炮塔兩側豎直排列。裝彈時,裝彈機選擇特定的彈頭和藥筒,從豎直轉向為水平輸彈角度,然後通過兩次推彈過程將炮彈裝入炮膛。這種自動裝彈機的設計大幅降低了坦克裝填手的工作強度,但也隨之造成了彈容量的下降,原有的40發彈容量降低至28發。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52工程一個版本採用了自動裝彈機設計

此外由於彈頭和藥筒位於炮塔周圍,如果想打開艙門操作機槍的話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因此自動裝彈機版的752工程採用了類似IS-7的遙控炮塔設計。遙控的KPVT防空機槍位於炮塔艙門處,可以由車長遙控,可也探出頭手動造作射擊。

無論炮塔如何設計,752工程都由4人操作,包括:駕駛員、車長、炮手和裝填手,駕駛員位於車身前端,其餘三人則位於炮塔內,其中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左側,裝填手位於車身右側。車長和駕駛員都有一套光學窺探系統瞭解周圍情況。

儘管前景一片大好,但實際命運總是坎坷的。1953年6月,車里雅賓斯克基洛夫機械廠將第2特別設計局的兩款設計:752工程和777工程提交之後,全俄運輸工程部要求對動力佈局先進的777工程進行設計修改,以改變其車輛外觀,並製造一個十分之一大小的木製模型。但對於752工程的指令卻再沒出現,也就相當於752工程在與777工程的選擇當中落敗下來。在日後一段時間當中,第2特別設計局圍繞著777工程進行了多項改進性設計,最終也沒能列裝部隊。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777工程的木製模型。從752工程和777工程對重量和防護性的均衡性要求來說,這已經是之後一段時間主戰坦克的發展模式了

大約在1954年年底,所有關於752工程和777工程的研發設計都停止了,原因很簡單,貴且複雜。在那之後,蘇聯啟動了T-10升級項目,換裝了源自752和777工程的M62-T2主炮和更強大的V-12-6發動機。進入60年代之後,伴隨著反坦克導彈的興起使重型坦克喪失了僅有的裝甲優勢,淪為遠程支援火力。而複合裝甲和反應裝甲的出現也使得重量相當於中型坦克的主戰坦克可以兼顧機動性和防護性優勢,重型坦克的時代隨之終結。從此之後,蘇聯幾乎再沒有研發過重型坦克及類似兵器,T-10M也就成為了蘇聯重坦的末日之花。

蘇聯重型坦克的末代嘗試:集機動、防護和火力一體的752工程坦克

現實中的430工程,其後繼型432工程和435工程分別為T-64主戰坦克的複合裝甲和115滑膛主炮做了技術驗證,是火力、防護和重量的均衡性典範

作為兼顧重量和防護性的752工程和777工程來說,其設計理念已經在向未來主戰坦克的模式靠攏。也正是因為蘇聯對坦克防護性和機動性的均衡性發展,才有了752/777工程和未來的430/432工程(T-64的原型,後者運用初代複合裝甲以減重增防護)這樣均衡發展的坦克。現在的我們,仍然可以在T-64身上找到當初蘇聯坦克設計師均衡性發展的影子,瞭解到他們曾經的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