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唐朝 冉閔 中國古代史 明朝 靜說歷史 靜說歷史 2017-08-28

文/月小妝

在盛世的大唐,人們永遠懷緬它的繁榮昌盛,卻對它的潦倒衰落一筆帶過,歷史課本從沒講過河湟之恥,和一場大屠殺有關,而且在那次浩劫後,出現了一位民族英雄,挽救了差點消亡的華夏文明。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將領張義潮。

什麼叫河湟之恥呢?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河是黃河,湟是湟水,河湟是二水交界處,也裡屬於古代的河西,也稱隴右之地,今天我們看甘肅、青海都是窮地方,但在過去這兩個地方天下沒有比它再富的,甚至比江南富裕得多。

當時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之稱。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河西就是河西走廊一代,古代非常富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長一千公里,從涼州、甘州、瓜州、嘉峪關、沙州一直到玉門關。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朝陷入了災難,經過十五年,唐朝剛恢復元氣,吐蕃就大舉進攻河西走廊,涼州、甘州、瓜州、肅州紛紛淪陷,沙州是當時最富裕的地方,也被吐蕃攻陷,成為吐蕃的地盤,同時也成為瓜州百姓的巨大墳場。

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著作裡描寫了當時的情景,“事實上安祿山叛變以後,黃河上游以西永遠被吐蕃佔領。”

他說:“787年唐與吐蕃和談破裂,吐蕃俘獲了一萬中國人到吐蕃當奴隸,當時有很多人跳崖,有好幾百人不願意與自己親人分開,哭暈過去。”在那場災難中,為了制服唐朝的百姓,有百萬人死於屠殺。

當時吐蕃處於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奴隸社會,而且他們佔領隴西后,對隴西實行吐蕃化教育,讓唐朝的子孫穿胡服,說吐蕃語,赭面紋身。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那些過慣了富庶生活,飽讀詩書的人在這種侮辱下豈有不想死的?而且百姓還必須穿吐蕃人的衣服,梳著吐蕃人的髮髻,見到正牌的吐蕃人必須彎著腰走,生命和財產安全都沒有保障。

《新唐書 吐蕃傳》記載:“州人皆胡服臣虜,每歲時祀父祖,衣中國之服,號慟而藏之。”

吐蕃的入侵給唐朝的百姓帶去的痛苦是十分深沉的,不亞於清朝給明朝百姓帶來的痛苦,因為清朝至少比吐蕃文明,而且也沒強迫百姓說滿語,反而是進行了漢化,學習了漢族的文明。

唐與吐蕃簽訂的清水盟約,是歷史上第一個割地條約,其面積大於清末割地面積,跟唐朝百姓帶來沉重的苦難和屈辱。吐蕃屠殺了百萬唐朝百姓,更是給他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786年,唐朝節度使韓洸上疏朝廷要收回河湟,說:“中國多難……收復河、隴二十餘州……指日可待。”

沒想到唐朝一口回絕了,因為他們怕吐蕃,不亞於宋朝怕金國,不亞於明朝怕建州女真,也不亞於歐洲怕蒙古鐵騎。

張議潮就是在吐蕃的殘暴統治下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他從小目睹百姓受的苦難,也目睹生靈塗炭,他發誓要收回自己的家鄉,為了這個目標他刻苦鑽研兵法,等稍微長大,用家裡的資產招募義軍。

張議潮是沙州人,所以他第一個夢想就是收回沙州,當他成為沙州節度使時,終於掌握了大批的軍隊。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842年,吐蕃突然爆發內亂,權臣將偏妃所生的三歲的孩子立為首領,部落眾人非常不滿,發動叛亂,吐蕃內部大亂。當時有一個部族因為奴隸的事發動起義,吐蕃內憂外患。

此時是張議潮起義的大好時機,他看準了這個機會,立即用自己家的資產,購買軍備組裝部隊,然後率大軍進攻吐蕃守軍最薄弱的地帶。

當時很多百姓自發加入張議潮的軍隊,誓死收復中國的領地。經過一番激烈的鏖戰,終於收復了沙州,在張議潮更進一步收復更多領土之前,他派人往長安報信。

他前後派了十多支送信的隊伍,前面那些都被吐蕃盯上,最後經歷千辛萬苦,繞過吐蕃勢力,抵達長安,唐朝統治者看到他單槍匹馬收復了沙州,非常震驚,給了他口頭的表揚。

只知冉閔,卻不知此人才是挽救華夏存亡第一人,還收復六十萬領土

獲得唐朝征服默許後,張議潮進一步對吐蕃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經過一番鏖戰,吐蕃在河西的統治被一舉擊潰,所有軍隊都退到涼州城。張議潮終於收復大片失地,為死在吐蕃刀下的一百萬唐朝百姓報了仇。

後來唐朝政府封他為涼州節度使,讓他世代管理涼、洮、西、鄯、河、臨六州。張議潮沒有鬆懈,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在東征西討,為中國收復了六十多萬失地。後來他的子孫世代鎮守河西,保護中國領土的完整。

相關推薦

推薦中...